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印度经济改革:政策、成效及其启示_企业经济论文

20世纪90年代印度经济改革:政策、成效及其启示_企业经济论文

90年代的印度经济改革:政策、成效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成效论文,启示论文,年代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印度经济改革背景

象大多数走出殖民历史的国家那样,印度独立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也奉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在经济上则长期实行所谓尼赫鲁式的“混合所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即国家在诸如银行、基础工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及广泛的经济立法方面占积极(主导)地位。

80年代政府开始实行贸易、工业和金融自由化政策。相应的,补贴、退税和货币贬值提高了出口增长。这些措施使印度GDP增长率在80 年代提高到年均超过5%。但是, 印度的最基本的结构性问题只是很轻微、很片面地被触及。关税仍然相当高,数量限制亦到处充斥。政府拥有的银行继续在银行体系占统治地位。同时,国有企业依然十分低效。

80年代后期,这些问题因政治不稳定而变得更为混乱。1990年8 月波斯湾危机给印度增加了收支方面的新的压力,并动摇了外国贷款者的信心。资本外流加快,商业银行也减少了它们在印度的业务。为此,印度政府猛烈地压缩进口,并动用一部分的黄金储备。多边和双边机构,特别是日本,在1991年上半年提供了重要的援助。尽管如此,印度的外汇储备在1991年6月降到约10亿美元(仅够两个星期进口之用), 将印度推到了无法清偿外债的边缘。

二、印度经济改革政策

正是在上述经济背景状况下,1991年6 月印度新政府出台了广泛的经济稳定计划和标志着具有根本转变的印度发展战略。

这次经济改革的首要举措之一是结构调整。政府公共部门既是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又是经济立法者的地位下降了。这是印度从独立以来根本的结构变化之一。比如说,1996年7月新的工业政策被宣布, 相伴的还有预算修订。特别重要的是消除了对外国股权超过40%的企业的歧视对待,并向国内外私人投资者开放电力(1992年3月)、 采矿(1993年3月)、煤炭(1994年3月)、电信(1994年5月)和制药(1994年9月)部门。这次改革中还废除了有关扩大多种经营、兼并和收购决定需要事先得到政府同意的规定。而经济改革的具体政策则集中体现在对外贸易、金融、税收和公营企业等几大方面:

第一,1991年7~12月进行的贸易改革, 废除了针对出口的成本性补贴,卢比对美元贬值22%,并减少进口许可证限制。1992年3~4月废除了所有资本货物和中间产品的许可证限制,实行双重汇率制,建立了外汇市场。1996年2月政府重新统一了汇率。中央银行经常干预以防止卢比升值。1994年3 月几乎全部资本帐户建立可兑换,到同年8月这一目标完全实现。最高关税从1990年的300%降低到1995年3月的50%。这些变化还使从量税平均关税从1991 财政年度的87%降低到1995年3月的27%。但是, 印度进口关税仍然是世界上最高的之一,而且一些消费品进口依然受到限制。

第二,从1991年起开展了资本和货币自由化改革,实行了符合国际水平的谨慎的立法,并调节了对国内银行扩张实施的政府管制。政府降低了要求被投资到印度或政府债务工具上的储备银行的储蓄额,废除了私人部门进入银行系统的障碍,部分地放松存(规定上限)贷(规定下限)款利息。政府还在最近两年采取措施对银行进行资本重组,以使它们满足更严厉的由新的谨慎立法所建立的资金充足率标准。1994年9 月财政部和中央银行达成一项协议,在三年内逐步撤出储备银行的预算赤字财政。1994年10月将所有超过200000卢比和非优先部门任何数量的贷款的最低出借额度予以取消。农村金融的直接贷款率从100 %降低到40%,并放开农村合作银行的利息限制(原来限定最低贷款率为12%),放松服务领域限制以鼓励竞争。印度储备银行承担了使49个农村银行重组资本和加强管理的项目。另外一组农村银行也被规定在1995年10月纳入这项计划。

第三,印度的税收改革一直追求将税收系统从一个有着高税率而税基窄的模式转到税率适中而税基宽的模式上来。1995年财政预算降低了对公司收入的税收,改营业税更接近于增值税。政府已经使MODVAT(增值税的一种变体)扩大到了包括制造业部门,以及第一次到一些服务部门。此外,还决定为把绝大部分的营业税从具体转向增加补贴以提高弹性,简化依托发票衡量价值的体系。这些改革极大地使印度的税收系统得以简化和现代化,税收体系中一些最严重的扭曲现象得以纠正。1996年财政预算进一步减少了营业最高税率。在这个过程中,预算也追求改善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管理税收分成的有关规定。

第四,公营企业改革的三项战略措施:减少财政预算支持;消除进入障碍、垄断特权;降低关税。这些为公营企业创造了一个竞争性的环境。对那些不能经受国内外竞争的企业的倒闭也创造了相应的机制。原则上,立法修正案现在允许政府重组或关闭长期亏损企业,并且建立了国家更新基金来分担节省社会成本。赢利性公营企业的非政府投资占到40%已经允许,但是,政府仍保留了对公营企业的控制。然而,政府对长期亏损企业的清算或重组尚无清晰的政策。

