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世纪之交面临的三大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三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是党的十五大向全党发出的庄严号召。在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我们党将遇到许多挑战。我们党只有战胜了这些挑战,才能领导人民顺利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其中主要是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并进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反腐败。
一
如何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成为共产党人面临的第一大挑战。机构改革搞好了,将给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搞不好,要么再一次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要么带来不必要的社会震荡。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及时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次机构改革方案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这就从根本上跳出了机构改革的怪圈。但由于这次改革机构变化较大,人员调整较多,势必给改革带来许多困难。机构改革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我们一定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把政府机构的改革坚决而稳妥地推向前进,同时也要注意解决改革过程中可能引发的问题。
1.坚决而稳妥地推进各级政府机构的改革。国务院各部门今年要分流一半人员出去,三年内要使他们各得其所。相应地,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在三年内完成机构改革。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坚决推进,否则难以完成。同时,又必须慎重稳妥,否则欲速则不达。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使分流人员满意而去,二是如何使留下来的机构和人员尽快实现高效运转。头一个问题处理不好将拖延改革的步伐,甚至引发不必要的社会震荡;后一个问题解决不好,则影响机构改革目的的实现。
要使分流人员满意而去,一是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多宣传、多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现有政府机构工作人员认识到位;二是要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及意愿,秉公决定人员的去留,坚决摒弃以领导者个人好恶定去留的庸俗做法;三是要切实关心分流人员,按照“带职分流,定向培训,加强企业,优化结构”的办法,扶上马,送一程,使他们各得其所,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尽快使留下来的机构和人员高效运转起来,是机构改革的目的所在。为此,一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这是这次机构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二要根据转变后的政府职能,尽快制定“三定”方案,建立岗位责任制。三要在分流人员的过程中,优化所留人员的素质和结构。四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充分调动所留人员的积极性。要使机构改革后的公务员队伍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使人民满意。
2.搞好其他部门或机构的精简和改革。
政府机构开始改革了,党委和人大的机构也毫无例外需要改革,但怎么改,值得研究。机构改革固然要撤机构、裁人员,但党委、人大的机构改革,不能一味要求撤多少机构、裁多少人员,而是要根据它们所担负的任务和承担的权责来设置机构和确定人员。就党委而言,党的领导作用只能加强,不可削弱,这方面我们是有深刻教训的。目前,党的领导职能不存在大的转变问题,存在的只是根据基本治国方略的转变而对领导方式、方法进行调整。因此,党委部门的机构改革主要的不是撤机构、裁人员,而是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现有机构和人员的作用,防止滋生官僚主义。再拿人大来讲,党的十五大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就使各级人大的任务加重了。当然,这不意味着各级人大就要增设机构、增加人员,任务的加重要依靠挖潜来完成。当前,为数不少的人大机关工作人员,甚至常委会的组成人员都感到工作清闲,这固然与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还不够有关,但与他们的潜力还没充分发挥出来也有很大关系。因此,各级人大的机构改革应重点放在挖潜上。
二
相当多的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下岗和失业职工增多,就业压力加大,这是近年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也是当前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我国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国有企业的支撑。国有企业陷入困境,不仅严重影响了国家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将严重削弱整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后劲。国有企业固然要摆脱困境,但我们需要的不是在原有体制下通过加大投入和实施保护而得到的暂时性的摆脱困境,而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从根本上摆脱困境,这就需要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但这将继续增加下岗和失业职工,使国有企业的改革陷入一个两难境地。如何使国有企业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并进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又一挑战。
1.要动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只是党和政府的事,也不只是国有企业自身的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党不仅要积极支持和督促各级政府转变职能,鼓励国有企业制度创新,而且要用更多的注意力关注社会各方面,使社会各方面充分认识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党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的正确性,要动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积极投入到国有企业改革中去,为国有企业改革献计献策、保驾护航,创造良好的国有企业改革环境。惟其如此,国有企业改革才有成功的可能。
2.国有企业改革要充分依靠工人阶级。国有企业改革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也只能依靠工人阶级。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工人阶级随着自身状况的改变,其先进性已不明显,在国有企业改革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时,其先进性更趋淡薄,甚至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障碍。这是一种非常错误、也是非常危险的认识。毋庸讳言,当前确有部分下岗和失业工人对改革产生怀疑,但这毕竟在工人阶级中只占极少部分。国有企业改革是有利于工人阶级长远利益的,广大工人群众是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的,他们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坚实依靠。即使对那些对改革产生怀疑的职工,我们也要从实际出发,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他们一块前进。
