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面向21世纪的金融可持续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观论文,金融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的日益金融化和经济金融的全球一体化,是自人类有史以来最为伟大且影响深远的态势发展,对它的全部含义和影响人们一时尚难以作出准确而中肯的判断和评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业的动荡和重整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与稳定的重大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从80年代至今的十多年里,有 133个国家和地区——即大约四分之三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都经历了程度不同的金融困难。1997年爆发的东亚、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蔓延,更使人们认识到金融的稳定发展对于全球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金融安全对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在我国,严重的银企债务危机问题以及潜伏着的种种金融风险已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金融体制和深化金融改革的障碍。所有这一切都尖锐地提出了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即金融发展的问题,更确切地说是如何保持和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进一步深化,这不仅仅是中国特色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的局部问题,而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是一个影响全球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影响国家安全与国家主权的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本文不准备对这一复杂问题进行系统、深入而严密的理论论证,只想首先实现有限的目标,即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从实践的角度严肃地提出“金融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并同时提出“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问题”。
一、金融对全球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稳定的极端战略重要性
现代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是全球一体化和国际化的商品经济,是高度信用化、信息化、契约化和金融化的商品经济,是金融经济。在金融经济时代,社会经济日益金融化,社会资产也日益金融资产化,金融在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空前提高。首先,传统经济学认为,一国自然资源的丰歉与构成状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史与实践表明,一国自然资源的丰歉与构成状态并不总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许多情况下,资本或资金短缺才是其经济发展所必须首先克服的最大障碍。而金融发展通过提高储蓄、投资总水平和有效配置资金对经济产生引致增长效应,即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活跃的金融市场能够有效地动员社会闲置资金并向生产性投资转化,加速资本积累,提高人均资本存量;同时,在实现利率自由化和金融活动自由化的基础上,金融发展能够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益的部门和地区,优化资源配置。其次,除了继续保持和完善金融的中介功能之外,政府通过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还使金融活动承担起引导生产和消费、调整产业结构等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功能,从而金融发展直接关系着一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对不断变化的经济、金融形势的适应性。第三,金融对经济运行具有广泛和深入的渗透性:一方面,微观领域的经济行为受到金融发展程度的影响和制约,并且通过对利率、汇率、货币供应量等金融指标的影响和作用,使这些金融指标成为重要的宏观经济信号,反映出一国现实的微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状况;另一方面,政府根据这些宏观经济信号制定出的宏观经济政策反过来又需要通过金融体系的传导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这样,金融发展就不但关系到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传导,而且关系到宏观经济政策能否顺利达到预期目标。此外,经济的迅速发展通过提高国民收入和刺激各经济主体增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又能够推动金融的进一步扩展,形成金融发展——经济发展——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良性循环。有鉴于此,“金融先行”、“金融优先”等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选择,发达国家也把继续推进和深化金融发展作为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动力。
二、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下的金融风险与国家安全、国家主权
经济金融的全球一体化、国际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质”的飞跃恰巧发生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这一世纪之交的历史时期,它在为人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一系列空前严峻的挑战。与这一“质”的飞跃相对应的“量”的扩张规模也是空前的。例如,世界贸易额从1947年的450亿美元猛增至1977年的6.1万亿美元,半个世纪增长了135倍;还有12300亿美元的服务贸易,这是50 年前所基本没有或微乎其微的;此外,全球外汇的交易量每日平均近2万亿美元, 一年达几百万亿美元之巨,是世界贸易额的40~50倍。资本国际流动大大脱离真实生产与贸易活动现象,金融业务日益“非中介化”的现象,以及直接金融对间接金融关系与比例的历史性“逆转”,一方面为各国提供了无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潜藏着逐渐累积的巨大风险,这些风险极易引发震撼世界的经济金融困难、波动与危机。
