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粮食生产评价与1996年粮食平衡分析_农业论文

1995年粮食生产评价与1996年粮食平衡分析_农业论文

1995年粮食生产评价与1996年粮食平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生产论文,粮食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粮食减产,价格上涨,使我国的粮食问题再度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尤其是莱斯特·布朗发表“谁来养活中国?”一文后,更是在全球引起一阵波澜,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刻不容缓。自1995年初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重要会议讨论农业和粮食问题,反复强调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并出台一系列意在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一年时间过去了,1995年我国粮食生产情况如何?1996年粮食供求形势又将怎样?如何实现粮食供求的平衡?本文拟就上述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1995年粮食生产的总体评价

1995年我国的粮食生产总体来说好于上年,粮食种植面积增加,总产获得丰收,品种结构矛盾有所缓和,地区矛盾得到改善,粮食供给紧张局势好转。

(一)粮食种植面积增加,高产作物面积扩大。 据农业部统计, 1995年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2.56亿亩,其中粮食面积达16.54亿亩,比上年增加1061万亩,扭转了连续四年下滑的局面。粮食作物中高产作物稻谷面积达到4.62亿亩,增加1001万亩,是继1993、1994年连续两年大幅度减少后的第一次回升;玉米面积达到3.426亿亩, 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加2537万亩;薯类增加610万亩。 而低产的豆类作物则比上年减少2250多万亩,谷子、高梁等作物种植面积也有所减少。

(二)粮食总产获得丰收。1995年虽然部分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减产,但就全国范围而言,粮食总产是丰收的。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粮食总产在9200亿斤以上,接近或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比上年增产300多亿斤,增幅超过2%。其中,夏粮(主要是小麦)产量超过2100亿斤,增产45亿斤,是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稻谷增产130亿斤; 玉米增产150亿斤,总产达到2140亿斤。

(三)品种和地区结构矛盾得到改善。从品种看,由于1994年我国水稻减产和畜牧业对粮食(主要是玉米)需求增长较快,大米和玉米供给较为紧张。1995年水稻和玉米共增产280亿斤,加上国家进口的160万吨大米和500万吨玉米,使市场上这两个粮食品种供给量增加, 缓解了我国自1993年下半年以来大米和玉米供求紧张的矛盾。从地区看,近几年来我国南方省市由于未能处理好工业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过多地占用耕地,致使粮食生产出现较大滑波,如1994年东南沿海12个地区中有9个地区粮食减产,供求矛盾紧张, 导致稻米价格上涨并由此向其他品种和地区蔓延。1995年南方各省区不同程度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增长明显,极大地改善了地区粮食不平衡的矛盾。

(四)定购粮收购进度好。虽然定购粮价格与市场价格差别较大,但定购粮的收购进度快于往年,夏粮提前超额完成任务。秋粮由于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影响收购进度有所减慢,目前已完成800亿公斤。

与往年相比,1995年的粮食增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增产省份多,尤其是南方省区增幅较大。据农业部的最新统计,全国有19个省增产,2个平产,9个减产。增产地区主要在东北、华北、华南和西南,西北受旱严重,部分省份继1994年减产后,95年产量仍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增产的省区中,广西、广东、安徽三省增产幅度超过10%,分别为17.88%、10.66%、12.3%;新疆次之,为 8%;江苏、河南、四川增幅在5%左右;辽宁、黑龙江、浙江、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略增,江西、湖南平产。二是增产主要来自高产作物。粮食增产的品种主要是高产的作物,如玉米、稻谷、小麦和薯类,低产作物如大豆、高梁、谷子减产,其中大豆减产50亿斤。三是科技含量高。化肥施用量比上年增长10.2%,增加10公斤;秸杆还田比上年增加250万公顷;良种普及率达到95 %;配方施肥面积比上年扩大200多万公顷;地膜面积超过上年5个百分点。所有这些都提高了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

