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提升初探_国际竞争力论文

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提升初探_国际竞争力论文

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提升问题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一、竞争、竞争力及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一)竞争、竞争力及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涵义

“竞争系个人(或集团)间的角逐;凡两方或多方力图取得并非各方均能获得的某些东西时,就会有竞争,竞争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1]。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它不仅是经济学家和生物学家研究的对象,也是教育学家常常思考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竞争力具有绝对与相对两种含义:绝对竞争力指个人、单位或国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其持续发展的能力,它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计量单位来衡量;相对竞争力指个人、单位或国家其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相互比较中所处的位置,一般可通过比较排名来相对体现。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绝对竞争力采用的是定距尺度,而相对竞争力采用的是定序尺度。迄今为止,所有关于竞争力的描述和度量大多采用相对度量或相关的指标来代替。

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属性化的概念,目前虽无统一的定义和解释,但随着人们对竞争力观念认识的深入,对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概念的认识也从单纯的竞争能力转变为合理建立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和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等多个角度来衡量。对于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考虑:一是注重从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角度来衡量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强调其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应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衡量。因此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可定义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体系相比较所具有的持续发展的能力。它是以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为研究主体、其持续发展的国际竞争能力为研究核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研究目标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国家综合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优化。根据罗斯托的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从起飞前的传统社会,依次经历各阶段后才实现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中,农业所占比重最大,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最小,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劳动力数量的投入;在起飞阶段和工业化阶段,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大,对人力资本的要求逐渐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逐步增大;在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对人力资本的要求最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最大。以战后日本的发展为例[2],日本战后经历了起飞阶段(1950~1970年)和工业化阶段(1970~1979年),这两个阶段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2%和5.4%,而人力资本的提高分别为0.50%和0.60%,其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贡献从起飞阶段的4.90%提高到了工业化阶段的11.11%,变化巨大。

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西方各国在分析探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发现,人力资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力资本理论创立者舒尔茨指出:教育是一项生产性投资,其结果可看作资本的一种形式;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质量和知识的增进;劳动者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知识和技能,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舒尔茨1961年在《教育和经济增长》一文中研究美国1929~1957年的经济增长时就认为:美国整个国民收入增长额中33%的贡献率是通过教育投资而获得的。1996年联合国人力资源开发报告指出[3]:依据100多个国家的调查表明,财富资源(措资金、有形资本)占这些国家总资源的12%,自然资源(指土地、矿山、水资源等)占24%,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占64%。自从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以后,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

以上理论与事实表明:在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一个国家要想取得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确立教育与人才资源是国家“第一战略资源”的发展观,努力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而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与发展质量。

二、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统计指标体系

(一)指标的选取

(1)各项指标必须有机配合,形成体系,指标之间不能重复和矛盾。各项指标要有一定的依据,且真实可靠。(2)应以对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指标为核心,对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并使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互校正,以形成对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综合结论。(3)指标要尽量精简。为了反映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避免由于指标过于庞杂而导致的内容冲突和相互矛盾等现象。(4)选取的指标应具有较强的横向、纵向可比性,并尽可能排除偶然或异常事项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统计指标体系

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包含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其持续发展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等内容。因此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统计指标体系也应从这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1.高等教育的管理机制及管理水平指标。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国家和省级二级负责的高校管理体制,作为国家代表的高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坚持“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下,科学制定合理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正确引导高校的办学方向及办学的指导思想。一个完善而合理的管理机制对提高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而高校主管部门的管理机制及管理水平指标主要由以下四个指标组成:(1)高等教育政策指标。用以反映高等教育管理部门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效率。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机制是否合理,管理水平是否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等内容。(2)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指标。该指标通过高等院校个数、师资队伍人数及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人数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情况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3)高等教育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指标。该指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4)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指标。该指标主要反映高等教育管理部门能否及时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国际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特点反馈给各高等院校,体现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2.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国际竞争能力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构成的主体是高等院校,其持续发展的国际竞争能力指标主要体现在该国高等院校持续发展的能力上。对于这方面的统计指标可采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与中国青年报联合开发的中国高校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1)办学资源方面的统计指标:①基本条件指标:校舍总面积;生均校舍面积;仪器设备总额;生均仪器设备额;图书总量;生均图书量。②教育经费指标:当年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当年生均教育经费支出额。③教师队伍指标:中科院院土与工程院院士数;杰出人才(长江学者、跨世纪人才、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数;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比例(%);生师比。④优势学科指标: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国家级重点学科数;特色专业数。

