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能力研究
宫立华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昆明 650302)
摘要:以《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对比赏析》为例,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学习能力,阐释大学语文课堂上人文思想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学习能力;人文思想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实“境界”不仅适用于“词”的赏析与评价中,同样也适用于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学语文课堂在原有的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应形成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创设生活情境、渗透人文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给语文课堂教学插上诗情的翅膀,给学生的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学生在这里放飞希望,放飞学习梦想,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
纵观中国的文学传统,其对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特别重视。《周易》云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观察人类文明,可以推行教化庶民促使天下昌明。可见,我们的祖先已经非常重视人文思想对人的教化作用。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的先贤们更是不断地完善人文思想的内涵。孔子亦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发现,修养人的德性、人的品性,是人文教化的重要功能,这也是孔子对人文教化的最好的概括与诠释。
那么,我们的大学语文课堂上如何让人文思想润物细无声呢?我认为,我们应先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学习能力,才能因材施教。
1 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学习能力状况分析
1.1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不高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因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导致高考成绩不理想才进入高职院校。进入大学校园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又使他们在学习中充满倦怠与挫折感。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常存在这样一种怪现象: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中因其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的制约,缺少学习动力,抱怨课程枯燥乏味,从而流露出厌学情绪;另一方面,教师则抱怨学生的起点低、学习上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差等。由此形成了相互抱怨的怪现象,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很多高职学生因初高中知识储备的相对不足,加上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所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常常表现为倦怠、烦躁甚至畏惧,更谈不上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成绩越来越差,效率越来越低;更有甚者,有些学生会否定自我,缺乏自信。这样的情绪与状况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1.2学习热情不足,学习自觉性和持久性严重缺失
大多数高职学生虽有学习意愿,但又普遍存在心浮气躁、学习热情不足的情况。而且部分高职学生喜欢主观地区分学习内容的“有用”与“无用”,他们主观认为“无用”的知识就自动放弃不学,即使那些被认为“有用”的知识也学得浮光掠影、一知半解。另外,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自控能力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持久性。很多学生在学习自觉性方面还停留在初高中阶段并完全依赖老师,不会自己主动地有选择地去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习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而不能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在学习的持久性方面,很多学生更是难以持之以恒,常常表现为三分钟热血、五分钟沸腾、七分钟冷却,持久性严重缺失。
1.3学习能力较弱,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相对不足
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也相对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擅长用脑“理解”,只是习惯去死记硬背,更谈不上知识的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二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不善于分析、归纳总结,只喜欢带有趣味性的问题、偏爱“情境式”设置的学习内容、钟爱实践实训知识的学习,而对理论性知识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厌烦需要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学习内容,从而表现出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水平弱的特点。
正因为高职学生具有上述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状况,这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应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让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有一个质的飞跃,下面我就结合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来谈谈我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2 人文思想润物细无声
要想改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我认为,应该从学生思想上入手。毕竟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我们无法近期有大的改变,但是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思想是瞬息万变的,这就是我们大学语文大展拳脚的机会。下面就以大学语文的教学为例来说明。
2.1创设生活情境,领悟文本情感
高职学生既然喜欢带有趣味性的问题,喜欢“情境式”的教学内容,我们的教学就应“投其所好”,从而让学生对我们的教学感兴趣。以《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为例: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姜氏生庄公时难产(庄公脚先出来),所以姜氏因受到惊吓而厌恶庄公并给其取名叫“难产”。很多学生读到这里对姜氏厌恶庄公表示不能理解。我是这样设置生活情境的:生活中父母都希望给孩子取个好听又有意义的名字,因为这名字蕴含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期望,就拿在座的大家的名字来说,都是既好听又有意义的,这时大家都会意地点头。可是姜氏呢,因为儿子庄公出生时难产,就取名“难产”,由此可见姜氏喜欢庄公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不喜欢。”这样我们能不能理解姜氏对庄公的厌恶之情了?大家都微笑着点头。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活动只要改变下方法,教学效果可能就截然不同了。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因材施教,可能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2涵养人文精神,激活人文思想
