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研究中的“问题”与“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学论文,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418(2007)04-0018-04
一、问题的提出:高等教育学研究中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1919年,在新文化运动的一些主要参与者之间曾发生了著名的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胡适先生曾发表了题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论文,强调从具体的问题入手,透过对具体问题解决方案的假设和检验,来提出有价值的思想。虽然那段历史和那些人都离我们远去了,然而他们给后人留下的思考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他们所讨论的“问题”与“主义”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笔者在这里并不是想老调重弹,就问题与主义究竟孰是孰非做出探讨,而是仅仅把它作为文本分析问题的一个框架、一种范型。
对于高等教育研究来说,这里所指的“问题”,是指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和提出的问题,而“主义”则指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与理论体系的建立。概括起来说,也就是当今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取向。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应用价值。我国高等教育学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起步比西方国家晚,但在学科建设和研究范式上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西方,高等教育研究是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开展起来的,高教研究主要是属于“问题指向”,即由高等教育中的问题引起的,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至今它们仍然将之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而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中国的高教研究一开始便是“学科指向”的,即从建立学科开始,以理论概括为主攻方向,逐渐进展到实际问题的解决[1]。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复杂多样的社会需求和变革,在已有的理论积累已无法应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的情况下,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应当如何继续下去,解决中国的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主义”,以及在高等教育学研究中应该采取什么态度、采用哪种研究取向的争论和反思,便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学界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在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学如果要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就必须具有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此,不少学者积极加入构建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行列。对高等教育学体系研究的关注,首先缘起于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学教材的编写,试图通过编写高等教育学专著,构建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来证明高等教育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余年来有关高等教育学的著作不下数十部。作为一种探索,对于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科学化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就其理论体系构建来讲,这种尝试存在的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简单套用教育学理论的思路,加入一些高等教育工作实践方面的经验性描述,在一些基本的、重要的理论问题上研究还不足。因而尚不能称之为理论体系,正如潘懋元、王伟廉两位先生所言:“是向理论体系迈进的一种尝试。”[2] 不少学者认为,现阶段的高等教育研究应该以理论体系研究为主,对于问题研究的过于关注会导致理论研究永远滞后于问题,无法解释新的问题。有学者从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出发,认为产生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论的缺陷,即把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方向固着于实用主义的目的,提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之‘本’,在于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哪怕是在理论研究层次上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构成了‘末’”,“本末的关系绝不能倒置”[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转型,高等教育所赖以生成的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中大量的新问题不断出现,迫切需要得到回答。而一个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精神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不能对这些问题加以回避,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于是,“问题研究”主张兴起,要求转变高等教育研究的研究取向,声称要从“学科体系时代”过渡到“问题取向时代”[4]。支持问题研究的学者则将高等教育学定位为一门应用学科,他们所谓的问题实际上是指需要认识、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高等教育矛盾和引起人们困惑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增加学科知识和完善学科体系,而在于帮助人们对问题本身进行认识和评价。他们明确提出,问题是教育理论研究的起点,而问题解决是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和归宿。因此,教育研究必须转到“问题”这一中心和重点上来[5]。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学科领域形成的初始原因并不是建立学科体系的需要,而仅仅是因为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和现象“累积”到一定程度、并且出现了加以认识和解决的客观需要;与此同时,原有的知识又难以完全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和现象,因而产生了形成新知识的需要[6]。问题研究和体系建构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不存在根本的或本质上的冲突。实际上,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关系。问题研究有助于体系建构;建构体系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认识、理解和解决;体系建构与问题研究这两者不是自发的,它们之间也不是同步的,它需要人们进行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加工和创造;在教育研究目标取向上应该二者并重,然而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解决教育实际问题[7]。在目前情况下,笔者认为还是一个为建构学科理论体系作准备的阶段,仍需要积极投身于高等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当中,通过对高等教育的问题的研究,不断丰富高等教育学的内容。如果置高等教育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于不顾,“坐而论道”,“闭门造车”,最终无法建构起一个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关注现实问题:高等教育研究之必然
1.关注现实问题,是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可以说,古今中外的社会科学都是在发现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社会问题的提出、研究和解决是社会科学得以存在的生命线和得以发展的动力源。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民众,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重大的现实问题,在研究中体现社会科学对于社会的价值,这正是社会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正是社会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推动着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学的发展也必然遵循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必然要符合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因此,关注现实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当今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必然选择。
