(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武汉,430000;2.贵阳中医学院,贵阳,550002)
【摘要】:得气是针刺取效的前提,临床上经常将得气与针感相混淆,其实不然,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章就得气与针感的区别与联系作稍许探究。
【关键词】:得气;针感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424-01
还记得陆寿康主编的《刺法灸法学》[1]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讲的——《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并解释如下:所谓得气,主要是指针刺过程中毫针与经气相得;具体来说就是毫针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腧穴部位产生针刺感应,这种针刺感应就是得气;得气又可以称为气至,现代又称针感或针刺感应。以上这段话很明显地将得气与针感视为等同。
一、辨析得气和针感
得气,与很多中医专业术语一样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有其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得气是指针刺通过“通其经脉,调其血气”最后达到“阴平阳秘,形神兼具”的良好的状态,是针刺治疗的主要目的,正如《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泻阴阳……反此者血气不行”,“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男内女外, 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这些内容对得气目的和结果的论述已经上升到“阴阳”和“神”的层面,为广义得气。狭义的得气,是指局部得气,强调针下得气的感觉,是针刺取效的前提和关键所在。
针感,即针刺感应,它在中国古代医籍中并未出现,是传统针刺理论和近现代针刺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生理学概念[2][3]。针感包括针刺时患者的感觉和医者指下的感觉。患者感觉的性质与机体反应性、疾病的性质以及针刺部位特点密切相关,如针刺到肌肉、肌腱、关节、 骨膜等部位则产生酸、胀、沉重等感觉;针刺到神经附近则产生麻感;针刺到神经干则发生触电感;针刺到毛囊、血管及四肢末端敏感部位则多出现痛感等[4];清末一部署名江上外史的凌氏传人所作 《针灸内篇》中讲到:“针灸之道, 治有三法, 风病则痛, 寒病则酸, 湿病则肿, 如酸麻相兼, 风寒两有之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凡针入穴, 宜渐次从容而进, 进病者, 知酸知麻知痛, 或似酸似麻似痛之不可忍者即止。”
医者指下的感觉是指医者针刺时的指下感应,或松或紧或快或慢,《标幽赋》所述的“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正是对医者指下感觉的形象描述。而针感,根据其感觉的有无又可分为显性针感和隐性针感,前者强调的是针刺的感应,如后者强调的是针刺产生的现象,如针刺穴周皮肤潮红,循经出现红白线,穴周表皮温度增高等。
此外,针感可根据是否引起得气分为得气感和非得气感。如 Macpherson 等[5]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针灸医师对于得气的认识,在问卷中明确提出 25 种针感,再通过针灸师进行分类,区分针感中得气感和非得气感。 结果将疼痛(aching)、钝痛(dull)、 沉重感 (heavy)、麻木感 (numb)、放射感 (radiating)、扩散感(spreading)、麻刺感(tingling)等7个词条归于得气,同时,国外学者也认识到这类针感和针尖入皮的刺痛感(acute pain)是有区别的,许多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e,FMRI)研究也已证实得气针感和刺痛感所激活或负激活的大脑区域不相同[6]。
二、得气与针感的联系
得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的得气是指毫针刺入体内后经气与毫针相得产生的针刺感应,强调的是针下得气的感觉;针感即是针刺感应,根据是否引起得气,可分为得气感和非得气感,前者与狭义得气相合,由此可见狭义得气从属于针感。此外,狭义得气是实现广义得气的前提,以实现广义得气为最终目标,因此,针感中的得气感是广义得气的体现,实现广义得气的前提和关键之所在,也是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广义的得气是针感和狭义得气的最终目标。
三、小结
得气与针感有其各自的内涵,并不能完全等同,但是它们也有吻合之处:狭义得气等同于针感中的得气感,从属于得气;而得气感是实现广义得气的前提和关键,以实现广义得气为最终目标;而研究针感是目前研究得气现象和揭露得气实质和规律的主要手段。因此,正确认识得气与针感的联系与区别对于指导针灸学术与临床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林驰,马良宵,苑鸿雯,等.“得气”“气至”“针感”概念之我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9):2892-2895.
[3]章庆庆,朱世鹏,罗丽,等.得气内涵的演变及其与气至、针感的关系[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1).
[4]朱兵.针灸的科学基础[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64.
[5]MacPherson H,Asghar A. Acupuncture needle sensations associated with De Qi:a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experts' ratings[J].Journal of Alternative & Complementary Medicine,2006 ,12(7):633 - 637.
[6]林驰,苑鸿雯,张鹏,等.国外对针刺得气的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13,38(2):168-172.
论文作者:范建超1,刘瑞2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5
标签:得气论文; 针刺论文; 广义论文; 狭义论文; 针灸论文; 毫针论文; 感应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