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律语体与句法语义综合视角下的形式动词范畴论文

韵律语体与句法语义综合视角下的形式动词范畴

刘星宇

(北京语言大学 语言科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 在形式动词的研究中存在两个需要回答的问题:一是形式动词范畴内部成员的数量;二是影响形式动词特殊性的各因素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通过考察“进行”“作”和“推进”在语料库中的共时构式分布和历时演变,可以发现,形式动词的句法特殊性是韵律语体与句法语义共同作用的结果,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水乳交融,互为因果。

关键词: 形式动词;韵律;正式语体;互动;范畴模型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有学者注意到汉语中的“加以”“给以”等少数几个动词,它们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都明显不同于一般动词。这些动词原来的词汇意义已经明显弱化,后面往往加一个表示语义核心的动词作宾语。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把它们去掉,也并不影响原句的意思。

诸位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这些动词进行了界定与命名。有些学者侧重其语义虚灵,将其命名为“虚化动词”(朱德熙,1985[1])、“泛义动词”,甚至“代动词”(陈宁萍,1987[2])。有些学者认为,这些词不存在词汇意义而只存在句法意义和句法功能,可以将它们归为“轻动词”,或者是称为“傀儡动词”。目前接受度最高的是“形式动词”。最早明确提出“形式动词”这一概念的是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

加以,【动】表示对某一事物施加某种动作。“加以”作为形式动词,必带双音节动词宾语。真正表示动作的是后面的动词。[3](P275-276)

“形式动词”这一命名既兼顾了这类词的句法、语义特征,也考虑到了这类词的韵律语体特征。因此,这一命名也得到了语言学界的普遍认可。

一、形式动词基本特征及其范畴成员

当前学界对形式动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形式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描写;二是用韵律语体理论解释形式动词存在与发展的原因。下面分别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予以简介。

综上所述,目前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还有广阔的技术发展及改进空间。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共同努力,促进医学影像学技术迈入新的台阶。

(一)形式动词的句法与语义研究

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归纳了形式动词的主要特征:在语义上,形式动词不表达具体的动作意义;在句法上,形式动词必带动词性宾语,如果动词性宾语有一个受动者,需要用介词引介在形式动词之前;在韵律上,形式动词必须带双音节宾语;在语体上,形式动词只在书面语中出现。

其次,我们依据学界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对形式动词范畴的成员与数量进行了整理与统计,具体如表1所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中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深入挖掘中华孝廉文化内蕴,结合新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孝廉文化融入我们的血液,让中华孝廉文化活起来,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重要意义。

表1 形式动词范畴成员与数量

在形式动词内部,还可以按照其意义进一步细分。如陈永莉(2003)将形式动词分为两大次类:A类(施加义和授予义):加以、给予、给以、予以,具有短时完成的时间特征;B类(从事义和举行义):进行、作,具有非短时完成的时间特征[6]

(二)形式动词的韵律、语体解释

近些年来,学界从韵律语体理论的角度,对形式动词进行了新的解读和阐释。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韵律形态视角下的形式动词

在这一构式中,“V”必须是双音节及物动词,或者双音节动宾短语构成的韵律词,而不能是单音节名词或动词,如:*进行杀。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华民主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这一点:“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不会那样平坦,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注]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日,第2版。要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王丽娟(2015)认为,双音节谓宾动词带宾结构充分体现了现代汉语中双音韵律模块具有使动词转为名词的功能,这一功能与屈折语言中的名词化词缀类似,都属于形态手段[8]。这一观点把双音节形式动词的作用抽象成标记后面宾语名词化的特殊韵律形态,从韵律形态的角度提出了一条解释路径。

韵律语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发现汉语的韵律模板对句法的限制作用,其局限在于无法完全厘清意义对句法的影响。与此相比,从韵律语法发展而来,直接与语用交际接口的汉语语体语法的研究,其覆盖面和解释力则有了明显提高。

