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斯德哥尔摩的生态策略论文_程婧媛

简析斯德哥尔摩的生态策略论文_程婧媛

程婧媛

(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河南省 开封市 475000;)

【摘要】

人、城市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和尖锐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近半个世纪以来,绿色设计、生态环保等相关概念和思想在国际建筑界层出不穷,未来采用何种规划设计和发展运作模式才能使得我们的城市获得持续性的健康发展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城市设计为切入点,分析斯德哥尔摩整个城市设计中的生态策略。

【关键词】

城市设计、生态、斯德哥尔摩

【正文】

1.城市设计中绿色生态思想的源起

20世纪以来,由于人类创造空前繁荣的物质文明,同时也滥用自然资源,对地球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产生严重破坏。人、城市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和尖锐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一个时期以来,与绿色设计、生态环保等相关的各种概念和思想在国际建筑界层出不穷,未来采用何种规划设计和发展运作模式才能使得我们的城市获得持续性的健康发展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1974年,舒马赫的论著《小的是美好的》为自足性设计提供了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提倡设计师应更多地关注和利用地方性适用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水能和太阳能等。1975年,英国著名建筑师罗杰斯等人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发起成立了相关的城市生态组织,并在其编著的《小小地球上的城市》中系统途释了他对21世纪世界城市发展的看法其核心是“重建与自然平衡的城市”。

1987年雅涅斯基提出完整的“生态城”设想,包含自然地理层、社会功能层和文化意识层三个层次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发展、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和城市有机组织结构的形成等五个层次,表达了生态城市所追求的城市与环境、城市环境与人类意识共同进化的思想。

1992年全球环境发展峰会签署的“里约宣言”,第一次以官方联盟的方式提出“可持续发展”准则。1997年,王建国院士提出“绿色城市设计”的概念。认为城市设计在经典的美学、经济、人文基础上,还要加上基于“生态优先”的设计准则。同时从价值取向角度,将城市设计发展大致划分成三个阶段:1920年以前主要基于建筑美学及视觉有序准则的第一代城市设计;1920-1960年代遵循技术美学和经济性准则的第二代城市设计;1970年代以来崛起的第三代城市设计。即王建国院士所概括并提出的“绿色城市设计”。同时,论文还论及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次的绿色城市设计要点。

2.斯德哥尔摩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2006年,40个欧洲城市支持和参与了由欧盟发起的欧洲绿色之都评选计划。其中包括21个首都城市。这一计划将从2010年开始每年奖励一个欧洲绿色之都。其评选的目的有三,一是奖励那些为实现更高的环境标准作出了不懈努力的城市;再者是为了鼓励城市在改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追求更加有远见的目标;并且作为启发其他城市,推广最优方法和经验的范例。

2010年,斯德哥尔摩获得了第一个欧洲绿色之都的美誉。同年发布的城市总体规划的主题就是“可步行的城市”。当北京在雾霾的笼罩中束手无策,斯德哥尔摩市中心交通量最大的一条环路上常年PM2.5最高值为15。当北京曾经的自行车洪流在如今拥挤的车流中渐行渐少,斯德哥尔摩的自行车专用道却在迅速延伸。人们把小汽车留在家里,沿着风景优美的山脚和湖畔,骑车10公里去上班,节省了额外的健身时间!

曾经,工业革命和二战后的经济腾飞也给瑞典的城乡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污染。斯德哥尔摩城市区域的水体一度也被警告为“不可接触”,水面浮起死鱼。而今天人们可以自由地在市中心的大小水系中游泳、钓鱼、戏水。

基于瑞典的城市行政区划方法,斯德哥尔摩市域范围仅188平方公里,居民80多万人,预计2030年会达到100万人口。结合斯德哥尔摩的总体规划报告,可以看出,尽管欧洲绿色之都的评估重点是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斯德哥尔摩的城市发展从未偏废过社会和经济的方面。

