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四川 德阳 618100)
【摘要】目的:分析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咔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4月收治的94例大咯血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1:1比例分为甲组(n=47)和乙组(n=47),甲组予以常规疗法治疗,乙组予以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上,甲组显著低于乙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管介入疗法治疗大咯血具有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可作为临床首选一线治疗方案积极推广。
【关键词】大咯血;外周血管介入;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1-0171-02
大咯血是临床十分常见的急症之一,其主要指的是每天咯血量≥500ml或1次咯血量≥1000ml的情况,患者往往会出现出血性休克或窒息,从而直接危及其生命安全,其中重症大咯血死亡率在50%-100%范围内。近年来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方法的完善与发展,其作为新型临床操作救治技术,目前已经逐渐替代外科手术[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94例大咯血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评析报道如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4月收治的94例大咯血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其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43例,患者年龄25~80岁,平均年龄(53.6±9.8)岁。日咯血量320-740ml,平均(450.8±2.5)ml。其中肺结核36例,肺癌30例,支气管扩张28例。按照1:1比例分为甲组(n=47)和乙组(n=47)。统计处理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组间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甲组予以常规疗法治疗,选择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的方式进行止血,大咯血症状依然未改善并出现循环性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可通过少量、多次新鲜血液输入的方式进行治疗,并予以无创通气或吸氧治疗。乙组予以外周血管介入治疗,选择Seldinger技术进行治疗,穿刺股动脉,并将5F Cobra导管插入,于胸5~6椎水平位置对患侧支气管动脉进行寻找和明确,并予以造影检查,对病灶部位的支气管具体动脉血供情况进行明确,通过5F Cobra完成支气管动脉栓塞的相关治疗,采用明胶海绵颗粒及PVA颗粒微粒作为栓塞材料,结束治疗后再次造影,以便对栓塞效果进行明确。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后24h内停止活动性出血,6个月内未复发表示治愈;咯血次数在治疗后明显减少,或仅痰中带少量血表示显效;咯血次数较治疗前减少,每日最大卡血量减少至治疗前一半以上表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表示无效[2]。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 20.0处理全部数据,治疗总有效率以(%)表示并给予χ2检验,P<0.05证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3%(34/47),其中无效13例,有效、显效、治愈各自为8例、11例、15例;乙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5/47),其中无效2例,有效、显效、治愈各自为12例、14例、19例。组间对比,乙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甲组(χ2=9.5983,P=0.0019)。
3.讨论
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大咯血急性发作,效果并不理想,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且支气管胸膜瘘、呼吸衰竭、窒息等风险也会随之升高。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且此种治疗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效果确切,治疗过程中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安全性良好。实施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时选择PVA微粒、明胶海绵等进行栓塞止血,虽然明胶海绵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但永久性比PVA颗粒差,PVA颗粒性质上属于长期性栓塞剂,可起到永久性栓塞的治疗作用,同时可使咯血病灶供血动脉再通及侧支循环建立进行有效减少或避免,显著降低大咯血复发几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甲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乙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足以证明,外周血管介入疗法治疗大咯血具有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可作为临床首选一线治疗方案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程献杰,李深基,谢谦宇等.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2015,34(26):96-97,102.
[2]杨吟池,杨爱东,陆娟等.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2014,42(35):91-92.
论文作者:刘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5
标签:患者论文; 外周血论文; 栓塞论文; 疗效论文; 甲组论文; 乙组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