第五类,表“存在、具有”义:具有、存在、呈现、发挥、有。

吕叔湘(1980)已经发现形式动词具有正式体的语体功能,他还认为,这主要是双音节动词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关于双音节、名词化具有正式语体特征的相关研究较多,尤其是冯胜利的一系列论著,对汉语语体语法进行了系统研究[9]。冯胜利(2012)强调,“语体不同则语法亦异”[10],形式动词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汉语书面正式语体的发展密不可分。

王永娜(2016)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对HSK词表中的2389个动词进行了穷尽性考察,作者共梳理、归纳了71个形式动词,并按照语义分为五类[11](P170)

第二类,表“施加”义:给予、加以、予以、致以、施以、处以、施加、表示。

第一类,表“实施”义:进行、从事、作、实行、采取、实施、施行、开展、举行、举办、发出。

So L3=950×I5+475+475-200=950×I5+750,L4=A2-200-200-(950×I5+750)=A2-950×I5-1 150

第三类,表“致动”义:保持、增进、增强、滋长、推动、推迟、深入、综合、助长、中断、增加、引起、延缓、延长、吸引、维持、维护、推进、深化、确保、强化、扩大、降低、减轻、减弱、减少、加剧、加强、加深、加大、加速、加重、排除、保护、导致、促进、促使、避免、防止、禁止、加紧、引起、激起、避免。

第四类,表“实现”义:实现、取得、达到、获得、产生、出现、形成、造成、发生、遭到、遭受、受到。

2.语体语法视角下的形式动词

可以看出,王永娜对形式动词成员的选择过于宽泛,不是传统意义上语义虚灵、数量封闭的功能性动词,很难让人完全接受。

一位留守老人发现家中有盗贼,于是反锁了大门。老人寻遍家中所有地方,不见盗贼。正在一筹莫展时,忽然听到墙外空调外机处有轻微响动。机警的老人发现了盗贼,于是报警,盗贼被抓。

同时,可以看出,传统研究者更重视句法语义,而韵律语体理论者则认为韵律、语体才是决定因素。影响形式动词特殊性的主要有四种因素:句法、语义、韵律、语体,那么,究竟是谁制约了谁?下面就在真实语料的基础上,来具体回答这一问题。

二、基于语料库的形式动词多因素关系分析

这里主要以“进行”为例,通过对BCC、CCL语料库的考察,分析形式动词在不同的构式中具有怎样的韵律语体特征,形成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韵律语体和句法语义的关系又是什么。

(一)“进行”的共时构式

1.NP1+进行+着/了/过+数量+NP2

(1)他说,他所领导的游击队先后进行了大小一百一十五次战斗。(《人民日报》,1986-04-05)

在“进行+NP”中,“进行”后面可以加体标记“着、了、过”,此时,“进行”充当的是具时空实义动词,表示“从事”义,不是形式动词用法。我们发现,语料库中的NP短语往往是比较具体的“数量+名词”结构;同时,宾语核心必须是表示动作、活动概念的双音节抽象名词,而不能是单音节名词或动词,如:*进行战、*进行赛,否则就违反了汉语核心重音指派原则。

2.NP1+Adv+进行

(2)专业部门组成了信息基础设施、电信、能源与矿业、运输服务业、农业、旅游和卫生保健基础设施等7个工作小组分头进行。(《人民日报》,1995-07-04)

在这一构式中,“进行”可以受副词修饰,而且后面没有再接实义动词,因此,它是比较典型的实义动词用法。

3.NP1+进行+抽象双音节动名词

(3)加拿大:神父主持弥撒,一男子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刺杀(搜狐新闻标题,2019-03-27)

根据冯胜利提出的“核心重音指派原则”,汉语作为双音节音步型语言,当双音节作核心动词时,后面的宾语要承担指派重音,必须大于或等于双音节的重量才符合汉族人的节律和谐[7]。就此而言,形式动词后加双音节动词宾语的“规定”,其实是汉语韵律的形式要求。