在斯德哥尔摩面向2050年的区域发展规划中,首先重新探讨和界定了生态环境、社会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下图表达了两个重要的观点:第一,生态环境是一切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繁荣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健康的社会环境为基础;第二,三者的联系密不可分,互为因果,不再是以往所认为的部分相关。

2.1可行走的城市

规划的核心思想是未来的城市应适应人的尺度和速度,突出人性化、安全、环境友好的城市。相应的具体策略是:

(1)强化城市中心核

(2)发展重要城市节点

(3)通过活力街道和公共空间系统将城市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将有吸引力的、有活力的安全的城市环境延伸到整个斯德哥尔摩城区。

斯德哥尔摩的城市发展和欧洲许多城市一样经历了老城堡、文艺复兴时代、工业时代和现代主义时代。新规划强调以人为本,宜人的步行环境将从老城区延伸连接整个斯德哥尔摩。基于这一思路,新的绿地和公园将完善和连接已有公共绿地系统,9个周边城市节点将得到重点发展,强化城市品质。多条重要的公共空间廊道将得到加强,以连接城市的不同街区。

良好的步行环境使得步行成为日常生活的自然部分,当人们步行或骑行穿过城市绿地和广场,可以很好地领略和享受优美的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不仅得到运动,并且获得一种参与到城市生活中的愉快感受,甚至带来自发的交流和不经意的灵感。因此良好的步行环境对居民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强化节点和建立联系也是可行走的城市的重要方面。其目标是在周边城市节点形成更具备城市品质和活力的本地中心,按照人性化尺度改善步行环境,增加混合功能,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居民,并提供更多的本地就业机会。

2.2城市空间是社会整合的舞台

和其他城市一样,斯德哥尔摩业已形成了一些具有不同社会特征的社区或街区,存在一定的社会隔离问题。瑞典在二战以后由于工业腾飞,引进了大量劳动力移民,之后又因欧洲的多次战乱,涌入了大量难民和移民。由于瑞典本国人口自然增长长期为负值,政府非常重视发挥外来劳动力对社会的作用,通过多种手段鼓励文化和社会整合。针对客观存在的社会隔离现象,加强城市公共空间,并连接不同的城市节点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

一个社区或街区的公共空间为当地不同年龄、肤色、文化背景、职业背景的人们提供最自然的接触机会,哪怕只是相互观望。当人们看到别的人和自己一样爱他们的孩子,和自己一样在雪地里显露童心,和自己一样喜欢某段音乐,和自己一样希望种植和观赏花木,和自己一样关心环境污染……共性会让人们走近,将对差异的恐惧变成好奇和欣赏。

将这些分散的城市节点和公共空间自然地联系起来,是城市文化和社会整合的又一个有效举措。在斯德哥尔摩城市南部交通轴线上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串各具特色的社区中心和公共空间。轴线的北端,是斯德哥尔摩最巨大和复杂的城市内部交通枢纽。

对照斯德哥尔摩的城市发展目标,可以发现“可行走的城市”不仅关系到交通安全和绿色出行,还关系到市民的身心健康、社会包容、经济繁荣、服务改善、城市活力和吸引力等多方面的城市发展目标。

3.结语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城市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生态理念也越发深入人心。因此,在生态城市设计中,要严格依据设计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创造性的规划和设计,尊重和保护城市原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稳定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条件和基础, 实现城市发展的生态化。

【参考文献】

1. 唐艳红. 城市设计的生态观与文化观——兼谈可持续的景观设计原则[J]. 中国园林, 2014(3):54-58.

2. 葛珂, 陈玥晨. 城市设计生态理念初探[J]. 化工管理, 2014(23):277-277.

3. 屠锐. 走访未来的“共生城市”--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海港生态城[J]. 公关世界, 2014(8):42-43.

4. 邹慧芬. 生态城市设计探析[J]. 科技资讯, 2010(6):146-146.

论文作者:程婧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住宅设施》2018年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  ;  ;  ;  ;  ;  ;  ;  

简析斯德哥尔摩的生态策略论文_程婧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