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文化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文化旅游正在成为民族地区一项重要的旅游活动。所谓民族文化旅游是指以民族文化为载体而开展的系列旅游活动。有资料显示,2000年入境旅游者对中国的文物古迹有极大兴趣的达44%,对中国的民俗风情和饮食烹调有浓厚兴趣的分别达34.4%和31.9%。旅游者感兴趣的还有中国的文化艺术,占被调查者的24.5%。在被调查的入境旅游者中,外国旅游者对中国的文物古迹、民俗风情、饮食烹调、文化艺术有较大兴趣,选择的比例为35.7%。[1]由此可见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反映出民族文化旅游已成为外国游客的重要选择。一段时期以来,基于民族地区的现状,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下大力抓紧解决。在当前要把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作为全面建设民族地区小康社会的一项核心内容来抓,带动其他产业连动发展,并通过发展文化旅游来振兴民族文化,实现各民族的协调发展。
一、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分析。
1.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投入有较快增长。我国民族众多,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Wood曾指出民族旅游主要注重“那些决定一个特定民族的文化活动”,或者“关注古雅的土著民族及其习俗”。[2]这对开发我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中国已经加入WTO,这对民族地区而言是一个历史机遇期。近年来,民族地区加大了文化旅游开发的投入,以民族成分构成最多的云南省为例,云南已经确立了文化立省的大战略。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主导行业已形成规模,成为云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其中民族文化旅游起到了主要作用。“九五”期间,云南省投入巨额资金,加快了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对重点旅游城市的市容市貌进行了大规模整治,旅游接待设施更趋完备。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的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云南全年接待海外游客130.3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1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2%和14.3%。接待国内游客5110.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6%和12.7%。全省旅游总收入28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第三产业对云南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
2.发展势头良好,是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的产业链。许多民族地区政府已把旅游业确立为本地区、本民族的主导产业。在三大黄金周期间,民族地区的国内旅游者人数有大幅度上升。值得关注的另一个现象是外国旅游者。统计表明,到民族地区旅游的国际旅游者人数近年来在不断增长,为民族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见表1)。虽然个别省份外汇收入与往年同期比有所下降,但由于国内旅游者人数多,总体情况仍然是很乐观的。在促进民族旅游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连动效应,增加了就业机会。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
表1 2002年民族地区(含少数民族较多省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情况
地区
外汇收入(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
内蒙古
14935
8.7
湖北
28391
41.4
湖南
31108
14.9
广西
32144
6.9
海南
9199
—13.2
重庆
21802
33.4
四川
20021
20.8
贵州
7951
15.7
云南
41930
14.2
西藏
5166
11.4
甘肃
5431
21.2
青海
99910.7
宁夏
161—41
新疆
9942
0.9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网,2002年各地区旅游(外汇)收入情况
旅游购物作为旅游的六大要素之一,在旅游者的消费支出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旅游者对中国旅游商品的评价状况,对如何发展我国民族旅游商品的生产销售有重要参考价值。在2000年入境旅游者花费抽样调查中,外国旅游者感兴趣的旅游商品主要是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工艺品和服装,选择率超过50%。[1]由此可见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而以民族文化旅游为主要活动内容之一的广西,2003年1—3月累计旅行社接待海外旅游者119374人次,同比增长11.79%,其中外国人增长36.67%。1—3月全区共接待海外旅游者239049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约5882.48万美元。[3]民族文化旅游在广西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现阶段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无规划开发,缺乏有效的开发模式理论指引。民族文化旅游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民族地区政府大打“旅游牌”的信心和决心。但在旅游规划过程中,民族地区政府的极大热情往往会演绎成对科学规划民族文化旅游的干扰。如忽视旅游市场结构分析和缺乏可行性论证,致使民族文化旅游项目贪多求大,项目雷同。在开发模式问题上重视不够,表现为急功近利和盲目性,不注意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近年来以民族文化为依托的集锦性民族村寨在一些地区比较时髦,致使有关民族文化旅游的人造景观越建越多,且形式上大多雷同,甚至还有内容重复的(主要是民族成分构成相同而又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造成)。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人造景观泛滥,导致其吸引力大大降低。不仅发展不了当地经济,反而使自己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如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1亿元左右,开业时间相近(均在1991年底),199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36亿元和630万元,199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亿元和691万元,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4]
2.旅游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是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硬件。由于民族地区大多处于中西部地区,各项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落后,是长期制约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如交通设施的落后,造成民族地区游客数量长期偏少,使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开发,已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无法更快捷地展示给旅游者,最终也无法带动民族经济的有效发展。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由于交通落后,大部分县市只通公路,汽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州内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难以在短期内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上述列表在一定程度也反映出这个问题。
3.缺乏资金投入,开发力度不足。“老、少、边、穷”一直是用来特指民族地区的同义语。民族文化资源再丰富,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进行开发,不可能变成现实的旅游产品。由于缺少资金,影响开发力度,大部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至今还“躲在深闺人未识”。
4.缺少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专业人员,现有人员素质偏低。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一直是制约民族文化旅游的根本性因素。人口文化素质低对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专门技术人才缺乏。如在导游环节,由于缺少人才,民族地区的旅行社不得不降低用人标准,一大批速成导游上岗。一些导游不仅缺乏历史文化和自然地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对本民族文化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系统知识也相当缺乏,影响了民族文化旅游的有效开展。
5.重开发、轻保护,采取以牺牲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开发手段。旅游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文化的同化。民族地区尤其是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本来就比较脆弱,而一些地区却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不注意对其进行保护,致使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生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发展的前提。56个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是罕见的文化聚宝盆。在开发过程中保护好民族文化资源,不仅是保护各民族自己的母体文化,从全球化角度来说,也是为了保护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因为,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
