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快递业的本土市场规模与产业升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市场规模论文,本土论文,产业升级论文,快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与转型升级的需要,经济社会对运输的时效性、送达范围、安全性等服务质量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快递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一方面,《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快递服务标准》问世,快递协会成立,标志着指导快递行业发展的政府政策导向明朗化;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兴市场逐渐成熟,为快递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需求。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人,较上年底增长24.8%,同年我国快递行业整体业务量为56.85亿件,快递行业业务量实现了较快增长。然而,我国快递行业仍然处于发展阶段,由特许加盟形式带来的准入门槛低,中外快递企业差距显著,民营快递企业规模小、融资难、整体水平低的行业状况并没有随着业务量的增长而有所改善,我国的快递行业迫切需要借助产业升级来寻求发展出路。[1-3] 长期以来,基于劳动力、资本与技术的比较优势是探讨产业升级的基础,但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升级的比较优势并非仅限于劳动力、资金和技术,一个国家市场规模的大或小也是一种重要的比较优势,能够对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4]在中国快递行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关键要形成创新的中国要素,[5]而创新的中国要素离不开中国巨大的本土市场规模。基于本土市场规模的创新模式主要是利用市场扩大带来的规模和竞争效应驱动企业寻求技术创新。[6-10]“以市场促创新”应成为中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与实现产业升级的新动力。[11]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巨大的经济和人口规模推动了本土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张。[12-13]对于一个市场需求高速增长的经济体来说,可通过本土市场需求规模与容量所内含的对企业创新研发动力的激发,内在地培育出本国的自主创新发展能力,这被称为“需求所引致的创新”。[14]因此,中国快递业能否借助本土市场规模的扩大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推动快递行业产业升级并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从现有文献来看,关于快递行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快递业服务质量、[15-16]民营快递企业发展对策、[17-18]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快递业发展[19-20]等方面,而有关快递行业产业升级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从本土市场规模与快递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来探索快递行业产业升级的路径。 国外学者对市场规模与技术创新(或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多,如戴维斯和温斯坦(Davis and Weinstein)[21]对日本40个地区的调查与研究表明,区域市场规模对该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重要作用。阿赛莫格卢和林恩(Acemoglu and Linn)[22]探讨了潜在市场规模与医药行业创新的关系,提出了销售的产品市场规模越大越有可能刺激创新的理论假说。梅里兹和奥塔维亚诺(Melitz and Ottaviano)[23]通过研究市场中竞争企业数量与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发现,无论在封闭还是开放的经济模型中,市场规模越大往往越能加剧市场竞争,并促使市场价格走低,提高平均劳动生产率。克劳斯和史蒂芬(Klaus and Stephen)[24]从需求弹性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发现规模大的市场不仅会推动企业进行生产工艺创新,还会提高企业吸收利用先进技术的能力。 在国内学者中,徐康宁和冯伟对比研究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的不同模式,提出了基于本土市场规模效应进行技术创新的第三条道路。这种创新的模式内生于本土市场,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25]张国胜也认为,本土市场规模能够影响产品的市场需求与企业的技术能力,并且能够对产业升级产生重要影响。[26]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有关市场规模与技术创新(或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多,国内在这方面虽有涉及,但针对中国经验的研究还比较匮乏。本文从本土市场规模与快递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角度研究中国快递行业产业升级问题,以丰富该领域相关研究,同时对我国快递行业转型升级与科学发展提供建议。 三、理论基础 1980年克鲁格曼(Krugman)提出了本土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s)理论,本文所指的本土市场规模概念一部分源于克鲁格曼(Krugman)[27]的思想,但又与之并不完全相同,主要指一个国家(地区)内部的市场容量,突出本土市场规模扩大能够为企业提高生产率以及进行技术创新提供足够的激励,并不包括外部市场规模或出口规模。 首先,市场范围假说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之一。伴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并进而提升了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了技术创新。[28]这一假说随着研究的深入得到了众多经验研究的支持,如阿迪斯和格莱泽(Ades and Glaeser)[29]等。欧萨(Ossa)[30]则把新贸易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经过模型推导发现,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得专业化组织间的劳动分工更加深入,而分工深化与贸易自由化是推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源泉,该文也被认为是斯密市场范围假说一个更为广泛的形式化表现。 其次,需求引致创新理论是本文的第二个理论基础。施穆克勒(Schmookler)[31]认为,企业创新是追求利润的经济活动,市场需求牵动了技术创新,当市场需求随市场规模逐步扩大而提高时,企业自身出于对利润的追求将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技术创新。因此,一旦市场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并产生了足够的市场需求,企业便有了足够的意愿和激励来增加要素投入,并进行技术创新。莫厄和罗森博格(Mowery and Rosenberg)[32]进一步认为,市场需求与创新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发展关系。罗默(Romer)[33]在内生增长理论中强调了市场规模在知识扩散、人力资本积累与研发(R&D)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新技术的产生主要是在市场利益驱动下追求新技术并最终赢利的结果。 在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基础上,有关本土市场规模对技术创新影响作用机制或途径的问题也逐步得到了解答。[34-35]本研究将本土市场规模作用机制归纳为两大类:集聚效应和竞争效应。