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产业现代化涵盖了建筑产业全产业链,从产品开发、生产制造、施工安装、运输管理、建筑材料、建筑能源直至建筑产品的销售和运营,是整个建筑行业在产业链条内资源的更优化配置。其核心是运用现代化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化、模数化的建筑设计以及工厂化的部品生产,实现建筑构配件的通用化和现场施工的装配化、机械化。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生产方式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的根本转变,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建筑产业化、装配式住宅、绿色发展
一、项目背景及机遇
(一)、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机遇
建筑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己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建筑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仍将给建筑产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然而,我国建筑产业仍旧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过分依赖于土地高增值和即将淡出的“人口红利”,以现场手工为主在低技术水平上粗放的向前发展。现有95%以上都是高耗能建筑,节能相对落后。整个建筑业表现为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现状。以工业化装配式生产方式颠覆传统生产方式,走高效率、高质量、低能耗的住宅产业化道路将成为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随着新阶段阜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特征,为建筑产业现代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战略发展要求为建筑产业现代化突破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减排的政策之下,我国建筑业正向着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转型。国家和安徽省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办法》《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建科[2017]77号)提出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积极推进地区达到15%以上,鼓励推进地区达到10%以上。鼓励各地制定更高的发展目标。建立健全装配式建筑政策体系、规划体系、标准体系、技术体系、产品体系和监管体系,形成一批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部品部件规模化生产企业和工程总承包企业,形成装配式建筑专业化队伍,全面提升装配式建筑质量、效益和品质,实现装配式建筑全面发展。到2020年,培育5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5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建设3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科技创新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试点示范,推动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和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公租房、安置房(含货币购买项目)按照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研究制定全装修的监管配套政策,引导房地产项目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和实施全装修。培育建筑产业现代化龙头企业,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产业园区或集聚基地。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5%以上。”
三、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调转促”战略为建筑产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
钢材、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增长放缓,大型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及传统钢结构、钢材生产企业亟需加快技术改造。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有利于建筑业向社会化大工业生产方式转变,带动设计、施工、建材等50多个关联产业、近2000种产品技术创新,拉动投资和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有力促进建筑业和建材业融合,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实现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
发展装配式建筑能够为部品部件生产企业、专用设备制造企业、物流企业、信息产业等新的市场需求,有利于促进产业再造和增加就业。特别是随着产业链条向纵深和广度发展,将带动更多的相关配套企业应运而生。
四、阜阳市“双轮驱动”战略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化提供了直接保障
近年来,阜阳市努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拆违拆旧、城乡环境整治、绿化提升、工业转型升级、全民招商“五大专项行动”,助推阜阳转型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当前,阜阳市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为推进“三产联动”、实现“四化同步”、加快“五大发展”制定出台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吹响阜阳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新号角。全市上下凝聚建设领域绿色节能减排共识,构建以装配式建筑为主导的新产业链和新业态,打造阜阳市“双轮驱动”战略实施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新引擎已突显重要性。
总之,无论是宏观的政策环境、市场条件还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均已构成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来说,可谓千载难逢。抓住机遇,实现阜阳市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大发展,这也是阜阳市建设领域的共同责任。
二、阜阳市现状情况
(一)建筑产业规模巨大