2.关注现实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为实践所检验,这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理论的本质和功能在对于客观规律的理性把握。而实践的本质和功能在于将这一把握的理论价值反过来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加以社会实现,并通过这种社会实现对现有理论加以检验和验证,以此促进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界长期争论的理论热点和难点。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与高等教育事业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产生的新问题,需要高等教育理论去指导,高等教育理论也只有在不断解答问题中才能获得发展。当前,高等教育亟待研究的问题很多,不仅有传统的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而且还有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给高等教育事业带来的一些新挑战、新问题、新矛盾。现实问题是具体的、个性化的、不规则的,高等教育的全貌正是通过一系列的具体问题反映出来,相对于僵化的理论体系,现实问题更能反映高等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研究现实问题接近实践也靠近理论,它把高等教育理论置于现实的高等教育实践之中,促使人们对高等教育更深入地理解。因而,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可促进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视界融合,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3.关注现实问题,是构建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需要。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学研究的进展来看,关注现实问题研究是更为重要和更具建设性意义的。在构建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时候,既要为构建体系而“宏大叙事”,也要认真地研究存在于高等教育活动中的基本的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带动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深入,这也是建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体系的基础性工作。问题研究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即便我们在当前把高等教育学学科的性质完全定位于应用型学科,解决问题也只是应用研究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为应用学科也有应用性理论。构建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门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学不可能只是简单地应用现成的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直接解释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现象和问题。一方面,它必须在高等教育基本理论与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之间架起中介的桥梁,另一方面,它还要探讨高等教育学的特殊规律。问题研究可以不断为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素材,进行量的积累,为高等教育学学科的成熟奠定基础。
三、问题导向:实现“问题”与“主义”的完美结合
从科学发展史上看,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理论创新是以问题为主线展开的。正如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所说,“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胡适为北大毕业生开的三味“防身药方”中,第一味就是“问题丹”。他说:“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没有问题可以研究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研究。”[8] 基于波普尔的问题理论,很多学者将其运用到学术研究中,提出了基于问题或问题导向的研究方式。有学者提出建立“问题学”理论的建议,用“面向问题”的方式矫正“面向理论”的倾向[9]。更有学者指出:“突破学科化的思想学术方式,回到问题本身,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当代学术思想,这种问题意识是大学学科建设走出经院化的关键”[10]。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的。“问题导向”已成为使学科生长、发展并充满活力的必然取向。
笔者认为,在目前尚不能建构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情况下,高等教育学研究就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少谈一些体系,多研究些问题,在问题研究中实现“问题”与“主义”的完美结合。
第一,关注实践,参与实践。高等教育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高等教育实践。因此,高等教育学理论只有扎根于丰富生动的高等教育实践,从实践中去发现、寻找并解答现实问题,才能充满活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不少研究与教育需求相脱离。国外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大多有从事高等教育实际工作的经历,因而他们理论研究的课题,往往以问题为导向,非常贴近高等教育的实践活动。而在我国,相当多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很少甚至完全不去考虑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不去分析我国当前教育实践的主要问题与主要需求,因此,找不到或找不准,甚至根本不愿意去寻找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问题,理论研究只是闭门造车,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陶醉于“构筑和完善学科体系”,写出来的文章、著作,与高等教育现实相去甚远,对高等教育的实践难有指导作用。因此,要实现“问题”与“主义”的完美结合,研究者就必须关注并参与高等教育的实践活动。
第二,强化问题意识,重视真假问题研究。“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淡漠问题意识,脱离时代与社会现实,无异于切断了它们发展的源头,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术生命力将随之枯竭。”[11] 因为“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12] 对高等教育学这门有待发展的新学科来说,问题意识是这一学科研究取得进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而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有赖于对具体高等教育问题的研究进展。同时,高等教育学本身就承担着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科使命。只有以问题为切入点,才能找到高等教育学理论发展的时代契机与生长点。值得注意的是问题有真也有假,这就需要研究者提高识别真假问题的能力。高等教育研究者都希望自己研究的问题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首先必须是一个真问题。但有时由于研究者囿于偏见或者被某些假象所迷惑,往往错将假问题当作真问题。更有甚者,因为发现真问题的困难,有些研究者由于受数量化评价政策的误导,追求所谓的“成果”数量,故意自己制造一些假问题,即所谓“炮制的问题”[13]。尽管他们倒腾的是假学问,但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却是真问题。基此,有学者指出:“如果能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有效地开展真假问题研究,使学者形成学术研究的理性自觉,那么,学术规范、学术打假等将不会再是令学者们忧心的问题了”[14]。因此,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者要充分重视真假问题的研究,确立高等教育研究的真假问题意识,提高对有价值问题的敏锐性,担负起不负时代重望的学术使命。
第三,关注原始问题,重视理论原创。我国高等教育学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探索,已初步构建起了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但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甚微,这与我国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中国要由“高等教育大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中国高等教育学者要想提出富有创见的理论,就必须真正从学术的视角、世界的眼光来分析“中国高等教育问题”,并在解释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复设定疑问,引导出富有见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关注热点问题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冷门问题。就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逻辑来说,关注原始问题,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重获造血机能、克服华而不实之风的至关重要的一维。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就曾把自己的成功之道归结为对物理学上的原始问题的关注,可见原始问题及其求解在重大科学发现和学术创造上所处的地位。杨振宁认为科学研究“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必须面对原始的简单的物理问题,而不是别人的猜想”[15]。由于原始问题具有客观性、复杂性、已知条件的隐蔽性、思考问题的多向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性等特点,所以,对高等教育的原始问题的关注,实质上也是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原创之风的关注。
第四,淡化对国外理论的依附,强化民族化与本土化问题的研究。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挑战,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既要本土化又要国际化的双重任务。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流行所谓与国际接轨,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然而就在这种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尊奉”西方思想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一种“潮流”,这种现象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不同的国家都有自己的主问题域,只有在本国的主问题域中进行的研究,才有可能成为本国所需要的前沿性研究。笔者深信,处于巨大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中国,应该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问题来源地”,无论在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还是高等教育改革方面,也无论是在理念革新还是理论转型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说中国高等教育学目前在理论创新方面还达不到西方高等教育学的境界的话,那么,中国高等教育学所面对的丰富“问题”却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所没有完全遇到过的,有着明显的特殊性。中国高等教育学要作出独立的贡献,就需要对自己本土中存在的特殊问题作出解释和回应,并通过这种对特殊问题的分析和研究,逐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最终提出一些为西方高等教育学所无法提出的高等教育思想和理论。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只有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构建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体系,才能赢得高等教育学的学术尊严,才能在世界高等教育学术界确立起应有的学术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