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中心医院零陵院区425000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临床护理路径(CNP)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7 年9 月至2018 年9 月60 例来我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CNP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期前后负性情绪、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的SAS、SD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3.33 %,对照组为80.00 %,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围术期
【Abstract 】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CNP)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erioperative application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effect.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7 to September 2018 were col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NP nursing intervention. Anxiety, depression, life quality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nursing period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SAS, SDS and sf-36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nursing, P<0.05.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3.33 %, 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80.00 %, P<0.05. Conclusion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nxiety, depression and other adverse emotion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nd it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perioperative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常见的老年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急性心肌梗死通常起病急骤、进展迅速,致死率高[1],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给予及时、有效的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同时优质的护理服务也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有效保障,基于此,我院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CNP)进行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7 年9 月至2018 年9 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 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CNP护理干预,观察组中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龄61~78 岁,平均年龄71.44±6.59 岁,心肌梗死发病时间1~15 h,平均时间4.28±2.27 h,对照组中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龄61~77 岁,平均年龄71.15±6.78 岁,心肌梗死发病时间2~15 h,平均时间4.42±2.31 h,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接受常规护理,即协助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指导患者接受规范化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对症护理,其中对症护理包括入院指导、生活护理、遵医嘱药物护理等。观察组接受CNP护理干预,即 ① 术前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生命状况、胸痛发作情况及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常规给予患者抗凝调脂和扩冠药物,协助患者完成常规检查,指导患者进行低盐、低脂饮食,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介入治疗过程和注意事项,术前对患者负性情绪进行积极的疏导,并酌情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② 手术当天 护理人员应详细记录患者的手术方式[2]、进入手术室时间、返回病房时间,加强监测患者的足背动脉波动情况和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指标,对患者术后穿刺口的性状和术后舒适程度进行评估,给予患者抗凝调脂和扩冠药物,动态心电图监测,告知患者多喝水,饮食原则坚持“低盐、低脂、清淡”,保持穿刺侧肢体制动,并使用沙袋进行压迫,定时对床单进行更换并协助患者变换体位,给予积极的心理辅导;③ 术后1 d 对患者的生命状态、穿刺点渗血情况、胸痛程度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给予患者抗凝调脂、扩冠和抗感染药物,指导低盐、低脂饮食,可适当进行床上或下床活动,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放松练习;④ 术后2 d 对患者的排便情况和生命体征进行评估,给予抗凝调脂、扩冠和抗感染药物,指导患者食用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食物[3],增加患肢肢体运动,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放松练习;⑤ 术后3 d至出院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评估,指导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戒烟、限酒,指导患者掌握患肢训练方法和遵医嘱用药,嘱咐患者家属多关心患者,协助完成出院准备工作。
1.2.2 评价指标 以护理前后的负性情绪、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负性情绪分别考察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分别使用Zung焦虑度(SAS)和抑郁度(SDS)自评量表对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评价,生活质量使用SF-36 量表进行评价。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各项评价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其中SAS、SDS、SF-36评分进行t检验,护理满意度进行秩和检验,α=0.05。
2.结果
2.1 护理前后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SAS、SDS和SF-36 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3.33 %,对照组为80.00 %,见表2。
Z=-2.813,P=0.005,P<0.05。
3.讨论
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引起越来越多临床工作者的关注,急性心肌梗死可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和持续性胸痛,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造成不可逆的缺血性损伤,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介入治疗法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治疗方式,但是介入手术操作较为复杂,需要优质的护理配合。临床护理路径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护理服务模式,其核心为“标准化、规范化”[4],即以患者就诊时间为横坐标,以具体护理工作内容作为纵坐标,使护理人员每天的工作内容标准化、规范化,可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向患者介绍路径表,让患者提前了解自己手术、预后的全过程,提高患者对介入治疗的认知水平,纠正之前存在的错误认知,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从而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 评分、SDS 评分、SF-36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新星.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 天津护理,2016,24( 4) : 319 - 320.
[2] 管志敏,王昭昭,张婧,等.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5):15-17.
[3] 杜云海,李宏,姜金霞.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影响的荟萃分析[J].上海护理,2015,15( 1) : 16 - 19.
[4] 王超.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 36) : 4476 - 4479.
论文作者:王俊彦
论文发表刊物:《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路径论文; 对照组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满意度论文; 性情论文; 《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