长期以来,建筑业对推动阜阳市经济发展有着巨大贡献。近年来,阜阳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强化建筑施工安全、建筑市场、建筑劳务监管和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充实力量,理顺机制,调配资源,优化整合,取得一定的成绩。2016年,阜阳市政府多措并举,大力提升建筑业企业综合实力,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组织企业学习建筑业营改增知识,引导建筑企业向现代化方向转型升级。目前,阜阳市已建成建筑产业化基地3个,总承包一级企业已达19家,企业资质升级速度加快。
建筑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同步加大。据统计,阜阳市2016年建筑业总产值225.7亿元,突破2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4.5%;完成房建施工面积1960万㎡,同比增长17.2 %;2016年建筑业增加值达79.2亿元,占全市GDP的5.6%。
(二)建筑业吸纳就业人员众多
阜阳市建筑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巨大,为缓解阜阳市人才及劳动力就业压力做出了巨大贡献。2016年阜阳市全市建筑业从业人数超过10万人,其中市区达8.4万人,建筑产业特别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培育新型产业工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型、增加农民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缓解社会经济结构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
目前,阜阳市在建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主要以套筒灌浆连接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为主。这种结构体系的技术成熟,标准完善,构件生产和施工已经形成规模,各施工企业(总包及专业分包)已有各自成熟的施工配套方法。设计主要按照行业标准JGJ1和国标图集进行,行业标准和图集均未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参考已完成的其他项目的设计计算方法。可以说从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来看,从设计到构件生产到施工所有难点基本都已攻克,处于技术细节的细化和完善阶段。
(五)阜阳市装配式建筑存在的问题
(1)政府政策体系不完善
目前阜阳市装配式建筑的相关指导文件正在陆续出台,但相关政策仅停留在宏观层面,对于具体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方法几乎没有,如各职能部门(土地出让、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对装配式建筑的要求,装配式建筑的相关标准和技术导则等,都缺少相应的政策。
(2)部品部件缺少检测认定
目前阜阳市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厂家数量较少,部件的出厂仅仅执行企业自身的标准,没有部门对此进行检测和认定。部品部件企业也迫切希望执行相关生产监管的规定和标准,从而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构件生产的通用性。
(3)缺少专业化人才队伍
传统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场施工采用湿作业。而装配式建筑需要的是高素质、熟练技能的产业工人,施工现场采用装配式技术施工,建筑企业发展亟待转型。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减少,复杂的技能型操作工序将大幅增加,对操作工人的技术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农民工必须要经过专业化的培训才能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要求,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至关重要,这也是目前我省各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所缺的。
(4)施工质量有待提高
施工质量问题主要包括渗漏、墙板裂缝和精度问题。目前装配式建筑还没有独立的质量检验标准,现在很多装配式建筑都是参照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的质量检验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进行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检验标准是否适合装配式建筑、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难以知晓。应尽快制定装配式建筑质量检验标准,为装配式建筑提供质量保障。
三、规划内容:
2017年,阜阳市被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选为安徽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为加快阜阳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步伐,推动阜阳市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阜阳市建筑产业现代化产业目标,根据《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阜政办〔2016〕39号的要求,现制定《阜阳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2018-2025)》。
本规划所制定的阜阳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重点为落实阜阳市如何完成党中央、国务院、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目标,提出逐年、分析发展目标及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基本原则
1 统筹规划和分期实施相结合
明确分地区分领域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地区建设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发展路径,推动阜阳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健康有序发展。近期,依托保障性住房、大型居住社区等具有标准化特点的建筑群,进行建筑产业化建设试点,初步形成适合本市特点的建筑产业化体系及标准化,探索解决建筑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政策、设计、生产、建造、监督等环节的衔接问题,建立产业链框架;中长期,形成完善的适应阜阳市特点的建筑产业化体系,从设计模数化、材料部品化向产品个性化过渡,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优秀企业、形成产业链完善的建筑产业化产业集群。
2 政策支持与企业推动相结合
突出顶层设计,强化政府规划、协调、引导职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企业和市场培育,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实施主体的积极性。通过政府引领、市场引导,逐步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并加强监管,保障施工质量和居住安全。将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和社会服务职能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相结合,强化政府部门间的协作,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公平运用政策工具,促进建筑产业健康发展。
