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绝大多数中学生都怕写作文,感到写作枯燥无味,每到动笔之时难以落笔,在“万般无奈”之际,便搜肠刮肚,拼凑一篇。其根本原因在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上好作文课,必须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写作是一种享受。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情趣,教会学生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并注意积累。这样,写作便有了基础、源泉和保障。鉴于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变换周记花样
让学生写周记,是我多年教学养成的习惯。积累生活,从生活中吸取写作的营养,积累写作的素材,这正是我让学生写周记的目的。为了减少周记的随意性,我结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编排了一套周记训练作文题,并将系列作文题下发给学生。这样,改变了以往周记训练的随意性、散漫式,又给学生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写作空间,使学生无拘无束、自由挥洒。以下是我给初一学生设计的四个系列的周记作文题,大致罗列如下:
1.认识自我。
(1)我是一个( )的男(女)孩。(2)我骄傲,我的亮点。(3)自我病例诊断书。(4)下次,我将闪亮登场。(5)我在(家、班级……)中的角色定位。(6)从那以后,我变得(坚强、乐观、沉默……)。(7)帮助别人,也很快乐。
2.关注家庭。
(1)(快乐、难忘……)的双休日。(2)今天我当家。(3)孩儿难断家务事。(4)爸(妈)今天特(不)高兴。(5)家庭趣事、趣语。(6)温馨一刻。(7)为你骄傲,我的家庭。
3.理解他人。
(1)爸(妈)真不容易。(2)当个( )不简单。(3)他(她)也很可爱。(4)原谅,是一枚开心果。(5)我撒了一个美丽的谎。(6)有话尽管说。(7)从那以后,我才真正认识了他。(8)请接受我的安慰(祝福)。
4.初识社会。
(1)上当的经历。(2)难忘那一幕。(3)别忘了,给生活加点糖。(4)邻里乡亲。(5)我体会到了真情。(6)老师(家长)说的并不对。(7)出乎意料的结局。
二、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积累——写课外读书笔记
正所谓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外阅读也要注意储存,在广泛的阅读中,光凭脑子硬记是不行的,因为人脑的记忆力毕竟有限,所以还要借助其他方法,如作摘录、写书评、制卡片、编索引、剪贴等,以便储存知识信息。读得多了,储存得多了,写起来也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了。我重点训练了学生写课外读书笔记,其具体做法如下:
1.摘警句。
一首优美的诗歌,也不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但总有一两句精华。文章也是如此。指导学生把那些优美的句子摘录下来,既可以欣赏玩味,又可以作为语言的积累。这给学生提供了辨别语言优劣的机会。
2.写感悟。
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的文章,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出来,可以就整篇文章谈感想,也可以就文章的某一点,比如文章的重点句子、段落来写体会。要紧扣原文,突出重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空谈感想,要注意联系实际,要注意捕捉生活中的火花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评特点。
立意新颖、选材典型、构思巧妙以及塑造人物的方法、状物抒情的方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学生可以全面评价,也可以点面结合,要求学生的分析尽量与原文吻合,“不虚美,不隐恶”,力求公允、恰当。
三、注重口语训练,加强学生“说”的练习
如何听他人的话,如何好好的说自己的话,正是语文老师应该教会学生的。课程标准也指出,应培养学生读、写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这些论述告诉我们:不可忽视“说”。
我近年来坚持每节课3分钟说话练习,收获不小。其具体做法是:从自然学号排起,每天有一名同学准备三分钟“说”的材料,材料内容不限,经自己合理加工,写成底稿,第二天语文课前到讲台上脱稿讲给全班同学听,其余同学听后再作评论。也可根据时事进行评论,抓住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如今年的钓鱼岛问题,面对日本的嚣张气焰,组织学生开展“话说钓鱼岛”活动,学生群情激烈,往往三分钟已过而意犹未尽。
四、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将名著进行到底
名著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名著阅读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名著的博大精深和耐人寻味,因此,在名著阅读中,我不怕耽误课时、影响教学进度,采用多种交流形式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如撰写读书笔记、书本的展台式展览、心得的墙报式展览——其中最精彩的是互动式交流会。将一些读书很有心得和成果的同学推向前台,在单位时间内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所读的书,讲述对该书的理解和思考,也袒露自己读书的困惑,还必须接受同学们围绕该书的质疑,完成答辩。在这种交流活动中,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
总之,如果将课堂写作和训练看成“举纲”,比作“攀登高峰路上的指引”,那么,日常积累便是“张目”,便是为登上高峰而进行的艰苦努力。朱熹有诗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告诉我们,要渠清必得活水。他也给我们以启示:作文教学要取得长足进步,也要引进活水。这里的“活水”,即学生丰富的日常积累。
论文作者:刘竹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3年12月总第10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1
标签:学生论文; 名著论文; 周记论文; 钓鱼岛论文; 活水论文; 自己的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3年12月总第10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