4.NP1+对/就+NP2+进行+(双音节形容词)+抽象双音节动名词

工分在集体化时期的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社员靠它分配粮食和现金,队干用它组织生产、调节社员的生产积极性等。所以辛逸认为:“工分制既是一种分配制度,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劳动的管理制度。”[注]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第127页。 70-80年代十队的记分方式与全国的其他村落一样,都采取计时和计件两种记分方式。在非农忙季节,一天10分,每天分3节,一节3.3分,每年生产队评1-2次等级。

(4)对军事谋略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目的、范畴和研究任务等主要理论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讨论和科学论证。(《解放军报》,1989-11-10)

可以看出,构式4和构式3之间存在一定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用“对”将动作对象提前,更重要的是二者的语体差别,可以在抽象动名词前加上双音节修饰成分。我们发现,在语料中,“进行深入地调查”与“进行深入的调查”并存,其中,使用“的”的情况占绝大多数,约占总数的95%。使用“地”说明调查是实义动词,而使用“的”则说明调查是动名词,抽象度更高,属于泛时空,带有正式体特征。

5.NP1+进行+对+(NP2+的)+抽象双音节动词

隧洞地处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东翼前弧,华北地台之山西台背斜与鄂尔多斯台向斜的过渡带、相对稳定区。地质构造变动微弱、构造形迹有小型褶皱和断裂构造等。加里东造山运动影响整个华北区域地壳垂直整体隆起,致使本区缺失奥陶系上统-石炭系下统的地层,后又经历多次间隙性垂直升降运动,当进入燕山运动以后,构成东西构造有别,河谷下切侵蚀与堆积交替完成,黄河河流阶地发育。调查分析河曲县历史上地震情况,未发生过较大破坏性地震,考虑周边地震影响,本区地震基本烈度Ⅵ度。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 g,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 s。

(5)有步骤地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和进行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人民日报》,1953-10-01)

相较于构式4,构式5将动作对象并入到抽象动名词的修饰成分中,使得原本比较具体的动作变成抽象的概念,距离感加强,句式的正式度更高。王永娜(2013)和王永娜、冯胜利(2015)认为,动词的名词化凸显了由个体所构成的整体的空间,而忽略对个体事态的具体叙述,表现出很强的泛时空性特征,这就是动词名词化具有书面正式语体功能的原因所在[12][13]。冯胜利(2012)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看报<读报<阅读书报<书报阅读<书报的阅读(从左到右正式度越来越高)”。这里表面都是动宾结构,但事实上它们从词汇形式到句法格式都不一样,而每变一次形式,其语体的效应就随之而变。可见,语义相同,而词汇不同、结构不同,语体风格也会不同。

总起来看,在现实语料中存在着两个“进行”,一个是实义动词,如构式1、2;一个是形式动词,如构式3、4、5。其中,构式3是严格意义上的形式动词,删去“进行”基本不会影响句子结构和意义。从构式3到构式5有正式度逐渐增强的特点。可以说,将二者区分开来,更有利于我们认清形式动词的语体特征。

(二)“进行”的历时演变

通过检索CCL古代语料库,可以发现,“进行”在线性上同现的语料共734条,其中,明代以前27例,明代10例,清代43例,民国时期654例。例如:

(6)进行者。先敷近。后敷远。行者行者。必先近而后远。(《墨子·经说下》)

(7)更十余里,行一道甚易,夜月始出,忽闻有异气如贵香,因趋进行,不知厌远。(北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九)

(8)忽报外面有流民数十人进行讨赏。(清代佚名《乾隆南巡记》第十九回)

(15)是人所做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北凉昙无谶译《优婆塞戒经·悲品》)