3 产业发展与绿色发展相结合
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以牺牲环境换取产业发展,在环境保护体系下争取产业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让产业发展不局限于环境不受污染,更要以优质的产业发展优化环境,将产业发展与环境优化紧密结合,做到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建筑行业和其他行业协同创新,提高建筑业管理水平和工程建设效率,注重产业发展和绿色发展相协调,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
4 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发挥试点示范引导作用。政府投资的公建项目和公租房项目要率先采用建筑产业化生产方式建造,要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切入点,以政府性投资项目为突破口,以适宜建设的新区为重点区域,试点先行,及时分析试点进展情况,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待时机成熟后推广普及。
集中力量,对影响力大、涉及面广的关键领域实行重点突破,以大带小、以试点带全面和基础好的行业先行,以关键领域突破带动产业整体升级,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整体有序发展。
(二)发展目标
1 总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制;
技术体系逐步完善,全产业链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建设一批产业基地和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较大规模和综合优势强的骨干龙头企业,规模化生产建造能力基本具备,形成一批以优势企业为核心、贯通上下游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争取成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打造皖北及中原城市群的建筑产业现代化部品部件生产、供应基地,混凝土产品、钢结构产品和内装产品等主要产业化产品逐渐向省外辐射,形成800公里范围内的产品推广核心区域,创建国内现代建筑产业标杆,成为皖北、中原城市群及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示范城市(图1)。
2 阶段目标
规划整体分三个时期,第一阶段为示范期,第二阶段为推广期,第三阶段为普及期。
(1)示范期(2018—2020年)
到2020年底当年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建造比例达15%以上,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新区、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西湖新区当年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建造比例达20%以上。城南新区、阜合产业园区、西湖新区新建住宅采用装配式方式建造的比例达到50%;
阜阳市区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采用装配式方式建造比例达到50%,其他县市达到20%;
政府投资的新建建筑全部实施全装修,新建住宅中全装修比例达到30%;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推广使用装配式建筑,规划建筑面积在10万㎡以上的小区应部分或全部采用装配式方式建造;
制定建筑产业现代化系列标准:包括主要建筑部品生产质量标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轻钢结构装配式结构体系标准;编制建筑部品生产标准;编制建筑产业现代化施工、安装规程;制定建筑业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标准;制定建筑产业现代化管理标准;
(2)推广期(2021—2023年)
到2023年,当年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建造比例达24%以上,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城南新区当年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建造比例达30%以上;新建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
阜阳市区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采用装配式方式建造比例达到70%,其他县市达到50%;政府投资的新建建筑全部实施全装修,新建住宅中全装修比例达到50%;
完成阜阳经开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园区、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园区的生产基地及物流中心建设,每个生产基地入驻企业超过10家;
形成完整的住宅建筑部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建筑安装体系,住宅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得到显著提升,建筑部品市场拓展至安徽、江苏、山东、河南、湖北等地;
形成完整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标准体系,突破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的关键技术瓶颈。
(3)普及期(2024—2025年)
到2025年末,装配式建造方式成为主要建造方式。五大生产基地园区建设完成,形成完整的原材料生产、研发设计、部品制造、安装装配生产体系,产业集聚效应和外溢效应凸显,对园区周边地区建筑企业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同时市场拓展能力明显增强,重质产品部件产品辐射华东、华中地区,其中混凝土产品辐射半径为200公里,包括省内的合肥、蚌埠、淮南、六安、淮北,省外的周口、信阳和驻马店;钢结构产品辐射半径为500公里,包括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轻质部件产品辐射半径为800公里,核心区域至山东、河南、浙江、湖北,扩展应用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江西、湖南、陕西、福建、广东等华南、华北和西部部分地区,形成中、东部地区的部品生产基地及物流中心(见图2至图4);打造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输出地;打造一批产值规模大、技术先进、国内一流的建筑产业现代化企业。建筑产业现代化产值达500亿元,年均产值增加100亿元,年均环比增长率为38%,并形成稳定持续增长趋势。
3 分项目标
2 区县规划目标
(1)市区规划
阜阳市所辖颍州区、颍泉区、颍东区及阜阳经济开发区、阜合产业园区、城南新区作为建筑产业现代化主体,承担产值目标、技术研发、生产建设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开拓市场、引进外资、人才培养、人员培训的主力。根据各区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现状,各区的产值目标力争大幅提升(见表1)。
(2)四县一市规划