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这种“质”的飞跃和“量”的扩张,根本改变了人类彼此的关系、交流方式与内容,它表明:(1 )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在闭关锁国的条件下生存和发展,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以某种方式单独损害别人而不损害自己。也就是说,各国不管愿意不愿意,他们必须正视各方共处于一个开放性的世界统一体中这一事实。不管他们各自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与目标如何,不管他们在社会政策、贸易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利益方面彼此有多大不同,各国只能在维护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去追求与实现他们各自的不同目标和利益。(2 )世界各国彼此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不仅仅表现为经济金融发展的相互促进,在许多情况下更表现为相互制约,表现为经济金融困难、波动与危机的正向(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逆向(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快速传导方面。这一点在1997年发生的东亚、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表现尤为突出,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及其极端破坏性是前所未有的,表明世界已经进入了金融具有极强影响力与风险性的时期。
对于1994年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各有关国家表现出了前后不同的态度、言辞和行动。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时,美国向墨西哥注入了数百亿美元以进行全力的援助。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美国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韩国、印尼和泰国同IMF 总裁康德苏之间围绕贷款援助金额与条件进行谈判时,美国财政部官员利普顿则就地观察和影响谈判进程,并伙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反对成立“亚洲货币基金”,提出借款受援国大幅度改变其经济金融政策、开放金融市场等种种乘人之危的要求。直到美国国内普遍意识到亚洲金融危机会给自身利益带来损害时,美国才开始采取实质性的援助行动。这些突出地表明,一国金融发展首先面临的是如何保证国内金融体系、金融运行的稳定以及尽可能减小外部力量冲击的问题,即金融安全的问题。在经济实力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主流和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安全问题的提出与传统意义上以军事安全、领土安全为主的国家安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保障金融安全问题不单纯是保障金融、经济稳定,而且关系到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的金融主权问题;发生严重金融危机的国家在寻求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援助时,往往被迫接受苛刻的附加条件,这实际上就是其部分国家主权——金融主权的丧失,国内的金融问题已不再是一国的一个局部性或行业性问题,而是一个影响世界各国基本国家安全和稳定,影响世界各国政治、经济、金融独立自主权和经济金融能否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重大战略问题。
三、金融资源是最基本的稀缺性战略资源
(一)关于金融资源的描述
简而言之,人类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不外乎是开发各种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各种商品和提供各种服务,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现代货币经济即金融经济中,各经济主体通过参与经济金融活动,交换和转移货币资金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从而交换和转移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权和享有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传统经济学、金融学都将资本或资金简单地视为一种生产要素。但是,这是一种原始的、狭隘的、静态的金融资源观。这种金融资源观意味着将与资本或资金紧密相关的其他金融要素排除在外,而没有这些要素与资本或资金的有机结合,资本或资金就是僵死的、凝固的、毫无生机与活力的纯价值凝结或累积,就不可能对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发挥积极活跃的推动作用,资本或资金本身也不能形成良性的运动与增殖。各国经济与金融的发展历史与实践,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频繁爆发的经济金融危机表明:仅仅将资本或资金看成是一种生产要素是远远不够的。现代金融活动不但保持和深化了传统的中介作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逐渐衍生成为一种不依赖于真实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的独立行为或独立存在,金融已不局限于资本或资金的借贷功能,而是更广泛、更深刻地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引导、渗透、激发、扩散作用。因此,在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与社会资产日益金融化的全新形势下,有必要建立一种现代的、广义的和动态的全新金融资源观,即金融资源不仅包括资本或资金,而且包括与资本或资金紧密相关的其他金融要素,还包括资本或资金与其他相关金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功能。
(二)金融资源的构成层次
我们将金融资源概括和抽象为以下三个紧密相关的资源层次:
——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即广义的货币资本或资金,是金融资源的最基本层次。货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代表着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力,取得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或资金的使用权就意味着获得了对一定数量商品和服务的支配权。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一些经济主体的自有资金往往不能满足其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另一些经济主体则可能拥有相对过剩的货币资本或资金。通过金融活动,资金需求者和资金盈余者可以达成一定时期内有偿让渡过剩货币资金的协议,从而双方都能从中获益。
