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农民采用科技的心理分析及其促进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地区论文,对策论文,心理分析论文,农民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民采用科学技术过程与农业推广
农民采用科学技术过程是指农民从获得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以及新经验等信息到最终采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根据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观点,分析认为农民在采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基本上经过认识、感兴趣、评价、试用和采用五个心理阶段。当然不是所有农民采用某项科学技术时都要按顺序地、一步步地经过这五个步骤,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超越某些阶段发展。
(一)认识阶段
这是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第一阶段。农民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有比他过去所用的更好的科学技术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新品种、新方法、新农具、新化肥、新农药、新栽培技术、新饲养管理技术等等。于是农民开始意识到了许多项科学技术的存在,形成一些新概念。但农民对这些科学技术不一定都关心,也不一定都产生兴趣。
(二)感兴趣阶段
农民对某项科学技术经过分析认识后,觉得此项科学技术与自己的生产经营、日常生活有关,并感到此项科学技术可能产生理想效果,自己又有条件采用,因而就产生了兴趣。而对其他的科学技术因与自己关系不密切或没有条件实施而感到无兴趣。同样,某个农民对某项科学技术感兴趣,而其他一些农民对其不一定感兴趣。
(三)评价阶段
一旦农民对某项科学技术发生兴趣,他就会实质性联系自己的情况进行评价,对准备采用的某项科学技术的得失加以详细的分析、比较和判断。例如,一个新品种的采用,必须知道生育期有多长?会不会影响下茬作物的栽种?新品种的质量、产量怎样?需水量、需肥量多少?抗逆能力、抗病虫能力如何?劳动力是否能安排得开?需要增加多少投资?效益上能提高多少?
(四)试用阶段
农民对某项科学技术经过评价,确认了此项科学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但为了稳妥行事,先在小块土地上试验。农民在这个阶段里,需要筹集必要的资金,学习有关技术,投入所需的土地、劳力和其他生产资料,并观察其结果对自己是否有效有利。经过自己的试验,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和掌握了技术后,农民就会确信自己是否可以采用此项科学技术了。
(五)采用阶段
这个阶段是农民经过自己的试验得出是否采用某项科学技术的结论的最后阶段。农民常常不是经过一次,而是二次、三次以至四次试验,最后才决定是否采用。每次试验的过程,也是增加或减少兴趣过程。在这些重复的试验中,如果引起了更大的兴趣并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就可能逐步扩大采用的规模,这样的重复试验就意味着此项科学技术已被他采用了。
从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五个阶段可以看出,农民采用不采用某项技术完全是农民自己决定的,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由于我国农民长期处于封闭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环境,对科学技术的采用并不是积极自愿的,因而需要外界干预,促成农民采用科学技术。农业推广就是革新农民观念,改变农民行为,促进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科学技术采用具有阶段性,不同农民在采用过程中以不同的速度,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对农业推广人员来说必须围绕采用过程的阶段性和采用者的差异性这两个基本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推广活动,选用相应的推广方法和推广技巧,从而实现推广目标。
二、搞好农业推广必须分析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心理特点
农民是我国农业推广对象的主体,农业推广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农民采用科学技术,从而改变行为,增强生产经营能力,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经济效益。农民对待科学技术态度,采用科学技术的心理反映,决定着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到农业推广的绩效,关系到农业推广的成败。因此,研究农民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分析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心理特点,对搞好农业推广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一)从实践上看,分析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心理特点非常紧迫
