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途径的DSA和MRA评价及其临床意义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途径的DSA和MRA评价及其临床意义

赵云辉[1]2002年在《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途径的DSA和MRA评价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 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研究颈内动脉(ICA)严重狭窄或闭塞的侧支循环途径,并探讨侧支循环的建立方式与临床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经DSA、MRA确诊的ICA狭窄或闭塞患者74例,行DSA检查34例,行MRA检查者30例,分别分为单侧和双侧狭窄或闭塞组;两项均检查者10例。以DSA和MRA证实为脑血管正常表现者各60例为对照组,分析他们的DSA、MRA血管造影表现、MRI和CT结果、临床资料,统计侧支循环途径种类和出现率,测量侧支血管直径,研究侧支循环途径与临床的关系。 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ICA分叉以上或其主要分支严重狭窄或闭塞,其中单侧病变者38例,双侧病变者36例;诊断为烟雾病45例,动脉硬化17例,医源性手术夹闭或通过介入闭塞者12例。MRI和CT表现为脑出血35例,脑梗塞16例,脑萎缩8例,正常表现者15例。 疾病组中狭窄或闭塞同侧PCoA出现率在DSA上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MRA上明显高于对照组(30%)(P<0.01);同侧PCoA直径的DSA和MRA测量值均较对照组增大(P<0.01)。DSA上疾病组OPhA的出现率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DSA测量值较对照组增大(P<0.05);MRA上OPhA出现率低于对照组。在DSA和MRA上,疾病组ACoA出现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DSA上AChA的出现率和测量值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并o刁刀5卜P**A、软脑膜吻合支内侧支血流根据闭塞部位不同人源于 ICA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 DSA和 MRA上,单侧病变组 ACOA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双侧病变组o<0刀匀,PCOA的出现率在单侧和双侧病变组中无统计学差异o>0刀5)*8A上,0队A的出现率在单、双侧病变组问无统计学差异;双侧病变组它的增粗率n.9%,高于单侧组刀%o<0刀5卜DSA和*RA卜,双侧病变组扩张软脑膜吻合支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单侧组叩<0刀1卜 “例烟雾病中基底节区前组**D血管显示率为89%,后组为37.8O。DSA上疾病组AChA出现率为49.2O,增粗率7.9O。硬脑膜吻合支出现率 DSA和 MRA上分别为 19.l%、6.8%,表现为脑膜中动脉增粗。 对照组中,PhA、**A的口SA出现率高于*RA(P、0.们卜 而ACOA的 MRA出现率高于 DSA;PCOA。OPhA的 DSA和 MRA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刀>0刀5\疾病组中,P*。A的出现率在*SA上高于MM炉<0.05X OPhA、ACOA和软脑膜吻合支的 DSA和 MRA出现率无统计学差异o0刀5X 叁者的*SA和**A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0刀5)。 16例脑梗塞患者中,3例大咖积梗塞户SC叫在血管造影上均缺乏侧支循环,其他门例和 8例脑萎缩梗塞思者侧支循环较差。35例脑出血、10例 TIA患者及 5例表现正常者均有较丰富的侧支循环。3 5例脑出血患者中基底节区出血15例,脑叶内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脑室出血9例,脑出血与基底节区**D血管和扩张软脑膜吻合支有密切关系,*SA和*RA片上均未见血管造影可显示的动脉瘤,但不排除血管造影不能显示的微小动脉瘤的叶能。结论 一,ICA狭窄或闭塞的部位不同,侧支循环方式不同。 (一L单侧ICA狭窄或闭塞的主要侧支途径是ACOA* 侧的PC。A同侧的软脑膜吻合支也参与代偿。 (二L双侧ICA狭窄或闭塞的主要侧支循环途径是PCOA、OphA和 -4- 软脑膜吻合支。 (叁)。ICA狭窄或闭塞的部位不同,PCOA、软脑膜吻合支内的侧支 血流可来源于ICA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 二,DSA上疾病组PCOA和 OPhA增粗有代偿意义;MRA上PCOA的 出现和增粗均有代偿意义。扩张的软脑膜吻合支、基底节区MMD血管 出现即有意义。MMD为烟雾病一种特殊的侧支循环途径,AChA、硬 脑膜吻合支为少见的侧支循环途径. 叁,ICA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建立的好坏与临床有很大的关系,丰富的 侧支循环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同时异常发展的侧支血管破裂出血,是 本病的死亡原因之一。 四,DSA为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尤其对侧支途径的评价有很高价值。二 MRA无创、安全、整体性好,利用不同的成像技术,既能从形态上判 断ICA狭窄或闭塞的程度与相应区域脑组织的继发改变,亦可从功能 上评价侧支循环的形成方式与程度。MRI能为ICA狭窄或闭塞的诊断、 治疗、预后提供较全面的评价,可列为首选检查手段。