二、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与举措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在开发模式及开发的举措方面应该有新的对策。要把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世界文化的视野中来考量。
(一)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
1.直接利用型开发模式。即直接把现实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并保持其原貌的开发模式。在民族地区,民族风情、民族工艺品、民族文艺表演等直接成为旅游者愿意为之消费的旅游产品。这种直接利用现实的民族文化生活内容的开发型模式,其优点是真实感强,可以领略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因而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大,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市场生命力。其缺点是花费时间较长,尤其是在一些交通等条件落后的民族地区,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国家目前规定的长假只有7天,因此国内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时候,就会考虑时间因素,这对一些民族地区是较为不利的。
2.整合提升型开发模式。即整合一个民族的文化旅游资源或者多个民族的多种文化旅游资源,集中包装、提炼,采用人造景观的方式,模拟再现民族文化的开发型模式。深圳、北京、昆明、西安、长沙等地陆续建成了各种民族园、民俗城等人造景观。采用整合提升型开发模式,可以集中展现民族文化,能够使游客在短时间内对民族文化有一个较全面了解。但人造景观毕竟是仿制品,在这里,民族文化因子脱离了它适宜生存的原有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商业味过浓,旅游者难以从中体味到民族文化的自然、古朴和纯真。其真实感与到民族地区去亲身体会民族文化有一定差距,因而人造景观的生命力是有限的。而且要充分考虑其市场辐射范围,两个人造景观距离不应太近。近年来,有关民族文化旅游的人造景观越建越多,形式、内容大多雷同,其结果是吸引力大大降低,不仅发展不了当地经济,反而使自己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采用整合提升型模式时,必须树立全局系统观念,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观,走横向联合开发的路子,整合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民族文化含量。如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就可以整合土家族与苗族的文化,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开发,共同受益,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3.复原历史型开发模式。即对已失传的民族文化,按照历史记载,挖掘题材,恢复历史面貌的一种开发模式。复原历史型模式也往往和整合提升型结合,以人造景观的方式历史再现民族文化。民族地区可以运用这种开发模式,根据各种文献、历史记载或者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不断更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以增强市场感召力。当然,在运用这种模式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其真实性,不能凭空想象或者生编硬造,否则是没有市场生命力的。
上述三种开发模式,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模式,它们各有利弊,民族地区在采用这些开发模式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还要注意挖掘新的开发模式,如有的国外旅游者是以学术考察为目的到民族地区观光,民族文化旅游就可以运用相应的开发模式来培育旅游产品,可以组织诸如民族文化学术考察游等,实际上高层次的旅游本身就是一项特殊的学术活动。这对于提升民族文化旅游的品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举措。
1.充分发挥政府在民族文化旅游中的作用。一是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上,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措施。旅游基础设施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其建设应当由政府来唱主角。民族地区的政府部门应将重点放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彻底改变民族地区落后的交通现状,以消除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最大障碍。2003年,青藏(格尔木—拉萨)铁路、万宜(万州—宜昌)铁路相继开工,这将为藏族和土家族等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二是在法制环境建设方面发挥政府的作用。由民族地区政府来制定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规划,同时加强地方旅游立法工作,确保立法体系化、执法权威化;要从依法旅游的高度来认识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应改变那种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加强民族文化旅游保护方面的立法,保护民族文化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杜绝破坏式开发,为民族文化旅游的合理有效开发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三是在市场机制方面,政府要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完善的市场环境。全球化意味着各国在经济上的一体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游戏规则的共同遵守。民族地区政府要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一切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无论国有、集体或个人,内资还是外资,都要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同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重组国有旅游企业。确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以适应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
2.加大开放力度,扩大开放领域,开展招商引资。制约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缺乏资金投入。民族地区可以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开放旅游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开办如合资等多种形式的旅行社,充分利用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在国内鼓励社会多方面力量投资开发和合资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研制、开发、生产、销售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同时,抓住中国加入WTO、世界经济一体化等历史机遇期,在全球化视野下,采取BOT等方式,积极鼓励外商投资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并给予倾斜性财税政策,充分拓展利用国外优惠贷款的空间,全方位推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随着交流范围的扩大,在许多方面要与国际接轨,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手段,从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上进行变革,提高民族地区旅游行业效率。
3.在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营销模式问题上,采取多样化宣传手段。全球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单一化与多样化的统一。单一化体现为各国、各民族和各种不同的文明体系之间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上的某种趋同化,特殊化和多样化则表现为各国在政治体制、民主政治制度等方面都各有特色,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各个地方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得到极大加强。全球化为开展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营销提供了新的平台。在推销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方式上,可以围绕民族性和特色做文章,实施品牌战略,培育民族文化旅游精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进行促销。如到国外举办民族文化展或大型汇演,以民族文化的神秘性、趣味性招徕国外旅游者。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由于旅游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行业,可以采取整体宣传促销策略,树立某一民族地区的整体旅游形象,扩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如已举办了五届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成为广西民族文化旅游的传统品牌,每年都吸引大批国内外旅游者。2003年民歌节期间,投资洽谈、旅游观光活动不断,商品展销、招商引资总交易成果超过422亿人民币。
4.培养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专业性人才。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角度来说,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和开发既懂民族文化又懂旅游的复合型导游人才,坚持持证上岗。倡导以人为本,经营好旅游企业的“内部顾客”——员工,不断提高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的素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充分利用全国大专院校和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合作培养旅游人才。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强化区外人力资源的输入势能,建构促进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配置新机制。
标签:旅游开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