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投资战略调整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产业升级论文,战略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1;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574(2005)03~0044~10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这种影响具有正负两面。随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的调整,这种影响的双重性会更加明显。如何引导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增强其积极作用,弱化其负面影响,已经成为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跨国公司投资影响东道国产业升级的理论综述
外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一直是国际投资理论研究的重点。目前为止,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国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一是重点研究跨国公司投资对东道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前一方面的研究表明,国外直接投资通过向东道国传递和转移先进生产函数,将对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变化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有利于提高东道国的要素生产率,改善产品结构特别是出口产品结构,增加研发投入,促进组织结构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外国投资者通过与当地研发机构合作,向当地前向和后向合作者转移技术。
后一方面研究的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有利于增强东道国的技术力量。韩国经济学家金泳镐教授认为,跨国公司在技术扩散的同时,向东道国出口有关技术设备和中间产品,并把出口盈余用于研发新技术。而东道国则通过发展经济,逐步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这种研发会使新技术像喷泉一样源源不断涌现[1]。2)跨国公司投资也会对东道国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能力产生影响。技术效率是指特定工艺的劳动生产率的改进。技术能力则是吸收、修改、扩展和开发技术的能力。一方面,跨国公司的投资可能影响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厂商的行为和绩效。另一方面,东道国通过学习、合作而获得先进技术,增强当地厂商的技术能力。3)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与扩散有利于东道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发展中东道国,尽管跨国公司转移过来的往往是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但在东道国仍然属先进技术,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具有正面作用。4)跨国公司投资也给东道国带来挑战,加深发展中东道国对国外技术的依附,甚至加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二元结构(注: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既有现代工业,又有传统的农业;既有机械化和电气化的劳动,又有简单的手工劳动;既有初步发育,个别地区甚至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又有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不加约束的跨国公司投资往往使发展中东道国的二元经济现象更加严重。),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跨国公司投资对东道国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的研究,多数是从技术外溢的角度切入的。国内外学者对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做了大量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凯夫斯把技术扩散的外在性分为三类:1)由于跨国公司进入行业壁垒高的产业使该行业垄断行为受到遏制,资源配置得到改善。2)跨国公司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或示范效应,使之能够更加有效地使用资源,推动当地技术效率的提高。3)由于竞争、反复模仿或其他原因,跨国公司的进入将加快技术转移和扩散的速度[2](176~193)。美国经济学家科高认为,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示范、模仿和传播;二是竞争。前者是技术信息差异的增函数,后者取决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的市场特征及其相互影响[3](279~293)。美国经济学家帕伦特认为在前后各种技术吸收过程中,企业在边干边学中积累的专有技术知识为进一步的技术引进作好了准备,并证明了企业技术吸收的决策和产出增长依赖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1]。理论上,无论是跨国公司子公司还是当地企业都可能通过其投资决策影响溢出水平。跨国公司对新技术的投资越多,溢出越多,当地企业对学习的投资越多,其吸收溢出的能力就越强。可见,除了原有的溢出效应外,还存在着一种取决于当地厂商和跨国公司子公司投资决策的溢出效应,这种影响是累积的,具有正反馈性质。
上述研究结论解释了跨国公司投资促进东道国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跨国公司投资通过引发东道国企业的模仿,激起竞争,建立与东道国企业的联系和推动人力资本的流动,促进了东道国的产业升级。
二、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战略调整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跨国公司正在逐步成为外来对华投资的主角。目前,世界五百强的跨国公司中已有四百多家在华投资了两千多个项目。同时,随着国际竞争压力的增大,跨国公司开始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掘其竞争优势。信息技术的进步则大大推动了跨国公司向复合一体化和网络化国际生产体系的演变。在这一背景下,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也产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