赵云辉, 马着彬, 许乙凯[2]2004年在《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途径的DSA和MR血管成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研究DSA、MR血管成像 (MRA)对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途径评价的意义。方法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者 74例 ,DSA和MRA上脑血管正常表现者各 6 0例为对照组 ,分析其DSA和MRA表现。结果  74例患者均有颈内动脉分叉以上狭窄或闭塞。病变同侧后交通动脉在DSA上的出现率 ,疾病组低于对照组 (P =0 0 2 5 ) ;在时间飞跃 (TOF)法MRA上的出现率 ,疾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0 )。后交通动脉DSA、MRA测量值均较对照组增大 (P =0 0 0 0 )。眼动脉直径DSA测量值较对照组增大 (P =0 0 0 3)。疾病组后交通动脉出现率在DSA上高于MRA (P <0 0 5 )。结论 DSA对本病侧支途径评价有重要意义 ,为术前必要检查。MRA安全 ,可从形态和功能上评价侧支循环 ,可做为首选方法

尚慧[3]2013年在《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像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颈内动脉闭塞(ICAO)的临床表现与侧支循环之间的关系,探讨TCD、MRA与DSA对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经DSA检查证实存在ICAO的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表现及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和无症状组3组。分析3组患者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并比较TCD、MRA与DSA对侧支循环开放的显示率。结果1.初级侧支循环:前交通动脉(ACoA)、后交通动脉(PCoA)的开放例数,无症状组均多于脑梗死组(P<0.05);次级侧支循环:眼动脉(OA)、软脑膜血管吻合的开放比例,脑梗死组均多于TIA组、无症状组(P<0.05)。2.AcoA开放组脑梗死发生率为42.03%,AcoA未开放组脑梗死发生率为67.80%, Aco A开放组低于未开放组(P<0.05);PCoA开放组脑梗死发生率为43.08%,PcoA未开放组脑梗死发生率为65.08%,PCoA开放组低于未开放组(P<0.05)。3. ACoA显示率TCD、MRA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A对PCoA的显示有优势,高于TCD(P<0.05);而TCD对OA的显示有明显优势,高于MRA (P<0.05); TCD联合MRA对侧支动脉的显示率与DS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CAO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侧支循环有密切的关系,初级侧支循环代偿是ICAO患者的的主要代偿方式;次级侧支循环的建立可以起到部分代偿作用,它的开放是脑部缺血严重的标志。ACoA、PCoA代偿良好时可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生。联合应用TCD与MRA可以提高ICAO后侧支动脉的检出率,可减少甚至替代DSA的使用。