货币资本或资金是金融资源的微观层次和基础层次。这是因为:(1)货币资本或资金, 特别是满足了简单再生产和消费以后的剩余货币资金的出现是金融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2 )金融活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货币资金的借贷和运动;(3 )金融体系的各组成部分——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是由货币资金在其间的运动联系起来的;(4 )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建立在金融体系对货币资金的有效率配置之上。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整个世界经济的范围内,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货币资本或资金的存量与质量受客观经济环境和条件的严格限制,货币资金或资本短缺会严重制约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但是超过经济发展需要的货币资本或资金也会产生严重问题,例如,泰国和韩国等亚洲国家普遍存在“超贷”现象(泰国银行的存贷比率为150%, 国际公认的最高限是75%)。犹如对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滥用滥伐一样,“超贷”是对货币资本或资金的超前强行滥用;“超贷”还导致金融机构呆帐、坏帐攀升,盈利性和稳定性下降,银行超负荷运转,金融信用功能被破坏,危及金融资源本身及经济和社会安全。因此,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首先是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的合理利用。
——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它构成金融资源的中间层次,包括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两大类,大体上与戈德史密斯所称的金融结构相一致。金融组织体系包括各种银行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各种金融市场以及各种规范金融活动的法律、法规等;金融工具体系包括所有传统和创新金融工具。一方面,金融组织体系为货币资本或资金借贷和运动提供了外部环境,金融工具是货币资本或资金借贷和运动的载体;另一方面,只有借助于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金融的各种功能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金融组织体系与金融工具体系构成了金融资源的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
发挥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要求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保持一个合理的结构。从表面上看,各种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在品种、数量、比例等方面似乎是纯主观的和人为设定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量的扩张,只能危害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的功能健全和机体健康,造成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的只增长不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过早地推行金融自由化进程之后,大量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涌现,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为在竞争中保持领先,许多金融机构不得不将资金投入到高风险的业务中,严重威胁了金融机构的稳定性。而大量新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出现,一方面增加了超过金融机构能够承受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也为国际资本投资势力兴风作浪大开了方便之门。
——整体功能性高层金融资源。金融资源的最高层次,是货币资金运动与金融体系、金融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一国一定时期的货币资本或资金存量和现存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是金融资源的“硬件”,金融总体功能则为金融资源的“软件”。因此,金融资源能否有效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但有赖于一定的货币资金存量和完整健康的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而且有赖于建立在货币资金存量与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基础之上的金融总体功能的发挥。
金融的传统功能就是充当调剂社会资金余缺的中介人。现代货币经济条件下,金融的总体功能除继续保持和完善了传统功能之外,还形成了资产避险功能、产业结构调整功能、引导消费功能等新兴功能。对传统功能的突破使金融不再局限于为经济发展提供中介服务,金融总体功能的优化和健全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将金融的新兴功能列入金融资源的范畴,并将其提高到最高层次金融资源的重要地位决不是偶然的。这一层次的金融资源一般是无形的,但它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一旦被破坏其后果也是可怕的,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以日本为例,日本目前拥有22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8000亿美元的海外净资产,它的基础性金融资源明显并不“短缺”,而且日本的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也不能不说是较为完善的和先进的。但是,由于其整体功能性高层金融资源遭到破坏,也照样发生大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倒闭,呆帐、坏帐高达数万亿美元,也会发生金融危机。
我们将金融资源分为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三个不同层次,不仅仅是为了认识上和理论研究上的方便和需要,更有现实和实践方面的巨大意义,是建立金融可持续发展观和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本世纪30年代以来的历次经济金融危机表明:一旦一国金融资源的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某一层次或某些层次的资源的内部和外部正常秩序被打乱,正常运行被阻断,均衡被破坏,或功能被弱化,则不同形式的金融风险就会逐渐累积并以突然爆发的方式公开释放出来。这种逐渐累积性使人们不易察觉和发现,不易预测和预防;而突然爆发性所带来的破坏、震动及冲击波又会在很短时间内传遍全国、全球,引发经济金融危机,乃至社会与政治危机,进而危及国际安全。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金融资源的内在属性和特征,认识开发和利用金融资源的规律。
