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徐冠华访谈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技术部论文,自主创新论文,部长论文,访谈录论文,位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314(2006)02-0012-05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记者(以下简称“记”):徐部长,您好!前不久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引起海内外的关注。这次大会总结了“十五”科技工作,并审定了全国“十一五”科研规划和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会议提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科技大会精神和《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请您谈谈这次会议的背景和主要宗旨,在自主创新方面我们取得了哪些成绩,还需要做什么工作?
徐冠华(以下简称“徐”):“十五”以来,围绕提高创新能力,国务院批准实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在战略高技术和关键技术领域组织实施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等12个重大科技专项,通过科技界协同攻关,取得了2000多项重大研究成果,形成了700多项国家标准和上千项自主知识产权,在一些长期受制于人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通过应用型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和社会公益科研院所分类改革,优化了科技结构,激发了创新活力,壮大了创新人才队伍。实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使大量分散的科研数据、材料、信息得到集成和积累,促进了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通过改革科技评价体系、建立专家信用制度、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等,对扼制学术浮躁起到了积极作用。
针对基层科技工作极其薄弱的状况,着力加强县市科技基础设施和相关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国家高新区已经形成了3.8万家企业群体,区内企业拥有发明专利13000多项,70%以上的产品源于区内企业自身的研究开发。科技界的这些探索和实践,为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奠定了基础。
这次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大会确立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明确了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会上,科技部对“十一五”科技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大会将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进程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自身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保证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的全面落实。
记:《规划纲要》提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请问徐部长,它的特定涵义是什么?
徐:从世界范围考察,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革命正在孕育着历史性的重大突破,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世界各国对科技发展都给予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正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主要表现在:
一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不断引发新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据统计,最近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据此推算,人类知识总量翻一番的时间在20世纪中期需要50年,而到2020年前后只需要73天。人类在2020年所拥有的知识当中,有90%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当前人类知识增长的趋势可以用指数函数来描述,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知识爆炸”。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导致众多跨学科领域的诞生。最近几十年来,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迅速,学科分支已经从上个世纪初600多门,发展到现在6000多门。纳米、生命、信息、认知科学的融合,推动着人类整体认识能力的飞跃。科学技术发展将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
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不断造就新的追赶和超越机会。在19世纪,电的发明到应用时隔282年,电磁波通信时隔26年,而到了20世纪,集成电路的应用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而激光器仅仅用了1年。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呈指数增长,如电话走进50%的美国家庭用了长达60年的时间,而互联网进入50%的美国家庭只用了5年时间。上世纪80年代末,砖头般的“大哥大”只有大款才使用,到今天,手机早已成为普通的通讯工具。互联网上网是近几年才开始的新时尚,去年我国上网人数已超过1亿人,跃居全球第二位。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等基于网络的各种活动,近几年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总的来看,当前,在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不少国家都处在相近的起点上。后发国家完全有可能在这些领域实现突破,带动整体科技竞争力的跃升。
三是科学理论超前发展,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向。历史上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基本处于从属地位,生产实际的需要刺激了技术的发展,并进一步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0世纪以来,生产、技术、科学的相互作用机制出现了逆转现象,科学理论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比如,先有了量子理论,而后促进了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信息产业的基础;运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最新成就,发展了生物技术,并催生具有巨大潜质的生物技术产业。科学技术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它在经济发展中必然成为主导力量。以信息技术为例,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变革,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带动世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火车头。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在未来几十年里,世界科学技术的突破,将进一步引发人类社会新的变革,对全球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四是科技全球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本优势保持领先地位,并以知识产权、技术壁垒等新的贸易手段对其他国家实施压制或进行技术控制。发展中国家由于自主创新能力匮乏,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经济安全问题。
记:多年来发达国家通过技术优势和技术垄断来达到自身在国际市场的领先地位。目前这方面的情况如何?