(2)教学水平方面的统计指标:①生源与毕业生指标:新生入学平均分数;博士毕业生数;硕士毕业生数;本科毕业生数;毕业生一次就业率。②研究生与留学生比例指标: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留学生与本科生比例。③教学质量指标: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教育部精品课程;教育部优秀教材;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各类国际性、全国性竞赛获奖数。

(3)科学研究方面的统计指标:①科研队伍与基地指标:国家科技创新团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科研基地;R&D全时人员占教师比重。②科研产出指标:专利申请与授权数;SCI,SSCI,A&HCI收录论文数;EI,ISTP,ISSHP收录论文数;CSTPC,CSSCI收录论文数;社会科学专著(部)。③成果质量指标:科研成果获奖数,如国家最高科学奖(自然、发明、进步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等;Science,Nature论文;ESI顶尖论文数;标志性精品成果数;SCI,SSCI,A&HCI被引次数;CSTPC,CSSCI被引次数。④科研项目与经费指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科研项目总数;当年科研支出经费。⑤效率与效益指标:人均产出率;万元产出率。

(4)学校声誉方面的统计指标;学校声誉;学术声誉;社会声誉。

3.高等教育发展对经济促进作用的指标。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面又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社会的支持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而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又建立在高等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上。高等教育发展对经济促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从社会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及科研成果对经济产生的作用。因此可考虑设置以下几个指标:(1)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经济的促进效果。该指标主要反映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与高等教育发展相关的饮食业、建筑业、文化用品等产业部门的促进作用。可通过相关分析的方法来得到相应的指标。(2)高等教育学历人才。该指标主要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该国劳动力市场上高等教育学历人才是否容易获得的情况。(3)高校科研成果实际采用数及其效益考核。该指标主要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情况统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指标可通过专项统计跟踪调查,用横向、纵向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取得相关数据。(4)高等教育收益率。该指标可通过计算高等教育人均产出率和万元投资产出率指标来反映。(5)高等教育发展对GDP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这是反映高等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一个综合指标,它表明高等教育发展在GDP增长中的贡献大小或所占比重。

三、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连续五年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可以培养更多的高等教育人才,以满足社会各方面对高校人才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产生和积累了一些困难和矛盾,增大了高等教育的办学难度。为此教育部制定了2003~2007年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际上就是要进一步加强我国教育事业的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谋划发展,争创未来,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

(一)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各高等院校要有忧患意识,提高对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向世界一流水平提升的认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进化如此,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据统计,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人数规模达到了2000万人[4],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超过了19%,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与精英教育不同,大众教育为更多人群进入高校学习敞开了大门,但势必带来教育资源配置出现暂时短缺的现象(我国近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等院校要有忧患意识,积极培育和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向世界一流水平提升。一方面,要求高校主管部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坚持“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下,科学制定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按不同办学层次、类型确定高校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其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在内的教育质量,并通过该标准对各高校人才培养给予指导性的意见;建立健全高校发展的法律法规,完善管理制度;及时将世界高校的发展趋势及人才市场的需求特点反馈给各高等院校;另一方面,要求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结合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的现实情况,合理定位,从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及办学特色等方面加大投入和管理,切实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

(二)正确处理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的协调关系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化的加速,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满足不了国家发展的需要,许多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就业率不高,进而影响了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应正确处理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的协调关系。

(三)正确对待和重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与国外高等教育体系的竞争问题

经济全球化趋势及知识浪潮使包括人才在内的资源竞争更加激烈,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潮流。因此在构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时,除了根据我国的实际发展需求特点之外,还应充分考虑国外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四)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人是生产中最积积、最活跃、最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升值的积积性的发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人事管理只把人当管理的对象,而忽视了人是不断升值的人力资源。提高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还需加强管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根据人的需求和内在动因,适时激励人的责任感、成就感和事业心,创造条件让每一个人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标签:;  ;  ;  ;  ;  ;  

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提升初探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