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深化对党的建设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_党建论文

继续深化对党的建设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_党建论文

不断深化对党的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的建设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12)06-0025-06

党的历史经验证明,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历史任务、同党为实现这些任务而确立的纲领、路线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这些伟大成就是在党的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取得的。同样,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特别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同时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这些情况表明,要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不断开拓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境界,把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党的建设要勇于直面问题是我们党的经验和传统

党的建设要勇于直面问题是我们党的经验和传统,因为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政治路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建党实践相结合,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具有广大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任务,因此,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问题。比如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强调共产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不断地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我们党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实践,也表明党的建设要直面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此为标志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当时我们国家面临的是十分困难的局面,十年内乱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创伤,“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的混乱现象极其严重。面对困境和压力,我们党科学分析国内状况和世界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坚定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针对长期以来的思想僵化或半僵化,邓小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他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此推动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为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探索和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和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使我们党面临着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在新的条件下为人民执好政,用好权,发挥好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作用,需要在党的建设的战略上作出转变。这既是强调共产党执政为民所要求的,也是我们总结苏联共产党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江泽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是他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为坚持和发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作出了杰出贡献。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我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反映在党的建设上,是胡锦涛同志系统地提出执政的“七个范畴”。2004年6月29日,胡锦涛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和8月22日胡锦涛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都强调了要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党执政新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特别是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研究开辟了广泛的空间。

二、从党的新的历史方位出发构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框架

政党是当代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政治现象,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里都有政党存在,并在国家经济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政党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一种政治现象。1848年《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立。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结合自己的理论成果,对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进行了集中的阐述。这种论述,既同历史上的资产阶级政党划清了界限,又同当时已经存在的非科学社会主义政党划清了界限,为工人阶级建立自己的政党,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指出了正确的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始人是从革命性的角度论述党的建设的内容的,他们认为,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建立一个自己的政党,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纲领和路线,制定战略和策略原则,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以后,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并没有更多的论述。

1917年,在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苏维埃国家政权的确立使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国共产党的地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苏维埃国家政权建立后,党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一方面要健全和巩固苏维埃政权,抵御外来的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另一方面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加强党的建设。俄共(布)中央和列宁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开始到1924年1月逝世为止的6年多时间里,为俄国共产党的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探索出了许多有见地的理论和原则,为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奠定了基石。但列宁领导建立的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国家政权体制,是他探索过程的产物,有些思想不一定成熟,只是表明列宁的探索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江泽民在2000年1月14日中纪委第四次全会上指出,从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等一批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而到了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遇到了严重挫折。他指出,这是一个错综复杂、变化深刻的历史进程,向人们、向一切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提出了许多重大课题:世界社会主义的这种变化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究竟为什么会解体?具有几十年历史的苏联共产党为什么会失去政权?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应该如何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开辟光明的未来?把这些问题思考和研究清楚了,我们党就会更好地巩固和加强自己,更好地领导人民在新的世纪谱写出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恩格斯多次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P681)列宁也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2](P274)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实现了两个根本性转变。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根本性转变,既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对执政党建设提出了许多崭新课题。

一是由领导革命的党转向执政党,不仅意味着党的地位的转变,还要求党的理念和活动方式要跟着转变。作为领导革命的党,其理念和活动方式就是革命,并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实现这一革命。当然,革命和阶级斗争并不是中国共产党主观发动的东西,而是中国社会客观现实的要求。但在长期的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思维方式活动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过去的痕迹,同当前执政党建设的要求很不适应。执政党理念不是革命,而是改革发展稳定。执政党也不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这一点,而是要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完成这一转变,对于全党和广大党领导干部来讲,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二是由领导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建设转向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建设,不仅是领导的经济模式的转型,还要求正确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在过去,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长期具有阶级斗争意识的党。从执政以后,开始把经济建设看做是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经过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经济建设的伟大胜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不仅提出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且开始了由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移。这也是对我们党的挑战,即要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市场经济多元化要求的关系。党既要具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又要具备协调利益、整合社会,进而巩固群众基础的本领。这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和历史性的课题。

三是一个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必须解决权力腐败的问题。早在1956年,邓小平在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就指出了执政是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考验,“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3](P214)为什么得出这个判断,因为执政就是掌握权力,执政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标志,也使我们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表现为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用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同时如何防止权力对党的侵蚀。

上述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挑战,涉及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的方方面面,因此,它要求我们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要做到:

一是着眼于回答现实问题。党的建设首先是一个实践的科学,它既源于实践,又更需要将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践。如果仅仅把党的建设停留在理论状态,停留在研究领域,或者满足于理论的高深,满足于理论的完美,就背离了我们研究问题的初衷。所以,党建要着眼于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需要在和实践的“结合”与“转化”上下功夫,它回答的现实问题越多,解决的现实问题越多,成效就越大。

二是避免理论研究的学理化倾向。应该承认,同世界其他执政或未执政的政党相比,我们党在理论研究空间的拓展上是十分努力的。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面对苏共的垮台和我们党执政碰到的大量现实问题,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是深入和具有前瞻性的。但党的建设研究的进一步开拓,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进行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把它落在实处。在研究中当然有必要针对复杂的事实,进行理论的拓展或创新。但如果理论不实用,或者这些理论离实际太远,就是一种学理化。因此,有必要提倡更多地从问题出发,从实际出发来探讨问题,在此基础上拓展或拓宽理论,让理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能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适当的政策方案,能够进行制度化的设计。

三是要求我们必须把理论研究的成果尽快地贯彻到实践中去。党的建设理论来源于实践,本身并非高深神秘、难以企及。将理论问题说清楚,人们是很容易掌握和弄明白的。如果老是在理论研究上打圈圈,故弄玄虚,脱离实践,这种理论是苍白的,也失去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当年曾经很形象地把理论比作一把好箭,批评有些同志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这样的箭再好也没有用,这种情况今天依然存在。

三、从历史的纬度和现实的空间推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创新

201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党面对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面临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这充分反映了全党对长期执政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体现了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深谋远虑。回首过去,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艰难曲折但却依然辉煌的道路。展望未来,我们清醒地看到,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执政党的执政规律,从执政党的特点出发,立足于执政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环境,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第一,把党的建设放到一个历史的纬度来思考,不断提高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它一开始就是一个按照科学化要求建立的政党。翻开1929年12月28日毛泽东所作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的报告,由衷地感到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的努力。可以说,倡导和推动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发展阶段一以贯之的自我追求。今天提出党的建设的科学化,不是说以前党的建设是不科学的,而是说当前任务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如何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如何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如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要从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出发,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思考,同时,要认真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党的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了在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主线贯穿下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指望靠单项的某个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不科学的。强调党的建设科学化,就必须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整体推进党的建设。强调党的建设的科学化,也要求我们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收到实效。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任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加强党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的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党建理论。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就是要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制度的严密性、科学性以及各项制度之间的关联性、互补性和协调性,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就是既要继承和发展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方法,也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努力改进工作方法,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环节。

第二,把党的建设放到现实的空间来审视,推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创新。

推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创新要求我们在党的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执政党的特点,按照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加强党的建设。一方面,它是工人阶级执政党,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更广泛的代表性,是它执政的前提,这也决定了它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型的党,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政治那一套进行党的建设。另一方面,它又是一般的执政党,在执政的功能上和一般的执政党没有什么不同,这就要考虑如何借鉴其他执政党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党的建设。执政党如何使自己的决策和运行机制适应执政的特点,如何按照执政的要求建立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恰恰是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概括地讲,就是执政党既要搞好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又要正确处理好政党、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一是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党政关系问题。严格地讲,用执政党反映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地位是不科学的,因为共产党不是议会体制内的政党,它不是通过选举执政,也不以选举作为自己执政的目的。它从根本上讲是一个革命型政党,革命后是以无产阶级专政为目的的,即在社会生活各方面起领导作用。同时,共产党执政的内涵要比西方执政的概念要宽泛。共产党不仅掌握着国家最高行政权,而且要对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起领导作用,要对中央权力机关、地方权力机关和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起领导作用。所以,在反映共产党的地位上,领导党的概念要比执政党的概念更为科学。共产党作为领导党,在掌握了政权以后,最核心、最直接的任务也是执政,但如何在执政过程中构筑一个具有共产党自身特点的党政关系,却是一个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着力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和水平。经验表明,合理的党政关系应该是职能的分工。执政党对国家权力系统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是通过发挥政治影响、推荐重要干部、管好权力机构中的党组和党员、提出有关国家重大事务的主张并使之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来实现的。理顺党政之间的关系,就是形成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党政职能分开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执政机制,形成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格局。党委统筹协调好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关系,统筹安排好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群团等方面的工作,使各方面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要做好这项工作,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从而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二是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党群关系问题。党群关系也即先锋队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宣布自己是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政党。应该说,对于党群关系的这一特点,共产党无论是革命前,还是革命后,从理论上认识都是清楚的,因为只有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理解为什么共产党要夺取政权,要掌握政权。也就是说,共产党人的革命和执政,都不是为了一党一派的私利,而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问题在于,在执政后通过什么形式和手段更好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如何密切党群关系,这是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说明,不少剥削阶级的政党或政治集团,执政以后就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极力为本阶级、本集团和执政官员个人攫取私利,结果形成了一个欺压人民、侵害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正因为这样,他们终究要被人民所抛弃。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2010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2011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同中央党校第48期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员座谈,都强调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个最不应该出现问题的方面,在党执政后却成为我们的最大危险,这确实要引起全党的充分注意,理应成为我们党执政要考虑的重大战略问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代表着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都无从谈起,甚至走向失败和垮台。共产党必须做到清正廉洁,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党内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要做到这点,就要立足于从制度上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党的权力运行机制。