回顾我国农业推广的历史,无论是古代的“劝农”,“教稼”、“课桑”,还是近代的“农事指导”,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式农业推广,无一不是重视农业推广外部条件的作用和改进,忽视对农业推广主体——农民的内在因素的研究和改善;直到现在,我国农业推广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还是着力于农业推广体制、农业推广队伍等农业推广外部条件改善方面作文章,而对在农业推广中,如何去分析农民心理,掌握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规律,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本身的能动作用,这方面的工作重视不够,做的不多。多少年来,我国的农业推广工作,虽然各级政府大力号召,各级农业推广部门和农业推广人员用心用力工作,还是不尽人意,推而不广。至使许多农业科技成果还是滞留在实验室里或是书本上。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度和推广率都不高,分别是20%和30%。因而,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只有35%左右,而发达国家高达80%以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明确提出,目前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规模效益,使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得以迅速提高,为实现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目标,并满足肉、蛋、奶、菜等副食供应提供技术保障。为完成这个艰巨任务,必须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提高农业推广绩效。而要提高农业推广绩效除了改善农业推广外部环境外,更要加强对农民的组织和教育,增强农业推广内在因素作用。因此,分析农民采用科学技术心理特点显得非常紧迫。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特别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的今天,过去那种传统的依靠农业行政忙推广和简单命令注入式搞推广,早已经很不适应变化了的农业生产方式。现在,农民各家各户种地,自主经营,采不采用科学技术,实不实施你的推广项目,完全由农民自己而定。很好的科技成果,新颖的技术,可靠的经验,农民不接受,还是推广不了。为什么农民不采用呢?各类地区的农民是不是都不采用呢?同一地区不同层次农民是不是同一种态度呢?要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必须首先认真地研究、分析农民采用科学技术心理特点。
(二)从理论上讲,分析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心理特点非常重要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农业推广是农业推广机构和农业推广人员把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新信息等传授给农民,让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采用,改变农民行为,改善经营,提高收入,从而使科学技术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可见,农民是搞好农业推广的内在因素,农业推广的关键所在就是农民采不采用科学技术。要搞好农业推广,实现农业推广目标,一方面必须努力完善农业推广体系,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素质,加强农业推广管理,增加农业推广经费投入等等,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努力在农业推广主体因素——农民身上做文章。首先应该研究农民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分析农民采用科学技术心理反映,努力改造农民自身,革新观念,增进知识,提高素质。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心理现象,从简单的感觉到复杂的想象、思维、动机、兴趣、注意、情感、意志、性格等等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是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反映,并不是一种死板的机械的反映,并不象镜子照物体那样,人对现实事物的反映都是同他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个性特点、知识经验、世界观等相联系的。因而不同的人对同一外界影响的反映不尽相同。据此,某种科学技术成果或是你要推广的某个项目,在农民的心理是有不同的反映。更何况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民有9亿之多,农民在对待科学技术态度上,在采用科学技术时有不同的心理反映是不难想象的。由于受社会经历、教育水平、经济状况、经营条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所处自然和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对采用科学技术呈现较复杂心理反映,形成特有的心理特点。这些特点既有一般共有的,也有个别特有的。为了搞好农业推广工作,提高农业推广绩效,弄清楚新形势下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心理特点势在必行。
三、贫困地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心理特点
我国贫困地区是指老、少、边、山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差,资源贫乏,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些地区农民一般是文化水平低,智力欠开发,思想保守,对科学技术冷漠,认为“上下几千年,没有科学也种田”。在采用科学技术上表现有如下的心理特点。
(一)安贫心理