胡晨[4]2013年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代偿与局部脑血流量及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登记,运用神经影像学方法评估患者脑结构影像,血管影像及脑血流灌注情况,结合临床特征对其病因及侧支循环代偿机制进行探索,并同时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旨为建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评估体系及规范化的个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3-2013.3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组患者均收集临床资料,完善相关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头MRI)、血管检查(颈部血管彩超,头MRA或CTA)、生化检查、并对患者行Hachinski评分,对部分患者行单电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脑血流量检查及认知功能评分(MMSE评分、MoCA评分)。另选择我神经内、外科2006-2013.3行DSA检查的部分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55例及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21例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其中临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20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行SPECT脑血流量检查及认知功能评分。按颅内外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侧枝循环开放程度,是否梗死及梗死形式进行分组,分析比较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梗死形式、脑血流灌注及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1CTA或MRA检查的98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单纯累及颅内部位11例,单纯累及颅外部位40例,颅内外部位同时累及47例,颅内外并存组男性比例最高(91.49%),与单纯颅内组相比差异有统讨学意义(P=0.010<0.05)。以血管狭窄不同部位为因变量,以血管危险因素为协变量,进行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不同部位的相关危险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和吸烟与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有关(P<0.05),且为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独立危险因素(OR>1)。2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及颈内动脉颅内段合并颅外段狭窄3组间Wills环各类型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MRA或CTA检查的98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中有55例前循环梗死患者,9例患者出现单纯的后循环梗死(7例合并后循环动脉狭窄),4例前后循环合并梗死,30例未发生梗死,表现为单纯缺血症状。前循环梗死形式为:分水岭梗死21例(前分水岭梗死3例,后分水岭7例,内分水岭6例,后+内分水岭5例),皮层梗死15例,穿支动脉梗死8例,大面积梗死7例。9例后循环梗死中有2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而不伴有相应责任动脉狭窄表现为枕叶梗死。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以皮层梗死多见(41.7%),与颅内外并存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外并存患者梗死形式以分水岭梗死为主(56.5%),与颅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水岭梗死中有15例(71.4%)伴有一个或数个皮层的点状小梗死。头颅CTA或MRA下前交通开放时有1例颈内动脉分布区域大面积梗死发生,主要发生皮层梗死和分水岭梗死,而无前交通动脉开放时有6例颈内动脉分布区大面积梗死发生,与前交通开放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DSA检查的55例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代偿形式以初级侧支循环(Willis环)开放为主,21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代偿形式以次级侧支循环开放(软脑膜吻合支)为主,与颈内动脉比较,初级侧支循环的开放率明显低于次级侧支循环(P<0.05)。1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出现新生毛细血管。445例患者行SPECT检查,与头MRI相比,SPECT能够敏感地发现额叶、颢叶、顶叶、枕叶的缺血改变,而对于基底节区的缺血改变不如MRI敏感(P<0.05),而MRI相反,对于基底节丘脑的分辨力则优于脑SPECT(P<0.05)。545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患侧额、颞、顶、枕叶、基底节及丘脑区rCBF比对侧减少,其中额、颞叶及基底节rCBF(?)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45例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行SPECT检查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结果右颞叶与记忆力呈正相关(r=0.375,P=0.011),左侧额叶与注意力和计算力呈正相关(r=0.315,P=0.035)。7CTA或MRA下45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患侧额叶脑血流量与前交通动脉开放呈正相关(S=0.442,P=0.027),患侧枕叶血流量与后交通开放无明显相关。前交通动脉开放组患者在MoCA总分及视空间、注意力及计算力领域评分明显高于前交通动脉未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交通动脉开放组在MMSE. MoCA总分及MoCA各领域评分与后交通动脉未开放组相比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8DSA检查的20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初级侧支循环开放与次级侧支循环开放情况比较,梗死的发生无统计学差异(P>0.05)。次级侧支循环开放组的额、顶、颞及丘脑区局部血流量与初级及无侧支循环开放组相比有增高趋势,但未出现统计学意义,其中次级侧支循环开放组患侧颞叶血流量明显高于初级侧支循环开放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次级侧支循环开放的患者中有4例软脑膜吻合支开放。无侧支循环开放组、初级侧支循环开放组及次级侧支循环开放组之间MMSE、MoCA评分及MoCA各领域得分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9DSA下梗死组MMSE、MOCA总分都低于非梗死组,且在语言领域梗死组明显低于非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颅内外并存组男性比例较颅内组高。颈内动脉不同狭窄部位比较,糖尿病和吸烟是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2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Willis环形态不同可出现前循环梗死、后循环梗死、前后循环合并梗死及单纯的缺血症状。前循环梗死可出现分水岭梗死、皮层梗死、穿支动脉梗死、大面积梗死等不同的梗死形式,由于侧支循环的代偿作用,可出现狭窄血管的盗血而导致非狭窄血管供血区梗死。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以皮层梗死多见,颅内外并存患者梗死形式以分水岭梗死为主。前交通动脉开放可以降低大面积梗死的发生率3DSA检查发现ICA重度狭窄或闭塞代偿形式以Willis环开放为主,MCA重度狭窄或闭塞代偿形式以软脑膜吻合支开放为主。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存在3级侧支循环的开放。4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SPECT检查下脑叶rCBF的变化早于脑组织结构检查下形态结构的变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患侧额、颞、顶、枕叶、基底节及丘脑区rCBF比对侧减少。右颞叶rCBF与记忆力呈正相关,左侧额叶rCBF与注意力和计算力呈正相关。