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点轴发展战略加快新疆城市化发展_增长极论文

实施点轴发展战略加快新疆城市化发展_增长极论文

实施点轴开发战略 加快新疆城镇化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论文,城镇化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45(2001)02-0006-05

对于非城市国家特别是人口和地域大国而言,地区发展差距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长期存在的。因此,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人们最为关注、各国政府都力求解决的宏观问题,也是经济学家们所研究、解决的一个焦点问题。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即是消除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举措。积极、稳妥地实施这一战略必须根据西部地区的现状确定一条最适合、最有效的区域经济开发模式。而区域经济的发展是通过区域中心城市(即区域增长中心)的带动、辐射和扩散进行的,并以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道路为重要内容和必然条件。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整体和局部、区块和区极(带、轴和线、点)的关系。因此,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的《建议》正式提出了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走城镇化道路,加快城镇经济发展已成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协调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措施。本文拟就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和发展新疆城镇经济做一些论述。

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总的可以归纳为两类:

(一)均衡发展战略模式

该战略模式主张在区域间、区域内部各地区间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所有产业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均衡发展战略模式必然牺牲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而且,对于一般区域,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来说,不可能拥有足以推动所有产业和地区平衡发展的雄厚资金。少量资金的平衡投放必然得不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预期目标。因此,平衡发展战略模式只是一种不现实的理想模式,对西部、新疆来说并不适用。

(二)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

非均衡发展战略从现有资源的稀缺性角度指出了平衡发展战略模式的不可行性。同时,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表明,由于在资源因素、地理区位环境、历史原因、经济基础、宏观决策等方面的差异,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带有非均衡的特征。该模式着重强调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源优先发展重点领域或重点部门,以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非均衡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威廉姆森的“区域成长”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们所熟知的倒"U"字型理论,即一国或一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间成长的差异将会扩大,这种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和必经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间不平衡的趋势得到遏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逐渐缩小,实现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转变。但这一自我发展、自我协调过程需经历相当长的时期,且早期差距如果过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区域成长”模式不适用于我国这样地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

2.梯度开发模式。梯度推移理论80年代被引入我国,与邓小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理论”和“两个大局”的思想相契合,很快运用到我国生产力的总体布局中,形成了我国的梯度开发模式。该模式的基本内容是: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中,经济技术梯度客观存在,而且总是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递减。因此,应让东部高梯度区域优先掌握运用先进技术,然后逐步向处于第二级、第三级梯度的区域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速度的加快,区域间的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后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就是说新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结构更新是依次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发展的,而这种转移是由近及远通过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向外扩展的。梯度开发模式在我国理论界和政府得到广泛认可,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安排的主要思路,东、中、西三大地带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与产业扩散的基本脉络。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投资重点向东倾斜,使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东西部发展的差距也不可避免地拉大了,这种过大的差距已开始严重制约国民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九五”期间,国家提出协调发展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3.增长极模式。该模式主张,地区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首先在某些中心城镇集聚和发展起来,刺激经济发展,通过向外的扩散和辐射作用促进、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这些集中了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的中心城市就是区域增长极,在区域经济运行中,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即“增长极”的出现造成极化效应,使要素高度集聚,产生“城市化趋向”,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增长极”向外围地区的扩散又会产生“扩散效应”,带动整个经济区的发展。从理论上讲,二者相辅相成,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形式,只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作用强度不同。但在实践中,特别是处于经济发展较低阶段时,极化效应总是大于扩散效应,难以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增长极模式主要用于落后地区的开发和现代化,依赖于自然资源开发的城市化等问题。我国主要用于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如重点投资、走城市化道路、培养增长点等。

4.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是运用网络分析方法,把国民经济看作由点和轴所组成的空间组织形式。该模式以增长极模式为基础,不仅强调“点”(即各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或发展条件优越的区块),而且还强调连结“点”与“点”的交通动脉即“轴”的开发,形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理论界又进一步提出了“据点——轴线——网络”开发论。

朱镕基总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说明》在论述“关于地区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讲到西部开发时指出,十五期间,“从地区讲,重点是依托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不能全面开花”。这里的“线”就是轴,“点”就是中心城市或“增长极”(区块),以线串点就是“点、轴”结合通过以点带面形成经济带或经济圈,最终带动更大范围的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从我国发展的总体水平看,适用于点轴布局模式,这种模式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并可实现高速增长和较好的经济效益,缺点是会导致地区发展差距的扩大。因此,在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同时,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实行其适度不平衡的协调发展战略,即把东、中、西部和边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与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

落后地区开发是一个工业化过程、现代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时期,一般也是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时期,因为城市是工业的载体,而城市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可以说,城市化水平、城市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或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证实。