(三)金融资源的基本特征
金融资源是一种同自然资源相对应的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相比,金融资源既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属性,又有许多独有的、更为鲜明的特征。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和描述,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综合全面地把握与认识金融资源。
——金融资源,特别是货币资金这一基本核心金融资源,表示的是一定时期的价值积累和凝结,是对其他各种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的索取权、支配权和拥有权;金融资源一般很少受到国别和地理的局限,尤其可以通过借贷这一形式在不转让其所有权的条件下转让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和支配权,并具有自我增殖的功能。这同其他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有根本的不同;因此才有可能形成巨额的资本国际流动。此外,金融资源还可以通过金融体系,运用金融工具,并借助于总体金融功能的发挥,使目前越来越多的金融交易活动相对脱离真实的生产和交易的需求,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虚拟性,这为过度投资、疯狂的金融投机以及泡沫经济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而在经济学的范畴里总是稀缺的,金融资源也是如此。因而一国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不但要受有限的自然资源的制约,也同样受到金融资源的制约。过度地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会造成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困难,或者说会造成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同样,过度地利用金融资源也会严重地影响未来经济金融的发展进程,即造成金融的不可持续发展,而且由于金融资源对经济运行的广泛深入的渗透,这种影响将会更为强烈。
——自然资源常常具有不可替代性,而金融资源,特别是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一般是不可再生资源,而金融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由于其不可再生性和有限性,因此是不可永久性持续利用资源,而金融资源则在一定程度上以及在良好的运行环境与状态下是可永久性持续利用的资源。
——自然资源的功能发挥来自于它们的自然物理、化学和生物属性,而金融资源的功能则是经济的、金融的和社会的。金融资源,特别是作为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的货币资金,其特有功能在于其特殊的价值表现和价值增殖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自然资源及人力、技术等其他资源的某种激发、推动、扩展、诱导、集聚、调节和配置功能。这是其它自然资源所根本不具备或不可能拥有的功能。金融资源这些功能的不恰当的开发利用和滥用会造成经济、金融危机和社会政治动乱等灾难性后果,因而合理开发和利用金融资源,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就更为紧迫。
——金融资源具有高度流动性、金融信号的高速扩散性以及金融风险的渐进累积的隐蔽性和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性与极大破坏性。与自然资源和其他资源相比,金融资源具有跨地区、跨国、跨洲的极高流动性,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的趋势和特点。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自由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金融工具,大笔资金可以转瞬之间在全球各国、各个市场之间进行转移;跨国银行大量涌现以及各种以金融政策协调为目标建立的国际经济、金融组织活动,使各国的金融资源可以在各个层次上以多种方式和形式转移、划拨、集聚、分散、交叉、融合和互动。金融风险的渐进累积性导致一定程度的隐蔽性,可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或形成某种误导,而累积到一定程度突然爆发,因而破坏性极大。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来势之猛、传导速度之快、波及范围之广、破坏性程度之烈与影响程度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场危机使马来西亚的人均国民财富水平倒退了10年,使泰国的国民财富损失近一半,经济发展水平倒退10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还使199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比前一年下降三分之一。
(四)金融资源脆弱性与其承受压力失衡
尤其重要的是,金融资源的一定程度的脆弱性同它所承受的巨大经济社会压力的这种不对称性或不平衡,极易于导致金融的某种天然不稳定性,易于引发经济与金融危机。在这个意义上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金融的脆弱性表现为:(1 )基础性金融资源价值表现累积储存的第二性特征和一定程度的虚拟性;(2 )金融业的高负债率和高风险性;(3)对经济运行的广泛渗透扩散性; (4)高度的流动性、 金融信号的高速扩散性以及金融危机的逐渐累积的特殊隐蔽性和突然爆发的极大破坏性;(5 )制约和影响它的外部因素众多而极具不确定性;(6 )金融资源本身的多层次性和结构彼此协调配合的复杂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脆弱性同它所承受的巨大经济与社会压力之间的不对称性,即失衡,对金融与经济体制与运行稳定性的巨大威胁,以及对金融可持续发展必要性与紧迫性的重要涵义。这一点,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值得重视与警惕。
四、金融可持续发展及其战略原则