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在早期就发生局部脑血流量改变而直接导致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5MRA检查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初级侧支循环开放中前交通动脉是条重要的侧支代偿途径,并对额叶局部脑血流量及总体认知功能有改善作用,尤其在视空间、注意力及计算力领域更为显着。其中DSA检查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初级侧支循环代偿不良时才出现次级侧支循环,次级侧支循环开放软脑膜吻合支是一条重要的侧支代偿途径。次级侧支循环的出现未减少梗死事件的发生,但却出现额、顶、颞及丘脑区脑血流量较无次级侧支循环增高的趋势,以颢叶脑血流量改善明显而未能达到认知功能的改善,但一旦发生梗死的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认知功能损害较未发生梗死的患者更为显着。综上所述:该研究通过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危险因素分析,利用神经影像学观察脑组织结构损害、侧支循环及脑血流量改变并进行认知功能评价,探索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代偿、脑血流灌注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机制,为建立其早期的临床神经影像诊断评估体系提供依据,提示临床医生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早期不仅对脑组织结构进行评价,更应关注侧支循环代偿、SPECT脑血流灌注及认知功能的改变,从而制定规范化的个体治疗方案,并进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筛查和合理的干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孙涌津[5]2012年在《单侧颈内动脉狭窄侧枝循环的DS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应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技术研究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侧支循环开放途径和程度,并观察侧支循环与患者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56例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并设同期脑血管DSA检查结果正常,无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其颅内侧支循环开放情况进行分析。按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为症状组(脑梗死、TIA组)、无症状组。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记录颈内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Wills环开放情况等。并对发生脑梗死及有影像学改变的患者分析其梗死的发生与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之间的关系。实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统计,计数资料实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实用方差分析。其中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6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中,轻度颈内动脉狭窄9例(16.1%),中度颈内动脉狭窄15例(26.8%),重度颈内动脉狭窄32(57.1%)。2、前交通动脉开放26例,后交通动脉开放18例,前软脑膜吻合支开放16例,后软脑膜吻合支开放22例,眼动脉开放5例,穿支动脉开放3例,其他3例。3、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组侧支循环开放率(81.2%)较高,较正常对照组侧支循环开放率(15.0%),有显着差异(P<0.001);轻、中度狭窄组侧支开放率较低,分别为22.2%,,20.0%,与正常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676,P=0.551)。4、初级侧支循环的开放比例中,症状组明显小于无症状组,有显着差异(P=0.042);次级侧支循环开放的比例中,症状组大于无症状组,有显着差异(P=0.022)。5、前交通开放比例中,症状组大于无症状组,有显着差异(P=0.038);后交通动脉开放比例中,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无显着差异(P=0.382)。6、轻度狭窄组患者行头部MRI平扫+DWI证实发生脑梗死2例,梗死率22.2%,中度狭窄组患者行头部MRI平扫+DWI证实发生脑梗死5例,梗死率33.3%,重度狭窄组患者行头部MRI平扫+DWI证实发生脑梗死24例,梗死率75.0%。经卡方检验,重度狭窄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轻、中度狭窄组,有显着差异。结论:1、颈内动脉狭窄时可引起颅内各种侧支循环的开放,并随狭窄程度的增加侧支循环的开放率也随之增加,其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侧支循环开放率明显增加。2、初级侧支循环是主要的颅内侧支循环代偿方式,次级侧支循环在初级侧支循环发育不良、不能充分代偿供血时发挥重要的侧支循环代偿作用,其出现标志着颅内缺血程度较严重。3、前交通动脉的开放程度决定脑梗死的发生率,其开放程度越高,其相应部位的脑梗死发生率就越低;后交通动脉的开放程度与脑梗死的发生率无明显相关性。4、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对颅内血管侧支循环情况的分析、评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王海东[6]2005年在《颈内动脉狭窄的侧支循环代偿影像学及血流重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颈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常见原因之一。临床的治疗,尤其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以及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等作为预防性手术,通过对狭窄进行有效的干预,重建血流,对防止脑梗塞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外已经普遍开展了这两种手术,而在我国能开展这两种手术的单位还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经验与疗效与国外相去甚远。因此,我们以颈内动脉狭窄为切入点,希望能为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做一些事情。外科手术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缓解颈内动脉狭窄,更主要的是改善缺血脑组织的血流灌注。众多的研究发现,颈动脉血管狭窄后脑血管的侧支循环代偿及相关血流动力学至关重要,它不但反映出脑组织实际的缺血状况,同时对临床的治疗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临床医师不但需要了解颈内动脉形态学信息,更需要了解受累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课题第一部分是借助血管造影与CT 灌注成像技术(CTPI)分别从血管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两方面评价颈动脉狭窄疾病。通过血管造影明确狭窄的部位和程度,以及针对脑血管侧支代偿进行研究,力图揭示各种不同类型血管狭窄可能产生的侧支循环特点,以及与临床的关系。通过综合分析CTPI所提供的血液动力学参数了解颅内血流灌注状况,然后结合侧支循环、临床特点,以期发现该类患者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试图在急性脑梗塞发生前做出预测,为临床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评价手段。研究显示:1.脑血流动力学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时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处于代偿期,但血流动力学障碍在各种程度的狭窄中;为预防血流动力学性的卒中发作,积极的外科治疗是必需的。对于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应结合侧支代偿与血流动力学两方面,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2.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时,Willis 环和大脑后动脉软膜吻合是主要代偿途径,侧支循环随颈内动脉狭窄的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发生脑