3.要切实关心下岗和失业职工的生活。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职工收入普遍减少,尤其是下岗和失业职工,他们及家庭的生活更加困难。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必须重视下岗和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同时,人民群众总是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来理解和执行党的政策,不切实解决下岗和失业职工的生活问题,不仅会使下岗和失业职工对国有企业改革失去信心,而且还将使这种不满情绪波及更广泛的层面,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为此,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下岗和失业职工的生活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来做好下岗和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和生活保障工作;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就业服务和转业培训,鼓励、支持下岗和失业职工自谋职业,广开就业门路,为他们的再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建立城市贫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下岗和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
三
腐败现象是当前影响党群关系的最主要问题,反对腐败则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的原因,腐败现象在党内不断滋生和蔓延,人民群众对此极为愤慨。我们的党是任何敌人压不倒、摧不垮的,但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听任腐败现象蔓延下去,则只能自己毁掉自己。1989年的政治风波之所以有那么多群众卷进去,党内腐败现象严重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年来,党痛定思痛,加大了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反腐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党内腐败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甚至还有蔓延之势,人民群众对此反应强烈。如何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成为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再一挑战。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还有广泛影响,对外开放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情况,体制、法制和政策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这些就决定了反腐败是一场复杂、艰巨而长期的斗争。尽管如此,各级党的组织和领导干部务必态度坚决、旗帜鲜明地按照中央及中纪委的部署抓好反腐败斗争,力争在新世纪到来前遏制住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
1.要遏制腐败现象蔓延之势,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的源泉和胜利之本。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反腐败斗争难以取得根本性胜利。现在,我们在反腐败斗争中对人民群众的作用提得很高,但具体落实不够。这里头有认识不足、制度不全、渠道不畅等各方面原因,但无论什么原因,没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都是不对的。必须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
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财务政务公开制度,要主动将部门、单位和领导干部个人的重大事项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河北农村推行财务政务公开做法后,不仅农村基层干部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的现象得到了根本遏制,而且消除了干群之间的一些误会,被群众誉为“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这一制度可先在全国农村广泛施行,待成熟后,再在县乡一级逐步推开。
其次,要完善信访举报制度。对群众的信访举报要件件有回音,要保护群众的举报热情,坚决防止打击报复现象的发生,尤其要杜绝将举报信层层批转,以致最后将举报信转给被举报人的现象。
再次,在干部的选拔任用问题上,必须建立群众否决制,凡是得不到大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得提拔任用。现在,我们在选拔任用干部的过程中,也经常搞一些民意测验,但这些民意测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往往只是走走形式,群众对此很不满意。我们要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行民主评议干部的做法。要让干部时时刻刻记住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滥用职权是要被群众赶下台的。
2.要遏制腐败现象蔓延之势,必须敢于和善于“碰硬”。反腐败既要打“苍蝇”,更要打“老虎”;“老虎”不打,危害更大,其示范效应更广。要打“老虎”,困难更多,其涉及的情况也更复杂,因此,“老虎”要打,而且要善于打。为此,第一,要坚定信心,态度坚决,敢于“碰硬”。第二,要大力宣传,广造舆论,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这里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形成打击高层腐败分子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在群众中形成对党内高层腐败现象的正确认识:党内高层确实存在极少数腐败分子,党内高层存在腐败现象并不代表党腐败,党旗帜鲜明地打击高层腐败分子,恰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改正错误的、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三要周密部署,稳扎稳打。打击高层腐败分子最能表明中央反腐败的决心,也最能赢得民心,同时也最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之势。
3.要遏制腐败现象蔓延之势,必须着力抓好三个重点。这三个重点包括重点单位、重点人员和重点事项。重点单位主要指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重点人员主要指领导干部及其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组织人事及财务行政等部门的干部;重点事项主要指提拔任用干部、资金项目审批、建设工程发包、重要物资采购等。尤其要注意抓好重点事项的监督,这是反腐败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单位、任何人员,如果不在这几个重点事项上滥用权力,是很难走向犯罪的深渊的。为此,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使这些重点事项的办理都有章可循,无空子可钻;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监督,尽量使这些重点事项的办理公开化。同时,要加大打击力度,对胆敢以身试法者严惩不贷。只要能保证重点事项的办理不出问题,腐败现象就无从蔓延。
机构改革和反腐败解决的是领导机关的廉洁高效问题,国有企业根本摆脱困境并进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决的是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的问题。只要我们的党充分依靠群众力量,勇敢地迎接这三大挑战,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就一定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