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党性质的三维解读_民主社会主义论文

英国工党性质的三维解读_民主社会主义论文

英国工党性质的三维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党论文,英国论文,性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75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7-0096-03

政党的性质是政党的身份特征,是一类政党区别于其他类型政党的重要标志。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政党的性质也会发生迁移。英国工党系二战后英国两大主流政党之一,在百年发展进程中,其性质既有继承性,也有变异性。本文拟从基本力量、政策取向和意识形态三个维度对工党的性质给予动态的解读。

一、基本力量的变与不变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政党是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积极分子组成的政治组织。因此,党员队伍的构成是一个政党的阶级基础,是反映政党性质的重要参数。

在工党诞生之初,传统的产业工人占有绝对的优势。在总共37.6万集体党员中,附属工会人数达到35.3万人,占94%。[1]197而当时附属工会全部是产业工会,即会员由传统的体力劳动者组成。社会民主联盟、独立工党和费边社等社会主义团体和政党的人数则非常有限。即使在这少量的队伍之中,人数最多的独立工党也是由产业工人组成,只有对工党思想层面起重大影响的社会民主联盟和费边社是由非产业工人的小资产阶级等人士组成,因此,工党在成立之时的党员队伍可以说是纯粹的工人阶级。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随着社会民主联盟的退出和矿工工会等工会的加入,工党党员队伍的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工党发表旗帜鲜明的党章、开始吸收个体党员、保守党制定反工会立法和自由党没落,原来隶属于自由党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和其他社会阶级、阶层的人士纷纷加人工党队伍中来,使党员队伍的构成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传统产业工人比重逐渐下滑。不过由于英国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第二产业持续发展,传统工人阶级占工党党员绝对主体的局面并没有改变。特别是二战之初,由于战争使个人加入党组织的渠道受阻,以产业工人为主的附属工会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重甚至出现暂时的回升。如在1935年附属工会人数约占工党总人数80%,到1942年又上升到90%。[1]198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传统产业工人在工党党员队伍中的比重急剧下跌。如在1985年,工党附属工会中,传统产业工人工会人数仅占工党党员总数的29%。[2]工党队伍中传统工人的萎缩是由两个关联的原因决定的。一是科技革命的影响。随着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十年的发展,英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逐步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所取代,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下滑,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传统的就业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传统产业工人急剧萎缩,从事各种职业的非体力劳动者迅速增多,出现经济地位比较优越、人员规模庞大的中产阶级。这些中产阶级虽然在生产关系上接近传统产业工人,以薪金为主要经济来源,但不直接面对生产,比传统产业工人的收入要好很多。二是工党地位的变化。随着工党完全崛起为主流政党,为了实现长期执政,吸引更多选民的支持,工党更加注意在劳工之外阶级和阶层吸收党员,使许多中产阶级人士通过纯粹的白领工会、由蓝领工会演变成的混合性工会或个人渠道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

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工党党员中传统工人阶级人数进一步减少,中产阶级人数开始占居多数。这主要在于一方面工党的个体党员主要来源于没有参加工会的专业技术人员、各类管理人员等中产阶级。另一方面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工党党员来源的主渠道——附属工会的基本构成已经由产业工人工会为主转向非产业工人工会和混合型工会为主。

如果说党员队伍一般是指普通党员的话,领导力量就是指党的精英分子。作为党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领导力量与党员队伍的变化一样,随着英国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其构成在20世纪也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出身和职业身份由以工人家庭和工人为主转变为以中产阶级家庭和各类白领从业者为主。稍有不同的是,普通民众总体上是被动的变化者,而政治精英由于对社会变化认识比较深刻,常常是主动的求变者,因此工党领导力量的变化比普通党员的变化来得更早、更为明显。工党领袖、内阁成员和决策机构成员是工党的高层政治精英,他们的出身和早期职业身份的变化是工党领导力量身份变化的生动写照。