(一)经济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最初是由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针对发展中国家伴随经济不断增长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严重的人口问题而提出来的。然而实践表明,发达国家也存在此类问题,因此这一问题就不仅针对发展中国家,也针对发达国家,成为全球东西南北中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官方和民间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哥本哈根会议”和“里约热内卢会议”以后,可持续发展问题变为全球各国的共识与共同行动指南。如今可持续发展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当初的环境生态与人口问题,而进一步扩展到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它的基本含义也更为广阔,泛指人类经济与社会某一领域的较长时期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不以牺牲明天的发展来换取今天的发展,不以牺牲下一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与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不单纯是消极防御性的概念,更是积极进取的建设性概念。不容否认,这一概念最初确实是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消极的角度而提出的一种防御性概念;但在实践中,当它引导人们开始从较长时期、更广范围在兼顾未来的发展条件下来谋求实现今天的发展与福利时,这一概念就成为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积极建设性概念了。如今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人口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金融可持续发展等等,比比皆是。
(二)金融发展观与金融可持续发展
发展经济学起源于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研究,是来自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开出的一副药方。发展问题因此也就成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专门问题。事实上,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社会问题再度出现,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经济学的发展观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发展是要解决共同的世界性问题,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都需要发展,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得到普遍的共识。作为发展经济学的一部分,以60、70年代兴起的金融发展理论为核心的“发展金融学”也主要是关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这种发展观隐含着这样一个前提,发达国家现行的金融制度是完善有效的,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模式。正由于此,戈德史密斯在其经典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提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这一著名论点。与这一金融发展观相适应,金融发展的研究方法就是把金融放在一个分成部门的经济环境中研究,来考察金融资产价值的增长,以及金融资产随着社会增长的情况而不断变化的状况。
毋庸置疑,金融发展理论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但其发展观及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也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从“金融结构的变化即金融发展”的观点来看,很难对各国金融发展作出正确评价。8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于国民经济总量的相对比率,金融资产都有快速增长(见表1), 但这并不能代表这一时期各国金融发展的程度。实际上,这一时期各国为了处理金融问题,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而且严重的金融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只能说这是只有增长而没有发展的金融发展。
表1 若干国家1965~1993年金融机构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比率
时间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美国
1.388 1.494 1.521 1.560 1.819 2.045 2.279 2.184 2.255
日本
1.447 1.504 1.855 2.108 2.626 2.907 3.147 3.215 3.276
德国
0.890 1.088 1.197 1.368 1.535 1.696 1.677 1.716 2.049
英国
1.546 1.570 1.772 1.680 1.707 2.261 2.158 2.356 2.352
法国
0.808 1.041 1.171 1.325 1.380 1.550 1.525 1.586 1.635
韩国
0.317 0.645 0.787 0.929 1.151 1.363 1.435 1.441 1.571
泰国
0.473 0.544 0.646 0.874 1.090 1.351
新加坡 1.159 1.380 1.659 1.981 2.745 2.853 2.848 3.048 3.036
印度
0.315 0.328 0.385 0.542 0.656 0.688 0.691 0.685
南非
1.030 1.133 1.093 1.078 1.234 1.364
资料来源:王广《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插表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从现代的发展观来看,金融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中金融资产和金融机构等金融结构诸要素的增长,还包括随之出现的金融体制的变迁,以及金融活动与变化的一般社会经济金融环境相适应程度的提高。新的金融发展观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根源和经济客观基础。现代金融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引起了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也为现代金融发展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把金融发展同整体经济的运行结合起来,特别是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的发展与深化问题,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新的金融发展观必然要求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可持续发展是新的金融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三)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金融可持续发展内涵的进一步延伸和具体化,其基本原则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可持续发展是量和质统一的金融发展。金融发展的量的方面,即量性金融发展,主要表现为经济中金融资产总量的增长,金融工具种类的增多,金融机构的数量和种类的增加,等等。