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农产品论文

我国农产品物流问题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研究论文,物流论文,我国农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产品物流是指为满足用户需求和实现农产品价值,以脱离农业生产领域的农产品为中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物质运动过程和相关的技术信息流动过程及组织、物流管理等活动。它涉及到农产品的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搬运、配送和信息管理等一系列环节,并将各个环节做到有效整合,实现农产品增值和完成组织目标。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物流渠道较长、浪费严重。农产品的大宗物流一般会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在整个物流链条上,由于农产品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绝大部分,而这样多环节的流通链条,无论是在时间和流通效率上,还是现有的保鲜手段都无法适应农产品的鲜销形式,因此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原因而损失巨大。当农产品集中上市时,物流不畅,加工能力不足,产销脱节严重,造成的损耗更为严重。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为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的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

2.农产品物流企业规模不大、人才缺乏。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多数以家用电器、电子产品、重型机械及纺织服装行业为主,肉、乳、粮食农作物等的比例并不高。众所周知,我国农业采用小规模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且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小型生产与大市场存在矛盾。而农产品的特殊性如季节性、难储存性和地域性使其物流环节相对于工业品或者家用电器都更难以实现。

3.农产品物流主体不成熟、组织化程度低。农户主体在我国主要是以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为主,但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有一些规模经营的农户联合体。中间代理环节的主体比较多样化,既有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包括政府主导和自发组织的各种专业协会),也有各种不同规模的私营收购代理公司。产地批发商和销地批发商的主体主要是各种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购销商群体。我国农产品零售商的情况最复杂,包括各种农贸市场、规模大小的超市及综合性的零售店和地摊销售等。目前我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约有5000多个,城镇乡村农产品集贸市场约8万个,年交易额约 4219.6亿元,是农产品商流与物流的主要载体。但是农产品交易仍以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为主,物流系统建设还很落后,因而是一种初级市场。

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情况(按市场分,2005年)表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中国商务年鉴[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23):39-40.

上表显示,2005年在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中,综合市场方面农产品综合市场的数量超过工业品综合市场的两倍,摊位数和营业面积却都小于工业品综合市场。在成交额方面,农产品综合市场更是比工业品综合市场低1000多亿元。专业市场方面,蔬菜市场无论在市场数量、摊位数、营业面积,还是成交额方面,都比其他如粮油市场、肉食禽蛋等市场数量大,干鲜果品市场各指标数量也相对较高。同时,物流过程中的参与主体规模实力参差不齐,缺乏物流龙头企业。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人口密度低,而村镇相应的农业协会等组织机构数量不足,规模不够,不能有效地组织大规模的、长期的、固定的收购,农村的中介组织多是小打小闹的个体经营者,难以组织起较为完整的流通体系,也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物流业又是个微利性行业,特别是仓储业、货运代理业毛利更低,只有4%~5%,即使按照九部委建议的3%的营业税率计算,税后利润也只有1%~2%,如果企业的规模偏小,是没什么竞争力的。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滞后的原因

1.对农产品物流重视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过去一段时期内,我国由于农产品供给不足;难以有效满足生产、生活所需,为弥补供需缺口,国家主要致力于如何增加农产品生产,而对流通领域的重视程度不够。以投入领域为例,国内大部分资金投向了农业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的资金不足;而在国外,农业生产环节投入比例只占30%,产后投入比例高达70%。我国铁路设施仍常年超负荷运行。我国的公路建设虽然速度很快,但运力还是远远不足。我国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只分别相当于美国的1/3和1/5,路网密度相差甚远。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更为薄弱,而鲜活农产品由于本身易腐烂变质的自然属性,对运输时间和条件又有很高的要求,如不能及时运出,将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2.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薄弱。当前大部分农产品的流通和交易活动都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乡村集贸市场承担,从理论上讲,这些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基本算是农产品供应链的主体。然而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还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大量的农产品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再到农产品销售,整个链条还基本被分割为两段。一是“生产—流通”环节,即从农产到批发市场或集贸市场;二是“流通—消费”环节,即从批发市场或集贸市场到消费者。在两个环节的结合处,由于各个交易主体只注重和追求个人利益,注定了农产品供应链只能是一条断裂的链。

