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兵
上海源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建筑工程数量的增多,人们对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通过合理选择施工技术来为施工质量提供保障。本文主要围绕建筑施工中后浇带运用重要性、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做法、关于建筑施工阶段后浇带施工作业的研究、设置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讨论,详细分析了后浇带这一施工技术在实际建筑施工中的运用,并阐述了后浇带施工操作规范,进而发挥后浇带在施工顺利开展上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技术;后浇带;功能作用
前言:将后浇带结合到建筑施工中,能有效防止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混凝土结构沉降或收缩等现象,从而减少结构中裂缝,保障建筑物有较好性能。为了确保后浇带施工效果,要求科学设计各建筑部位预留的混凝土带宽度,并且需要保证时间设置的合理性。通常将后浇带分为温度后浇带、沉降后浇带以及伸缩后浇带等,使用该技术旨在控制建筑结构中裂缝现象,并且在沉降问题处理上有较好应用性。
一、建筑施工中后浇带运用重要性
(一)解决裙房构造以及基础设计问题
对于当前建筑工程而言,要加大对后浇带施工工艺的重视,以便发挥后浇带结构在缓解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裂缝问题上的有利作用,进而增强混凝土结构强度,同时在后浇带作用下,还能有效解决基础设计以及裙房构造等施工问题,体现出较高的应用价值。由于建筑物受到自身重力影响,容易产生建筑结构不稳定现象,对建筑物可靠性有一定威胁。针对上述问题,可选择运用后浇带这一施工技术,为了充分落实后浇带施工方案,应收集地基沉降与后浇带浇筑施工时间等信息,在对比分析上述施工信息的条件下,合理规划后浇带,按照设计完成的工序进行施工作业,进而全面发挥后浇带功能,为建筑工程后续施工作业的展开提供保障。
(二)解决由于温度因素引起的构造裂缝现象
后浇带施工工艺重要性还体现在其能解决结构裂缝问题上,当建筑构造处于不同环境及温度条件下,将促使建筑构造体现出一定差异性,并且在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时将进一步对建筑物整体安全性产生影响。在冬季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容易促使混凝土结构发生收缩现象,而在温度迅速回升后,又将导致混凝土构造在较大压力作用下出现裂缝,属于一种严重的建筑结构危害情况。通过以上阐述,可发现温度条件对建筑构造安全性有直接影响,有必要加强对温度因素的控制,避免温度变化对建筑施工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在温度控制方面,应提前对裂缝产生情况加以预判,之后可在混凝土完成终凝前开展后浇带施工,进而充分发挥后浇带应用效能,有利于增强建筑物稳定性。
二、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做法
通常来讲,在进行建筑施工操作时,需要同时进行高层主楼及裙房的基础施工,这种做法能保证完成填土操作后保证施工场地平整性,为建筑物上部构造的稳定性提供基础条件。对于建筑物上部构造而言,需要充分借鉴设计图纸,按照施工设计图纸来预留工程后浇带,为建筑物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提供有力保障,促使建筑构造能在后浇带作用下保持其良好性能。建筑物不同部位都能在后浇带施工技术合理运用下,提高它们的构造稳定性。对于上部构造建设中的板与梁以及主楼与裙房相连接的操作过程中,应首先做好后浇带预留作业,并在基础设计完成后,针对预留部位开展浇筑施工,通过合理选择施工时间及原材料,能确保施工质量符合预期设计效果。在后浇带作用下,能促使建筑物各关联部位形成一个整体,使其具备较好的结构稳定性。
三、关于建筑施工阶段后浇带施工作业的研究
为了加深对建筑施工阶段中后浇带施工作业应用价值的了解,本文主要以源庐集团办公楼装修工程为例,该建筑工程地点为双桥路1125号,工期要求为90日历天。该建筑施工项目涉及的施工部位主要包括进厅、展示区、核心筒过道、休息区、机房、资料库、仓库、茶水间、行政办公区等,墙面施工主要选用乳胶漆这一墙面材料。在各个建筑部位施工中离不开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及运用,这时需要充分考虑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问题,通过采用后浇带施工工艺,来缓解由于温度变化造成的结构变形问题,进而减少结构裂缝数量并保证混凝土结构的牢固性。