尚慧, 王雁, 侯桂英[7]2013年在《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颈内动脉闭塞(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ICAO)后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分析85例ICAO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合并其它脑血管狭窄及是否建立侧支循环的关系;比较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ve angiography,DSA)对侧支循环动脉的显示率。结果 ICAO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肢体无力,重症患者多合并其他脑血管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建立不完善。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显示率MRA高于TCD(P<0.05);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显示率TCD高于MRA(P<0.01);TCD联合MRA对侧支动脉的显示率与DS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CAO患者的临床症状转归与是否合并其它脑血管狭窄及是否建立侧支循环有密切的关系。TCD与MRA能够很好地显示ICAO后颅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侧支循环状态,可替代或减少有创性DSA的使用。

赵云辉, 高新疆, 马着彬, 许乙凯[8]2003年在《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交通动脉的DSA和MRA评价》文中指出目的 应用DSA、MRA研究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后交通动脉的变化。方法 分析74例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以及120例脑血管正常表现者的DSA和MRA结果。结果 疾病组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同侧后交通动脉DSA出现率和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MRA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侧后交通动脉的DSA和MRA测量值均较对照组增大(P<0.01)。对照组中,后交通动脉DSA出现率高于MRA(P<0.01),DSA和MRA其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疾病组中,后交通动脉DSA出现率高于MRA(P<0.05),单侧和双侧病变其出现率和增粗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后交通动脉在颈内动脉阻塞中有重要代偿作用,DSA上增粗及MRA上出现和增粗均有一定代偿意义。DSA对后交通动脉的评价有很高价值,MRA无创、整体性好,能从功能上评价其作用。

蓝倩[9]2014年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对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有症状的脑梗死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明确责任血管,选取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为重度及闭塞的患者,记录其侧支循环的种类及数量,比较不同侧支循环条件下的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差异。方法:113例有症状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均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分析这些脑梗死患者侧支代偿情况,根据有无侧支代偿及代偿的类型将其分为:无侧支代偿组A、有侧支代偿组B;将B组分为仅有初级代偿组C组、仅有次级代偿组D、同时具有初级和次级代偿组E;将E组中有初级侧支代偿组条件下,有软脑膜动脉向前循环代偿供血的患者纳入组F、有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代偿供血的患者纳入组G。均于发病后第7天、3月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发病后第7天、1年后行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ore,mRs),分别计算3月与第7天NIHSS评分差及1年与第7天的mRs评分差,并分析侧支循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以上数据资料。计量资料用(Mean±SD)表示。计数资料用One-sample kolmogorov-smirnov Test得知数据均不符合正态分布。故采用Mann-Whitney U Test检验,在a=0.05的检验水准上P<0.05定义为有统计学意义。而E、C、D组间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K)检验,在a=0.05的检验水准上P<0.05定义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3例患者中,重度狭窄78(69.02%)例,闭塞35(30.98%)例。其中A组51(45.13%)例,B组62(54.87%)例。C组12(19.37%)例,D组13(20.96%)例,E组37(59.67%)例。F组34(91.89%)例,G组20(54.05%)例。A组与B组相比较:3月内B组NIHSS评分较A组显着降低(P<0.05),1年后B组mRs评分较A组明显降低(P<0.05)。F组与G组相比较:3月内F组NIHSS评分较G组无明显差异(P>0.05),1年后F组mRs评分较G组无明显差异(P>0.05)。E、C、D组相比较:3月内3组NIHS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D组评分降低最不明显。1年后3组mR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D组评分降低最不明显。结论: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有侧支循环患者预后明显优于无侧支循环者。有初级侧支代偿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大脑后动脉通过软脑膜动脉向前循环代偿及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代偿是次级侧支代偿的主要途径,而次级代偿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无差异。仅有初级代偿及同时具有初级、次级代偿预示预后良好,但仅有次级代偿预示预后不良。