贫困地区农民受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影响,和外面交往很少,有的一辈子没有出过门进过城。他们认为穷贫是命里注定,存在一种宿命论的自我解脱、自我麻醉的满足心理。他们需求不高,思想僵化,情感麻木,无所追求,对新事物缺乏注意力,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对科学技术无兴趣。这种安贫心理是进行农业推广的最大障碍。
(二)依赖心理
在贫困地区,农民“山沟”意识很浓,习惯走“贫穷——扶贫(救济)——再贫穷——再扶贫(救济)”的路子。他们面对穷山恶水望而生畏,宁可苦熬而不愿苦干,“等、靠、要”思想严重。在一些革命老区,革命年代为解放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有一种“自豪”感,靠国家、盼政府、吃救济,好象顺理成章,“反正共产党不让饿死人”,依赖政府。有了依赖心理的农民对科学技术不闻不问,向他们推广科学技术无动于衷,当要求他们参与某项推广项目时,他们先问到有没有钱补助,然后才决定是否参加,他们认为农业推广人员传授科学技术理应无私奉献,花钱学习技术是不可思议的事。这种依赖心理也是农业推广的一种阻碍力量。
(三)自卑心理
多年的贫穷和落后,使贫困地区农民产生自卑心理。他们认为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差,老天爷不公平:认为经济基础差,条件不如别人好,想富也富不起来;认为自己的文化素质低,天生愚笨,接受能力差,学习科学技术难于别人,科学技术高深莫测,不是作田人搞的事。他们自己自卑感严重,且富有较强的自尊心,怕人说穷,怕人瞧不起。这种自卑心理也是排斥采用科学技术的,对搞好农业推广也是不利的。
(四)迫切心理
贫困地区农民在党的富民政策诱导下,在众多的脱贫致富事实的感化下,有着从贫困中解脱出来的迫切愿望。他们对科学技术需求心切,希望尽快学习到许多知识,找到致富门道。甚至幻想得到一根能点石成金魔棒,一夜之间由穷变富。由于迫切心理,常常产生不良做法。有的“病急乱投医”,“饥不择食,慌不择路”,假技术、劣种子也分不清楚,不惜上当受骗;有的陷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的只顾眼前,急功近利,浪费资源;有的将科学技术张冠李戴,造成许多笑话,甚至劳民伤财。这种迫切心理,只要及时适当去引导,对搞好农业推广工作是有利的。
(五)农本心理
我国长期以来,封闭的自然经济模式和小农经济意识形成了农民浓厚的农本心理。“以农为本”是我国农民从古到今恪守的信条,目前虽然有些变化,但贫困地区农民仍认为当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是自己的“本份”,在他们看来,种庄稼,打粮食是本份,搞工商是不务正业,风险大,不如种地稳妥。他们喜欢自己承包的土地,认为那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就是一些兼工兼商的农民也不愿意把承包的土地转让出去。这种以农为本的心理对开展农业推广工作有积极的一面,农业推广人员应适当引导,促进其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积极采用科学技术。
(六)自给心理
我国是小生产者王国,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者经营方式,使农民形成一种封闭的追求“小而全”的思维方式,一些农民眼睛只盯着自己的小天地,满足种好几亩田,养好那几只牲畜,盖上新房,为儿女办完婚事,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目标。“干柴细米房不漏,万事不用把人求”是他们理想境界。他们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也是为了实现自给的愿望。在没有给儿女完婚、房子没盖起来的情况下,他们千方百计地寻找技术,急于发财,希望得到农业推广人员帮助,在生产的每个角落都力求采用新技术,但不愿意花钱投入。当他们个人和家庭的物质需要满足之后,他们需求科学技术的强烈感就会淡化,不愿再搞大的技术改进,不再追求更高层次的技术需求,显然,这种自给心理对不断更新推广内容和高难技术项目的推广是不利的。
(七)守旧心理
在生产生活中,贫困地区农民常常喜欢用自己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的事物相比较。经验中没有的事,没见过、没听说过就很难相信,更不愿意接受。“粪大水勤,不用问人”,是这种守旧心理的典型反映。对于生产中某些陈规陋习,总有一种不愿轻易抛弃的心理。这种固守旧传统,排斥新技术的守旧心理成为农业推广活动中的直接障碍。有了这种守旧心理,就会陷入循规蹈矩,不求创新。在横向比较中,他们往往是近距离的,在空间上总是考虑本村如何,本乡如何,远方的事情就犹如天方夜潭,可望而不可及。这种守旧心理严重地制约了农民开阔眼界,阻碍着对科学技术的采用。
(八)求稳心理
多少年来的风风雨雨,生产生活的诸多变化,单薄的经济实力,不稳的自然条件以及瞬息万变的市场等风险因素,使贫困地区农民形成了求稳怕乱心理。在生产和经营中,常常采用稳抓稳打,按步就班的策略。在他们看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他们惧怕失败,因为失败将影响到经济收入,甚至危及温饱。所以决定是否接受推广项目,采不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时,总是谨小慎微,思前想后,左顾右盼。对于那些效益高,但风险也大的技术项目更是不敢问津。这种求稳心理是捆住农民手脚,阻碍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主要原因之一。
(九)从众心理
许多贫困地区农民在接受采用科学技术时,表现出程度不同的随大流的从众心理。他们在怕风险、寻求经济上安全的同时,还本能地寻求一种心理安全感。当一项科学技术不被大多数人采用时,哪怕自己有把握,也不敢采用,总感到自己首先采用会孤立无援,心理上感到不安全,难以下决心。相反,大家一哄而起,自己虽然没有多大兴趣,或是条件不够具备,但看到许多人都采用了,自己不采用会遭人笑话,因而就“随大流”采用了。总觉得大家冒风险安全,失败也没有什么可怕。谁也不愿抡“鲜”、冒“尖”、出“风头”,宁愿做仿效者。这种从众心理正确去引导,对推动科学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实践有着有利的一面。
(十)现实心理