在我国快递行业中,一方面,随着本土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会使快递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投入、快递从业人员等劳动力以及分拣、装卸、信息处理等相关技术更容易被快递企业获得并进而强化快递业竞争力,快递企业聚集会产生规模经济及技术溢出效应从而诱导快递企业大量投资大规模分拣、运输等设备,加快物流及信息等技术的研发,进而提高快递业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随着快递市场规模的扩大,企业数量和产品种类也会随之不断增加,使得顾客选择空间变大,快递企业之间为争夺更多客户资源而不得不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也会“逼迫”快递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保证企业自身不至于被市场淘汰,同时原本因技术优势而在快递业占有一席之地的先入企业为保持原有技术优势,也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因此,快递市场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各类要素的流动与整合,使快递企业与工人具有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而在这一过程中,市场规模通过聚集经济与竞争效应对技术创新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产生多样化的影响。[36-37] 为探究我国快递业本土市场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寻找推进我国快递业产业升级的新动力,在此提出假设:中国快递业本土市场规模的扩大能够带来快递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成为推动快递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 四、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测度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很多,但传统方法(如索罗余值法)一般暗含了100%技术效率水平的前提假设,而经济决策单元(DMU)在现实中往往可能并没有达到其生产可能性的前沿边界,这使得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不仅可能源自技术的进步,也可能来自效率的改进。因此,为避免人为设定生产函数及其相关参数带来的估计误差,本文采用基于产出视角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来计算反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曼奎斯特(Malmquist)指数,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效率改进指数(EFFCH)和技术进步指数(TECH)。[38] 1.计量模型 本文使用2003-2012年中国快递业数据实证分析本土市场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之间的关系。设定如下基本计量模型来进行实证检验: 其中,下标t表示第t年,被解释变量TFP代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指数,EFFCH代表效率改进指数,TECH代表技术进步指数,解释变量HMS表示本土市场规模,Control为控制变量(包括资本密度(K)、人力资本(H)、研发密度(RD),α、β为相关变量所对应的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2.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及其分解。本文采用DEA方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总产出、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是DEA分析不可缺少的三个变量。考虑到快递业的行业特性与数据可得性,其中总产出数据采用快递业务收入和业务量来衡量,劳动投入数据采用邮政快递业从业人员数来近似表示,资本投入数据用邮政快递营业网点数和汽车邮路长度转换替代。 (2)核心解释变量:本土市场规模(HMS)。目前,有关本土市场规模的衡量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以总产值减去出口额再加上进口额来表示;[39]二是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占工业固定资产总额的比重来表示;[40]三是以行业销售产值减去行业出口交货值来表示。[41]考虑到快递业研究的特性,本文采用第三种方法,即用快递业务总收入来衡量本土市场规模变量。 (3)控制变量:资本密度(K)、人力资本(H)、研发密度(RD)。各变量的具体衡量方法和数据来源详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国家统计局从2003年开始对邮政业的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为保证数据的连贯性,本文选取2003~2012年的数据进行研究,部分缺省值通过求平均值的方法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增速计算方法寻求替代数据。 五、计量结果及分析 本文使用EViews6.0软件对数据进行计量模型运算与分析。为确保模型的稳健性,首先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模型并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问题,故选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OLS)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给出了模型(1)、(2)、(3)的估计结果,其中,第1、2两列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指数(TFP)模型(1)的估计结果。未加入其他控制变量时,本土市场规模(HMS)的系数与TFP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于其统计意义不显著,不足以表明两者之间的确切关系,需加入其他控制变量来做进一步分析。由表2第2列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加入控制变量资本密度(K)、人力资本(H)、研发密度(RD)后,TFP与HMS的系数仍然为负数,且系数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2第3、4两列为效率改进指数(EFFCH)模型(2)的估计结果。在加入控制变量之前,HMS系数为正;加入控制变量之后,HMS系数的值变大。这一结果表明,随着本土市场规模的扩大,效率改进指数也呈上升趋势。表2第5、6两列为技术进步指数(TECH)模型(3)的估计结果。在未加入控制变量时,HMS与TECH之间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加入控制变量之后,HMS系数显著为负,作用力相对增强,且显著性有所提高。总体来看,整体估计结果表明,加入控制变量之后,“以市场促创新”或“以市场规模驱动创新”的假说在我国快递市场上基本不成立。总体来看,本土市场规模仅对效率改进有着并不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对生产率及技术进步则会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 在控制变量中,资本密度(K)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指数(TFP)和技术进步指数(TECH)均呈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效率改进指数(EFFCH)则呈不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表明,资本深化通过推动产业技术进步而促进了我国快递业生产率的增长。 研发密度(RD)与人力资本(H)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指数(TFP)与技术进步指数(TECH)均呈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效率改进指数(EFFCH)的影响则呈不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很多文献的研究结论一样,研发投入同样没有明显促进我国快递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研发投入本身存在时滞效应;二是行业研发使用效率与投入结构等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当期增加研发投入不仅不能迅速发挥作用,反而会因资金占用过多而无法显著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由表2结果可以发现,控制资本密度(K)、人力资本(H)、研发密度(RD)等变量之后,本土市场规模(HMS)这个变量的系数及模型显著性程度与未加入控制变量之前相比均发生了变化。