1.从城市化水平和分布密度来看,到1998年底全国城市总数为668个,城市化水平为33.2%,而西部为26.1%、新疆为31.8%,分别比全国低7.1和1.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滞后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20年,西部GNP年均增长10%以上,而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却只有1.3%,相差近9个百分点。西部城市数量少、城市化水平低、发展慢是造成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疆1997年末,二、三产业的比重合计为73%,城市化水平应接近45%,实际为28%多一点,约低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应为41.24%,实际只有29.54%,相差11个百分点。新疆平均10万平方公里才有一个城市,而全国平均2万多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城市,东部地区每1.26万平方公里有一个城市,36平方公里有一个城镇。新疆平均每一万平方公里只有0.11个城市,2000多平方公里有一个城镇,城市最小间距平均约1000多公里。新疆19个城市除乌鲁木齐、克拉玛依两市以外,其余17个城市的年工业产值都在5亿元以下,只有9个城市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注:钱云等:《新疆绿洲》[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

2.从城镇规模、城市化水平与经济产值的关系来看,1998年末我国2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人均产值比中等城市(50~100万人口)高出50%,比小城市(20~50万人口)高97%,城乡人均产值之比为20:1。(注:《新疆经济报》[N],1999年9月21日。)有专家预测,今后15年内,若能通过城市化战略,使农村人口减少30%,在其它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即可增加30%。如果转移2亿左右的农民,会使中国的耕地大约增加1800万亩。中国的城市化率一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就能增加非农业人口1000万人。(注:《中国经济时报》[N],2000年3月8日,第5版。)

3.从城市经济在经济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据1996年的统计,我国666个城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074.2亿元,占全国的68.6%。其中50个最强城市所占面积不足全国土地总面积的0.9%,人口只占9.1%,却创造占全国27.1%的国内生产总值,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利税占全国的43.2%,财政收入占全国的41%。入围50强的城市中,东部地区有32个,占64%;中部地区有11个,占22%;西部地区仅有7个,占14%。(注:《经济日报》[N],1998年1月8日,第5版。)可见,城市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差异的集中体现。

4.从“千亿级”城市分布来看,1992年中国出现第一个“千亿级”城市——上海(年GDP1054亿),到1999年“千亿级”城市增加到14个,西部仅有两个城市(重庆、成都)名列其中,分别列为第4、10位,西北无一。原有的一些区域中心城市落伍了,如西安、长春、哈尔滨、济南、南京等,原“十大城市”之一的成都、武汉、沈阳等被挤出前10名,被深圳、苏州、杭州、无锡所代替。1997年人均GDP(以万元计算)位于前十强的城市中,中西部城市无一入围。(注:《南风窗》[J],2000年,第6期。)

5.从新疆城市经济对全区经济的增长贡献来看,据1999年的统计,新疆19个城市的建城区面积只占全疆土地总面积的0.03%,却容纳了34.4%的人口,创造了57.96%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全区67.4%的财政收入,城市化水平为30.89%。(注:张国文:《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 加快我区建设事业发展》[N],《新疆经济报》,1999年9月21日。)如果提高城市化水平,使新疆城镇居民的人口增加一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2个百分点,约产生1.3亿元的直接需求。因为城镇居民的消费指数比农村居民要高出约1500元,一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约是一个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3~5倍。1999年我区仅城市住房建设就拉动国民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2000年我区城市住房建设投资的增长将拉动自治区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注:《新疆经济报》[N],2000年10月19日,第8版。)现在人们已取得这样一个共识:城镇化是个战略,今后50年到100年之内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调之一,基本过程之一,也是西部开发的主调和基本过程之一。

所以,城市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大陆桥沿线城市的崛起。加快城市化建设,走城市化道路是实施非均衡的点轴开发战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战略措施,也是加快新疆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新疆应实施点轴式开发战略以加快城镇经济发展

(一)发展陆桥经济和城市经济

1.新亚欧大陆桥和南疆铁路的延伸为新疆“东进西出”的大开发战略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大开发必然带动陆桥经济的大发展,陆桥经济又会推动新疆的大开放、大发展。

2.陆桥经济带的开发要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点轴结合,相互推动,带动整个经济区的发展。新疆境内的新亚欧大陆桥铁路线全长1300多公里,区域面积55.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70多万。(注:《亚欧第二大陆桥与新疆经济发展》[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有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库尔勒等中心城市,形成陆桥经济轴线上的“点”(增长极),平均城镇间距130公里,其中乌鲁木齐——奎屯,城镇间距50公里,已有城市带的雏形。

(二)重点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区与城市经济带

依据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新疆经济的发展应以天山北坡经济区为重点,率先发展,从而带动北疆地区以至全疆经济的发展。

1.天山北坡经济区是东起乌鲁木齐西至乌苏和克拉玛依的综合经济带,所辖面积7.8万平方公里,只占全疆总面积的5%,人口330万人,占全疆的20%。它集中了全区40%以上的经济和科技力量,城镇、交通、能源等基础条件好,是我国西部最具发展潜力和最具优越条件的地区之一,是新疆的“东部地区”和经济重心区,具有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1)有以兰新铁路、北疆铁路、312国道、吐乌大高等级公路、乌奎高速公路、现代丝绸之路为主轴线的经济带;(2)有中心城市的“点”、经济中心的辐射;(3)有全疆的科技、教育、信息、文化中心,具有雄厚的科技、人才优势;(4)集中了全区70%以上的工业基地;(5)有四大农业产业基地:全国优质纱、布;优质葡萄酒;番茄酱及制品;畜产品生产基地;(6)有独——乌——奎金三角;(7)有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巴克图等边境开放口岸;(8)有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等等。