1995年粮食生产取得了好收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政策发挥了积极效应。1995年2 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制定和落实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即要求省长、市长负责本省市的粮食平衡。为了实现本地的粮食平衡,省、市长们又把粮食生产任务(面积、产量、收购量)层层细分,进一步落实到地、县、乡的行政领导,从而形成了粮食生产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践证明,省长负责制对1995年粮食增产贡献重大。它不仅使缺粮区政府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挖掘生产潜力,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自给,又可促使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劲头十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增加市场粮食供给,增加售粮收入。就拿广东省来说,省政府提出确保粮食自给率在70%以上, 产量不低于350亿斤的目标。1995 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达50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87万亩,增产粮食20亿斤,扭转了粮食产量连续几年下降的局面。浙江省委、省政府也作出“横下一条心,打好翻身仗”的决定。全省粮食总产恢复到300亿斤以上, 扭转连续四年下滑的局面。粮食大省黑龙江更是干劲十足, 全年共向农业投入资金多达105亿元,虽受灾严重,仍创下粮食总产445亿斤的好收成。

(二)对农业投入增加。1995年是国家对农业尤其是粮食投入增长幅度较大的一年。全年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增加13个亿,占新增基本建设投资的40%。1—3季度国家财政支农已达274.7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0.4%以上。农业银行和信用社1 — 11 月份累计发放农业贷款2275.7亿元,比上年同期多放891.3亿元。行社农业贷款余额达到2209.82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189亿元。在国家对农业投入较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地方对农业投入的热情也普遍高涨。江苏省仅省级基建投资中用于农田水利的投资全年高达1亿元,比上年增1500万元。 山东省财政农业投入较上年增长60%,黑龙江省全年投入农业的资金比上年增加31%。此外,农户本身的投入也出现明显提高。1—3季度,农户用于生产的支出人均高达359元,比上年增长4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实际增长12%。

(三)粮价看好,种粮效益增加,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1995年虽然国家没有对定购粮价格进行调整,但市场上商品粮食价格仍以较快的幅度上涨。1—11月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了36.4%, 高于全国零售物价涨幅近20个百分点,使农民售粮收益得到提高;加上地方政府对定购粮食进行价外补贴,更是把农民种粮积极性推向高潮。

(四)农业气候条件较好。1995年农业自然灾害属于中等偏重,特点是南涝北旱,但总的来说比上年轻。从洪涝灾看,据9月底统计, 全国洪涝灾害发生面积2.1亿亩,比上年同期减少4000万亩, 而且大部分程度较轻。从干旱面积看,最大受旱面积在4亿亩左右, 比上年同期减少5000多万亩,旱灾主要发生在西北如陕西、青海、宁夏等非粮食主产省。

1995年我国粮食生产虽然获得丰收,但应该看到这仅仅是恢复性增产,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隐患,值得我们注意和解决。

(一)耕地和水资源不足。据统计,1978—1993年我国年均耕地净净减少430万亩,1994年接近600万亩,1995年减少幅度有所降低,但仍为300万亩左右。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已成为制约我国粮食增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我国的水资源也在不断萎缩。全国目前的灌溉面积只有50%左右而且作为全国粮区的华北地区缺水日益严重,西北地区则是有水就有粮。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建成的,由于长期缺乏维修保养,设施老化严重,其中1/3的水库带病运行,万亩灌区工程基本完好率仅为30%,报废率占10%,极大影响了农业抗灾能力。1995年全国受灾面积7.63亿亩,成灾面积4亿亩,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比重为52%,比1986—1990年的50 %升高两个百分点。西北地区因旱有1000多万亩秋作物不能下种,1000多万亩绝收。南方部分省和辽宁因洪灾造成几十亿斤粮食少收。

(三)粮食品种结构矛盾和地区不平衡矛盾依然突出。从品种看,全年小麦、籼米、大豆供求处于基本平衡,粳米和玉米则相对供给偏紧。粳米供不应求是因为1994年稻谷减产和出口20亿斤。玉米由于饲料粮需求增长过快,供给增长跟不上需要的增长。从地区看,过去“南粮北运”的局面已被“北粮南调”所替代。1995年从北方调往南方的小麦、玉米总量在1000万吨以上,仅用于平抑饲料价格的一次性玉米调运就达 200万吨。

(四)农资缺口大,价格高,影响种粮利益。全年农资缺口约为17%,而且价格不断上涨。据1—11月份统计,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8%,其中化肥上涨36%,农药、农膜、小农具价格的涨幅都在20%以上。据专家估算,由于农资涨价,粮食价格上升给农民带来的好处一半以上被吞噬了。