——制造业投资层次上移,服务业成为投资新热点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资本成为核心生产要素。跨国公司国际投资也逐渐由传统的资源导向、成本导向,转变为知识创新导向。表现在投资的产业分布上,从大的产业格局看,跨国公司投资仍然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但是,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明显增加,电子通信、汽车及石化行业等成为跨国公司投资重点。据《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统计,2002年以后,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石化项目迅速增加,德国巴斯夫与中石化的合资项目总投资29亿美元,英荷壳牌与中海油、广东投资开发公司的合资项目投资达43亿美元。在汽车行业,截至2003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汽车生产方面的投入已达94亿美元,形成了270万辆的生产能力[4](143);另据《2003~2004中国外商投资报告》统计,外商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的投资的比重高居首位,占制造业外资比重的19.68%[5](111)。
随着我国“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的步伐开始加快,银行、保险、证券、批发、零售、外贸、物流、电信以及法律、会计、管理、公关等行业都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跨国公司进入这些领域的时间尚短,我们还难以对其进行系统描述和总结,但是,随着这些领域的开放和跨国公司投资和经营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投资服务业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据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2004年统计,2003年外商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同比增长9.92%,达到127.94亿美元,占外商直接投资的23.91%。其中增速最快的是金融、保险业,增长116.82%,其次是科学研究、综合艺术服务业,增长39.39%,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19.61%。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同比下降5.04%,房地产业同比减少7.52%。
表2-1 截至2002年外商在华投资行业分布状况(个,亿美元,%)
行业名称
项目数 比重(%) 合同外资 比重(%)
总计
424196 100.00
8280.59
100.00
农、林、牧、渔业 12217
2.88
157.59
1.90
工业
310279
73.15
5242.86
63.32
建筑业
9644
2.27
225.72
2.73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4729
1.11
187.99
2.27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21358
5.03
264.57
3.20
房地产、公用服务业
45490
10.72
1810.81
21.87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1119
0.2651.64
0.62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1412
0.3323.04
0.28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2933
0.6933.12
0.40
其他行业 15015
3.54
283.25
3.42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
表2-2 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分布(万美元,%)
行业合同金额
比重
实际金额
比重
总计
11506969
100.00
5350467 100.00
农、林、牧、渔业 227611
1.98
100084
1.87
采掘业
65566
0.57
33635
0.63
制造业 8074727
70.17
3693570
69.03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07321
1.80
129538
2.42
建筑业
167717
1.46
61176
1.14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5050
0.041777
0.03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501475
4.36
86737
1.62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238389
2.07
111604
2.08
金融、保险业
31880
0.28
23199
0.43
房地产业 910568
7.91
523560
9.79
社会服务业704220
6.12
316095
5.91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26941
0.23
12737
0.24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
28201
0.255782
0.11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75306
0.65
25871
0.48
其他行业 241997
2.10
225102
4.21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统计年报》数据整理。
——投资的区位结构仍然比较集中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对外开放的前沿,拥有较好的工业和技术基础,便利的交通通信条件,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优惠的外资政策和浓厚的商业气氛,因此,从跨国公司开始对华投资开始,东部地区就成为重点区域。
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政府对于向中西部投资的国外投资者,在进口关税、设立条件、允许进入的行业、所得税减免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这些政策调整,对于外商投资西部地区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西部地区新增的外资在项目、合同金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等方面都有明显增长。一个更引人注目的迹象是,2000年以来,更多的跨国公司开始把他们新产品的研发和实验机构直接建在西部。美国IBM公司投资2000万美元与西安软件产业园合作搭建一个设计规模和技术水平为全球之最的软件开发平台,摩托罗拉、韩国三星、日本东芝、三洋、荷兰飞利浦公司等国际著名跨国公司也先后在中西部中心城市设立研发机构。
然而,从总体上来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集聚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据统计,到2001年,分布在东部地区的外资占85.96%,中部地区的占8.78%,西部地区的仅为5.26%[6](22)。尤其是随着大型投资项目的增加,跨国公司对选址的要求更加严格,沿海港口和制造业中心,如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仍然是跨国公司优先考虑的区域(见下表),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增长速度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03年,东部地区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省区,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85.61%,外商对中部地区投资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4.11%,而西部地区投资同比则下降13.96%。
