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适宜的方式感受适宜的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适宜论文,方式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虞老师:
您好。我园坐落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一座小城镇中心,周围是各种建筑物,有广场,有商厦,更多的是小商铺。我们所面对的家长也大多是经商的,早出晚归,极少有时间与孩子一起去郊游。但我园采用的教材近段时间的活动主题是“秋天里”,其中不乏和农业“丰收”有关的内容。我在组织此类教学活动时,感觉遇到了极大的障碍。
语言活动《秋风》,单凭挂图,我觉得自己无法用语言清楚地向幼儿描述秋天的色彩,幼儿只是生硬地接受了散文诗的内容,无法真正体会其内涵的美,续编时则更多的是从自己熟悉的水果入手。音乐活动《秋天多么美》也是如此,幼儿无法深入理解“丰收”的含义,也就不能真正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在观摩省优质课《红绸舞》时,我曾经感叹执教老师虽然一再强调“丰收”,但却无法让幼儿真正领会,幼儿的兴趣只停留在学习红绸舞的动作上,上升不到表现农民欢庆丰收的喜悦上。当时我曾想应该用大量的丰收图片来刺激幼儿的感官,强化幼儿对“丰收”的认识,可当我组织美术活动《红高粱》时,却发现再多的图片也代替不了实物。在课件的配合下,我还是无法向幼儿讲清高粱的结构。尤其是社会活动《农业机械本领大》更是让我无助。我自认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错,可是面对这些远离我们生活的活动内容时,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无能,语言在这里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为此,我感到很困惑,像我园这样的情况,远离农村,远离田野,无法搜集到实物,该如何进行与“丰收”有关的课题呢?如果彻底放弃此类课题,那我们的孩子岂不是一代比一代“五谷不分”了,这合适吗?把麦苗认成韭菜、把高粱认成草莓的故事还要延续吗?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实验幼儿园西园 李群
李老师:
您好。首先,我很欣赏您的反思精神、敬业精神和忧患意识,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实现,需要大量崇尚幼教事业、勇于反思、积极创新的教师。您引出的话题,一方面让我们感受到幼儿园课程建设任重道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大家去共同研究和实践;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意识到,在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很多的矛盾,这些矛盾需要我们去理清,并在不断思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对策。
从您提供的案例看,您是在实施一种普适课程的过程中产生了困惑。我个人认为,产生这种困惑并不奇怪,是在意料之中的。普适课程的特点就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幼儿教育的基本情况,包括教师素质、儿童发展、课程资源等,但这个“一定程度”是什么程度呢?那就要视具体的问题而言了。如果内容是“尊老爱幼”,也许城乡之间的适宜性大于“农业丰收”这个内容了。其实,普适课程是部分适宜的课程,有些内容会因教师素质、儿童发展状况及课程资源等方面的条件,可能不太适合有的地区或有的幼儿园。我国有很多省(市、区)有自己编制的课程,幼儿园往往很在意,也在采用这类课程,这类课程可能比直接采用其他省(市、区)的课程要适宜一些、合理一些,但这类课程也只是部分适宜。没有一种课程真的能做到“园园满意”、“人人满意”。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状况,一小部分有条件的幼儿园在普适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形成了能在更大程度上适合幼儿园实际的园本课程。在此,我并不倡导大家来打造自己幼儿园的课程,因为课程的系统构建是需要条件的,没有基础、没有条件而盲目追求园本课程的幼儿园,其实际的课程实施成效也许还不如采用普适课程。就是形成了园本课程,就实现了真正的适宜性了吗?那也不一定,因为幼儿园班级之间、幼儿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适宜性是我们努力追寻的理想和靠近的目标,但我们跟它总有距离。这也就是为什么幼儿园课程建设值得我们不断付出、不断思考和不断努力的原因。
因此,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普适课程应该有选择性,在关注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应给予幼儿园多样的、可选择的内容,这样,教师就不会因内容的不适宜或课程资源的缺乏而困惑、烦恼。我们有理由相信,能实现同一课程目标的内容一定是很多的,我们要给予幼儿园这种选择性,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课程的普适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普适课程的编制,经常是在高举科学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尽可能合理的构架,然后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系统,因此,普适课程实际上应该是一个有理念和目标引导的系统的资源库。
这个案例还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幼儿对丰收的认识作为一个目标是否应该有程度的要求?我从字面上看不出您教的是哪个年龄班的孩子,假如就是大班的话,一定要知道和感受到秋天的丰收吗?或者说要知道和感受到什么程度?我能感受到您的忧患,这种忧患是很有价值的。不加强相关的教育,我们的孩子可能真的会一代比一代“五谷不分”,把麦苗认成韭菜、把高粱认成草莓的故事会不断延续。但是,我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不完全在幼儿园,家长没有责任吗?小学和中学不是更有责任吗?幼儿的认识能力和幼儿园课程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把我们认为重要的一切全以最高的标准注入幼儿园课程。实事求是地说,幼儿园课程中的很多内容都只是初步的,幼儿能对秋天的事物感兴趣,愿意去关注,愿意去观察,愿意去发现,那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关于“秋收”和“丰收”的内容应适可而止,不是不重要,而是要求实效。不进入田野,不看到万顷成熟的庄稼,不去体察劳动者的辛苦和喜悦,不感受沉甸甸的果实,是很难真正理解丰收的。就是有了感性的经验,由于幼儿的认识和感受能力有限,不能期待幼儿一定产生我们所期待的情感。因此,课程的内容应该从生活现实出发,从幼儿的发展水平出发。我们所提的目标和要求要适宜,而不是无限地超越幼儿发展的现实。
最后,我想说的是,丰收作为城市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不是绝对不可以,只要我们努力创造条件,这样的内容还是可以收到明显成效的。从您提供的案例看,“秋风”、“秋天多么美”,幼儿随处可以感受到,不受资源条件的制约,公园、小区及院落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秋天的美好。而收获,尤其是秋天的农作物的确是需要特定的资源的。您采用了挂图、课件等形式,肯定比空口说教要好,但的确不如现场感受有效。有的时候,资源不是“有”和“无”的问题,而是空间位置的问题。那么,离您和孩子们最近的,的确存在高粱、玉米或其他作物的场所在哪里?也许附近的一个院落里就有,也许要到市农作物研究所才能看到,或者在城郊结合部的不少家庭院落里都有,或者靠近城市的某个村庄便是一望无际的成熟了的庄稼。毕竟,这些我们需要的资源跟恐龙不同,庄稼是现实地存在着的,只是在另一个或近或远的空间,在老师和家长的努力下,有些空间也许孩子可以进入,有些空间孩子无法进入。而幼儿园组织的郊游和家长自己安排的郊游就是一种孩子可以进入的途径和方式。那能不能让这些现实的资源来到孩子们身边呢?比如,找两棵从根到头的完整的高粱、两棵完整的玉米等,让幼儿切实感受一下。我相信只要老师和家长去做,去努力,一定能办到,说不准教室就能成为一个秋天的博物馆。再往深里说,既然课程里有这个内容,我们又觉得很重要,我们能不能让这个资源自己来到孩子们身边呢?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去找,在幼儿园的种植园地种几棵可以吗?那样,孩子们能感受到这些作物的生长过程,真正体会到丰收的喜悦,这时候的丰收舞、高粱舞也才是最动人的。我认为,幼儿园的一草一木都是课程资源,幼儿园的种植远远超出了绿化的意义,幼儿园的种植安排就是课程的设计,就是课程资源的规划。只背教案的教师不可能真正体验到课程建设的意义和乐趣,全方位的课程建设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见解,疏落难免,欢迎批评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