从例(6)~例(9)可以看出,“进”与“行”最初同现时是两个并列的动词,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都是实义动词的用法。“进行”的形式动词用法出现在明代,并在清代的小说中开始增多,真正大量使用是在民国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民国时期的语料中,仍有很多用例都是构式2中的实义动词,这种实

①需要指出的是,民国以前的“进行”语料很多都是偶然线性同现。义用法与形式用法的并存情况与现代汉语十分相似。不过,在民国时期,构式3较为少见,构式4与构式5更是尚未出现。裘洁(2010)通过对语料库的考察,也得出相似的结论。其实,不只是“进行”,其余形式动词的演化路径也和“进行”大同小异,它们均从明清时期开始呈上升态势,到民国时期则达到高峰[14]。在一定程度上说,形式动词表示正式体的用法很可能形成于民国时期。探讨这一原因,应与当时的白话文运动有密切关系。新文化运动前后,有不少参照英语语法结构翻译的白话作品,产生了所谓的“欧化的汉语”。可以说,近百年来汉语正式语体的形成、发展都与它有很大的关联。

上述研究给我们很多启发,形式动词的确不是完全没有词汇意义的傀儡,不能将它看作是典型的轻动词,也不能将它简单化地处理为一种名词化的韵律形态手段,当然也不宜直接从正式语体表达出发进行较大范围的扩散。

水处理综合实验是上海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是获得学士学位的必修课。其先修课程是环境工程原理和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每学年开设一次,安排在第5个短学期。在2014年下半学期之前,水处理综合实验基本采用演示性(“传统”)实验,即提供实验理论和程序的讲义给学生;实验小组进行实验,每人根据每次实验的结果,单独写一份实验报告并提交。整个学期至少进行5次实验。传统实验主要集中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为基础的各处理单元(例如,混凝/絮凝、沉淀、吸附、氧化、生物处理)。通常第一次课安排的是实验室安全讨论课,而且在学期内有专业认识实习,安排两次污水处理厂的现场考察。

(三)整合视角下的多重因素关系分析

形式动词这种表达之所以具有正式体特点,除了“欧化”因素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内因是在于汉语从魏晋以来的双音化韵律演变。那么,其双音化背后的动力又是什么呢?沈家煊(2011)认为,双音化在动词和名词上的作用是充实内容,“减虚增实”[15]。可以说,“进行”的合并是符合汉语双音节演化的趋势的,它保留了“行”的“从事”义和“进”的“前进”义,从而构成了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两个基本含义。其中,“行”的“从事”义又成为“进行”的主要含义而得到大量运用,这可能是与古代汉语中“行”的语义比“进”更为广泛和丰富有关。另一方面,“进行”作“从事”义解释时,“从事”必须要带上一个宾语,这就为“进行”成为形式动词提供了句法槽位。也就是说,“进行”意义的虚化也促使句法配置发生了变化。

以上探讨是从语体特征出发的溯因分析,如果从语法化的进程来看,形式动词“进行”则经历了从实义动词的偶然共现,到重新分析为双音节动词,再到动词的词汇意义不断虚化,最后在句法环境和正式体语境基本固化为形式动词的演化路径[16]。在这一演进过程中,不同因素彼此关联,互为因果。由于形式动词语义轻微,说话人想要表达的内容必须涵盖在形式动词的宾语中,所以宾语的核心必须是浓缩的“概念”[17]。而汉语单音节动词具有具体性、事态性的特点,双音节动词则往往具有抽象性、非事态性的特点[18],因此,形式动词的宾语绝大多数都是双音节动名词[19]。这不仅是句法、语义的要求,也是韵律语体中核心重音指派规则的硬性要求,即宾语必须重于或等于动词。就此来说,双音节形式动词不能带单音节的宾语,否则就会造成韵律的失衡。与此同时,双音节动名词的抽象性会给人带来一定的距离感,交际中的“语距”被拉大,让人产生正式庄重的感觉与感受。这种正式体的语感一旦形成,就会约定俗成,在语言交际中,它会驱动说话人进一步遵守韵律上的“平衡律”,或者驱动说话人选择更加具有正式体感的构式。