(五)粮食购销体系尚未理顺,流通领域问题颇多。一是定购价格与市场价格差距悬殊。目前粮食定购价格与市场价格相差一般在0.3—0.4元,个别地方在0.5元以上,有的高达0.7—0.8元。农民产生惜售心理,影响收购进度。二是农购资金被占用现象严重。新疆上半年农购资金挤占挪用率达32%,湖北省农行1994年10月至1995年5 月农业收购资金被挪用20.6亿元。

(六)农民负担出现反弹。主要表现在:各种税费、提留等常年性负担较重,增长过快;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等“三乱”又有所抬头。据统计局统计,1995年1—3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纳税比上年同期增长22%,上交集体承包合同任务增长25%,负担摊派增长达40%,三项合计人均负担30元,比上年同期多支7元,实际增长31%, 农民对此颇有怨言。

二、1996年粮食平衡的分析

(一)粮食总量平衡分析

1995年粮食产量9200亿斤,粮食净进口约400亿斤, 加上用于平抑饲料价格的专储玉米40亿斤,全年社会粮食供给总量达到 9640 亿斤。1995年我国社会粮食消费总量据初步统计为9280亿斤。这样,1995年社会粮食除了满足需求外,尚可结余360亿斤补充当年的库存, 使社会的粮食储备得到加强,为1996年供需平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预计1996年的粮食供给将有所增加,供求状况比1995年要好。

1、社会粮食消费(需求)预测

社会粮食消费主要由下面几大部分组成:

(1)口粮。人均直接口粮需求量随着经济的发展、 国民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下降,这是世界口粮需求的普遍规律。目前我国人均年口粮需求的基本情况是:农村260公斤,城市居民101公斤。1995年2月我国人口已达12亿,其中75%为农村人口。这样1995 年我国口粮总需求约为2643亿公斤。若我国人口增加每年以1500万计,那么新增加口粮需求为33亿公斤。合计起来,1996年全国口粮消费需求将达到2676亿公斤。

(2)饲料用粮。饲料用粮是粮食消费项目中增长最快的一项, 今后将随着人民饮食结构从目前的直接粮食消费为主向动物性食品转化,还会进一步加快。据农业部分析,近几年我国饲料粮需求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目前的饲料粮需求为1040亿公斤左右,因此,1996年的饲料粮消费将为1200亿公斤。

(3)工业用粮。这部分粮食需求主要是用来酿制白酒, 据统计局推算,95年我国工业用粮的年需求量在450亿公斤。按年增长率18%计,96年的需求量将达到530亿公斤。

(4)种子用粮。随着播种技术的提高, 种子用粮出现稳中有降的趋势,但年需求量变动不大,对总需求量影响很小。按目前每亩留种10公斤计,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维持在16.5亿亩的话,共需165亿公斤。

(5)粮食损耗和增加库存。粮食损耗主要指运输、 贮存过程中的损失,加上需要增加的库存,合计约为130亿公斤。

以上五项合计使我国1996年的社会粮食消费总量达到4700亿公斤,即9400亿斤左右,比1995年的9280亿斤增加140亿斤,增幅为1.6%,与1984—1995年的年均粮食消费增长率(2%)差距不大。

2、粮食生产预测

1996年农业部提出的产量目标是9200亿斤以上,国家计委的计划是9250亿斤。从目前的情况看,1996年的粮食生产仍将面临诸多有利的形势,若各项农业政策引导得当,落实到位,这个的目标可望得到实现。这些有利因素是:

(1)农业继续升温。1995 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加强农业,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工作的首位。国家各部委和地方政府也纷纷作出加大农业政策力度,落实兴农措施的表示。这些都为粮食的增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2)粮价继续看好。据统计局对农户的抽样调查表明, 农户对1996年粮价普遍看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增无减。

(3)对农业投入保持增长势头。1995年是国家、 地方和农民自身对农业投入增长最大的一年,1996年这种势头将会继续保持。

(4)1995年冬秋播作物面积增加。据统计局对全国24个省4.3万农户的抽样调查表明,1995年秋冬播粮食作物面积比上年增长2.3%, 而且,目前看,墒情、苗情不错。