在世纪之交的岁月中,印度政府的优先经济改革政策主要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提高贫困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快人力资源的发展。过去三年的改革包括:1994~1995财政年度实质性地增加基础教育;地方性流行病控制和小孩医疗项目的开支;在高度贫困地区扩大了公共支援系统,把对农村就业和相应的支出提高了50%多。1996年财政预算采用了新的反贫困计划,即引导商业银行为落后地区的小村落、游牧部落、企业提供信用贷款,邦政府完成正在进行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

2.以财政调整为中心目标,降低财政赤字在GDP中的比重, 从最近几年的相对较高水平的9%和近期的6.8%,降低到未来3~4年内的4 %。

3.解决基础设施薄弱所带来的挑战。最近,印度有关基础设施问题的专家组报告提出三条改革方案:第一,进行财政改革以加强促使邦和地方政府把资源投到基础建设方面的能力。第二,制定规章和进行价格改革,以将印度密集的基础设施需要转化为可行的商业机会,增加吸引私人资本的能力。第三,进行金融部门的改革,以使印度庞大的金融储蓄能流向具有高回报的基础设施投资领域。

4.着手银行改革。在加强对中央银行(RBI)监管的框架下, 国有银行需要更大的经营自主权也变得更为明确。它将消除市场进入的资金限制,从而允许来自私营银行更富有朝气的竞争。中央银行正逐步加强其监管能力,并为银行系统的进一步放开提供基础。同时保证足够的信用贷款供应给农业,不过提高流入农业及别的农村经济活动的资金还必须包括:使普遍的农村人口都能获得金融服务,并使得农村金融机构自身能获得金融的持续发展。

5.完成贸易和投资体制的自由化仍然是印度的一项重要政策目标。自1991年改革以来,印度的进口关税已经从87%降到目前的20%左右。有迹象表明政府倾向于在一定时期削减对消费品进口的限制。历史上,印度曾有一个限制严格的资本帐户体制。外国直接投资(FDI )受到严厉的限制,对外商业借款也被高度控制,禁止资本外流。1991年后,管理FDI的体制开始发生实质性的自由化变化。 外国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投资范围被放宽,已允许其在印度直接购买证券(1996年起债券也允许被购买)。

三、印度经济改革的成效和问题

1.经济改革的主要成效

自1991年7月开展的稳定和改革措施以来,印度经济状况可喜GDP增长率从1992年的2%恢复到1994~1995年度的6.3 %。 制造业增长率在1992年衰退到2%以后,在1995年恢复到12.2%。 政府在实施计划的头两年减少了财政赤字,从1991年占GDP的8.3%分别下降到后两年的5.9%和5.7%。但是,这一成果的大部分在1994年失去了, 由于财政岁入减少而支出超过,使财政赤字上升到占GDP的7.5%,与4.7 %的目标相背离。与6.0%的目标相比,1995年赤字率也达到6.1%。

印度的国际收支状况继续维持良好可管理。1995年以美元价衡量商品出口增加18%,而由于工业部门扩张所引发的需求使进口增加了30%。结果,现金帐户赤字占到了GDP的0.9%。同时货币政策紧缩,有助于使通货膨胀率降到5%。

从几大产业部门来看,农业部门的贸易条件已经提高。因此,农产品成为印度出口增长最快的产品之一。工业部门的公司重组以及和外国公司合资或合营,使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金融部门的法规和机构框架已经极大地加强了。银行系统尽管还颇受责难,但公有银行的健全有了提高,1995~1996年27个公有银行之中有19个达到了8 %的资金充足率。在一个仍由公有银行占统治地位的金融系统中,新的私有银行的进入和非银行金融公司的潮流提高了竞争力,并促使后者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贸易体制的自由化依然继续。于1997 年2 月向议会递交的1997 ~1998年度预算中宣称关税减让将使最高税率从1996~1997 年的50 %(1990~1991年超过200 %)降低到40 %, 平均进口税(从量税)率从1990~1991年的87%降低到20.3%。印度财政部宣称其目标是将关税降低到东亚国家的水平。新的政策废除了对大约1/6消费商品的许可证限制,也显示了它准备逐步废除保留下来的许可证限制。

投资体系进一步自由化,特别是在外商投资方面,批准程序已经简化,使用期限的限制被放松。私人投资被允许进入港口、道路和能源等部门。再看1996年,尽管该年度公共储蓄出现持续糟糕的现象,但国民储蓄上升了,从1991~1992年度占GDP的23%上升到1996~1997 年度的占GDP的26%。1996~1997年度的当前帐户赤字占GDP的1.1%, 国家940亿的外债在GDP中的比重由1991~1992年度的34%下降到了1996 ~1997年度的27%。但是, 部分地由于更加扩张的货币政策的结果(广义货币增长由13.7%提高到15.6%),通货膨胀率轻微上升(由1996年5 月的不到5%上升到了1997年5月的6%)。