总体来看,韵律和语体既是形式动词句法、语义演变的结果,也是推动形式动词句法、语义演变的因素。它们之间很难说是谁制约了谁,而更像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或者说,形式动词的特征是多重界面互动作用的结果,其具体互动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究。

三、形式动词范畴化模型

这里主要探讨关于形式动词范畴化标准和成员数量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确定形式动词的范畴标准是什么,在标准制定上不能只看典型,也要选取一些在形式或语义上比较特殊的形式动词,进行真实语料的考察。下面将考察公认的单音节形式动词“作”和目前不被认为是典型的双音节形式动词“推进”,并与“进行”作一简单的比较,最后归纳出形式动词的成员条件和范畴化模型。

(一)“作”的语料库考察

1.“作”的共时构式

A.NP1+状语+作+N单

(10)正是这种业余性质,使他们能够用一种轻松愉快的精神去作画。(林语堂《吾国吾民》)

B.NP1+向/为/对+NP2+作+V单

(11)那挂在锦绒花瓣尖上的露珠,没有名字也没有性格。它对任何问题都不作答。(冰心《冰心全集第五卷》)

C.NP1+向/为/对/就+NP2+单音节A+作+双音节动名词

市售3种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的主要质量比较……………………… 田慈惠,刘航岐,杨 柳,等(3·175)

(12)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早作部署,早作安排(早*作出安排),加强就业指导……(《人民日报》,2002-12-25)

从构式A可以看出,“作”和“进行”一样,也有实义动词的用法。不过,“进行”对名词性宾语的要求至少是双音节,而“作”既可以带单音节名词性宾语,也可以带双音节名词性宾语。这仍和核心重音指派规则有关,形式动词“作”本身就是单音节,其

①这里的*主要是指“早作出安排”这一五个字的韵律模式,在政府工作报告这样的正式语体中,它在韵律上是失衡的,不合语体语法规范。宾语不能轻于单音节,所以可以是单音节、双音节。我们知道,大多数单音节动词的动作性非常强,但是也存在一些可以理解为活动概念的单音节动名词,就此而言,“作+单音节名词”时是实义动词,“作+单音节动名词”时是形式动词。

从上述例句可以看出,由于韵律的限制,和“作”搭配的宾语必须是单音节动词或者是表示行为的抽象双音节动名词。为保持韵律的和谐,常常在单音节“作”前面添加单音节状语“巧”“另”“早”等,如C类构式就是语料库中最典型的用法。

2.“作”的历时分析

在CCL古代语料库中,可以发现,在上古汉语中,“作”与“做”都用“作”来表示。例如:

(13)丁卯,命作册度。(《尚书·顾命》)

(1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不同的国家制度决定了经济发展形势的多样化,我国通过分析多年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总结出由国家指导经济发展方向,带动经济发展这一正确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法也应运而生。

“做”作为“作”的俗字,出现较晚。它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隋唐变文、宋元话本及元代杂剧等俗体文学中,“做”的运用较为普遍。例如:

(9)你把徐、刘两家公子召来,一一进行面试。(民国曹绣君《古今情海》卷二十六)

(16)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做众恶。(唐代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从表2可以看出,攀枝花优质钛精矿经流态化氧化→流态化还原→常压一段流态化浸出及过滤、洗涤、干燥煅烧后,钛精矿中TiO2品位可从47%左右提高至约90%,CaO+MgO总含量从7.5%左右降至约1.5%,其中CaO含量在0.75%左右,SiO2含量5%左右,不满足大型沸腾氯化法生产钛白粉对原料的要求。为了进一步降低产品中杂质元素含量,对人造金红石产品进行了磁选试验。经磁选后人造金红石TiO2含量≥92%,CaO+MgO总含量约0.6%,其中CaO含量在0.3%以上,SiO2含量4%左右,仍高于氯化钛白原料对CaO和SiO2的指标要求。

