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内涵及机制浅析论文_陈茜

军民融合内涵及机制浅析论文_陈茜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41

摘要:军民融合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已成为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进军民融合,必须正确把握军民融合的主要进展、主要瓶颈和战略路径,学会掌握和应用新的发展观,积极探索和实践规划、设计、系统和政策建设。

关键词:军民融合;内涵;范围;发展策略

前言

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杰出贡献,对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要把这一战略切实转化为全党全国全军的宏大实践,转化为能够支撑国家安全和发展的现实力量,需要准确把握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主要进展、重大瓶颈和战略路径。

1军民产业融合的内涵

对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由于军用产业和民用产业在某种意义上是有着壁垒的,在新时期下更好地实现二者的融合,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更好地实现技术的融合,实现社会的进步。对于军民融合来说,并不是简单地在企业上进行融合,而是应当将相关内容纳入到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并且针对相关问题予以重视,在技术、制度以及资源上予以足够的支持,进而保证相关工作的开展效率。在军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相应的技术经济特征,比如在经济上的兼容性,要能够突破传统经营模式的限制,更好地利用两种产业在产品及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优势等,更好地利用资源。

2军民融合产业的划分标准是“技术同源、工艺相近”

首次在公开文献上提出“军民结合产业”概念的是1994年中国船舶总公司研究人员发表的《船舶军工高新技术军转民发展战略的有关问题》一文,该文从技术的“共通性”和工艺的“相似性”论述了军民结合产业的本质。该理念成为之后一段时期研究界定军民结合产业概念的基本思路。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的军民融合发展的标志性文件《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中就延引了该概念。之后,许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均将“技术同源、工艺相近”作为划分军民结合产业的标准。2011年,许嵩等在研究了军民结合产业概念的演变和划分标准,他们认为军民结合产业在理论层面是根据“技术同源性、工艺相似性”这一特征为依据划分的;2014年,汤文仙等在研究军民结合产业的界定与分类时认为,“技术同源、应用双向”是军民结合产业的界定标准。

3军民融合产业本质上属源于国防科技工业

认为军民结合产业本质上源于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产业一定包含在国防科技工业的范畴及核心外延范围内。在确定了军民结合产业的基本范围后,提出“技术同源、应用双向”的鉴定标准,并认为尽管普通建材、被服、普通食品等产业虽然具有应用双向性,但其主要技术或工艺并不来源于军工技术或民用高技术,因此不属于军民结合产业范畴。军民融合型产业是以国防科技工业核心技术为依托,通过军民双向交流互动形成的产业。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军民融合产业源于国防科技工业,但是汤文仙认为军民融合产业应该具备复合性、创新性、高成长性和风险性等特征,其中复合性表现在军民融合产业是国家、军队、地方政府、军工企业和民口企业等利益复合体博弈的产物,创新性表现在军民融合产业是军民技术融合、体制机制创新而出现的新部门和行业,高成长性表现在军民融合产业一般处于产业生命周期萌芽期和成长期、技术先进、具有较高增长率和较大的潜在需求,风险性表现在军民融合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这些特质显然是源于国防科技工业的高技术产业所独具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军民融合产业具有不同层次的内涵和范畴

这种观点试图协调各方对军民融合产业含义的理解,军民融合产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军民融合产业包括介于军工产业和民用产业之间的所有产业,包括为军队后勤提供的产品(如食品)和服务,狭义上的军民融合产业一般是指关系国家安全或经济发展需要的战略性、先导性或新兴产业,如符合军民融合特征的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等。军民一体化的军工体制有三个方面的兼容:一是产品兼容,比如既是民品又是军品的汽车、医疗器材、电子计算机、运载火箭等;二是生产能力兼容,比如拖拉机厂既可生产拖拉机也可生产坦克,造船厂既可生产民用船只也可生产舰艇,飞机制造厂既可生产民航客机也可生产军用飞机等;三是科技上的兼容,比如遥感技术既可用于军事侦察卫星也可用于民用资源勘探卫星等。

5 军民融合的发展策略

5.1建立健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

在推进军民融合工作过程中,军地衔接不够紧密,甚至还会发生互相推诿扯皮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有序推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需要体制、机制和政策三者组合发力、协同用力。因此,应当深入研究在中央成立集中统一领导的有效机制,研究如何有效统筹现有机构的问题,加大统筹力度,切实解决融合过程中各自为政、多头领导、重复建设以及管理分散、缺位、越位和错位等问题。

5.2加强融合战略规划机制建设

军民融合发展,往往涉及多方利益,存在军地两大系统的动态博弈,因此需要国家通过顶层战略规划来推进。在历史上,我国一直强调“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思想,并将此作为党和国家指导国防建设的重大方针。这些战略思想在过去的发展阶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情况下,缺乏可供全局遵循的顶层设计及发展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民融合的发展速度。因此,还需要深入研究其中所涉及的政策制度建设和跨域融合重大项目能够落地的体制、机制和资金保障问题。

5.3健全军民融合的政策和标准体系

进一步完善面向全社会的军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鼓励企业和其他主体参与融合式发展项目建设和军品研制生产。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加大税收优惠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部分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尤其是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风险补偿机制和扶持机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军民融合项目,可采取财政补贴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提升相关主体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根据军民融合项目未来的市场化程度,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和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有计划地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策,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来源。在国防科技产业比较密集的地区,建立和完善一批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试点园区,逐步实现国防科技产业化基地、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基地。逐步实施“军标体系瘦身”,推动“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目前,存在民用高新技术企业在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水平领先于军工科研单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相应的军用标准已经失去了先进性,修订军用标准的任务仍十分繁重。只有去繁化简、实现相匹配、相协调军民通用化标准,才能有效推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军民融合。建立国防专利横向流通转化、国防专利解密与普通专利跟进保护有机衔接及普通专利参与军品研发生产的机制,促进知识产权“军转军、军转民、民参军”。

结束语:

军民融合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高度,以点带面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整体水平提升。通过加强制度机制和发展模式创新,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打造军民融合的精品工程,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做出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吴刚.军民结合产业特质、成长机理及路径优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4).

[2]董晓辉.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研究评述和理论框架[J].系统科学学报,2013(04).

[3]刘海林,许嵩.我国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现状、环境及政策建议[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1,(11):10-12.

论文作者:陈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军民融合内涵及机制浅析论文_陈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