量性金融发展扩大了金融的规模,使金融得以在一个更大的规模基础上运行。金融发展的质的方面,即质性金融发展,主要表现为动员和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提高,金融资产的可替代性加强,金融活动的覆盖范围扩大,金融对经济的渗透加深,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亲合力提高,等等。质性金融发展改善金融效率,最终使金融对经济的作用增强,使金融得以在一个更有效的金融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量性金融发展和质性金融发展是金融发展的两个方面。量性金融发展是质性金融发展的基础,而质性金融发展又能进一步促进量性金融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但也有矛盾。 如80年代各国金融发展突出表现在金融资产数量的急剧增长,即快速的量性金融发展,由于金融资源大量投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而导致经济泡沫,反而使金融效率下降,即没有相应的质性金融发展。因此,金融可持续发展要求兼顾两方面的同时,尤其要注重质性金融发展。
其次,金融可持续发展是相对稳定发展与跳跃性发展并存的金融发展。一方面,发展的稳定性是金融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之一。经济发展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金融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金融危机不仅使金融发展停滞中断,而且还会使经济发展受阻。因此,相对稳定的金融发展是金融进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金融可持续发展不排斥跳跃性金融发展,而是包括跳跃性金融发展。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动力,金融创新能够保持金融和社会经济技术的协调和相适应,并提高金融效率。因此,金融可持续发展包括金融创新带来的跳跃性金融发展是由金融发展内在规律决定的。金融创新受制于一般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发展等因素。由于经济制度和技术的相对稳定性,决定金融创新具有渐进的、阶段性的特征。所以金融可持续发展通常更多地表现为相对稳定的金融发展,在特定时期特定阶段表现为跳跃性金融发展。
再次,金融可持续发展是金融整体效率与微观效率并重的金融发展。效率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又是金融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之一。金融体系的效率包括三个层次:(1 )金融体系的各构成要素自身的功能和获利能力,即金融微观效率;(2 )金融体系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如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间、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相互协调适应吻合程度,即内部总体效率;(3 )金融体系整体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技术条件相互协调适应的程度,即外部总体效率。后两者共同构成金融总体效率。一般说来,金融微观效率是总体效率的基础,在总体效率中内部总体效率又是外部总体效率的保证。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效率目标应包括金融总体效率和微观效率两方面。在金融发展实际过程中,各效率目标之间往往并非一致,对于单个金融要素是有效率的,并不能说明总体是有效率的;而且金融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其效率目标也可能与整体经济相背离。因此,金融可持续发展要在保证微观效率的同时,更注重总体效率的提高。只有这样,金融和经济才能共同协调一致发展,金融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五、实施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应注意的问题
(一)金融创新
一部金融史就是一部金融创新史。在金融发展过程中,在竞争机制、利益机制和价值规律等市场机制驱动下,金融体系创造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提供新的金融服务,从而改变原有的金融结构,进而使金融体制发生变化,最终推动金融的发展。如信用货币的出现,商业银行的产生,中央银行的分立,衍生金融工具的兴起,等等。金融创新往往导致跳跃性的金融发展,不仅可以改变金融发展的速度,而且可以导致金融功能的深化,尽管不同的金融创新有不同的侧重。80年代以来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运用,使经济中金融资产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大提高了经济的金融化程度,同时又提供了新的防范金融风险的手段。而中央银行的出现和完善则更多地使金融和经济更加紧密结合,货币政策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工具之一,进一步提高金融对经济的渗透和作用。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对待金融创新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导致金融创新的市场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上述两个因素使金融体系效率下降或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时,为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会出现一系列金融创新。问题在于金融创新存在着负面影响,可能引致金融业的调整和不稳定,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一方面,市场参与者对创新的金融工具有一个了解、熟悉和适应的过程,金融创新还可能导致旧的金融监管措施失去效力,金融创新不可避免地带来新的风险。例如,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规避金融风险的金融创新,在实际中越来越多地用于投机的目的,成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中一个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不可能同时发生,总是从金融体系的某一局部扩展到整个金融体系,其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且在同一类金融机构内部影响也不一样,难免会带来金融体系局部甚至全部的调整。