总的来说,印度1996~1997财政年度(其财政年度为每年的4月1日到第二年的3月31日)的经济持续走强, 这也是过去六年宏观经济调控和结构改革的结果。实际GDP增长率预计连续第4年超过6%。 私人储蓄和投资率也上升到历史平均的水平以上。通货膨胀适度,外部帐户仍然很强。私人资本流入预计继续提高国际储备。

2.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最近几年的快速增长使得印度经济空前走强,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主要如下所述。

政府也许是过早地(不成熟地)开放了资本帐户,从而使印度在取得减少其财政不平衡、恢复其银行系统的健全、开放其贸易帐户、促进其出口多样化这些进步不能同步有效发展。从投资体系来看,虽然也有了一些进步,但私人投资进入传统上是由公有部门所垄断的行业仍然比期待的要慢。

在农业方面资源也正受到限制。过去,印度的农业是依靠相当大的补贴(在电力、水力、化肥等主要方面)取得增长,这在早期有助于先进技术的传播,但现在把一个无以为继的负担压在中央和邦政府的财政预算上,并造成微观经济源泉的扭曲和资源的滥用(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贫乏的能源保护措施是两个主要的例子),从而降低了生产率的提高。

但是,公营企业的改革却进步甚微。虽然现在公营企业被进一步置于竞争之中,它们的自主权依然有限,而这一点减少了其经营者推进实质性重组措施的能力。因而,只有少数例外地,公有企业的经营业绩没有提高。

进出口增长减缓。由于1991~1993年实际汇率的急剧贬值和自1991年开始的进口关税降低,以及原来贸易体制中内含的反出口倾向,因而,1993~1996年期间的出口增长率超过20%。随着公司重组获得的增长势头,在资本货物的进口促进下,使进口在1995~1996年期间增长稍超过20%。但1996o~1997年期间, 对外贸易流动的增长速度有了明显的下降。与1995~1996年度21%的增长速度相比,以美元为名义的1996~1997年度的印度出口仅增长了4.1%。

印度第九个计划期间(1997~2002)的中心发展目标是“公正地加快发展”,那就是,与80年代的约5%,第八个计划期间(1992 ~1997)约6%的增长率相比,新的年增长率要达到和维持在7%~8 %的水平,并保证这一增长能惠及贫困居民。虽然印度政坛也已经就实现该目标和促进经济的进一步自由市场化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但是这些目标将以什么速度去进行,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且非常关键的问题,因为它将决定该国的增长成绩。

具体而言,1996~97年度的投资和增长放馒——由于世界需求因素和国内生产力的限制,特别是基础设施——增加了对最近几年没有更进一步和更快的改革维持增长中的经济生产力的理解,在这些优先改中领域中的主要的又是减少财政不平衡,而这正是抑制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更低的财政赤字不仅有利于降低过去盛行的实际高利率并增加投资,而且也有可能为加快银行和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好的条件,这不仅有助于维持过去几年的发展,也有助于纠正严重的价格扭曲和有误导作用的如禁止私人投资和妨碍今日印度发展的政策。

四、对我国的一点启示

90年代印度经济改革的一项非常明显的特点是,经济改革成功、取得成效,政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经济改革失误、出现问题,同样又和政府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给出的一点极为重要的启示是,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政府机构的设置、政府职能的定位等与经济生活紧密相连的政府行为决定了经济改革的方向、进程、范围、深度乃至成败得失。这一点对我国同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如何更好地使政府服务经济建设这一点,可从下述几方面具体考虑:

1.政府要加强法制化建设,以清晰明确的法规为市场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主体提供竞争的规范、游戏的准则。做到执法有据,赏罚分明,培育起一个日益规范的社会主义大市场。

2.政府要加强政策的引导力量。各国的成功经验都表明,政策正确而且引导积极,是其致胜的法宝之一。尤其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选择上,政府引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中央关于1998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方针,就必须有大量相应政策配套实施来完成。

3.政府要进一步加强以经济杠杆为宏观调控手段。政府以价格、税收(含关税)、信贷、利率等经济杠杆为调控手段,已卓有成效。但还存在进一步完善和减少行政指令性的问题。

4.政府要特别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之所以将这一点特别单列,是因为国际国内对它的认识都在加强,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避免重蹈覆辙,以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方面。在两个具体层次的原因上,政府要对环保特别予以重视。一个是国内层次上,环保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总体规划,一个是国际层次上,参与国际社会环保,谋求各国合作,更离不开政府。

5.政府要进一步加强以外交促经济。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可以说,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政府出面通过政治、外交来铺垫和促进经济交往与合作将越来越多。

标签:;  ;  ;  ;  ;  ;  ;  ;  

20世纪90年代印度经济改革:政策、成效及其启示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