下面将具体分析该建筑工程中后浇带施工工艺的具体操作规范。
(一)预设模板及混凝土施工
在后浇带施工准备阶段,要求施工人员能结合现场施工情况来开展预设模板工作,为后续施工作业奠定基础,这一施工环节应按照施工图纸以及操作规范合理施工,保证模板设计部位能符合后浇带施工要求。在进行后浇带的浇筑施工前,应完成钢丝板模板的设置环节,保证钢丝网格尺寸设计保持均匀统一,以便保证整个后浇带施工可靠性,能起到较好的结构保护作用。在针对高层建筑进行钢丝模板位置设计时,考虑到主体结构之间跨度较大的现象,在设置模板时要注重加强对钢丝板模板整体强度及稳定性的合理设置,以便在明确施工模板的基础上,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开展。只有确保后浇带强度及稳定度,才能保证其具备较高的荷载能力,并且在进行主体结构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同样需要注重结构强度及硬度,以便发挥其支撑作用[1]。总的来讲,在应用后浇带这一施工技术时,应确保模板设置以及混凝土浇筑这两个环节的顺利展开,是提高后浇带施工成效的关键。在混凝土浇筑过程,要求施工人员对施工方案有充分掌握,并且在模板设计上,需要注意到避免模板两侧承受过大压力而导致模板发生变形。同时,在开展垂直浇筑施工时,应进行混凝土材料的振捣处理,进而加强混凝土密实程度,在混凝土的支撑作用下,为钢丝模板稳定性提供保障,是具体施工过程中需要注重的问题。另外,钢丝模板应做到接缝密实,以免在浇筑阶段产生材料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垂直施工缝的处理及温度控制
在进行后浇带施工操作时,要求首先对结构中的垂直施工缝进行妥善处理,在将缝隙中的混凝土浮浆以及石子等杂物剔除干净后,可借助高压水枪将缝隙表面灰层清理干净,直至露出其中的钢丝网。完成清洁工作后,则可进一步实施后浇带施工操作。在进行垂直施工缝处理时,应能严格遵照设计图纸工序来合理进行施工作业,将其作为施工操作的关键依据。另外,在温度的控制上,应注意到施工温度对后浇带施工工艺应用效果有明显影响,要求能在施工开展过程中做好温度控制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常来讲,由于混凝土结构在温度变化下将发生收缩,则需要加大对环境温度差的把控,将温度差设置在10℃之内。在保证混凝土在适当温度环境下进行浇筑施工,可满足施工质量要求,并且在浇筑完成后要及时采取覆盖养护措施,表面外界因素对混凝土结构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时间及材料选择
时间及材料的选择对后浇带施工效果有直接影响,在实际开展施工操作时,需要按照施工实际需求来确定施工原材料及浇筑时间。从施工时间这一角度出发,要按照施工图纸要求来选择,并能根据现场情况及时修正调整[2]。对于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来讲,在后浇带施工时间选择上有所差异,需要结合主体建筑结构来合理设计浇筑时间,真正做到后浇带施工操作的良好执行,确保施工成效满足整体建筑施工的质量要求。通常来讲,普通建筑施工项目的后浇带施工时间为完成主体结构浇筑操作的两个月后,这时能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而对于高层建筑来讲,考察到这类建筑物主体结构要求能具备较好的负荷承载能力,在进行后浇带施工作业时间选取时,要保证与主体结构浇筑施工之间有较长时间间隔,确保在混凝土完成沉降后,在其上进行后浇带的浇筑作业。例如,施工单位在进行后浇带施工时间选择时,通过会根据已有经验来判断主体结构浇筑混凝土完成终凝的时间,进一步判断后浇带浇筑时间,从而保障施工合理性。
而在后浇带施工原材料选择方面,要做到对材料质量及性能的严格把控,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应提前进行质量检测操作,禁止未经二次复试的材料应用在具体施工中。在开展后浇带施工作业时,应优先选择比设计需求强度高于一个等级的混凝土原材料,进而为混凝土浇筑质量提供材料资源支撑。如在进行后浇带材料选择时,在强度较高的混凝土材料中添加膨胀剂,能有效抑制混凝土受到气候条件影响而产生收缩变化,这种材料相对来讲结构稳定性更强,在具体施工中能发挥一定的应用价值[3]。另外,在原材料准备环节,除了考虑混凝土原材料牢固性外,还可在其中增加适当减水剂,同样能起到保障材料质量的作用。在开展后浇带施工作业阶段,应充分重视材料及时间选择对后浇带施工成效的影响,进而确保在对上述影响因素合理控制的条件下,保证后浇带技术方案的有效落实。
(四)后浇带保护
后浇带保护是施工技术实施过程中的最后环节,对混凝土施工质量有直接影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到混凝土结构存在的裂缝问题,并能选择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来降低裂缝对结构安全性的损坏。由于施工完成后的后浇带时裸露在空气中的,因此水和灰层等杂质可能在结构中长时间停留,对结构牢固性有不利影响,需要加大对后浇带的保护处理。例如,在具体施工操作中,施工单位通常选择设置挡水墙的防护措施,通过将挡水墙设立在后浇带结构两侧,能起到较好的保护成效,以免由于水流作用降低结构完整度[4]。