(5)1996年的气候条件有利。据天气预报部门预测, 从今冬到1996年的夏天,我国的气候条件比1995年要好,对农业生产是有利的。

从上述关于粮食消费和生产的预测可知,1996年我国粮食社会消费需求约为9400亿斤,而国内粮食计划生产在9250亿斤以上,加上1995年增加的近360亿斤的粮食库存, 可望使我国粮食供求处于基本平衡并略有节余的有利形势,但由于近年来我国粮食储备下降较多,估计1996年仍要继续增加储备,因而供求之间尚存在一定缺口。

(二)主要粮食品种供求及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我国以往主要粮食品种供求情况大体是:小麦不足,大米丰时平,欠时紧,玉米平衡有余。近几年来,这种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于南方粮食生产连续几年出现滑坡,稻谷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减产严重,全国大米供给由余变缺。玉米因近年来饲养业以及工业用粮增长迅猛,需求增长大于供给增长,供需关系由平衡有余转为供给偏紧。小麦和大豆则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

1、大米。1995年全国稻谷种植面积增加,增产130亿斤,同时由于大米进口增加,已由上年净出口120万吨变为净进口160万吨,国内大米供给相对充裕,供求紧张矛盾得到缓解。目前市场价格基本维持稳中略涨的状态,产区籼米议购收购价格约为0.75—0.85元/斤,销区大约在0.90元/斤。但由于近几年大米减产较大,满足需求仍有一定的难度;加上北方居民对大米的需求偏好也在逐渐增加,大米供给不足的局面在1996年仍将继续存在。预计1996 年大米价格仍将是上升趋势并保持与1995年基本相似的走势。

2、小麦。由于夏粮增产45亿斤, 全年中央和地方进口小麦已订货1160多万吨,小麦市场供求基本可以平衡,市场价格可望稳定在0.95—1.00元/斤。但由于国际市场小麦到岸价格已上涨到 240美元/吨左右,已对国内小麦市场价格产生影响,预计1996年春节至接新前价格将有一定的上涨。

3、玉米。1995年国家停止玉米出口,而且又安排500多万吨玉米进口和动用200万吨专储玉米平抑饲料价格,基本抑制了自1994年10 月以来价格一直狂涨的势头,目前市场价格稳中有降。1995年11月底,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玉米价格为1700元/吨,仅比4月份的1690元上涨0.6%;黑龙江粮食批发市场4月份玉米价格为1500元/吨,11月份降至1470元。1995年秋粮玉米产量增加,如继续实行停止出口政策,1996年玉米供需需形势可望得到好转。但因饲料业和工业用粮对玉米需求的迅速增长,玉米供给对于需求仍然是偏紧状态,价格不会出现明显的回落。此外,受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上涨的影响(目前墨西哥湾玉米离岸价格达146 美元/吨),或许价格还会有小幅度的浮动。

4、大豆。目前价格稳中有升,东北地区议购价格在1.1—1.5 元/斤左右,销区价格较高,如广东、海南在1.40元/斤左右。由于1995年我国大豆面积减少800万亩,减产50亿斤左右, 加上国际市场也高于国内价格,都将对1996年的大豆市场产生一定影响,价格将会有较大幅度的上涨。

三、争取1996年粮食供求达到平衡的对策与建议

1996年粮食供求能否实现平衡不仅取决于1995年的粮食生产和市场价格走势,还取决于1996年的政策取向。为了保证供求达到平衡,本人认为应该采取的对策是:增加粮食生产,合理引导消费,加强宏观调控,适当进口粮食。具体措施有:

(一)增加粮食生产。

这是保证粮食供求平衡最重要的条件。实现1996年粮食增产关键是抓好那些当年能立竿见影的政策措施:

1、在总结1995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继续落实和完善省长负责制,并尽快制定配套措施,最大限度发挥其对粮食生产的作用。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大力搞好当前冬春的农田水利建设,尽可能赶在灾害之前把运行不佳的水利设施修好,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投入使用,加强农业抗灾能力。