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讲是比较低的,因而他们对一些技术问题的判断是简单和现实的。有时候根据一年的经验或一家一户的实践就判断某项技术是否可行、能否采用。一次的失败的经历就可以使他们完全否定某项事物。这种“一次遭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现实心理会导致许多有价值的科学技术被排斥。在现实心理支配下,他们不容易相信别人所总结的经验,不相信书本上介绍的技术,而只相信自己亲眼所看见的,真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只有他们看到那项技术真正出了实效,才会心服口服,也就愿意采用了。由于有现实心理很容易产生短期行为,只顾眼前利益,不愿做长期打算,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乐意采用当年甚至几个月就能收到效益的技术。但是现实中这样立竿见影的技术是不多见的。农民这种现实心理对推广具有长期效益或经济效益不高而社会、生态效益高的科学技术是一种不利的因素。
三、把握贫困地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心理特点,选择相应对策,促进农民采用科学技术
贫困地区农民对待科学技术产生形形色色的心理反应,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点,这都是贫困地区农民受各自本身科学文化素质及其所处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些特点中,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就是在消极一面之中可能通过工作转化为积极因素。认识、分析和把握贫困地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心理特点,就是为了更有效地采用适当的相应对策措施,因势利导,促进农民采用科学技术欲望的形成,从而使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积极地运用科学技术,实现科技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在一定的农业环境中,贫困地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心理反映的改变是由自身和环境两个方面的动力因素与阻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为此,在农业推广工作中,要促使农民愿意和积极采用科学技术心理特点的形成,也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直接改造贫困地区农民自身,通过观念、知识、技能等教育和培训工作,使其素质提高。二是改造农业活动环境,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条件和方法,营造良好的采用科学技术氛围,促使其乐意采用科学技术心理有利形成。具体来说,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科技致富意识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亿万农民一天比一天地富裕起来了,这些事实激励和教育着贫困地区农民。现阶段,绝大多数贫困地区农民都有强烈的致富愿望,但对靠什么致富却认识不一,一般只知道经商发财,而对科技致富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必须切实地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民进行科技兴农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增强他们对农业科技进步追求的愿望和靠科技致富的意识,使他们从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心态中解放出来,改变旧的观念,树立起治愚、治穷、科技致富的新观点,使他们具有爱科学、学科学、乐意采用科学技术的良好风气和习惯。
(二)增强贫困地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信心
贫困地区农民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承担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差,农业技术推广中稍有风险,他们就不愿采纳。为此,各级政府和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以及各级农业推广人员要积极扶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减少采用科学技术风险。当前,比较有力的措施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要建立起由地方政府、技术推广机构和科技示范单位共同组成的技术推广网络,制定推广技术规程,签定技术推广合同,落实技术推广措施,并形成产前市场预测、产中全程指导、产后组织销售的一条龙服务,从而降低贫困地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难度和市场风险,解决他们后顾之忧,增强采用科学技术的信心。
(三)培育贫困地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本领
农民文化科技素质高低与其采用科学技术的愿望和能力存在着强有力的正相关关系。同一项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民面前会有不同的心理反映,采不采用这一项农业科学技术虽然有多种因素来制约,但农民本身文化程度的高低、科技知识的多少、经营管理能力的大小是其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在农业推广中,贫困地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主要障碍,往往是由于他们文化科技水平过低所致。为此,必须要大力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科学水平,增强他们接受和采用科学技术的内在动力。目前,除了国家重视普及文化教育事业、杜绝新文盲的产生、继续扫除文盲和半文盲、提高文化程度外,在贫困地区还要认真地开展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增加贫困地区农民科学技术知识。要从贫困地区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根据农村不同情况和农民不同层次需要,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科学技术培训。同时还要深入调查研究,搞清贫困地区农民对科学技术的心理反映特点,针对不同对象,分别采用不同方法,对其进行宣传诱导,耐心、友好地与其沟通,增强其接受和采用科学技术的欲望和能力。