(17)我将这新痕把旧痕湮透,正是一重愁翻做两重愁。(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

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作”一直兼有实义动词和形式动词两种用法。同时,由于“做”主要出现在俗文学中,并且高频使用,两个字逐渐有了不同分工。现在,“作”主要在书面语中使用,承担抽象的形式动词用法,距离感和正式体也更加凸显。可以看出,“进行”和“作”在历时演化路径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其具体的语义选择、词语搭配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两者在韵律、语体的原则上都体现出相似的特征。

(二)“推进”的语料库考察

1.“推进”的共时构式

A.向+NP+推进+补语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的好奇心理是非常重的,但是由于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有限,其在开展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很难长时间地保持專注力,以对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了相应的影响。而在小组合作这一模式下,就可以使这一现状得到改善,增强其学习形式的新颖性、丰富性,保障其自主、积极地投入其中,将该模式的价值、效用展现出来。

(18)通过出兵阿富汗,苏联的武装力量向前推进了六百多公里,再向前跨一步,就到了印度洋,直逼海湾。(《人民日报》,1980-10-24)

语文课程承载着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使命。对于经典厚重、主题鲜明的文本,应充分领会编者的编排意图,挖掘可供拓展的主题生长点,集聚类主题的文化资源,让学生由主题语言积累悄然进入类主题的学习。

B.抽象NP+Adv+推进(+着)

(19)新区的发展建设在井然有序中持续推进着。(《人民日报》,2015-07-23)

C.推进+复杂NP(XXX的+双音节抽象动名词)

(20)双方将积极推进中方在塔吉克斯坦开展农业技术合作项目的探讨和实施。(《人民日报》,2013-05-21)

在构式A和B中,“推进”的用法属于普通动词的用法;在构式C中,可以算作边缘性形式动词用法,三者在使用数量上相差不大。可以看出,在这几个构式中,与“推进”共现的配列成分的抽象度都很高。这说明形式动词所具有的正式体不只是来自于形式动词本身,也有可能是来自它所位于的具体构式和语体环境。这种语境可能会影响对“推进”性质本身的判断。因此,王永娜把诸如“推进”“增加”等经常出现在正式体中能带动名词的双音节动词都当作形式动词的观点[11](P170),是不够妥当的。

2.“推进”的历时分析

在古代汉语中,“推进”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其主要意思是“推举人才”。例如:

(21)抑挫独立,推进附己,此樊姬所以掩口,冯唐所以永慨也。(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汉过》)

(22)太宗数访群臣才行,师道虽有所推进,而乏甄品。(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杨师道传》)

在宋代到清代的俗体文学中,“推进”主要是“推门进来”的简称。而在现代汉语中,“推进”义已经抽象化,基本上只出现在正式语体中。

(三)形式动词范畴化模型

通过对“进行”“作”和“推进”的语料考察,我们对形式动词产生了一个新的划分次类的设想,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形式动词范畴化模型

图1中的核心形式动词是指像“加以”这样的典型形式动词(目前只有一个成员);它只有形式动词用法,没有实义动词用法,语义虚化非常彻底。中间发展中的形式动词是指意义比较虚灵的一类词,如“进行”“作”,数量很少,基本封闭;它既有实义动词用法,又有形式动词用法,但是以形式动词用法为主。最外层的“边缘形式动词”是指具有较强的词汇意义,但经常用于正式体语体且满足形式动词的句法构式的一类词。这类边缘形式动词往往可以前加核心形式动词,如:“从三个方面进行推进”,由此可见,“推进”并不是核心意义上的形式动词。这类边缘形式动词数量较多,只要是双音节抽象动词在一定的正式体构式中都可以进入,它一般处于半封闭状态。那么,这类词是否还可以称为“形式动词”呢?我们认为,从词汇语义的角度来看,将这些词称为“形式动词”不够妥当,也会引起误解,因此,不妨把它命名为“边缘形式动词”或“正式体形式动词”。此外,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三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截然分明,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一部分边缘形式动词和发展中的形式动词可能会越来越往中心靠拢,一部分也可能会向外扩散。