另外,为了加大对裂缝现象的控制,还可在后浇带表面铺设一层防水砂浆,需要合理设置砂浆涂抹厚度,能起到较好的保护效果。上述两种后浇带保护措施在具体建筑施工中有普遍运用,主要体现出应用性强以及保护效果显著等优势,进一步提高后浇带施工工艺运用功效。在完成上述作业后,还需要做好后浇带的密封处理,主要是为了降低外界因素对后浇带施工质量的影响。如可采取模板、塑料薄膜等材料对其进行覆盖处理,可起到较好的保护效果。另外,还可以在施工场地周围设置警示标牌等,同样是重要的后浇带保护措施之一。具体来说,在针对后浇带选取保护措施时,要求施工人员能充分认识施工保护操作的重要性,并能做到结合施工状况有针对性的制定保护方案,保障后浇带养护过程顺利展开,后浇带保护施工关键在于能营造出适宜的施工环境,加大对施工进度及质量的保护。
(五)合理规划宽度与间距
对于现代化建筑施工而言,对建筑结构设计可靠性及使用时长有较高要求,在进行后浇带施工设计时,设计者及施工者要充分重视建筑整体构造的牢固性,使得在建筑构造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加强混凝土结构承载能力及完整性,进一步发挥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框架作用,保障建筑物在稳定性较高的框架支撑下具有较好安全性。如果施工操作环节需要设置的后浇带跨度较大,则应从结构强度完整性角度出发,将后浇带和钢筋做切割处理,并在后期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将断开的钢筋连接起来[5]。为了充分发挥后浇带施工技术运用价值,一般将建筑施工中使用的后浇带宽度设计在7cm以下,而实际施工阶段要求技术人员结合自身经验和施工操作要求,合理规划后浇带宽度及间距,确保后浇带设置不会影响整体建筑工程质量。在施工图纸设计工作完成后,应严格根据图纸信息来进行施工作业,以免由于后浇带间距设计不合理导致施工质量低下,无法发挥后浇带对建筑结构的保护作用。
四、设置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注意事项
在设置建筑施工中的后浇带时,应注意以下内容:一是合理设定浇筑时间。在实际施工阶段,需要根据建筑主体结构混凝土变硬时间来确定后浇带施工时间,以免主体结构在较大压力作用下出现沉降变形,使得后浇带失去其运用意义。整个浇筑施工时间的设定,应主要集中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以便保障混凝土结构质量。当同时开展裙房及高层主体施工作业时,则应按照适当的施工工序开展作业,并能在梁板之间为后浇带施工预留适当的施工空间,真正展现后浇带施工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价值。二是应合理处理后浇带隔断问题。在后浇带施工部位,要求保证钢筋结构的完整性,能根据后浇带具体施工状况来设定钢筋贯通位置,以便加强后浇带运用效果。如果梁板跨度较大时,则需要根据图纸设计需求来切割钢筋,并在之后的浇筑环节将其连接起来。
结论:综上所述,将后浇带施工技术运用到建筑施工中,能有效避免温度因素对工程质量的不利影响,在处理基础设计以及裙房结构等问题上有重要意义,能促使建筑施工取得理想效果。在具体开展后浇带施工操作时,要求施工人员根据设计图纸,结合施工实际情况来适当选择后浇带材料及施工时间,同时应做好后浇带防护工作,进而发挥后浇带在保障施工质量上的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白世有.论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7(27):59-60.
[2]乔振刚,高玲.谈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17,43(02):105-106.
[3]雷吉祥.论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6(24):7.
[4]姜付根.论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6(21):51-52.
[5]梁敬侠.论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2):121-122.
论文作者:徐洪兵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9
标签:建筑施工论文; 混凝土论文; 结构论文; 作业论文; 时间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温度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