(四)创造贫困地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良好外部条件
贫困地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意愿和积极性,除了与其本身的因素有关外,还与农业科技成果质量、农业推广队伍素质、农业推广方式方法以及推广服务质量等外部因素有关。为此,必须抓好贫困地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外部环境的建设。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为贫困地区研制出更多质量高、适应广的农业科技成果,满足贫困地区农民需求。以往贫困地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不强烈,积极性不高,与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不高,实用性不强也有很大关系。为此,各级政府和科技管理机构必须加强农业科研管理工作。首先,应从科研的立项、申报抓起,对那些技术先进、应用性强、有明显经济效益的项目优先批准。第二,在成果鉴定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严格执行成果鉴定、核查、审批手续,保证成果鉴定质量。第三,要鼓励农业科研工作者摸清农业生产情况,了解农民心愿,满足农民需要,因地制宜地选准选好项目,从而认真地进行研究,产生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二是加强对农业推广人员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提高农业推广队伍整体素质,确保贫困地区农民在采用科学技术过程中能得到优良的服务。农业科技成果要让农民采用,首先必须有良好的农业推广方法和优质的农业推广服务,这才能将科技成果传递、传授给农民,使农民采用。而要高效的推广方法和高质的推广服务就必须有高素质的推广队伍。为此,必须切实抓好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首先要培养农业推广人员职业道德,要在农业推广人员中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献身农业、服务农民”的奉献精神;同时要求农业推广人员树立全局观念、群众观念和讲求效益观念,使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三,要重视农业推广人员的脱产学习和在职进修工作,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他们受到继续教育,从而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能力。特别要增补和加强对《农业推广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行为科学课程的学习,丰富农业推广知识,提高农业推广技能和善于与农民沟通的本领,从而改进农技推广方法,提高贫困地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兴趣和积极性,并让他们得到高质量的推广服务。
三是各级政府要切实关心和扶持贫困地区,为贫困地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以往,贫困地区农民在采用科学技术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是多种不利因素造成的,其中贫困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等环境条件较差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必须深化改革,为贫困地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创造良好外部条件。首先是各级政府要关心贫困地区科技进步问题,关注贫困地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现状和发展前景,制定优惠政策,切实地扶持贫困地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帮助解决农民在采用科学技术过程遇到的困难。当前应加快以土地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集约化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以增强农民对科学技术的吸纳能力和采用积极性;政府还必须建立农业科学技术的经营风险基金和储备基金,对采用科学技术的贫困地区农民给予必要的资助和补贴,以降低他们采用科学技术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政府还应该积极地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贫困地区的农业推广工作,实行技术开发与生产资料和物质供应相结合,推动农业推广机构的科技优势与供销社、商业、外贸等物质供应和产品销售优势结合起来,促进技物结合,搞好农业推广工作;政府还要尽快地制定出农业科技成果及其产品的经营性政策,规范农业科技企业的行为,查处伪劣产品和不合格的服务,严厉打击坑农行为,杜绝农民上当受骗现象发生,提升贫困地区贫民采用科学技术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