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贸易中技术标准的建设与创新论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贸易论文,技术标准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壁垒显现出新的变化,关税壁垒逐渐弱化,非关税壁垒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兴起。而技术标准则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核心内容,因而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战略措施,推进本国的技术标准国际化,把技术标准的建设与创新作为首要的战略性竞争手段,以提升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技术标准的内涵及特征
技术标准是指经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执行的、供通用或重复使用的产品或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技术文件,包涵专门术语、包装、符号、标志或标签要求等。世界各国的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而建立在不同技术水平上的技术标准也就呈现出总体和行业上的巨大差异。一国技术标准的垄断优势筑成了另一国外贸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发达国家的高技术标准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的动态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当前,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各自制定了繁多而细化的技术标准,如美国《空气净化法》中苛刻的汽车技术标准,日本的JIS规格、ST标志,欧盟的安全标志CE,德国的安全认证GS、VDE,法国的电视机NFC92-250强制性标准等等,这些国家在进口商品时,除要求符合国际ISO9000系列标准外,还需要满足本国的技术标准认证。客观分析世界各国为实施贸易保护而建设的技术标准的体系和内容,其有着一些共性的特征:
1.双重性。各国以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保护国家安全和消费者利益为目的,制定一系列技术标准,存在其合理合法的一面,但另一方面,由于世贸组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又规定,允许国际技术标准和进口国自行制定的技术标准同时存在,一些拥有较高技术水平和较强综合国力的发达国家,自行制定的高技术标准实际上成了其国际贸易保护的幌子,而且比实行配额、许可证、关税等壁垒更具有隐蔽性。技术标准具有合理合法和隐蔽的双重性质,正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高级形态。
2.广泛性。技术标准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从初级产品到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到高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内容涉及到产品、金融、信息、投资、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而且涵盖了商品的研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日本有专门的主管机构——工业标准调查会(JISC),对国内和进口的商品制定和强制性执行严格的技术标准;美国对几乎全部的产品都规定了技术标准,如机床、汽车、冰箱、电视、婴儿车座、牙膏等等。
3.不平衡性和欠稳定性。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受限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明显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有些发达国家对进口商品实施远高于国内产品的技术标准,搞双重标准,实行贸易保护,阻碍了自由贸易;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其他各种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变化,各国会不断制定、修改和完善其技术标准,因而技术标准也就不是固定的,会经常处在变化和升级之中。
4.坚固性和扩散性。技术标准比传统的关税壁垒和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的形式更加复杂,内容广泛且具隐蔽性,要打破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必须广泛获取信息,提高产品技术依存度,改进产品设计、包装和质量,建立一系列通过各种技术认证的措施等。因而,技术标准具有坚固性的特征,即使一国付出更高的成本也很难在短期内打破或适应这种技术性贸易壁垒。一些技术标准具有较强的扩散性,一经采用极易产生连锁反应,从一国扩散到多国甚至全球,欧洲的“疯牛病案”,我国的“木质包装案”等即是很好的例证。
二、技术标准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博弈中比较流行的非关税壁垒,各国纷纷致力于技术标准的建设与创新。发达国家依赖自身较高的生产力及科技水平,为追求经济利益,设法制定繁多的和较高的技术标准以控制产品的进口,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明显的技术性比较优势。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对外贸易必然会面临更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与挑战,因此需要我们客观地审视我国技术标准的现状,正视技术标准对我国对外贸易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以期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技术标准体系,提出和制定科学的外贸策略与措施。
1.我国技术标准的现状
(1)技术标准水平低。在我国现有的19744项国家技术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标率为43.7%。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有效推行的16754项标准中,我国仅有6300项转化为国家标准,转化率为3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超过60%的转化率水平。
(2)技术开发与标准制定相脱节。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技术研究与技术标准制定的同步进行,一旦在科研上有所突破就迅速制定技术标准,并形成产业化,进而占领市场。而我国目前在有些重要技术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技术开发与标准制定严重脱节,技术标准滞后,高科技产业化难以形成,大量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科技水平相对滞后,技术标准更新迟缓。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标准。我国的技术标准之所以很少成为国际标准,主要是科技水平相对滞后,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据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7年和1998年对我国1990年以前制定发布的国家技术标准审定的结果:8093项国家标准中,继续有效的占50.6%,应废止或急需修订的占到近一半。
此外,还存在诸如国家制定技术标准的竞争意识较弱,公众技术标准意识淡薄,政府、行业和企业之间技术标准信息不对称,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反应能力差等问题和不足。
2.技术标准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正是由于我国的技术标准体系落后,科技发展水平较低,我国的出口贸易经常处在受歧视地位,受到不公正待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国外市场准入。目前,发达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名目繁多,越来越高,对进口产品的技术审查不仅采用国际标准,而且采用更高于国际标准的国内技术标准,因而导致了我国的许多产品由于苛刻的技术标准而无法出口,面临巨大市场准入限制。如在德国,目前应用的工业标准就达1.58万种,而且这些标准大多数就是国际标准,相比之下,我国的工业技术标准不仅少,而且绝大部分低于国际标准,这使得我国的出口商品无法适应德国的产品技术要求,更无法进入德国的市场。
(2)出口商品结构。在具体的出口商品结构方面,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同样对我国产生了巨大影响。1996年8月1日,欧盟以不符合其卫生标准为由,禁止我国冻鸡和部分水产品进入其市场,至今尚未解禁。2000年7月,欧盟又执行了新的茶叶农药残余限量技术标准,不仅扩大了检测项目,而且大幅度提高检测标准。2002年,我国出口欧盟的蜂蜜被欧盟国家以“抗生素超标”为由而受到进口阻碍,并导致了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也加强了对中国蜂蜜的技术检验。