阜阳市所辖颍上县、阜南县、太和县、临泉县及界首市作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承担全市20%产值目标,为建材产品的原材料基地,为建筑产业现代化提供大量产业工人,同时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带动下,改变本地的建筑产业现状,淘汰落后建筑产业。根据各县建筑产业现代化现状,确定发展路线,实现各区的产值目标(见表2)。
结合城市公益建设、美好乡村建设、现代化城镇建设,在2020年之前,太和、颍上、临泉开展约20万平方米的住宅产业化建设,阜南、界首不低于30万平方米的住宅产业化市场推广试点建设。
4 建设产业基地
依托各县(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采用“一区多园”的运作模式, 推动建设以绿色建材为特色的产业园区,依托骨干企业,形成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构建形成全市“一核两翼五节点”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总体布局(图5)。其中,“一核心”指颍东绿色建材产业集成创新核心区;“两翼”指颍州、颍泉两大装配式建筑产业集聚区,“五节点”指太和、界首、临泉、阜南、颍上五个特色绿色建材产业基地。
“一核”:颍东绿色建材产业集成创新核心区
将颍东区作为绿色建材产业核心区实施布局,以颍东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定位于囊括绿色建材研发设计、高端制造、商贸会展、物流集散的总部基地。打造集投资开发、科研设计、施工与构配件生产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集成基地,以资源对接为主要方式吸引工艺方案设计、技术和人才孵化、信息技术、检测认证、推广营销以及其他商业服务项目入驻园区。依托颍东区水路、铁路、公路联运的交通优势和皖北商贸物流产业园,发展绿色建材现代物流。到规划期末,形成研发设计和成果转化能力强、产业配套服务水平高、技术人才储备雄厚等具有较大国内影响力的绿色建材全产业链集成创新示范区。
“两翼”:颍州、颍泉两大装配式建筑产业集聚区
颍州——装配式建筑产业集成示范区
以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颍州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依托企业,重点布局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构件、钢结构、玻璃深加工、节能门窗幕墙、高性能防火保温材料、环境友好型涂料、防水高分子材料等新型绿色建材;提供集建材产品运输、储存、保管、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等一体化的物流服务。
颍泉——装配式钢结构、循环经济及智能家居产业集聚区
以颍泉循环经济园区为载体,加快推进阜阳富煌装配式建筑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鼓励发展自保温砌体材料、高性能石膏基墙材,重点布局适应装配式建筑需要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材、结构保温装饰一体化墙体及其他新型外墙保温系统产业;发挥颍泉铁路、公路、水路综合物流港的优势,配套建设建材转运、仓储及基础设施。
“五节点”:五大特色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
阜南——装配式建筑、装饰板材及集成卫浴产业基地
以阜南县经济开发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装配式混凝土、EPS 保温墙体及钢结构构件加工;重点布局中高密度板、定向刨花板、防火板、免漆生态板、实木复合地板、木塑板等环保装饰木制品以及环保油漆、五金件等配套产业;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型卫生洁具,积极引导家居卫浴企业向集成智能厨卫转型;配套建设专业家居建材物流园。
太和——装配式建筑、环保板材产业基地
以太和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同时,巩固提高现有中高密度纤维板、胶合板、细木工 板、刨花板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重点发展 E0 级低甲醛释放量的绿色环保产品;配套建设建材物流集散 基地。
颍上——利废环保建材和光伏建筑一体化产业基地
以颍上经济开发区为载体,重点发展以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大宗固废为原料的新型建材业;大力新能源光伏产业,引导发展以光伏与建筑一体化为特色的高端产品;适时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及预制混凝土构件;配套发展建材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
临泉——循环经济与玻璃深加工产业基地
以临泉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发挥现状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推进消纳固废,大力发展新型墙材、高性能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制品等循环经济产业;大力发展Low-E低辐射镀膜玻璃、防火玻璃、家装艺术玻璃等深加工产品。积极发展建材商贸物流业。
界首市——再生塑料、再生铝建材产业基地
以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级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为契机,以光武循环经济工业园、西城产业园为载体,加快推进宝业界首绿色建筑产业园项目;以充分发挥再生塑料循环经济产业优势,引导生产改性高档工程塑料、高性能隔热材料、再生塑料复合管材管件、型材及高分子防水卷材,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发挥再生铝循环经济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再生铝型材、泡沫铝吸声板、彩铝板、铝塑复合板等铝合金建材。
三 发展机制与保障措施
(一)发展机制
1 规范整体产业有序发展
根据建筑产业各领域、各区县的实际情况有序发展,追求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速度的同时,并重建筑产业现代化质量。要调控各领域企业数量、比例和类别,形成产品配套,产业链衔接的产业体系。同时加强企业资质管理,培育扶持特级和一级企业,定期梳理企业资质,指导资质较低企业引进人才、升级技术、开拓市场、进行资质升级,控制无资质企业无序发展。
2 推动重点项目跨越发展
抓好重点工程、重要技术、重大项目、重要领域,特别是产品研发、建筑设计、复杂施工等,将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新兴技术、主体产业作为工作重点,将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领域、重要技术落实在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上,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重要技术、重要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培育一批建筑产业现代化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推进建筑产业结构升级,尽快形成若干支柱型企业,成为全国大型建筑企业。
3、促进落后产能转型发展
