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大学科技园加快高科技产业化[*]_大学论文

建立大学科技园加快高科技产业化[*]_大学论文

创办大学科技园 加速高技术产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园论文,高技术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中国大学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地区创办科技园的势头发展较快,目前正在启动的已经超过30家,还有一些也正在酝酿之中。我们认为:大学科技园的兴起,符合国际潮流,顺应了中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是深入进行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和辐射中心,将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将对大学的教学、科研及其它各方面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中国大学创办科技园的基本情况

最先开始创办大学科技园的是东北大学(原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科技园起步于1988年末,它既是该校的科技产业区,又是沈阳南湖科技开发区的重点工程之一。学校在毗邻南湖开发区的三好科技一条街地段划出80亩地,建设科技园高技术产业小区,新建或改建了3万m[2]的建筑,现已初具规模。园区是一个以软件和自动化为主的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基地,特别是软件,已经成为东大的支柱产业。以“开发我国自主版权软件,建立民族软件产业”为宗旨的东大软件中心,已成为目前唯一的国家级软件工程研究中心,最近又被批准为“国家火炬软件产业基地”。为了扩大软件园的规模,学校又在浑南工业区购置了850亩土地,“九五”期间将投资5~6亿元,力争建成一个产值10亿元、利润1亿元的全国最大的产业化软件基地。

1992年3月,经上海市科委和高教局批准,上海工业大学与上海科技创业中心联合创办上海工业大学科技园。1993年9月国家科委批准将上海工业大学科技园列入国家级的上海高新技术开发区。三年来,有39项科技成果进入中试生产,产品销售收入2547万元,利税800万元。

1992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向市政府提出申请:在校园周围划出117公顷土地,建立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由哈工大结合城区的危旧房改造,自主开发建设,不要国家投资,园区享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切优惠政策。建设园区的设想经省、市政府批准后,于1992年8月开始实施。园区建设分三个阶段进行:调研阶段主要是进行规划,积累资金,重点发展房地产业;第二阶段,主要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中试基地,并形成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雏形;第三阶段,主要是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规模,建立跨国集团。园区工程主要包括:15万m[2]的住宅小区(包括一所小学);10万m[2]的住宅楼、商贸大厦、中外合资的购物中心和餐饮休闲中心;面向大直街1.5万m[2]的“科技市场”和“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等。学校和园区的建设工程,除国家计划外,多半采用房屋联建、合作开发等筹集资金,也有一部分来自外商、内联或校内融资的渠道。园区的建设得到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园区的基础上组建哈尔滨工业大学高新技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股份制经营和企业化管理。

1992年下半年北京大学提出建设“北京大学科学园”的构想,并成立北大资源开发公司,负责对北京大学校园周边地区进行综合资源开发。科学园的第一个建设项目是北大南街改造工程。开发公司自筹资金6000多万元,于1994年底完成改造工程,建成了总面积2.7万m[2]高科技园区,为北大新增3亿元的固定资产。规划中的北京大学科学园是以“北大南街改造工程”所形成的一条街为纽带,以位于成府路拐角处的“燕园科技城”为中心,向北至“燕园生物工程大厦”(位于成府路拐角处),向西到“燕园教育培训中心”(位于海淀路与颐和园路交叉处)的环校园周边共约600~800亩面积的地区。北京大学科学园以北大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房地产资源的综合优势为依托,广泛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内引外联,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联营和技术咨询服务,使北京大学科学园成为一个高技术成果的集散地和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科学园将重点发展微电子和电子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等。目前已入园的高新技术企业有150余家。

1993年5月清华大学也制定了改造校园南区、建设清华科技园的设想,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此表示非常支持,并做了重要指示。现在清华科技园的规划工作已开始进行。规划中的清华科技园,东起规划中的清华大学主楼前马路红线以东50米,西至清华园中学前马路,南起将要取直的成府路东升路,北至清华大学南墙,总面积224亩。以清华南门前马路为界,科技园分为两个功能区,东区为科技区,占地174亩,西区为商业、居住区,占地30亩(不含清华园中学)。园区将以清华大学已经形成的9个门类的重点发展项目为基础,建设8个技术中心。科技园将以成熟的产品和技术为基础,以8个技术中心为开发推广基地,采取招商引资、发行建设债券、金融机构融资、组建股份制企业和发展产学联合等办法,迅速形成高效益、规模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如果发展顺利,预计到2000年,规划中的项目,每年总计可形成20亿元左右的产值。

“南京大学科技工业园”创建于1994年8月,位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浦口校区内。在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要求下,采取有区无界、交叉融合方式,以浦泗路以北,火炬路以西3平方公里土地为标志性区域,形成一个区中园。区中园利用园区的社会支撑体系发展科技产业。科技工业园管理委员会与产业办、科技产业集团公司三个牌子一套班子。

1994年报经武汉市政府批复同意,华中理工大学在校园内建立“华中理工大学科技工业园”,该园区作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一部分,园区内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享受开发区和高校校办企业的优惠政策。科技园规划面积为200亩,将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发展、人才培训、科技服务和信息咨询为一体,主要由“孵化”和“辐射”两部分功能组成,有选择、有重点地加强园区内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加快能代表学校科技水平、市场前景广阔的激光技术、数控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产业化步伐,形成以激光产业、数控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信息产业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群。

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园成立于1994年3月,依靠学校独特的优势,集科研成果筛选、中试、小批量生产于一体,并建立中试基地,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缩短高科技产品的成长周期,探索科技产业化途径。

此外,还有一些高校目前正在筹建各自的大学科技园区。

根据在建和规划中的大学科技园的设想,大学科技园的主要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使大学科技产业与国际大学科技园和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接轨。