徐:发达国家主要通过以下手段实现自身的技术垄断地位,而且仍然在不断加强。第一,发达国家用技术控制市场。据统计,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例如,微软和英特尔构建的WINTEL联盟,每台使用英特尔处理器的个人电脑(PC)都会预装一套WINDOWS操作系统,占到有些PC机销售成本的50%,尽管其中绝大多数功能并不是一般消费者所需要的,但却不得不付出大约100美元左右的额外费用。第二,发达国家用技术控制资源。目前,对空间资源、海洋资源和生物资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在空间领域,美国正在全面实施太空控制战略,俄罗斯、欧盟、日本和印度等国家也都进行了重点部署,美国正在加紧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太空侦察情报系统,欧洲航天局在全球定位系统和太空观测等领域也急起直追。海洋是生命的摇篮,美国正在讨论要将海洋投入增加一倍,日本建造了比美国同类船只大三四倍的大洋钻探船,韩国也提出了“海洋开发的全球化与信息化”目标。生物资源对各国都将具有高度的战略意义,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对生物资源的抢夺已进入白热化状态,学术界把这种现象称为“生命专利圈地”。例如,几年前,一种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野生大豆品种,被美国一家研究机构将基因标记申请专利,这意味着我们今后也有可能不得不面对“种中国豆,向美国人付钱”的被动局面。第三,发达国家用技术控制媒体。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通讯和网络等技术已成为当今最主要的信息资源载体。美欧等发达国家凭借其掌握的先进信息技术,通过对各种传媒话语权的控制,在传播西方意识形态、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甚至以此影响和干扰他国重大决策。
总之,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和人类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
记:您最近指出,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战略,请谈谈这些国家的科技战略主要有哪些特点和表现。
徐:面对当今科技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世界主要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大概有20个左右,如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具体讲主要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把超前部署和发展战略技术及产业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世界各国都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如美国2003财年联邦科技预算达到1180亿美元,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联邦政府研究开发支出;英国政府决定从1999年起,在3年内追加14亿英镑投资,是“有史以来政府对科学基础投入金额最大的一次”;欧盟提出到2010年将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韩国提出到2025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提高到4%。
二是狠抓发展战略性技术与产业的规划与实施。美国实施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国家纳米技术计划和氢能研发计划,欧洲开展了科技框架计划和伽利略计划,韩国是实施了先导技术研发计划和替代能源计划等。应该指出的是,韩国是依靠科技创新带动经济飞速发展的成功范例。1962年,韩国人均GDP只有82美元,与我国当时的水平大体相当,到2001年达到8900美元,比我国高出9倍之多。现在,韩国人口只有4700万,经济总量大致相当于我国的40%。在半导体、汽车、造船、钢铁、电子、信息通讯等众多领域,韩国都比我国较晚起步,但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已走到我们前面,并跻身世界前列。韩国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把培养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始终致力于培育和发展自身的技术能力。
三是大力支持企业研发活动。企业研究开发机构从1978年的48个,增加到2003年的近10000个。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目前,韩国的科技发展规划目标是到2015年成为亚太地区的科学研究中心,并进入世界前10个领先国家行列。
记:我国实施创新战略的薄弱环节与潜在优势是什么?
徐: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把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作为我国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洛桑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主要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科学研究质量还不高;尖子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国创新能力不足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制约。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定基础和能力。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年,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这是任何国家无可比拟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大优势;我国已经建立了大多数国家尚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国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积累,为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还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日益深入人心。
记:《规划纲要》的制定与贯彻实施,进一步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对科技的日益广泛和迫切的需求,如何认识我们面临的未来科技需求的目标前景?