综上所述,形式动词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类特殊动词,它所具有的种种特殊表现,是句法、语义、韵律、语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形式动词虽然语义轻微,但并不是完全不可分析,它所具有的表示动作范畴义限定了所带宾语的语义范畴,而宾语的语义范畴又会影响选择什么样的词语。形式动词具有的正式语体功能既是句法、语义、韵律作用的结果,也是形式动词产生、发展和固化的推动力。语体能力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语感能力,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韵律,不同的文化模式也有不同的交际距离。在句法语义之上的、更为抽象的韵律和语体是人类语言所共有的,既是很多句法、语义现象产生的原因,也是其共同作用的表现,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汉语的大语法应该既包括传统的句法系统、语义系统,也包括属于节律音系层面的韵律系统和以交际为基础、以韵律为手段的语体系统。一方面,这些子系统各司其职,独立运作;另一方面,这些子系统之间往往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共同作用[20]。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句法、语义、韵律的专门研究,其实自然语言中的很多现象都不是独立发生的,加强各子系统间的互动研究是当今语言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德熙.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为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而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5).

[2]陈宁萍.现代汉语名词类的扩大——现代汉语动词和名词分界线的考察[J].中国语文,1987,(5).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刁晏斌.试论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的功能[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6]陈永莉.形式动词的范围、次类及特征[J].晋阳学刊,2003,(3).

[7]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结构及其对句法构造的制约[J].语言研究 ,1996,(1).

[8]王丽娟.论汉语准谓宾动词带宾结构中的韵律形态[J].汉语学习 ,2015,(2).

[9]冯胜利.论语体的机制及其语法属性[J].中国语文,2010,(5).

[10]冯胜利.语体语法:“形式—功能对应律”的语言探索[J].当代修辞学,2012,(6).

[11]王永娜.汉语书面正式语体语法的泛时空化特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12]王永娜.谈书面语中“动词性成分名词化”的语法机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3).

[13]王永娜,冯胜利.论“当”“在”的语体差异——兼谈具时空、泛时空与超时空的语体属性[J].世界汉语教学,2015,(3).

[14]裘洁.基于语料库的形式动词研究及其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5]沈家煊.从韵律结构看形容词[J].汉语学习,2011,(3).

[16]董秀芳.论“X着”的词汇化[A].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语言学论丛(第28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7]张国宪.单双音节动作动词语用功能差异探索[J].汉语学习 ,1989,(6).

[18]王丽娟.从名词、动词看现代汉语普通话双音节的形态功能[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9]王永娜 .“NNVVN”、“VNN”、“VN 的(N)”语体等级的鉴别[J].汉语学习,2015,(4).

[20]周韧.韵律、句法和语义,谁制约了谁?[J].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语言学论丛(第55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A New Probe in Formal Verbs from the Integrated Perspective of Prosody Style and Syntax Semantics

Liu Xingyu
(Faculty of Linguistic Sciences,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83, China )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arguments in the number of members in formal verbs categor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ffecting factors in predecessors.This paper take traditional forms of the verbs “jingxing(进行)”“zuo(作)”and“tuijing(推进)” as examples.In the corpus, the collocations of the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cases are investigated.Moreover, the syntactic specificity of formal verbs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hythmic style and syntactic semant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four factors are reciprocal causation.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new subcategorization of formal verbs is formed.

Key words: formal verbs;prosody;formal style;interactive;category model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8YCX023)

作者简介: 刘星宇,女,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硕士研究生。

标签:;  ;  ;  ;  ;  ;  

韵律语体与句法语义综合视角下的形式动词范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