2.大学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和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

3.大学财力的补充来源。

4.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基地。

5.吸引外资,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的窗口。

从上述基本情况来看,创办大学科技园将进一步推动大学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使其与国际上的大学科技园接轨;将进一步强化大学的高技术辐射功能,加强大学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地位和作用,大学科技园将成为高新技术开发区重要的技术开发和中试基地;创办大学科技园是完善开发区建设的重要环节,将会有力地促进开发区的建设。

二、中国大学科技园产生的原因

初看起来一些大学创办科技园有点意外,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是大学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

为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方式和途径,如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火炬计划、新技术推广计划、星火计划,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等。这些措施和途径都有明显的成效。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必然会发现一些新问题,需要我们在深化改革中进一步探索。

中国大学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开发区的中坚力量。但由于中国的具体条件,如高技术产业赖以发展的工业基础薄弱、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没有彻底转变、高技术开发区缺少风险资金机制、技术市场发育不全、知识产权还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等,技术转让和大学教授个人去开发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并未象某些人预料的那样,成为大学高新技术向开发区辐射的主要形式;而大学利用已有的条件,实行合理的人才分流,由学校承担风险,组建校办科技企业却成为大学向开发区辐射技术的一条有效途径。

大学科技产业具有中国特色,已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但受学校主要任务和承担能力的制约,大学只能将自己的一小部分科技成果(大约5%~10%)转化为商品,而且单靠学校的力量难以形成显著的规模效益,绝大多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要依靠社会企业的力量去完成。其中一部分成果可以通过技术转让的形式向社会企业转移,但也有一些重要的技术含量大的高技术成果,由于技术落差大,社会企业一时还难以接受。此外,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利益分配关系方面的麻烦,使大学的利益得不到保证,因此技术转让这条渠道不够通畅。

为了疏通这条渠道,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和中科院联合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计划,试图通过联合开发工程,在一些企业和大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科技成果转移机制,即互相依赖、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并在企业和大学之间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互助合作关系。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启动三年有余,已初见成效。但是,实践中遇到的主要困难除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比较慢外,就是企业的技术开发力量太弱,大学科研实体的科技活动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科技活动难以衔接和匹配。由于企业缺乏相应的科技力量与大学科研人员配合,大学科技成果进入联合开发工程后,要求大学科技人员承担技术创新过程中几乎全部技术风险,被迫花费过多的力量去完成本应由企业自己完成的技术开发工作。如果大学的科技成果越来越多地进入联合开发工程,大学的负担就会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将削弱大学的科研实力。企业技术开发工作的主角是企业科技人员,大学科研人员不应也无力去包办代替。如果硬是要去包办代替,不仅会削弱大学的科研实力,而且还会妨碍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的确立。因此,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计划要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技术开发力量的增长同步进行。

在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多种渠道分别由中国政府各部门来抓,但都要通过大学或研究院所的一个实体去进行。因此,大学面对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坚持多渠道并举的同时,必然将其互相比较,寻找一个结合点使中国政府各部门的启动力和推动力形成一种合力,在市场驱动下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我们认为这个结合点就是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是大学科技产业向社会化方向发展的一种形式。大学科技企业将成为大学科技园的重要成员。在一定意义上讲,大学科技园就是大学科技产业集团。大学科技园又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核心部分,也是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的重要基地。大学科技园将大量吸引国内外企业在园区内创办科技开发公司。大学可以凭技术和部分资金在某些科技开发公司中入股,这些开发公司将起社会企业技术开发部的作用。它们引进大学的技术,在大学科研力量的指导、帮助和配合下,依靠自己的开发力量实现技术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一旦需要扩大规模,实现产业化,就将其转移给母体企业或另建工厂去生产。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开发公司和大学科研实体在科技活动方面应该互相介入,以利于两者科技活动的衔接。

科技开发公司和大学科技企业依靠大学的技术源头,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地使自己的产品更新换代,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在大学和社会企业间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互助合作关系,使大学的技术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辐射,使大学科研走上与社会经济发展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校企分开和人员分流原则的落实,大学科技企业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地位将趋同于大学科技园区中的其它企业,从而使中国高校科技产业与国际大学科技园接轨。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创办和建设大学科技园是符合现代科技、经济发展规律的国际现象,是加速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几点建议

1.创办大学科技园应以大学为主体,但不是大学单方面的行为,必须得到政府部门特别是当地政府部门的强有力的支持。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必须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大学科技园的规划和建设应与当地城区的规划和建设结合起来。

2.创办大学科技园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具有房地产条件,另一个是拥有显著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在中国具体条件下,有能力创办大学科技园的学校,只能是少数。没有条件创办科技园的学校,可以试办科技产业小区,经认定验收,小区可视为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飞地,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建议在部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支持一、两所符合条件的重点理工科大学试办科技园。园区建设应坚持房地产开发与项目起步同步进行的原则,应选择技术含量多、产品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品作为起步项目。

3.应当把创办大学科技园视为当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点工程来抓。

4.应当把发展大学科技产业同创办大学科技园结合起来进行。以大学科技产业起步或以大学科技产业为基础来建设科技园,是中国大学科技园的特色。要通过创办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科技产业小区,把大学科技产业纳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统一管理体系。

5.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要坚持国际化的方向,要积极引进外资,并大力发展外向型科技开发公司或技术开发中心。

6.大学科技园区应是技术开发和中试基地,可以进行小批量生产;大批量生产,形成规模效益,一般应在园区外进行。

7.大学科技园区内的科技开发公司或开发中心应热情地为大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方便条件。

8.大学科技园区应实行企业化管理。

标签:;  ;  ;  

建立大学科技园加快高科技产业化[*]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