要解决金融创新带来的问题,不能靠扼制创新,关键在于施以正确适当的金融监管以引导金融创新。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为此提供了很好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6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迅速发展,西方各国通货膨胀和利率急剧上升,计算机和通讯技术飞速发展。金融机构为了在新的经济环境和技术条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并且使传统金融管制陷入某些领域或某种程度的失效。归结起来,这些金融创新包括三个方面:(1)规避风险型金融创新, 包括为防止利率波动风险而产生的可变利率存单、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等;(2)技术型金融创新, 包括伴随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成为可能的银行信用卡和现金管理帐户等;(3)躲避管制型金融创新, 包括欧洲美元、可转让支付命令帐户和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等。这一事实说明:不适当的金融管制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成为金融体系不稳定和动荡的一个因素,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金融管制的地域和业务限制。这种政府管制——金融创新的辩证关系也表明: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市场是第一位的因素,同时政府也是不可忽视有时甚至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二)金融体制
金融体制作为经济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般社会经济条件在金融活动中的反映,同时也是一般社会经济体制变化的结果。各国都有自己的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和实际国情,也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选择,因而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金融体制。现实中各国金融体制往往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既有国家干预,又有市场机制作用;既有专业化形式,又有综合化形式;既有间接金融,又有直接金融,从而构成纷繁复杂的金融体制模式。
要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必须选择和发展适合本国国情的金融体制。也只有与本国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才是有效率的金融体制,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任何金融体制的产生、发展、演变和运行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适合任何国家的金融体制模式是不可能存在的,例如,19世纪中期瑞典和英国都有着同样发达完善的金融体制模式,但是金融体制并没有推动瑞典经济的起飞,19世纪中期的瑞典是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被称为“贫困化的高级混合体”。再如,前两年我国借鉴日本的主银行制实行主办银行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说明特定的金融体制的效力依赖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尽管各国金融体制千差万别,但其表现出来的发展趋势是大体一致的。从金融组织形式来看,现代金融体制大致包括三个阶段:银行导向阶段、市场导向阶段和证券导向阶段。在银行导向阶段,经济中储蓄主要通过银行中介到达最终使用者手中,银行一方面吸收储蓄,另一方面发放短期商业贷款,风险资本只能来自留存利润或直接来自少数储蓄者。在市场导向阶段,企业越来越依赖包括风险资本在内的外部资金,而且更多是通过金融市场而不是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筹集来自众多储蓄者的资金。在证券导向阶段,甚至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也主要依赖于金融市场,并且提供规避金融风险的套期保值市场也应运而生。目前世界各国金融体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美国和英国正在进入证券导向阶段,大多数西欧国家和日本处于市场导向阶段,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银行导向阶段。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金融体制建立过程中,传统的计划金融体制正在向现代金融体制的银行导向阶段过渡和发展。这一点在我国金融改革、发展规划和决策中都有所体现,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和完善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进一步发展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业”。同时也应注意到,银行导向的金融体制仅仅是金融体制发展的一个阶段。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应把握金融体制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后发效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国金融体制向更高阶段发展。
(三)金融危机
在各国金融发展中,金融危机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20 世纪以前的400年里,在现代金融业发源地的西欧,大约每隔10 年发生一次金融危机,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周期。20世纪以来,金融危机没有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爆发了两次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大危机,一次是在30年代大萧条时期,另一次是自80年代至今仍在继续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对金融发展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金融危机造成金融发展的间断,甚至导致金融倒退。伴随着金融危机,挤兑风潮蔓延,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断倒闭,正常的借贷、信用关系中断,无论金融资产和金融机构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萎缩,金融体系陷入瘫痪,金融发展严重受阻。18世纪末,法国第一家真正的现代银行——通用银行及其后继者皇家银行,大量投机于拥有密西西比贸易权力的西方公司股票,在密西西比泡沫破灭后垮台。在此后的150多年里, 银行在法国的金融机构中销声匿迹,直到法国公司法放宽后的19世纪最后25年中工业银行的建立时为止。这一危机使法国的银行业倒退了一个多世纪。其次,金融危机弱化金融的经济功能,严重降低金融体系的效率,阻碍经济的发展。金融危机本身就意味着金融资源配置不当和低效率,金融危机使经济中市场信号失真,信用秩序混乱,这时金融不但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制约经济发展。 日本90 年代的严重银行问题, 使日本经济预计在1998年出现负增长,这是自二战以来的首次经济负增长。另外,在处理金融危机过程中,政府一般要动用大量财政资金挽救危机中的金融机构,直接消耗了可用于经济发展的资金。在90年代,许多国家用于治理金融危机的资金成本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5%,有的甚至达到20%。