2.城镇化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新亚欧大陆桥新疆境内沿线城市12座,占全疆19座城市的63%,其中天山北坡经济带就拥有城市10座,占全疆城市数的53%,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新疆段)城市数的83%,城镇间距不到40公里。(注:《亚欧第二大陆桥与新疆经济发展》[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乌鲁木齐市拥有152万人口(流动人口30多万人),是具有综合功能的特大城市,1998年GDP232亿元,占全区GDP的1/5强,财政直接收入的2/3强,已跻身于全国最强50强城市之列(列第25位),是西部开放的窗口和中亚国际大都会。

有两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二类开放口岸;有现代化的国际商贸城;有地区级城市2个:克拉玛依、石河子;有较多的区域中心城市:昌吉、奎屯、石河子、克拉玛依等。

四、新疆城镇化体系建设构想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道路与政策选择,应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时间阶段性和区域的差异性,要有利于地区间的协调发展,经济空间的相对均衡。结合新疆的区情,近期应采取发展中小城市和加快城镇建设相结合的方针政策,中期应以发展大中城市为重点,远期应重点发展一两个特大城市或几个地区性的大城市,建立大中小城市、小城镇相互协调、相互推动、相互补充的城镇体系。

(一)就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来看,新疆应走特大型、大中小型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城市体系发展道路

1.根据新疆地域广袤、绿洲经济的特点,将乌鲁木齐建设成为200万人口以上、功能齐全、辐射能力强的综合性特大城市。这既是加快新疆发展、城市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措施的需要。

2.将库尔勒建设成为100万人口以上,以石油工业、天然气加工业为主,服务功能较为齐全,能辐射南疆地区的中心城市,使“北乌南库”成为全疆城市体系的中心城市。

3.除扩大现有5个中等城市(克拉玛依、石河子、喀什、伊宁、库尔勒)规模外,再将哈密、昌吉、奎屯、阿克苏、吐鲁番等扩大为30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力争将喀什、石河子建设成为50万人以上的大中城市。

4.积极稳妥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城镇是区域发展赖以依托的支撑点,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连接大中城市和农村集镇的桥梁和纽带,要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同时发展县以下的小集镇、乡镇,充分发挥绿洲经济的特点,尽力沿交通线形成城镇带和各级经济区的增长点,形成大小“点线”串联的经济轴或经济带。

(二)城市布局及其建设要“沿线”、分层次进行

1.沿北疆铁路以乌——奎段为重点培育经济增长点,建设密集的城镇带,形成一级城镇带,即自治区级城镇带。

2.沿南疆铁路线及输气管道线建设次级城镇带,形成二级即地区级城镇带。

3.沿边境开放口岸城市建设边界城镇带。

4.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牧)的生态建设布局县市以下的小乡镇、集镇。

总的原则是以特大型、大型城市为龙头,以中小型城市为主体,县、乡、城镇相联系,建成科学布局的城镇体系。自治区有关部门提出:“自治区城市发展的重点是强化城市规模效益。按照‘一主两翼三地带’的骨干格局发展。‘一主’就是完善中心城市乌鲁木齐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头作用;‘两翼’就是加快库尔勒——和田、奎——乌——独两个二级中心城市的发展;‘三地带’就是积极发展沿北疆铁路、南疆铁路和边境口岸地带的城镇,形成各级中心城市和特色城镇。”这一发展思路和城镇化发展战略是符合新疆实际和大开发需要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和点轴式开发模式的体现。

(三)关于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与认识问题

1.城市建设是一种高回报率的经济投资,城市地产也是国有资产,也要保值增值。因为房地价是不断增值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有偿使用,可收取费用和利润的。城市建设就是要不断地增值,不断地改善环境,不断地完善城市的综合功能。

2.城市的生态建设、环保投资是经济问题,是一种高效率的长期投资,不是赔钱的买卖或纯消费投资。这可用城市生态恶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来说明:我国在80年代因污染而造成的直接损失约800亿元,相当于我国1987年国民生产总值的7.7%。据专家估计,90年代以来中国因环境污染每年损失约2830亿元,其中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灾害损失2000亿元,其它污染(固体废物排放、噪声污染等)的损失130亿元。(注:《劳动报》[N],2000年10月9日。)所以投资于城市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资金不仅可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还会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同样可以保值增值。

3.城市建设要遵循生产力布局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切忌主观、盲目,要考虑条件,有重点、有规划。

4.各级城市要有特色和民族个性,有地域形象,有文化底蕴,有魅力,要充分体现和发挥各地区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比较优势,切忌“千城一面”、“百城一孔”的类同和一般化。

[收稿日期]2000-12-18

标签:;  ;  ;  ;  ;  ;  ;  ;  ;  ;  ;  ;  ;  

实施点轴发展战略加快新疆城市化发展_增长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