3.农业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信息化薄弱。农产品标准化是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基础。由于缺乏农产品包装、保鲜、冷链运输、流通加工等物流技术、物流作业和物流管理的标准,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出口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入WTO后,我国的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蔬菜、茶叶、园艺产品等,要面对越来越严格的技术壁垒的约束,进一步提升优势农产品的竞争力很重要。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低下,体现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上。首先,从生产过程开始,对于农产品生产信息的获得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方式,特别是那些落后的地区;其次,在农产品价格信息的获得方面,一项对全国十几个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对于市场信息获得的渠道,自己的信息渠道所占的比例最高,依靠同行的传播占第二位,第三位是依靠对方上门供货,其他渠道如当地市场发布、政府部门发布、传播媒体及网络所占的比例都很少。另外,对批发市场供给信息的调查结果表明,不提供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的发布占58.6%。

三、发展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的对策建议

1.政府应加快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乡村公路、农产品运输设施、低温物流运输设施、产地预冷设施、贮藏设施和市场流通冷藏设施的建设,逐步实现农产品物流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建立与市场建设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分级、清洗、消毒、包装及农产品保鲜材料等配套硬件设施的建设。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农产品物流的绿色通道。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额定能力,减少车船空驶和不满载行驶的时间,减少浪费,从而求得运输的合理化。

2.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对于自然属性相对稳定的粮食类农产品来说,由于其无论自然条件下还是人工处理后的总体可存贮性都很高,对物流的限制程度较低,构建粮食类农产品供应链如图1。

图1 粮食类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在粮食类农产品供应链模式里,由批发市场或者超市下设成立配送信息中心。一方面将由粮食加工和贸易企业自有物流或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运送来的农产品进行分类、筛选、包装;另一方面按照供应链下游主体的需求进行配送。对于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应链来说,就是在集贸市场和个体商贩之间的调配;对于超市则直接上架,直接供应给链条末端的消费者。配送信息中心除了执行配送加工过程外,还负责搜集信息,按一段时间内(如月/季)农产品运输配送量的情况及时反映给供应链其他主体,如反映给主要产粮区或粮食产业带,能够指导农民按照市场需要去种植生产,即按需生产,就可以避免盲目生产带来的重大弊端。将信息反映给粮食加工和贸易企业或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能够使这些企业调整对下游供应链运送数量的分配。

而对于果蔬类以及畜牧水产品来说,由于其经过人工处理后的可存贮性仍然较低,因此对于物流的限制程度相对较高,对于这些类农产品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更应突出其时效性,以保证产品价值。在这里一并将其归为鲜活农产品,构建以超市为核心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如图2)。

图2 以超市为核心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结构

资料来源:邓俊森,戴蓬军.供应链管理下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探讨[J].商业研究 2006,23(355):185-187。

该系统模式的优点有三个方面。(1)能够对消费者需求变化产生快速反应。大型超市专门建立大型加工及配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清洗、分类、加工、包装和配送等增值业务,能够对消费者需求变化产生快速反应。通过加工质量和卫生安全认证,来保证生鲜农产品的品质安全。(2)配送中心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对销售终端市场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工,得出市场需求的真实结论,并传递给生产基地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缩短了信息流通渠道,减少信息的扭曲程度,保证信息的及时有效传播。(3)配送中心信息平台的建立,增加了超市、生产基地、供应商之间交易的透明度;配送中心专业的购销人员与专业生产基地、合作组织、中间供应商之间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保障了鲜活农产品供应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时也保障了鲜活农产品生产农户取得相对稳定的收入,减少了农户生产的市场风险。

3.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技术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物流技术包括各种操作方法、管理技能等,如流通加工技术、物品包装技术、物品标识技术、物品实时跟踪技术等,还包括物流规划、物流评价、物流设计、物流策略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许多现代物流技术,如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NDT、(无损检测)、EDI (电子数据交换)、BarCode(条码)、RF (射频技术)、EOS(电子自动订货系统)、 POS(销售时点信息系统)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成熟的技术并得到充分利用。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在高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资助扶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尽快培养一批熟悉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适应时代发展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支持、鼓励企业和行业协会及民办教育机构举办从业培训,建立物流行业的职业终身教育系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实行现代物流产业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

4.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信息体系建设。将传统农产品物流分散的运作进行整合,通过信息化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保证生产过程的计划性,降低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网上订单、拍卖等方式,节省交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信息流是带动整个系统运作的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在各接点的准确及时传递,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和发布体系。成立由农业、贸易、气象、供销等部门参与的农产品市场预测预报体系,为市场提供服务;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体让农产品信息真正进村入户,为农户和龙头企业提供前瞻性、引导性的市场信息,减少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

标签:;  ;  ;  ;  ;  

我国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