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领导决策思想探析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领导决策思想探析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领导决策思想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思想论文,领导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肩负着光荣而繁重的任务。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能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关键取决于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决策能否做到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是否正确有效。因为,决策正确,可以给人民带来安宁和幸福;而决策失误,就会给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关于领导决策问题,邓小平同志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本文试图作一些探索和分析。

一、正确的领导决策是执行正确路线的保证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领导决策,把它同执行党的路线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高度,深刻论述了领导决策的重要性。

他强调,正确的路线必须用正确的决策来保证。他说:“我们常常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如果没有政策和策略,党的路线就是空的。正确的路线一定要用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来保证。”[①]他指出,进行正确的决策,是领导机关和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领导班子就是作战指挥部,指挥部不强,作战就没有力量。“领导班子的问题,是关系到党的路线能不能贯彻执行的问题。”[②]如果领导班子不强,决策水平不高,“满足于笼统的一般化的领导或者感想式的领导”,[③]“不要说带领群众前进,就是开步走都困难。”[④]

他还强调,新形势、新任务对提高领导者的决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领导者只有适应这种要求,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科学型决策转变,才能取得领导的主动权。他指出,习惯势力,旧的一套,影响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影响改革开放的进行。“旧的一套搞惯了,要改不容易,”[⑤]对此不能低估,必须认真加以解决。在分析干部队伍的现状时,他说,现在“我们的思想懒汉不少,讲现话、空话的多,真正仔细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切实地想办法使我们的步伐快一些,使生产力发展快一些,使国民收入增加快一些,把领导工作做得更好一些,这样的同志还不多。”[⑥]他认为,世界在变化,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出现了新的飞跃,这种情况对各级领导者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领导者要作出正确决策,必须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增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二、领导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谋利益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领导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邓小平同志再三强调,“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⑦]

首先,领导决策必须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这是领导决策中最根本的一条。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听不进群众的呼声,就不能代表群众的利益,也难以作出正确的决策。邓小平同志号召全党同志发扬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群众路线的作风。他指出,毛泽东同志一向非常注意群众的议论、群众的思想、群众的问题,“他善于从群众这样的议论当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⑧]

其次,领导决策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群众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人,是进行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他们具有极大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邓小平同志认为,正确的方针政策是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保护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总结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加以推广,是各级领导者的责任,他具体地分析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非常注意总结和概括群众的经验,进而作出重大的决策。在谈到这一问题时,他说:“近十年来的成功也是集体搞成的。我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都是我发明的。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出来,提出了方针政策。”[⑩]

再次,领导决策必须克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制订政策、进行决策,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当群众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一定要向群众讲清道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得有针对性、细致深入和为群众所乐于接受。”[(11)]他尖锐指出,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我们的一些领导同志很容易沾染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习气。而这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的结果,“必然发展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12)]他强调,必须坚决地向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进行经常的斗争,“在干部中要进行整风,反对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哪怕是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也好,哪怕是艰苦奋斗的命令主义也好,都在反对之列。”[(13)]

三、领导决策的前提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进行正确决策的指导思想。领导者要作出正确的决策,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他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还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14)]

邓小平同志还指出,调查研究是领导决策的前提条件。他反复告诫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这就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解放思想,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批评了在党的组织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滋生的脱离实际、不搞调查研究的倾向。他说:“不少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不接近群众,不重视调查研究,不了解工作中的真实情况。他们往往不是从客观的实际条件和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出发,来考虑和决定他们的工作,而是从不确切的情况出发,从想象和愿望出发,主观主义地来考虑和决定他们的工作。因此,他们作出的决议、指示虽然很多,但有的不完全正确,有的甚至完全错误。”[(15)]他要求各级领导者亲自动手,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到最底层,抓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通过调查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如何搞好调查研究,邓小平同志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到具体方法,都作了深刻的阐述。

四、领导决策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内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实现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必不可少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保证。邓小平同志认为,只有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重大决策建立在群众路线及集中集体智慧的基础之上,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意志和领导人的变动而改变。

第一,领导决策必须坚持民主与集中的高度统一。领导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决策的科学化是根本,它要求决策要遵循科学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科学的程序,反映客观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实践。而决策科学化要以民主化为前提。只有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集思广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出科学的决策。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领导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统一,实质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他说:“我们党的组织原则是高度的民主和高度的集中相结合,把列宁提出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精神发挥了。一个党不集中不行,如果没有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集中领导,这个党就没有战斗力。这种集中,如果没有高度的民主作基础,集中也是假的”。[(16)]他指出,如果忽视民主,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势必造成党内生活不正常,不能有效集中群众的意见,形成正确科学的决策。但是,讲民主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区别开来。如果离开集中谈民主,人人各行其是,那就必然会造成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的严重泛滥,造成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彻底破坏,造成四个现代化的彻底失败。因此,他强调,各级领导进行决策,必须正确处理实行首长负责制与集体决策的关系,坚持走群众路线,创造民主的条件;与此同时,更要着重强调该集中的必须认真集中,从而在全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第二,领导决策必须坚持以大局为重。邓小平同志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17)]他指出,我们一切决策行动都要照顾到对全国的影响,这个观念应在干部中特别在领导干部中树立起来。只有党内党外上上下下人人都注意照顾大局,我们才能够顺利地克服困难,争取四个现代化的光明前途。不能设想,离开政治的大局,不研究政治的大局,不估计革命斗争的实际发展,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理论家。他认为,我们的一切工作都会涉及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大道理与小道理必须弄清楚。一方面,全体和局部缺一不可,全体是由局部组成的,如果没有全体,没有局部,则全体也就不成其为全体了。另一方面,全体和局部、中央和地方、集中统一和因地制宜,以什么为主导呢?如果把局部、地方、因地制宜作主导,那就要犯原则错误。一定要以中央、全体、集中统一作主导。