大学语文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在欣赏作品中涵养人文精神,激活人文思想,从而提高人文素质。以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来说明。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们欣赏这首词不单单是分析它的主要内容,而是体会苏轼在他人生的困境、人生的低谷中乐观地面对生活的精神。这首词的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交代了词的写作时间、背景。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三月初七,当时苏东坡来到黄州已是第三年,原来的微薄积蓄已经用光,生活越来越艰难,一些朋友帮他凑了点钱,准备在沙湖那里买地耕种。于是,三月初七这天,苏东坡带几个人到沙湖去看地,路上遇雨,即兴而作。
这首词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苏轼旷达超脱的胸怀,寄寓着他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他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吟啸徐行在风雨之中,自由、洒脱而无所畏惧,不管是自然界的风雨,还是是人生旅途的风雨。这种淡然处之、这种轻松喜悦、这种豪迈豁达,让我们心向往之、钦佩之、思慕之。东坡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是我们常人望尘莫及的,也是难以企及的。结尾“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开头相比,显得轻描淡写,却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淡然处之。随你有多少狂风暴雨迎面而来,在我的眼里,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这里,“风雨”跟“晴”正好是相反的,“晴”就没有风雨或者还有太阳的照射,但是偏偏作者来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表面上来讲,他把人生甚至是几乎致他死命的政治打击看得很淡,实际上,这句包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点出了人们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获得的启示与妙悟。自然界的风雨、雨和晴,在作者看来毫无差别;人生中的政治风雨、错误得失,又何足挂齿。显然,苏东坡的这首词是借题发挥,他胸中的许多感慨、想法也因途中的遇雨而促发。他从途中遇雨到山头斜照,悟出许多做人以及人生的道理。这里既借眼前之景谈心中之事,又用自然的现象谈人生的哲理。苏东坡于人生最落魄最潦倒之际却活得那么辉煌,那么灿烂,在于他有一颗旷达、超脱的心。由苏东坡身上,我们获得很多人文精神的启示:尽管我们都会经历很多人生的坎坷和不如意,虽然我们的才气不如他,但是我们的人生品质应该和他一样,我们应该有高尚的品质,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3激发学习兴趣,为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上,我是尽可能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对比赏析》为例:在创世神话中对不解现象的理解上,中国神话和古希腊神话存在惊人的相似。就拿世界的起源、人类的诞生等问题的认识,中西方的创世神话的认识存在着惊人的相似。
关于世界的诞生,根据徐整的《三五历纪》记载,最初天地浑沌一片,就像个大鸡蛋,是盘古开天辟地后才有了天地、日月星辰以及草木森林河流;但那时还没有人类。根据《风俗通》的记载,女娲是人类的始祖,她抟土造人始有人类。而在古希腊神话中,赫希俄德的《神谱》这样叙述世界的诞生,世界在产生之前是一片混沌,叫卡俄斯。随后这片混沌生出了地神、黑暗神、爱神、地狱神以及黑夜神。后来,地神与天神结合生出克洛诺斯,即宙斯的父亲。而《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关于关于人类的起源是这样记载的,宙斯的堂兄普罗米修斯觉得世界美好却有点单调,就用泥土造人,教给人各种技艺并盗火给人。
有意思的是,中西方都认为人类是用泥土造出来的,讲到这里我就问学生,为什么中西方会不约而同地认为人是泥土所造的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大家热烈地讨论,最后认为,这大概是由于神话产生的时代各民族在物质生产和社会形式上的一致性所造成的。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此可见,我们不要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只要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分析、去思考,得出的认识甚至不比老师差。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我们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事半功倍,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的现状而因材施教。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多为学生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让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受到学生的喜爱,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注重人文思想的教育,点燃大学语文课堂上的人文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尽情地徜徉,享受人文思想的哺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高职学生的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铸就大学语文课堂的辉煌!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刘松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 中 下)》,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5]陈丹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特点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6]吴廷玉、徐挺.《文学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8]罗崇敏.《大学人文精华读本》[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9]王国维著《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页3
[10]夏华等编译《周易》,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6,页116
[1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页75
[12]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02,页8
[13]刘松来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页324
[14]刘松来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页324
作者简介:宫立华(1979—),女,吉林省梨树县,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方向。
论文作者:宫立华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研究》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学生论文; 人文论文; 能力论文; 思想论文; 高职论文; 北京论文; 古希腊论文; 《科技研究》2019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