表2-3 2002/2003年外商在华投资重点地区(万美元,%)
地区2002年
比重2003年
比重
总计5274286
100.00
5350467
100.00
北京市
172464
3.27
219126
4.09
天津市
158195
2.99
153473
2.87
辽宁省
341168
6.47
282410
5.28
上海市
427229
8.10
546849
10.22
江苏省
1018960
19.32
1056365
19.74
浙江省
307610
5.83
498055
9.31
福建省
383837
7.28
259903
4.86
山东省
473404
8.98
601617
11.34
广东省
1133400
21.49
782294
14.62
小计
83.73 82.33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统计年报》数据整理。
——加快实施“当地化”战略
随着市场容量的不断增长,中国市场在跨国公司全球布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跨国公司开始加快实施“当地化”战略。这一“当地化”战略表现在研发当地化、生产当地化、采购当地化和品牌当地化等多个方面。
在华建立地区总部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推行“当地化”战略的重要步骤。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建立摩托罗拉东北亚中心总部。雪佛龙公司的亚洲总部原设在美国加州圣雷蒙市,现迁到北京。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生产基地的已有数千家。建立地区总部表明,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生产性投资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在华生产基地正逐渐成为跨国公司的海外战略基地。
采购当地化是跨国公司经营本地化的重要内容。以在中国的跨国公司汽车零部件采购为例,中日合资企业在中国采购的比率为47%,中美合资企业为57%,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上海生产的“桑塔纳”轿车零部件在中国的采购率高达80%。
而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则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近期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起,跨国公司开始加快在我国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步伐。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已有一百多家。从研究开发机构的产业领域看,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通信、生物等高技术领域和汽车、化工等市场规模大、附加值高的制造业领域。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为了获得在华投资经营的竞争优势,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往往是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投资,在中国建立健全跨国投资的配套体系。这种现象将进一步提高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当地化的比重和地位。
——投资形式出现重大调整
纵观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形式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投资形式以新建投资为主,经营方式以合资与合作经营为主;90年代中期以来,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通过整体并购、部分并购以及增资扩股等多种投资形式,实现了经营方式的重点转移,独资经营或控股经营在新增投资中的比例迅速上升(见下表)。新近的发展表明,并购成为跨国公司主要的投资方式。据《2001世界投资报告》的资料,2000年,全球跨国投资总额达到创记录的12708亿美元。同期,跨国并购则达到11438亿美元[7](1~2)。由于“入世”后中国在法律环境、行政管理、资本市场、中介机构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对外商购并投资由消极态度逐步转向积极,一些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企业都把跨国公司的购并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盘活现有资产的重要途径,跨国公司也加大了在华购并投资的力度。可以预期,在未来几年,购并投资将逐步成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主要形式。
表2-4 截至2002年外资投资方式统计(个,亿美元,%)
项目数 比重
合同外资
比重
实际外资
比重
方式 (个) (%) (亿美元) (%) (亿美元) (%)
总计 424196 100.00 8280.59
100.00
4479.66 100.00
合资经营企业 225883 53.25 3275.28
39.56
1922.04
42.91
合作经营企业
52965 12.49 1633.19
19.72
827.83
18.48
外资企业
145165 34.22 3325.38
40.16
1656.16
36.97
合作开发183
0.04
46.54
0.56
73.64
1.64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外资司。
表2-5 2003年外资投资方式统计(个,亿美元,%)
方式
项目
比重
实际金额
比重
总计 41081
100.00
535.05
100.00
合资经营企业 12521
30.48
153.92
28.77
合作经营企业 1547
3.77
38.36
7.17
外资企业
26943
65.58
333.84
62.39
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
370.90
3.28
0.61
合作开发8 0.02
0.32
0.06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统计年报》数据整理。
三、跨国公司投资战略调整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影响
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比例的合理演进,产业组织结构的完善和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而产业竞争优势则表现为产业技术的进步、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等等。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的调整已经并且会继续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