在工党领袖方面,早期的工党主要领袖如哈迪、麦克唐纳、韩德逊等人都出生于工人家庭,在成长为政治人物之前职业身份也都是工人。而到20世纪30年代后的主要领袖艾德礼、盖茨克尔、威尔逊、卡拉汉和布莱尔则分别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殖民官员家庭、知识分子家庭、军官家庭和中产阶级家庭,早期的职业身份分别是律师、大学教师、大学教师、文职官员和律师。只有金诺克是出生于传统的工人家庭,但其职业身份也非工人,而是中学教师。在内阁成员方面,1945年艾德礼政府的内阁成员有一半来自工人阶级,到1964年威尔逊第一次组阁时,工人出身的阁员已经下降到26%,再到1969年10月威尔逊改组内阁后,内阁成员中已经没有一个是工人阶级出身的了。[3]在党的决策机构成员方面,1900年,劳工代表委员会常设委员会12名成员中,出生于工人阶级的代表占有9名之多。到工党在政坛初步崛起的20年代,全国执委会23人中,来自劳工界代表的比重就出现下滑,减少到15名。[4]40再到冷战后新工党时期,虽然全国政策论坛中仍有来自工会界的代表,但其人数已经不到总人数的1/6,并且出生于工人阶级的代表所剩无几。[5]

显然,历经百年的发展,工党在总体党员队伍方面,不变的是传统工人阶级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仍把工党作为其首要的政治归属,变化的是传统工人阶级的比重大为下滑,中产阶级成为工党党员的另一主体;在领导力量方面,工党则已经完全由工人阶级转变为中产阶级。

二、政策取向的变与不变

如果把基本力量归结为工党是“依靠谁”问题,那么政策取向可以归结为工党“为了谁”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党的性质既要看党的构成,更要看党的政策。因此,党的政策主要为哪些团体、阶级或阶层服务,是反映党的性质的另一重要指标。

作为主流的竞选型政党,工党与许多西方大党一样,其政治功能主要有阶级功能和整合功能两方面。即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常常否认阶级功能,仅强调其整合功能,如布莱尔称工党不是任何人、任何阶级的党,而是整个国民的党,[4]236其基本的政策取向还是清晰可循的。横向比较保守党与工党的基本政策,不难看出历经百年时空的转移,工党的政策取向是稳定的,具有明显的连贯性。从社会阶级和阶层的角度看,这种稳定的政策取向就是尽可能地维护工会所代表的中下层民众的利益。其具体表现在工会政策、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等与中下层民众关系密切的方面。

在工会政策上,总是保守党制定对工会不利的立法,而工党上台后加以废除或修改。如20世纪20年代保守党政府制定反工会立法,使工会的发展遭受重创,而到1945年工党以绝对优势上台执政后,很快,通过赋予工会很大权力的新工会法,使工会成为国家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织。到80年代,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保守党再次接连通过就业法和工会法的修改,对工会进行严厉的打压。而在90年代工党上台后,虽然布莱尔一再强调工党要从自身,而非工会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允许工会支配工党,但还是对原来敌视工会的立法作了修改,使工会应有的权利得以维护,地位得以提高。

在经济政策上,从二战结束后工党成长为两大主流政党起,虽然两党在相当时期内有共识政治的形成,但政策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如在国有化问题上。国有化是工党政府做出的重大经济改革举措,保守党上台后总是减少国有化的范围,而随后工党上台则或多或少地扩大国有化的范围。在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管理上,工党总是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把凯恩斯主义视为圭臬,而保守党向来推崇减少对经济控制的自由主义,主张让市场发挥更大的效应。

在社会政策上,工党是福利制度的缔造者,1948年艾德礼政府宣布英国建成福利国家,此后工党一直强调福利制度的重要性,总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加福利开支。即使布莱尔时期对福利制度做出重大的改革,提出以“救济与培训”并重,面向全体民众的新福利政策,其出发点也不是纯粹的减少福利开支,而是在一些领域转变扶持方式,减少福利制度的消极作用,使其变得更有成效,更有价值,对福利制度总体上是肯定的。而保守党上台后总是或多或少地减少福利开支的范围和数量,认为福利制度是造成经济停滞或发展缓慢的重要根源,是典型的杀富济贫。于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保守党政府总是首先削减福利开支,而工党政府总是把削减福利开支作为一种权宜之计,并总是与增加各种赋税联系在一起。