立足于科学发展观和经济新常态的需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建筑产业转型,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为新型建筑业发展腾出空间;按照发展绿色建筑的要求逐步升级完善建筑产业现代化标准、法规,配套相关优惠政策激励措施,淘汰落后生产方式,关闭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小规模建筑企业,支持新技术的应用、新项目的试点、新企业的诞生。以点带面、以局部带整体,实现整个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各级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的领导组织机构。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形式,加大与发改、财政、经济、科技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通的协调机制,定期交流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综合协调能力。各县区要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研究制定本县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争取将建筑产业现代化纳入县区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将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单位和个人的年度考核体系。
2 增强社会引导
及时总结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经验,面向社会推广。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推广机制。政府及主管部门通过举办各类培训、宣贯、观摩等活动,了解装配式建筑施工理念,增强装配式建筑施工意识。通过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体多渠道对装配式建筑进行宣传报道,普及装配式建筑知识。发挥行业协会、大型企业的导向作用,加大对试点项目、示范工程的媒体宣传力度,逐步提高全社会对装配式建筑的知晓率和认可度。
3 加大政策支持
加大项目落实力度,各地要探索推进项目在项目立项、土地出让、规划审批等环节中明确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比例规模要求。鼓励政府投资项目率先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并将建造增量成本计入投资成本,加强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和基地建设的用地保障,探索建立建筑产业现代化规划并联审批制度。强化建设过程实施,各地要逐步落实项目开工许可、预售许可、工程验收、竣工备案等环节扶持措施。制定出台建筑产业现代化深化设计规定、施工图审查要点、施工导则、监理细则,研究制定建筑垃圾处置费和扬尘费分类征费标准。
4 培育产业市场
鼓励房地产企业广泛采用住宅产业化、住宅全装修等成熟技术,可对销售、购买全装修商品住房制定政策予以补贴。推广太阳能、浅层地热能在建筑中一体化应用,完善住宅区各类配套设施,新建商品住房配套设施必须与房屋工程同步建设,提高物业服务水平,推动住宅产品升级换代,激发新的改善性需求。鼓励企业组织行业交流,参加产业化展览,开发新型产品,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导产品;在做好本地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在国内市场形成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5 建立指标体系
根据各阶段目标、专项目标、区县目标,建立一套指标评价体系,根据该指标评价体系考核各阶段、各专项、各区县的目标规划完成情况,并找出弱势指标,分析原因,重点关注。指标体系应包括政策执行指标、建筑产业现代化产值指标、企业数量指标,市场份额指标,省外市场指标,技术发展指标、企业资质升级指标,引进新型企业指标、人才培养引进指标、环境保护指标等;同时根据政策激励措施,考核企业项目落实指标、研发成果验收指标、税收优惠指标等各项符合政策鼓励的指标,严格落实各项优惠措施,让政策支持落到实处;同时严格剔除不符合政策优惠的企业,严控优惠政策使用不当。
6 推动产业联动
充分调动建筑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以及阜阳市建筑产业内部的联动。做好建筑产业链各环节的协调发展,以上游企业推动下游企业的发展,下游企业带动上游企业的发展;同时阜阳市建筑产业内部以五大产业基地为基础,大型设计开发、部品生产、装配施工企业为龙头,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建筑产业集团,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一批新型建筑工业化企业集群。以各个区县为核心组建产业化联盟,涵盖开发、设计、施工、构件、设备、部品等相关企业,围绕产业化试点或示范项目整合产业链优势资源。搭建产业联动平台,实现设计、材料、生产、施工之间互动,形成设计研发高水平、材料质量有保证、部品生产有技术、施工装备有效率的良性发展局面。
7 落实项目实施
每年年初,各县(市)、区政府结合所辖区域当年土地供应计划的编制、面积落实比例要求等,编制本县(市)、区装配式建筑年度实施计划方案并提供给市住建委,市住建委会同市房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结合各县(市)、区的装配式建筑年度实施计划方案编制年度实施计划,经市政府同意后下达给各县(市)、区政府。
8 实行标准先行
制定技术导则和评价标准。市建设、质量监督主管部门要按照标准先行原则,在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标准的引进吸收、转化和创新,及时编制技术导则、技术要点、产业化定额,或引入先进地区的标准(规程)。市财政部门每年要根据需要安排资金用于保障建筑产业化技术导则、要点、定额的编制、宣贯、检查等工作的开展。
9 严格控制质量
建立覆盖项目全过程的建筑产业化方案评审、产业化建筑设计、部品部件质量管理、施工质量安全监督等系列监管体系,保障建筑产业化项目建设过程安全有序。
建立项目实施方案评审制度。组建专家委员会,负责评估建筑产业化项目技术应用条件及标准,对建筑产业化项目的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审定预制装配率、全装修面积等技术指标,作为方案及施工图设计及审查依据;认定项目技术性能、确定奖励范围等事项,作为项目享受优惠政策的依据。
10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多措并举培育人才。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平台优势,牵头开展行业人才培训工作。通过开展系列化常态化培训活动、开发推广网络课程、组织学术交流和现场观摩示范项目等形式,扩大培训范围,培育设计、生产、施工等全 产业链不同层次的管理及技术人才。提倡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式,把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政策技术纳入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内容。鼓励高等院校特别是职业技术学院增设建筑产业化相关课程和实习环节,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鼓励职业院校和有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积极组织相关管理和技术人员到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达地区进行专题培训,学习先进发展理念和技术经验,提升阜阳市装配式建筑项目建设水平和工程质量。
论文作者:程达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1
标签:建筑论文; 产业论文; 阜阳市论文; 阜阳论文; 企业论文; 建筑业论文; 技术论文; 《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