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核心论文,策略论文,体系论文,中学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教育部2014年3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5次提到“核心素养”或“核心素养体系”,具体要求研究制订“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在“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时“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自此,“核心素养”便成了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而各学段、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与培养策略等问题也需要广大一线学科教师的积极应对。 一、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含义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历来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关注,我国的教育改革是在国际教育的背景中进行的,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应该借鉴国际社会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联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素养”的研究,并将其作为推进课程建设的核心。其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还邀请有关学者进行了“素养的界定与选择”的专题研究。该研究认为,“素养”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能成功地满足情境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并能顺利地执行生活任务的内在先决条件”。“素养”是“可教、可学、可测”的,是“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的,它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加以规划、设计与培养,是经由课程教学引导学习者长期习得的”。而“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是“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如果说素养是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则为优质生活之所需”,“核心素养”是“少而精的”,包括“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几个方面。[1] 教育部在《意见》中引入“核心素养”的同时,将其界定为“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学者在研制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过程中还揭示了“核心”的基础性和共同性等特征。成尚荣认为“核心素养之‘核心’应当是基础,是起着奠基作用的品格和能力。是‘核心’的基础性决定着核心素养的内涵、重点和发生作用的方式。因此,完全可以说,核心素养就是基础性素养”[2]。张华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3] 综上所述,中学化学“核心素养”是化学学科最具学科本质的素养,不会因为时代或国界的变化而变化;是化学学科固有的关键素养,不是其他学科素养所能替代的;是学生借助化学学习过程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最有用的化学知识、最关键的化学能力、最能满足终身发展的化学思维。也就是说,中学化学“核心素养”具备关键性、稳定性、独特性、生长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二、化学学科的特征与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 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化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学课程体系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或教学科目,是因为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毕华林等认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化学科学积累丰富知识的同时,也积淀了化学家认识物质、改造物质和应用物质的思想观点、科学方法、思维方式等。这些丰富的思想、观点、方法彰显了化学的伟大魅力,成就了化学科学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强大力量,是化学科学的精髓。很显然,化学科学承载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化学教育根植于化学科学,必须彰显化学科学的魅力和特征,只有这样,化学教育才有生命力,才能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4]。因此,化学学科特有的知识、思想、观点、方法等不仅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主体,更应该是构成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 关于中学生的化学能力和化学观念等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建构成不同的体系。陆军的视角是站在学校教育的框架内,他认为,“学校教育范畴的学科能力,应该与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相对应”,化学学科能力“就是与化学知识性质相对应的获取与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具体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四个方面”。[5]陆军还认为,“化学基本观念就是化学在人脑里留下的基本的概括性认识”。在中学化学中,“化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四个方面,中学生在这个层面学习化学之后就会留下与之相对应的概括性认识”,具体包括“元素观、微粒观、结构观、变化观、化学价值观以及分类观和实验观”。[6]所以,将化学能力、观念以及思想、方法等纳入中学化学“核心素养”体系时,也应该从中学化学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看,关于中学化学“核心素养”构成问题的论述,目前仅有林小驹等人的一篇论文,他们参照有关学生“核心素养”的模型,尝试构建了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体系。林小驹等认为,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包括“化学素养、化学信息素养、化学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素养、化学思维素养、跨学科合作综合素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7]这作为最先提出的相对完整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构成体系,对于进行关于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深入思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在该“核心素养”体系中,语法上处于并列关系的“化学素养”“化学信息素养”“化学思维素养”等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包含关系,“化学信息素养”和“化学思维素养”从属于“化学素养”,或“化学素养”包含着“化学信息素养”和“化学思维素养”。所以,构建中学化学“核心素养”必须选准思考问题的角度。 从中学化学的实际出发全面考察化学学科,并结合毕华林、陆军等学者的有关认识可以发现,化学学科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宏微结合的表征方法、变化可控的反应规律、服务社会的绿色价值、同类相似的物质性质、实验探究的实现途径等学科特征。这时,根据“核心素养”的含义和化学学科的特征,可以构建与中学化学研究对象相对应的中学化学“核心素养”体系,具体包括宏微结合、变化可控、服务社会、同类相似和实验探究等几个方面(参见下页表1)。 三、培养学生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实践表明,中学化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宏微结合、变化可控、服务社会、同类相似和实验探究等几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强化结构性质的联系、突出反应原理的教学、注意科学伦理的教育、注重化学思维的指导、设置真实问题的情境等相关教学策略。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_核心素养论文
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_核心素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