在肯定工党政策取向稳定的同时,透过工党自身发展的脉络,从工会政策、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三个方面也可以看出二战后工党政策取向的变化。

在工会政策上,总体的趋势是专门关照工会的少,对工会要求的多。1945年工党二战后首次上台执政时,十分重视维护和提高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其各种政策带有鲜明的工会考量,面对工会的要求尽可能地予以满足。到60年代后,在威尔逊和卡拉汉执政时期,工党政府的工会政策就开始充满限制和规范工会的色彩,更多地不是为工会服务,而是争取或要求工会理解和配合工党。到冷战后新工党时期,布莱尔明确表示工党与工会之间是社会合作伙伴关系,工党政府只会给工会公平的机会,而不会有特权或偏袒。[6]布莱尔政府上台后,对原保守党政府的工会政策并没有进行大幅度的修改和转向,只是针对特别不公部分做了一些调整。

在经济政策上,对传统工人阶级喜爱的国有化的态度由极力推进,到兴趣降低,直至最终摒弃。这一点在工党的大选宣言中表现非常突出。如1945年工党为大选发表的政策声明提出对煤炭、电力等燃料和动力工业,铁路、公路、航空和运河等运输业以及钢铁等行业进行国有化改造,变私有制为公有制,认为对经济和价格进行适当的控制是必要的。[7]上台后工党政府也是这样做的。到1964年大选时,工党大选宣言中的国有化内容已经大为压缩,只是提到将钢铁业和供水业国有化,并且强调公有制要为国家的计划服务。[8]到1997年的新工党大选宣言中,已经没有任何国有化和公有制的内容。

在社会政策上,从鲜明的有利劳工的传统福利政策转为面向大众的新福利政策。工党建立的传统福利政策主要是为老、弱、病、残、孕、幼等以劳工家庭为主的社会弱势群体直接提供各种津贴和物质救济。新福利政策减少了传统福利救济的范围,将救济对象集中在老人、无劳动能力者等少数群体,同时把无偿教育与培训作为一种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者收入的普遍福利形式。其基本原则是为无工作能力者提供保障,为有工作能力者提供机会。显然,工党新的福利政策的对象已经由劳工转向社会大众。

由以上列举的政策变化可以看出,这种变化的总的特点就是右转。其政策取向已经由典型的左翼力量——传统产业工人转向以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为主的中左力量。

三、意识形态的变与不变

意识形态是政党传播影响的重要工具,也是执政党实现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一个基本手段。无论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还是党的方针、政策、目标,都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确立的。[9]为一个民主社会主义或称社会民主主义的政党,英国工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由各种思想融合在一起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在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工党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换言之,既有不变的内核,也有发展的新质。

工党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从其成立时就已经出现,如费边社主张通过渐进地改良过渡到社会主义。也正是这一思想与工会的工联主义不寻求变革社会制度,只要求雇主给予公正合理的经济待遇有着共同点,而使费边社与工会都融入到工党中去。不过由于在一战结束以前,工党自身独立性不强,更像是一个选举联盟,没有自己的党章,使其民主社会主义思想表现并不突出和系统。1918年以后,随着工党有了自己的党章,成长为一个大党,开始为上台执政和更好执政不断发表政策声明,其民主社会主义思想逐步系统表现出来。50年代后,随着英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同属社会党国际的其他民主社会主义政党的纲领发生变化,工党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也开始出现转变,并对工党的政策主张产生直接的影响。到90年代,在苏东国家现实社会主义失败,西方以里根主义和撒切尔主义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得势,和工党长期在野等现实背景和思想背景共同影响下,工党领袖布莱尔提出了引领民主社会主义革新旗帜的“第三条道路”,从而完成工党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面和重大转变。