就其积极影响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结构的优化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中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近几年来,我国制造业结构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即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机电产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制造业结构的优化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产业领域的不断调整直接相关。据统计,全球五百强在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四个行业的投资项目合计486个,占五百强在我国投资项目总数的40%;投资规模合计166.1亿美元,占五百强在我国的投资规模的55%,在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投资较少,只占其在华投资总额的2%。
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上述投资动向,不仅弥补了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中的空白,形成产业聚集的区域,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而且推动着这些行业内部产品结构的升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更为重要的是,在计算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方面的投资合作迅速增多,从而推动着中国电子工业产业结构,由单纯的制造业向生产与运营、硬件与软件、技术开发与销售服务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方向发展。
——推动着我国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多年来,中国产业组织中“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十分普遍。跨国公司一般实力雄厚,特别是世界五百强,更具有雄厚的国际竞争力,投资规模普遍较大,它们扩大对华投资,对优化中国产业组织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是跨国公司带动其海外配套厂商来华投资,将其海外分工协作体系移植到中国。跨国公司多数是全球化程度很高的公司,其制造、分包等协作厂商分布在全球各地。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带动了其价值网络中的协作厂商的对华投资。例如,美国通用汽车投资伊始,就吸引了44个相关的汽车零部件配套项目前来投资,投资总额高达22.3亿美元。二是跨国公司的当地化采购,带动了我国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产业内分工的合理化。这对改善我国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落后分工模式,提高专业化经营程度,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进一步推动中国服务业的发展
随着跨国公司重视第三产业投资的加大,21世纪初中国服务业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增长。新近的发展表明,许多大型跨国公司正在酝酿把在中国的投资性公司,升格为公司在中国或大中华区的地区总部甚至亚太总部。在地区总部之下,往往还设有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研发中心、培训中心、结算中心、政府事务中心、媒体事务中心等。这种加强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项目投资的趋势,会进一步推动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并大大增强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表3-1 截止2003年外商投资金融、保险业情况(个)
年 份
外资、合资银行 外国银行分行 财务公司 投资银行 外资保险公司
1981~1989 2
20 1
2
1990~199911
136 6 1 9
2000
4~2[*]
8
2001
73
2002
1[*]
19[*] 1* 5
2003
10 3* 9
合计
12
156 3 1 36
* 表示当年批准撤销的金融机构。
信息来源:商务部网站(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增强了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大大提高,2004年达到8500亿美元,位居贸易大国第四位。更重要的是,对外贸易结构也得到改善。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从1996年超过纺织服装产品成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且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在出口机电产品中所占比例一直趋于上升。中国对外贸易发生的这些变化,与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直接相关。根据海关的最新统计,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达到4722.5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达到56.2%和54.8%。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403.4亿美元,同比增长41.4%。与全国相比,外资企业制成品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外资企业中,跨国公司则是出口增长和出口结构升级的中坚力量。
表3-2 2003年中国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份额(亿美元,%)
出口
进口
企业性质
金额
同比增长
比例
金额
同比增长
比例
总值 4383.7
34.6
100.0
4128.439.9
100.0
国有企业
1380.3
12.4
31.5
1424.824.5
34.5
外资企业
2403.4
41.4
54.8
2319.144.7
56.2
集体企业
251.3
33.3
5.7
132.439.7
3.2
私营企业
347.5
152.2
7.9
245.7
157.0
5.9
其他企业1.2
~7.7
0.036.4
~55.3
0.2
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海关统计。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也对中国产业升级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1.跨国公司投资区域集中进一步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偏少。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跨国公司明显加快了进军中国西部的步伐,但是,投资仍然呈现明显的集中化趋势,除了西部省会城市和重要工业基地,其他地区引进的跨国公司投资仍然十分有限。跨国公司投资西部中心城市,是看中了其高度密集的科技人才,目的在于通过人才资源的本土化战略谋求对科技前沿的持续垄断,而这些投资行为都纳入到跨国公司的价值链中,对西部地区的扩散作用有限,东西部地区差距将会继续拉大。
