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忽视历史总趋势的国际历史:美国对亚太地区政策演变的回顾(1776/1995)_门户开放论文

一部忽视历史总趋势的国际历史:美国对亚太地区政策演变的回顾(1776/1995)_门户开放论文

一部俯瞰历史大势的国际史——评介《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1776—1995》,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大势论文,亚太论文,政策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外交史学从一战后形成以来,经历了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到修正主义派的演进,以及冲突论到和谐论交替统治史坛的过程。无论何种流派,也无论何种理论,尽管歧异甚多,但大都把美国外交史作为“国内史”的一部分来研究。到本世纪60年代,始有写作“国际史”的呼声[①],希望能提高立足点,拓宽视野,对美国外交史学有一个全新的定位和认识。值得欣喜的是,由“国内史”到“国际史”的转变在美国史学界刚刚起步不久,我们就看到了由王玮教授主编的《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一书问世,这是中国学者从“国际史”角度书写美国外交史的一个尝试。

在该书中,美国的亚太政策不仅是由国家制订的对外政策,而且更是国际关系总格局的组成部分。因此,对每一项决策,作者都是将其放入国际大框架中进行分析,作出评述。譬如关于“中国皇后号”驶华、《望厦条约》、大陆扩张、菲律宾的兼并、美日在太平洋的较量、华盛顿会议(1921)、二战时美国远东战略的变化、原子弹的使用、冷战缘起、美中对抗与缓和、朝鲜战争、战后美日关系、亚太经济合作机制的形成、冷战后美国政策的走向等问题的精彩评析,都是较为成功的范例。

书中最为突出的是对“门户开放”政策的论述。由于立足新制高点,这一论述“颇具新鲜气息”(见杨生茂教授为此书所作序言)。一方面,作者将“门户开放”原则和政策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另一方面,作者不是把“门户开放”作为美国的一项具体政策来写,也不是只把它视为美国的对华政策,而是根据它在国际关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它的性质和历史意义。作者认为,“门户开放”源于古典经济学的自由贸易思想,长期以来,作为保护主义的对应面和制衡物,沟通着整个世界的经济和政治生活,将整个世界维系为一体。这种沟通世界的作用与发生于17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浪潮相适应。由此看来,在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浪潮滚滚而来时出现的“门户开放”,同样具有“世界性”或“国际性”的沟通作用。“门户开放”不同于以往的孤立主义,它标志着美国“从孤立主义外交中脱壳而出”,开始制订“在海外建立世界性殖民帝国的所谓‘大政策’”(该书第138页)。作者就是这样来理解和阐释“门户开放”的世界意义的,这无疑比迄今为止对“门户开放”所作的评价更加深刻和富有新意。关于“门户开放”的产生,作者在《导言》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一部美国历史就是告别大西洋,穿过西部荒野,走向太平洋的历史”(第5页),“在大西洋由于‘离去’而追求关闭,在太平洋则由于‘进入’而追求开放,‘门户开放’政策由此而生”(第7页)。作者认为,“门户开放”符合世界文明中心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的历史大势,也体现了第二次科技革命时代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方式的改变,所以比起封闭式的老殖民主义来,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竞争力。这种分析,确实是发人深思的“奇崛之笔”(《序言》)。当然,关于“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作者也作了详尽的剖析。

该书并没有停留在对政策制订和实施过程的表面分析层面上,而是尽力挖掘其社会与思想背景,比如“天定命运”思潮、“青年美国”思潮、西沃德的帝国理论、“新天定命运”学说、杜鲁门主义、尼克松主义等,在该书中均占重要篇幅。

该书由1776年一直写到1995年底,基本反映了美国200多年对亚太政策的发展过程。尤其是“二战”后的内容占据全书近一半的篇幅,对冷战结束后“太平洋世纪”即将到来之际的美国政策走向作了展望,从而在历史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时事性,从而扩大了本书的可读范围。书后“索引”为读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附录部分所列参考书目仅为作者撰写该书时查阅和使用的资料的一部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坚厚的史学功力。

注释:

①60年代,一批美国学者发展了汤因比和比尔德的方法,从研究“文化”史入手,将历史置于宏观的视野,见Roy Nichols在美国历史协会第81届年会(1966)上的主席演说,载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72(1967),PP,411-424.

标签:;  ;  

一部忽视历史总趋势的国际历史:美国对亚太地区政策演变的回顾(1776/1995)_门户开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