工党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中不变的地方有四个方面。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态度上,新旧民主社会主义思想都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集权和专制的象征,是对人性的悖论和奴役,最终将为历史遗弃,也与英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不合,并不适合于英国。在对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的态度上,新旧民主社会主义思想都强调阶级差别虽然在资本主义国家存在,但阶级差别不会永恒存在,经过社会的努力,阶级将会消失,英国早在50年代就进入无阶级社会;都认为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诸多的弊端和危害,通过在英国实践民主社会主义,可以逐步消除这些弊端和危害,强调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改良的可行性。在对基本价值观的认识上,新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继续坚持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民主、自由、公正、相互责任和国际主义基本价值观,认为这些基本价值观是工党民主社会主义的身份特征,即本质特征。正是这些基本价值观使民主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现实社会主义区分开来。在指导思想上,新旧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想内涵上都奉行思想来源的多样性,都主张思想的多元化,反对将某一思想定位为指导思想;在思想的实践形式上,新旧民主社会主义思想都认可和接受改良主义思想,反对暴力思想,认为通过和平渐进的改良方式完全可以实现英国所有的国内追求目标。

工党新旧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变化除了字面上的把民主社会主义改为社会民主主义,即由强调其是与科学社会主义对立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想转为强调其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民主主义思想外,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在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上,旧民主社会主义思想认为社会主义是具有制度特征与伦理特征的二元社会主义,新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则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价值,仅有伦理特征。在对待资本主义制度和实现社会主义制度问题上,由于旧民主社会主义思想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制度,是一种比资本主义更加文明、进步的制度,所以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其方式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本主义议会,通过选举成功后的执政而和平地、渐进地实现社会主义;而新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由于认为社会主义不是一种制度,仅是一种价值,所以由传统的渐进改良主义变为彻底的新改良主义,已经没有变革社会制度的成分。在英国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上,旧民主社会主义思想认为公有制是最鲜明的特征,其实现手段是国有化;而新民主社会主义思想认为公有制仅是一种手段,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价值和经济发展时可以采用,但不应该刻意追求。在对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认识上,新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在坚持原有基本价值观的同时,又基于时代的变化增加了新的内容,提出个人价值平等、机会均等、责任和社会意识是核心价值观念,认为对于一个最大限度发挥所有人的个人自由和潜力的公正社会来说,它们是必不可少的。[10]

工党意识形态的这些变化通常体现在工党的纲领、政策主张和领导人的著作中。只不过随着形势的变迁有的得以继承,有的逐渐舍弃而已。

四、结论

通过分析英国工党在百年发展中呈现出来的这些变与不变,使我们认识到对其性质的定位必须给予动态的把握,才会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由于历史上革命导师列宁曾经对工党做过直接明确的评判,导致后来者在对工党的认识上常常陷入误区。因此,在对工党性质做出定位前,有必要全面审视列宁的观点。1920年8月,列宁指出:“确定一个党是不是真正工人的政党,不仅要看它是不是由工人组成的,而且要看它是由什么人领导以及它的行动和政治策略的内容如何。只有根据后者,才能确定这个党是不是真正无产阶级的政党。从这个唯一正确的观点来看,工党完全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政党。虽然它是由工人组成的,但是领导它的是反对分子,是完全按照资产阶级的意图行事的最糟糕的反动分子。”[11]对列宁的这一经典论述,笔者认为应当这样看待:首先肯定列宁的论述对我们认识工党有启发意义,如本文正是从不局限于基本力量的三个维度来观照工党性质的;其次要认识到列宁的论述有着当时社会民主党(工党)和共产党正处于从组织体系到思想内核都激烈对抗和争论的特殊环境,列宁对工党的评价更多的是政治实践的需要;再次要按照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观察分析工党,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而不是拘泥于马克思、列宁这些革命导师的原话。

确立了这一基本认识后,根据工党百年发展中基本力量、政策取向和意识形态的变与不变,我们可以这样说:从阶段划分讲,工党原来是一个信奉民主社会主义,而非马克思主义的工人政党,革新后的工党是一个信奉社会民主主义,而非马克思主义的中左翼政党;从动态把握看,在英国政党政治谱系中,工党在由左向右移动,由左翼力量转变为中左力量;在世界社会主义政党谱系中,工党属于右翼力量,并且在进一步向右移动。

标签:;  ;  ;  ;  ;  ;  ;  ;  ;  

英国工党性质的三维解读_民主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