因此,每个担负领导工作的同志,在决策中都要胸怀全局,自觉地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提到全国的大局之中。在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坚持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

第三,领导决策必须坚持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各级领导进行决策,既有制订政策的问题,又有执行政策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对于中央既定的大政方针,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不能搞“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不允许对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任意散布不信任、不满和反对的意见,要提到执行党的纪律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他说:“遵守纪律的最高标准,是真正维护和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国家的政策。”[(18)]邓小平同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因为这条路线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放弃了它,就等于放弃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

五、判断领导决策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领导决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作出了决策并不算完,还要对决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和检验。怎样进行监督呢?邓小平同志认为,所谓监督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党的监督;第二,是群众的监督;第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他说,“有监督比没有监督好,一部分人出主意不如大家出主意”。[(19)]有了这几方面的监督,我们的脑子就不会僵死起来,看问题就会少一些片面性。

那么,检验领导决策的标准是什么呢?只能是实践。邓小平同志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20)]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其主要内容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1)]“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真理观的新发展。它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的统一,坚持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坚持了领导与群众的统一,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各级领导进行决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想武器。

对于脱离实际或错误的决策,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邓小平同志非常明确地指出,“如果发现错误,要赶快纠正,不要掩饰,不要回避。把错误纠正过来,就能为我们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22)]他还强调,成功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的财富。

六、领导决策的水平取决于领导者理论根底和实践根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要求各级领导者总揽全局,进行正确决策。而能否做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关键取决于领导者的素质,取决于领导者的理论根底和实践根底。邓小平同志说:“现在,有些人发议论,往往只看现象,原因是理论和实践都没有根底。只有打下根底,才能真正纠正错误,包括纠正‘左’的和右的错误。”[(23)]那么,怎样夯实理论和实践根底呢?

首先,加强理论修养。政治上的成熟来自理论上的成熟,政治上的坚定性来自理论上的坚定性。我们正从事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24)]邓小平同志批评一些领导干部,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上庸俗化。他认为,思想上庸俗化是领导干部迷失方向甚至变质的一个危险的起点。由于理论根底没有夯实,一些领导者在复杂形势面前,就容易左右摇摆,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科学的决策。为了提高各级领导者的领导水平、政策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掌握领导决策的主动权,邓小平同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针对新的实际,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同时,还要着重学经济、学技术、学管理,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只有“学习好,才可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5)]

其次,增强全局观念。着眼大局,把握大局,树立全局观念,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邓小平同志十分强调从全局出发来考虑和处理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一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深刻认识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根本保障,在领导工作实践中正确把握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党的各项政策的实施。二是要处理好局部与全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方面,要强调中央的权威,“宏观管理要体现在中央说话能够算数”[(26)],每个领导者都要自觉地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提到全国改革与发展的大局之中,听从统一指挥,坚决反对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和山头主义。另一方面,又要在统一指挥下兼顾局部利益,赋予地方必要的权力,以充分调动地方与局部的积极性。三是处理好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要抓住事关全局的主要矛盾和重点、难点,进行战略决策。对于对全局有影响的重大问题,要善于从政治的高度研究、分析和解决。

第三,发扬创造精神。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干革命、搞建设,都要坚持改革和创新。领导工作如果囿于官僚主义和思想僵化,势必没有质量,没有效率,没有水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提倡创新意识,发扬创造精神,是领导决策的必然要求。所谓发扬创造精神,一是要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敢于大胆地试,大胆地“冒”,大胆地闯。二是善于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提高,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用以指导工作。三是大胆借鉴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27)]在决策中,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情况,各级领导者要有敢于负责、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

第四,确立科学态度。领导决策涉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必须有科学的态度。首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反对它,就只能把我们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到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其次,要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邓小平同志要求,要把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结合起来,制定政策和作出决策,都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走群众路线。当群众对党的政策不理解时,要善于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使群众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路线而奋斗。三是,要坚持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在领导决策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指导,以实事求是为基础,明确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既反对“左”的倾向,又反对右的倾向。同时,又要采取可行的措施和科学的方法,使决策能够实施。四是,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所谓原则性,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这个大前提下,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处理问题。

注释:

① ③ (12) (13) (15) (16) (19)《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07、237、214、149、221、347、272页。

② ④ ⑥ ⑦ ⑧ (11) (14) (22) (24) (2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9、279、342、46、342、143、382、152、152页。

⑤ ⑨ ⑩ (18) (20) (21) (22) (26) (2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4、342、272、300、112、28、372、288、278、373页。

标签:;  ;  ;  ;  ;  ;  ;  

邓小平领导决策思想探析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