要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金融危机。一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二是发生金融危机时要采取正确治理措施,防止金融危机的蔓延,减少金融危机的危害。要做到这两点的前提是对金融危机的成因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达到应有的效果。从80年代以来的各国金融危机来看,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经济泡沫崩溃。针对这一特点,各国应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更注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强化金融监管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当前我国国有银行存在大量的不良债权,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投机性活动盛行,加之中央银行的监管不力,因此金融风险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如何化解金融风险,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规范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强化中央银行监管,是当前我国金融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六、树立金融可持续发展观,实施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
当我们面向21世纪来考虑与处理全球金融和国别金融问题时,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前面我们阐述的提出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将会随着那些制约因素的日益强化与发展,而变得一天比一天更为必要,一天比一天更为紧迫;金融资源自身所受到的巨大压力与其自身的脆弱性对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会比以前更为紧迫。
对于中国来讲,21世纪将是全面迈向现代化和全面走向世界的新时代。在一种全方位开放的全球金融与社会体制中,中国将扮演比今天更为重要的角色,发挥比今天更为重大的作用。中国的发展与稳定,将是对全人类的重大贡献, 将是对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稳定的重大贡献。 在1997年的东亚、东南亚金融危机面前,中国有惊无险,表现少有的镇定与抗风险能力,中国为稳定亚洲经济金融所采取的行动与政策以及她所付出的代价和作出的牺牲,表明中国是一个严肃的、负责任的大国。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和它在21世纪某一时段的国际化,要求中国有更为强大的综合国力,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有更稳定持续发展的经济和金融和更为良好的经济金融调控与监督体制。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我们将金融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遵循金融自身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和兼顾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建立与健全金融体制,发展与完善金融机制,提高和改善金融效率,合理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从而达到质性金融与量性金融的良性协调发展,达到经济和金融在长期内的有效运行和稳定持续健康发展。金融可持续发展观与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空间地理的角度讲,可以作如下的划分:全球而言,有以下三个层次,即全球金融可持续发展;全球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全球各国国别金融可持续发展;就中国而言,可有以下四个层次,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中国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中国宏观金融可持续发展,中国微观金融可持续发展。以上各层次都有相应的发展战略问题。
我们呼吁全国上下牢固树立金融可持续发展观:(1 )强调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的重点在于可持续与协调;(2 )自觉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与处理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与处理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3 )将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到我国和全球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战略高度;(4 )坚持量性金融与质性金融相统一,而尤其注重质性金融发展的金融可持续发展观;(5) 坚持正常相对稳定渐进发展与特定时期跳跃性发展并存而以渐进发展为主的金融可持续发展观;(6 )坚持金融宏观整体效率与微观效率并重而以总体效率为主的金融可持续发展观;(7 )坚持内涵式金融发展与外延式金融发展结合而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金融可持续发展观。金融可持续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中金融资产和金融机构等金融结构诸要素的增长,还包括随之出现的金融体制变迁,以及影响金融活动与变化的一般社会经济金融环境相适应程度的提高。还必须十分关注金融创新、金融体制变迁、金融危机和金融一体化对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影响。上述金融可持续发展观从战略实施的角度讲,都相应产生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
当我们将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提高到战略高度,并自觉实施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后,一个必然的结论便是将这一问题分别纳入中国和世界“21世纪议程”。
标签:金融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货币国际化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社会资本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金融工具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