3、稳定增加对农业的投入。1996 年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对农业的投入都要有一个较大的增长。计划部门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至少要保持1995年的增长幅度,努力做到国家计划内农业基建投资在基建总投资中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力争恢复到历史最好的水平,即占财政总支出的13%;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加大信贷支农的力度,在贷款上对农业实行优惠,在资金上保证及时足额,在用途上严格专款专用。

4、继续完善粮食购销体制改革。 首先是完善粮食两线经营和加强批发市场建设,以保证省际间的粮食交易顺利进行;其次是适当提高粮食定购价格,提价的幅度至少不能低于30%,时间最好在新一轮农作物开始播种之前,并及时把提价信息传递给农民,以刺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5、搞好农资供应,控制价格上涨。 一是国内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厂家尤其是化肥生产厂家开足马力多生产农用生产资料,同时适当增加进口,增加国内农资供应量。二是加强对流通领域的管理,避免乱抬价,乱涨价。

6、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兴农力度。狠抓种子工程, 节水工程,培育优质种子,发展旱作农业,积极推广那些适用广、投资少、见效快、效果好的农业增产技术在全国的应用。

(二)合理引导消费。

近几年我国粮食一直处于供给偏紧状态,一方面有供应不足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与消费不合理不无关系。为此,应对我国目前的粮食消费结构进行调整:

1、控制消费资金的过快增长。 消费资金的增长幅度应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不允许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

2、调整饮食结构和畜群生产结构。 改变“食不厌精”的饮食习惯,科学安排营养搭配;大力发展植物蛋白,以植物蛋白部分替代动物蛋白;积极发展牛羊等草食性动物和耗粮少的禽类动物,降低耗粮率高的猪肉在动物食品中的比重。这些调整措施可以抑制饲料粮需求超高速增长的状况。

3、加强控制工业用粮。合理调低饮料酒工业的发展速度, 限制粮食酒的盲目发展,并且努力提高酿酒业粮食转化率,降低工业用粮对粮食生产的压力。

4、节约用粮,减少浪费。 要把节约粮食当作一项基本国策来抓,提倡节约,宣传节粮意识,同时,提高粮食贮运技术,尽可能把粮食损耗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加强宏观调控。

近几年我国粮食市场偏紧,国家动用了不少储备粮,但又不能及时补充库存,致使国家储备粮食规模逐年下降。1993年国家粮食储备量比应有规模约差20%,1994年情况更差,1995年国家又动用了80亿斤专储粮用于救灾和平抑玉米市场价格。粮食储备不足,当自然灾害发生或粮食市场出现波动时,国家想应用粮食进行调控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当然有人会认为国内粮食不足可以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然而,糟糕的是全球粮食储备也在下降。1995/1996年度世界粮食储备为20年来的最低点,只有2.65亿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1996/1997年度将进一步降低到2.26亿吨。因而企图依靠国际市场解决我国粮食储备不足的方法不是长远之计。我们应该努力使我国的粮食储备维持在安全线以上,以便有充足的粮食资源应付各种不测事件。为此,国家应该进一步抓好粮食收定购任务,建立和健全中央储备、地方储备和社会储备三管齐下的粮食储备体系,增加我国的粮食库存储备。

(四)适当进口粮食。

1996年我国粮食需求预计9400亿斤,而国内生产计划9250亿斤,生产与需求缺口约在150亿斤。 这个缺口应该通过从国际市场进口得到平衡。进口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国内的粮食储备。1995年我国从国际市场净进口粮食400亿斤,使我国从1992—1994 年的净出口国地位转为净进口国,而且净进口的数量为历年之最。 进口的品种中, 小麦净进口1160万吨,玉米500万吨,大米160万吨。实践证明,这对满足我国粮食供需平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96年我们还应当继续进口粮食,数量可比95年少,定在200亿斤左右较为合理,品种上可以多进口大米和玉米,少进口些小麦。不过,当前进口粮食面临着国际价格上涨、进口成本增加的风险。避免的途径是利用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锁定成本。此外,也要加强国内港口的码头和仓库建设,以保证到货的及时装卸和合理贮存。

标签:;  ;  ;  ;  ;  ;  ;  ;  ;  ;  

1995年粮食生产评价与1996年粮食平衡分析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