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鹿的种类、生态与分布_动物论文

麝香鹿的种类、生态与分布_动物论文

麝的种类、生态及其分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种类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麝,又称香獐,是我国特有的保护动物之一。麝香是弛名的中药材。它具有活血止痛、通经活络、消炎解毒、芳香开窍的功用。

我国在2621种成药处方中,需用麝香的就有295种之多。麝香香气浓厚、持久、柔和,是制作高级香精及化妆品的固香剂。

麝属偶蹄目,鹿科反刍动物。野麝产于亚洲东部,中国为主产区。从东北至青藏高原,遍及我国20多个省(区)。除此,俄罗斯远东沿海各地、朝鲜半岛、越南北部、尼泊尔、不丹及印度的东北部也有分布。

我国有3种麝,即林麝、马麝和原麝。

1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1.1 分布 林麝的地缘分布最广,包括长江流域各省及西南各省(区)。

1.2 外貌特征 林麝体形似小山羊,前肢短,后肢长,外观无尾。体长70~80cm,肩高40~50cm,体重6~9kg。成龄公麝有一对犬齿露出口外,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有“线牙獐”之称。腹部生殖器开口处有一个香腺囊,分泌、贮存麝香。母麝犬齿不露出口外,也无香腺。

林麝毛色深,由于栖息环境及季节的不同,毛色有一定的变化,有深褐及灰褐等色型。耳的基部及耳内为白色或黄白色,个别的耳基部有土黄斑纹。从眼的下部开始有2条白色或黄白色的毛带,贯通整个颈部通向胸。颈上毛带的始端各有一个白色或黄白色的圆斑。四肢下部前面灰棕色,后面浅褐色。吻短,尾短,覆盖在臀毛内,外观微隆起,成兽背部无斑点。

1.3 生活习性 野生林麝栖息在海拔2400~3800m的高寒山区。历史上海拔500m以下地区,也曾有林麝分布,但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改变了植被生态,低海拔地区未再发现。

林麝在同一地区,也随季节变化,选择栖息环境。天热时在山顶,寒冷时下山。故有“七上八下,九归槽”之说,即七月在山顶,八月下山居山腰,九月回到河谷地带。说明其既有较固定的生活领域,又有季节性的垂直迁徙活动。麝的活动、觅食、休息、排泄都有固定的路线和地方,排泄后用前蹄向后扒土把粪覆盖上。如果不受惊忧,就不轻易地变更栖息场所。麝有将尾脂腺的分泌物擦在小树枝及树干上的习性,以觅自己的活动区。如果受到侵害,惊吓逃离后,不久基本又回到原处。夜间及拂晓活动较多,白天则静卧休息。

麝生活在阔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里。善于奔跑,能上树,跳跃力很强,平地能跳起2m以上,还能在很陡的墙壁上跑几步。听、视觉敏锐,嗅觉特发达,若遇异样声响即迅速逃遁。但是,麝几乎无任何抵御肉食兽侵害的能力,豹猫及黄鼠狼都可能伤害仔麝乃至成麝。

麝胆小,不成群,独居,行动循熟途。被毛极易脱落,脱毛后很快再生。食性广,多种植物嫩枝、叶均可供食用,最喜欢吃松萝(山挂面)。据不完全统计,可供麝食用的野生植物、蔬菜、农作物、瓜果及动物性饲料达100多种。

麝属季节性发情动物,每年的10月至翌年2月,公母发情交配,1岁多即可发情。在配种季节里公麝香气浓烈,诱发母麝发情配种。公麝间有强烈的争偶现象,相互争斗造成重伤,甚至死亡。母麝孕期6个月,春末夏初产仔,每胎1~3只,多数产2只。仔麝初生重0.5kg左右,每天除吃乳时与母麝接触外,其它时间分开单居。母麝在附近注视着仔麝卧睡的地方,若遇惊扰则迅即逃走。仔麝全靠背毛的良好保护色,卧地不动,不易被发现;若受到惊吓则发出鸣叫声,仔麝出生后2周即可随母麝跑跳。仔麝全身密布白色或黄白色的斑点,随年龄增大而消失,个别麝在背部留下横形斑纹。

2 马麝(M.Sifanicus)

2.1 分布 仅产于青海、西藏、甘肃南部和四川的西部和北部。

2.2 外貌特征 马麝比林麝大,体长85~90cm,肩高50~60cm,体重13kg左右。毛色比林麝浅,呈浅灰或灰褐色,体后部色深。成年麝身上无斑点,颈部背面有黑色块斑,排列成一线,头部毛细密而短,黑褐色。眼眶周围有黄色圈,耳的上部浅棕色,颌与颈下黄白色,体背面毛基部铅灰色,向上转淡褐色,近尖端桔色或黄色,四肢前面和内侧色淡,后面色深,呈暗黑色。耳大直立,边缘褐色,内侧和基部棕黄色,吻长,公麝上犬齿发达,比林麝更宽、长,故有“板牙獐”之称。

2.3 生活习性 马麝善奔跑但不能上树,生活在海拔2000~4000m以上的高山草原或原始密林中,是典型的灌丛和森林边缘的动物。在青海省主要栖居在山柳、金腊梅、杜鹃等灌丛中。食性较广,据剖胃分析,采食77种植物,其中种子植物73种,苔藓植物2种,真菌2种。其它与林麝相似。

3 原麝(M.moschifereus)

3.1 分布 据调查中国原麝有东北和安徽2个亚种。东北原麝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一带。安徽原麝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

3.2 外貌特征 原麝终生具肉桂黄色或桔黄色斑点。东北原麝体形大,身长85cm左右,肩高55~60cm,体重8~12kg,吻短,全身显暗褐色,成龄麝显肉桂黄色斑点,多排列成6行。

安徽原麝大小与林麝相仿,体长65~80cm,肩高小于50cm,体重8~12kg,全身呈灰褐色,体背及体侧的毛较深,腹部及四肢上侧内侧毛色淡,后肢下部后侧的毛几乎近似黑色。颊、额及耳背灰黑色,耳壳边缘黑褐色,耳内为白色。颌及喉白色,向两颊延伸,向下沿颈部两侧在胸前连成环状,中央仍为灰褐色,在颈后两侧有2个白色斑点,1~2岁的幼麝体背有横形的桔黄色斑纹,自肩至臀有13条,成年麝逐渐消退,变为斑点,排列成3纵行,股侧及近腹处有梅花斑,腰及臀部的斑点没有行次。

3.3 生活习性 东北原麝栖于北方大面积的山地针阔混交林,采食地衣、苔藓、杂草及树的嫩枝叶等。

安徽原麝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针阔叶混交林,其活动区域随季节的更替也有所变迁。春季在低山阳坡灌丛中,夏季在高山若石边,冬季在阳坡温暖处或树林中。初生仔麝全身被棕黄色斑纹,随年龄增长和被毛的脱换,而显桔黄色斑点。

中国的3种麝形态各异。马麝最大,林麝最小;林麝色深,马麝色浅,原麝体表终生有斑点。

1958年根据国务院关于野生动物药材变家养的指示精神,在四川省马尔康、都江堰的白沙、米亚罗,安徽省佛子岭,陕西省镇坪等建立了专业麝场。40多年来,各场对野外活捕,选址建场,饲养管理,人工取香,配种繁殖,疾病防治,饲料及驯化等,均摸索出一套较完整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活体取香,取后继续再生这一规律的发现,为资源保护和扩大家养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野麝是可以家养的。

联系电话:0432-4702060

标签:;  ;  ;  

麝香鹿的种类、生态与分布_动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