三是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党内关系问题。民主集中制是工人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是维护党在组织行动上的一致、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是正确处理党内关系、建立党内正常政治生活的根本组织原则。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这是工人阶级政党建设的普遍规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得出的最基本经验。在历史上,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在理论和目标上团结一致并把自己的全部时间贡献给革命的职业革命家组织。在列宁看来,“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4](P121)实际上也是如此,要在沙皇制度下,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党应当采取秘密组织的形式,内部实行高度的集中制和极严格的纪律。但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依然沿用了列宁革命时期党的组织的这些做法,把党的活动搞得很神秘,忽略了广泛发动群众和发扬基层组织的积极性问题。上级决策,下级无条件地执行,这种单向运作机制造成了党内思想僵化,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执政条件下党内关系的核心就是党内民主。按照列宁的说法,党是根据民主原则组织起来的。党内一切事务由一律平等的全体党员直接或者通过代表来处理。必须让全体党员就整个组织所关心的问题能独立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概括地说,党内民主就是全体党员依照党章共同行使党内权力。这样一种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从根本上保证了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党内民主是党的肌体和运行机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执政条件下的党内民主更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人民民主的发展。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从建党的那一天起,就把民主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一个为着消灭一切不平等,最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而奋斗的政党,没有理由在自己的活动中排斥民主原则。更重要的是,共产党是广大党员按照自愿原则结合起来的、为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奋斗的组织,在它的各成员之间也必然是平等的。所以,党内民主是共产党的本质属性,是决定共产党永远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因素,在党的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发挥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

第三,把党的建设放到党要执政并长期执政的战略层面来把握,推进执政党建设的自我改造。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曾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当前,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只有抓紧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才能落实好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才能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做到执政并长期执政。推进执政党建设的自我改造,从结构上来说,涉及党员、党的干部和党的组织制度。关于党员,列宁有句名言:“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即革命工人阶级的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注重党员质量的提高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5](P51)一个政党要有成就和发展,所需要的是它的成员的无私奉献,而不是投机钻营。但党一执政特别是执政时间一长,就会有一些不想贡献,只想捞取好处的人混入其中。更危险的在于,如果制度不健全,那种不学无术、投机钻营者会更为得势。而改革者,特别是忧国忧民忧党者要想有所作为,不一定能打破这种局面。苏共的教训说明,如果执政党没有一个自我纯洁和淘汰机制,听任姑息党内腐败分子、投机分子、浑浑噩噩自甘庸俗者、离心离德冷漠旁观的“不作为”者等不合格甚至违法乱纪党员长期混迹党内,党确实有自毁长城的危险!从干部的角度讲,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具有宽广的胸怀,淡泊个人名利,要力戒为人不正,为政不正。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修养。说大话,说假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是资产阶级政客的作风。作为一个党员或党的领导干部如何确立自己做人、做事、做“官”的形象和风格,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坚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到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党的组织制度涉及党员之间、党员干部之间、党员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对此,1980年2月29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就明确指出,共产党员应该忠于党的组织和党的原则,不应该效忠于某个人。任何人不得把党的干部当做私有财产,不得把上下级关系变成人身依附关系。反对某个同志的某个意见,不等于反对这个同志,反对某个领导机关的某个同志,不等于反对这个组织,不等于反领导,更不等于反党。几十年过去了,要真正解决党内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

在我们党处于执政地位并将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始终是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康。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时候,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的建党学说。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毛泽东对执政党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系统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贡献。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标签:;  ;  ;  ;  ;  ;  ;  ;  ;  

继续深化对党的建设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_党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