王琦[10]2011年在《症状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的侧支循环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患者进行TCD、CTA、DSA叁项检查,并进行侧支循环评估,比较颅内各侧支通路开放情况,及血流速度、PI值等对比分析,并评估眼动脉侧支通路的开放情况及作用,进一步评价症状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以及次级侧支循环与初级侧支通路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症状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41例,首先采用德国EME公司TC一2000S型TCD仪,常规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内Willis环及相关主要动脉分支,进行侧支循环评估。进一步采用德国西门子64层螺旋CT扫描机行CTA检查,明确颈内动脉病变的存在。再应用PHILIPS FD20DSA数字减影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并进行侧支循环评估,DSA与TCD两者评估结果进行各项指标对比计算,评估颈内动脉闭塞性病变后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评估眼动脉侧支循环通路的开放情况及作用。数据处理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1例患者颈内动脉重度狭窄24例,颈内动脉闭塞l7例。TCD显示ACoA开放5例,占12.2%,DSA为4例,占9.76%;TCD显示PCoA开放5例,占12.20%,DSA为3例,占7.32%,TCD判断OA开放25例,占60.98%,DSA为23例,占56.11%,TCD提示LA开放3例,占7.32%,DSA提示2例,占4.88%,TCD显示无侧支循环开放者16例,占39%,DSA为14例,占34.15%。TCD和DSA在评估侧支血管开放数量方面无显着统计学差异。TCD评估眼动脉开放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或者有显着差异。(P<0.05)。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和闭塞患者的TCD及DSA侧支循环评估无统计学差异。(P>0.05)OA单独开放患者较无OA开放患者PI值高。狭窄组MCA的PI值低于闭塞组,狭窄组OA最高流速低于闭塞组(P<0.05)。颈内动脉狭窄组患者OA单独开放数量小于闭塞组患者(P<0.05)。结论1.TCD与DSA在评估侧支循环血管开放数量方面的作用基本一致,TCD可作为CTA和DSA侧支评估之前的初筛手段,可以独立作为侧支循环评估的检查手段;2.眼动脉是否参与侧支循环及眼动脉的的开放程度与颈内动脉本身病变程度相关。眼动脉作为次级侧支通路参与侧支循环的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在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性的患者,眼动脉单独开放的比例要大于重度狭窄的患者,重度狭窄的患者OA最高流速低于闭塞组患者,说明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性患者其OA开放后提供的灌注代偿作用相对更大。

参考文献:

[1].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途径的DSA和MRA评价及其临床意义[D]. 赵云辉. 第一军医大学. 2002

[2].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途径的DSA和MR血管成像研究[J]. 赵云辉, 马着彬, 许乙凯.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

[3]. 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像学研究[D]. 尚慧. 青岛大学. 2013

[4].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代偿与局部脑血流量及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D]. 胡晨. 天津医科大学. 2013

[5]. 单侧颈内动脉狭窄侧枝循环的DSA分析[D]. 孙涌津. 吉林大学. 2012

[6]. 颈内动脉狭窄的侧支循环代偿影像学及血流重建技术研究[D]. 王海东. 吉林大学. 2005

[7]. 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J]. 尚慧, 王雁, 侯桂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8].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交通动脉的DSA和MRA评价[J]. 赵云辉, 高新疆, 马着彬, 许乙凯.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3

[9].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对预后的影响[D]. 蓝倩. 安徽医科大学. 2014

[10]. 症状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的侧支循环评估[D]. 王琦. 泰山医学院. 2011

标签:;  ;  ;  ;  ;  ;  ;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途径的DSA和MRA评价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