2.跨国公司的当地化战略挤压了民族产业的生存空间
面对跨国公司带来的国内市场的竞争,民族企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一方面,是对民族企业国内市场份额的冲击。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平交易局发布的《在华跨国企业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披露,跨国企业在中国感光材料市场的占有率高达80%以上,其中柯达公司超过50%,富士公司超过25%,其他如柯尼卡公司等占8%~9%。国内操作系统软件市场基本由国外软件所垄断,微软(中国)公司的桌面操作系统软件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5%,支撑软件市场也是国外软件产品占垄断地位。瑞典利乐公司控制着中国95%的无菌软包装市场。另一方面是对国内原有品牌的冲击。跨国公司在开拓中国市场的过程中,一方面扩张自有品牌的市场范围,另一方面采取措施将合作伙伴的品牌逐渐扼杀。许多国内企业为了解决资金短缺、效益不佳等问题,在与跨国公司合资的过程中,主动或被动放弃原有品牌。这些品牌的流失,对于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来说是一种巨大损失。
3.对政府产业政策的削弱和冲击
跨国公司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经济实体,其投资战略往往与东道国的产业政策导向有相当差距。近些年我们已经发现,跨国公司热衷投资的领域往往是受我国政府产业政策控制或限制的领域。但是,政府只能用法律和经济杠杆来调节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却难以用行政手段来强行要求他们服从自己的总体规划。例如,我国希望加大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力度,但跨国公司还是将投资重点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在一些我们限制外商投资的行业和领域,跨国公司却有很强的投资意愿,不惜想方设法绕过政策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产业政策对投资的引导作用。
四、利用跨国公司投资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的对策
拥有包括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资金优势、全球布局乃至文化优势在内的整体优势,使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关键是我们应根据跨国公司投资战略的演变趋势,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尽量缩小跨国公司投资目标与我国引进外资目标之间的差距,发挥跨国公司投资促进我国产业升级的积极效应。
1.维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增强对跨国公司投资的吸引力
东道国对跨国公司投资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道国的市场容量和经济增长态势。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和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是跨国公司向东道国扩大投资和转让先进技术的根本动力。2002年,我国成为全球引进外资规模最大的国家,而美国的外资流入规模迅速萎缩,均证明了这一规律。因此,我们应该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民间投资,扩大中西部地区开发和开放的力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切实解决城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以提高人均收入,扩大市场容量,保证对外资流入的吸引力。这是利用跨国公司投资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前提。
2.鼓励外商对制造业的投资,建设“世界工厂”或全球制造业基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制造业的全球化方式开始出现不同于以往的变化:制造商可以通过广泛利用别国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在自己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所有权的情况下,制造出最终产品,并进行全球销售。这一变化,再加上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不断提升的制造能力,使我国建成“世界工厂”或者全球加工业基地的可行性大大提高。但是,与历史上的“世界工厂”,如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和日本不同的是,中国制造业能力的建设将依靠本国资本和国外资本尤其是跨国公司资本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单纯依靠本国资本。为此,我们要继续鼓励跨国公司对我国制造业中高新技术领域、基础产业的投资,修改《证券交易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法律中对于购并投资方式不适用的部分内容,对跨国公司在制造业领域中的购并活动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间,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3.继续改善投资软环境,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跨国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很容易在发展中东道国形成市场垄断,从而导致先进技术、产品与服务投入的滞后。只有形成一个公平、充分的竞争环境,跨国公司出于竞争的需要,才会不断更新技术与产品,降低成本与价格,以保持其在国外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应该加大整顿市场秩序的力度,打破市场的地区分割,保证所有市场主体均能获得公平的市场竞争机会。同时,要保证市场竞争的充分性,还需要限制垄断势力的发展,尽快出台如《兼并收购法》、《反垄断法》等法规,防止形成新的寡头垄断力量。
4.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
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的规模,与东道国的劳动力素质呈正相关关系。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吸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跨国公司的进入,并提高本地企业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坚持正规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改革教育体制,推动产学研的密切结合,努力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科技人才,增强对跨国公司技术的吸纳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