徐: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从全方位多视角对科技发展提出需求。主要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目标对科技提出的重要需求;转变增长方式,缓解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对科技提出的重要需求。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对科技提出的重要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科技提出的重要需求;保障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对科技提出的重大需求。特别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对科技提出的重大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国家竞争力。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主要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以及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以市场换技术”等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开始突显:一方面,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很难以单纯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换来应有的利益和好处。另一方面,在一些产业领域,正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大到飞机、汽车、数控机床,小到服装、日用化学用品、碳酸类饮料,国外资本、品牌和技术主导的格局日益显现。许多企业过度依赖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深陷无休止价格战的泥沼难以自拔。尽管许多领域的产品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近年来,尽管我国高度重视自主知识产权,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陷入被动局面。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也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还是在传统产业领域,我国企业所面临的专利纠纷、技术壁垒和反倾销诉讼日益增加。在我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外国企业申请量占50%以上,这种现象在高新技术领域尤为明显,计算机类占70%,生物技术类占87.3%,信息类占92.4%,半导体类占90%。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尽快扭转,我国众多企业未来不仅面临发展权问题,还将面临生存权的挑战。
第二,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在一定条件下,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创新能力不可能引进。实践证明,技术创新能力是内生的,需要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和产品开发实践才能获得。我国的产业体系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就必须建立自主开发的平台,进行技术创新的实践。早在1980年,美国兰德公司的一份报告就曾指出,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才有政治独立。也就是说,技术不仅是经济的,也是政治的。2004年5月,美国全美亚洲研究所发表报告《中国入世后的技术政策:标准、软件及技术民族主义实质之变化》,指责中国正在兴起“新技术民族主义”。2004年6月,美国国会美中经济和安全评议委员会发布的年度报告建议,国会应命令政府制定并公布协同的、全面的国家政策和战略,迎接中国对美国在维持科技领导地位和竞争力方面的挑战。这些现象告诉我们:技术引进是有条件的,“以市场换技术”也是有限度的。在发展技术特别是战略技术及其产业方面,强调国家意志并没有过时。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素质,把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应当成为新时期我国技术进步的基本立足点。
第三,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从冷战时期的“巴统组织”到今天的“瓦森纳协议”,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技术出口的控制不断加强。近年来,针对我国连续发生的美国劳拉公司和休斯公司火箭发射事件、以色列预警机事件、捷克维拉(VERA-E)无源监视系统事件、美国SMIC公司投资建设芯片生产厂受阻事件、欧盟对华军售解禁问题等,都反映出美国把对华技术控制作为扼制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手段。此外,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国家也都在加强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实践表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很难通过正常贸易得到的。我们应当立足于自主创新,在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创造性努力来逐步解决所面临的核心技术问题。
记:科技部“十一五”规划主要落实哪些主要工作?
徐: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战略任务,科技部将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自主创新是规划纲要的灵魂,是统领全部科技工作的主线。一是把实施好16个重大科技专项作为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龙头。充分借鉴“十五”期间实施12个重大科技专项的成功经验,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保证纲要确定的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要加强与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充分发挥地方的重要作用,着重吸收企业参与,集中国家科技资源,集成各方优势,攻克核心和关键技术,以局部突破带动国家竞争力的整体跃升。二是扭转社会公益类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的局面。以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人口与健康、农业等为重点,从项目、人才、基地建设等方面,大幅度增加社会公益类研究的投入力度,突破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瓶颈约束。三是努力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更多新的突破。在继续支持项目的同时,着力加大对基地和队伍的稳定支持。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填补交叉学科、前沿学科领域的研究空白,建设若干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研究基地。
二是把体制创新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杠杆。体制和机制创新是加强科技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我们将努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科技宏观管理改革要有大的进展。科技部将积极转变职能,把科技管理的重心放在统筹科技规划、完善宏观调控机制上来,放在营造环境上来。二是集成各路科技力量,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加强与相关部门、行业以及地方的协调配合,加强国家科技计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加大部门和地方参与的力度,形成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国家科技计划协调机制,改变科技资源配置分散重复的局面,实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结合,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量的结合,军民科技力量的结合。三是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和相关激励政策引导相结合,鼓励以企业为核心共同实施国家计划、共建技术开发基地,把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优势力量更多地吸引到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去。支持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围绕企业的技术需求组织研究开发活动,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引导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充分发挥其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中的基地作用。
三是把优化创新环境作为加强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加强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优化环境是今后科技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一是继续大幅度增加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投入,完善开放共享、绩效考评等机制和政策,形成完整的科学数据和资料共享标准规范体系。二是继续推进科技评价制度、奖励制度和科技人才管理制度改革,优化学术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敢于冒尖、甘心寂寞的创新文化氛围。三是通过强化政策的落实,保障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务院政策文件的精神和要求,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抓紧研究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细则,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和监督。跟踪了解配套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不断优化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标签:科技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徐冠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生物技术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