(3)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有些技术标准虽然不直接对产品的市场准入设限,但为满足技术标准的要求而进行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以及昂贵的检测费用,则直接增加了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得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丧失,市场竞争力大大削弱。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对本国采用的产品技术标志具有很强的认知心理,比如德国和日本的消费者对那些没有GS标志的进口商品,从来不会去购买和销售,我国的出口商品即使符合了国际标准进入该国市场,但未取得该国的一些技术标志,也很难让他们的消费者认同,产品竞争力大受影响。
(4)出口经营效益。要进军国际市场,我国的出口商品必须符合国际上通行的ISO9000认证、ISO1400认证标志,接受国际技术标准化机构及国际检测设备的各种检验、测试、认证和技术鉴定等,而由于我国技术水平落后,技术标准难以适应国际市场,大量的商检设备、检测方法和检测人员都需要从国外引进,大大增加了商品的经营成本,经营效益下降。同时,各个国家推行的技术标准,如日本的G标志和SG标志、欧盟的CE标准、美国的UL和FCC认证标志等,我国的产品要进入这些国家,还必须取得该国的技术认证标志,巨大的认证费用和检测费用大大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了出口企业的负担,降低了出口经营效益。
3.技术标准对我国进口贸易的影响
由于我国对进口商品的检测与技术认证缺少先进的技术手段,技术标准缺乏或技术标准对进口产品起不到应有的限制作用,因而使我国对外国产品的进口难以形成有效控制,一些不合格的进口产品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近年来,主要来自美国、日本的境外危险废物入境数量巨大,速度惊人,而我国沿海地区是主要的进口地和使用地,这些危险物如废旧船舶、汽车、电缆、电器等工业垃圾的进口严重污染了环境,一些带有病虫害和传染病毒的服装、磁带等的进口也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存环境和身心健康。除此之外,经济发达国家为了逃避环境高额成本的“内部化”,纷纷利用我国的技术标准不完善、技术检测水平低等劣势条件,将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向我国境内转移,对我国的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三、创新技术标准,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标准筑成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技术性壁垒,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加强,这种影响将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技术标准的建设与创新,加速科技进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提高认识,加大对技术标准建设的投入。技术标准的建设是在现行国际贸易大环境下的一种必然,对保护本国的人民健康和对外贸易的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作为政府和企业,不仅要认识到技术标准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要加强对技术标准的理解与研究,合理利用WTO条款和技术性贸易的市场保护规则,拓宽和升级技术标准。一方面,政府在认识上要与国际接轨,承担起教育责任,并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加强对国际贸易技术标准体系的研究,从宏观上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加大现金投入,真正把技术标准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使技术标准根植于产业活动当中的持久制度。另一方面,出口生产企业和经营部门也要充分认识到技术标准建设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作用,自觉接受政府的调控与引导,从物力和人力上支持我国技术标准的建设,走科技兴贸的企业发展之路,依靠科技进步有效回避进口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认识技术性贸易的性质,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建设和创新我国的技术标准体系,在保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同时,从善待环境的技术和产品中获利,使我国的国际贸易更具竞争力,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2.完善技术标准建设的决策与工作系统。在技术标准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应建立一个权威性的技术标准化机构来协调国内各级技术标准化的相关机构,协调国家、部门及行业的利益,通过海关、外贸、商检、科技和产业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完善的技术标准决策与工作系统。一项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既要考虑到出口企业的利益,又要兼顾到进口企业的利益;既要考虑到近期目标,又要考虑到长远发展,同时也要协调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收益与损害,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多部门、多行业、多级技术机构相协调的决策与工作系统,来建设技术标准和处理国际贸易争端,实现各方面的资源共享和密切配合,从而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维护国家长期发展的利益。
3.重要技术标准专项的研究与实施。我国目前相对落后的技术标准,既不利于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秩序的规范,也不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和长远发展,特别是一些涉及国家安全、环境保护、优势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的专项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实施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发达国家一贯坚持科学研究与标准研制的同步进行,强调科技开发与技术标准化的有机统一,注重重要技术标准专项的建设。为此,作为技术标准整体水平相对落后的中国,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发挥政府、研发机构和企业的作用,深入研究国外技术标准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研制一批事关国计民生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技术标准专项,努力营造技术标准建设与创新的良好环境,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重要技术标准专项的研究与产业化建设,改变我国技术标准落后的被动局面。
4.立足国际市场,建设与创新技术标准体系。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应当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出口行业标准四大部分,其中出口行业标准应建立在国际技术标准的基础上,面向国际市场需求。在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建设过程中,推行国际ISO质量认证等品质标准,掌握美国UL、德国VDE、加拿大CSA产品测试标准、日本工业标准JIS等国际常用安全标准,以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为着眼点,积极推进我国技术标准的国际标准化战略,及时更新废旧过时的技术标准,建立和完善技术法规、技术合格评定程序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我国技术标准的预警机制和信息系统建设,使我国技术标准的建设处在一个动态的适应与创新的操作之中。同时,也要认真研究我国技术标准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差异性,逐步接纳国际标准,力求按产品的性能来阐述产品的技术标准,加速我国技术标准立足于国际市场的步伐。
5.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是技术标准制定与实施的依据和基础,各国技术标准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竞争在对外贸易中的表现。因此,我们应从战略上加大对科技人力资本的投资,增加科技研发的投入,克服技术追赶陷阱,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为建立中国的技术标准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结束语
技术标准的竞争不仅事关国家经济利益,也是国家主权在经济领域的延伸,只有正确理解技术标准的内涵与特征,深刻认识其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不利影响,立足国情,面向国际市场需求,建设、创新我国技术标准的内容和体系,提升我国技术标准的总体水平,我国的对外贸易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比较优势地位,国家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