这表明,本土市场规模通过上述几个因素间接地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影响,也就是说,资本密度、人力资本、研发密度是本土市场规模影响我国快递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途径。为此,根据表2的估计结果,进一步建立如下回归模型,分别考察各作用途径变量与本土市场规模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各作用途径的影响程度。 式(4)中,作用途径Z包括模型(1)、模型(2)、模型(3)中的控制变量,即资本密度(K)、人力资本(H)、研发密度(RD),c为常数项,γ为相关变量对应的系数。 表3给出了本土市场规模各作用途径的估计结果。其中,人力资本(H)、研发密度(RD)与本土市场规模(HMS)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资本密度(K)与本土市场规模(HMS)则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我国快递业本土市场规模的扩大会带来快递业资本密度的提高以及人力资本和研发密度的降低。进而,表4给出了这些作用途径对各生产率指数的影响程度。 在表4的计算结果中,人力资本(H)、资本密度(K)、研发密度(RD)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指数(TFP)的影响系数均为正。也就是说,本土市场规模的扩大通过快递业资本密度的提高、人力资本与研发密度的降低,对快递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产生了正向作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所有正向作用中,研发密度的贡献达到了99.95%。 总体来看,一方面,本土市场规模对我国快递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与技术进步的正向作用主要通过资本密度、人力资本及研发密度等途径传递;另一方面,本土市场规模则通过上述三个途径对效率改进产生负向影响。在所有作用途径中,研发密度作用最大,对三大指数的贡献率均接近100%。 关于计量结果的解释,可进一步从集聚效应和竞争效应[42-43]着手解释本土市场规模对我国快递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作用途径。随着本土市场规模的扩大,大量的资本、人才、技术等会加速集聚,并加剧市场内部企业为生存而引发的竞争。从理论上讲,行业集聚与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规模递增效应与专业化分工效应,从而促进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在客观上驱动企业为了生存而进行创新。然而,当前我国快递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所谓的“山寨型”快递服务产品,这正是一些快递企业通过产品模仿来分割创新利润的典型表现。对快递服务产品的模仿因成本较低,很容易进入并占领市场,但这种产品模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为其核心技术始终掌握在他人手中。当快递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时,快递企业往往更愿意进行模仿,并提供更多的“山寨型”快递服务产品,而不愿意真正进行技术创新。长此以往,必将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使中国快递企业的创新能力即使在本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前提下也无法得以提高。 六、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2003-2012年中国快递业数据分析了本土市场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以市场促创新”或“以市场规模驱动创新”的假说在我国快递业市场上基本不成立,本土市场规模仅对效率改进具有并不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对生产率及技术进步则会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此外,资本密度对快递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影响为正,而人力资本及研发密度对快递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影响为负。从作用机制来看,本土市场规模的扩大伴随着资本密度的提高、人力资本及研发密度的降低,从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与技术进步产生正向作用,对效率的改进产生负向影响。总体来看,本土市场规模对我国快递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可进一步归纳为聚集和竞争效应,但由于我国快递业市场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基础薄弱,研发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快递本土市场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在我国快递业中发挥这种聚集和竞争效应,加之多数快递企业更倾向于通过服务产品模仿来抢占市场而不是真正进行技术创新,因此中国快递企业的创新能力即使在本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前提下也无法得以提高。 在电子商务发展需求与快递业成本降低双重压力的逼迫之下,快递业如何通过创新来实现产业升级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的研究表明,理论上可以通过市场规模来驱动创新,实现快递业的产业升级。但考虑到当前我国快递业的实际,并不能通过本土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及其竞争效应来驱动快递企业实现创新,仅仅通过增加快递业资本密度及人力资本对我国快递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效果甚微,未来改变竞争模式和提高技术创新才是我国快递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提高研发密度将成为中国快递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本文对我国快递业的建议包括:一是快递企业继续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我国快递业研发密度,充分发挥其在我国快递业本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情况下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推动作用,从而推动我国快递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合理调整我国快递业研发使用效率与投入结构,促使更多研发人员和资金投入到真正的技术创新中去,发掘企业的创新利润,形成快递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而不仅仅局限于把国外的服务产品“拿来”并对其进行模仿,提供所谓的“山寨型”快递服务产品。三是在持续增加研发投入的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企业研发配套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执行力度,为快递企业研发提供相关法律政策保障,避免快递企业通过简单模仿来提供“山寨型”快递服务产品,鼓励快递企业真正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促使其发挥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促进作用。最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我国快递业产业转型升级更是一个需要多方努力并通力协作的过程,因此鼓励快递企业创新要具有多元化、全球化理念,协同共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快递业的产业升级。地方市场规模与我国快递产业升级_全要素生产率论文
地方市场规模与我国快递产业升级_全要素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