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茵陈蒿汤灌肠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论文_张玲

加味茵陈蒿汤灌肠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论文_张玲

广西省灌阳县人民医院内一科 541600

【摘 要】目的:研究加味茵陈蒿汤灌肠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黄疸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不同的治疗方式,将研究中的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加味茵陈蒿汤灌肠治疗,分析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茵陈蒿汤灌肠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显著,能够促进患儿肠管蠕动,增加其排便的次数,能够使药物更充分的被肠黏膜吸收,相对于口服汤剂,具有更大的优势,家长更容易接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加味茵陈蒿汤灌肠;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418-01

为了研究加味茵陈蒿汤灌肠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对本医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黄疸患儿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研究分析获得一些体会,现将其综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2014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100例黄疸患儿进行研究,患儿均为无热型黄疸,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9.5±2.5)天,湿热型黄疸43例,湿热夹瘀型黄疸7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9.6±2.6)天,湿热型黄疸42例,湿热夹瘀型黄疸8例。两组患儿,中医辨证为湿热型黄疸,均表现为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间接胆红素指数在220-420umol/l,直接胆红素小于34.2umol/L,其中ABO溶血及G6PD酶缺陷病例共为16例,而中医辨证为湿热夹瘀型黄疸,表现为间接和直接胆红素均增高,胆红素指数在34.2-220umol/l,其中6例临床诊断为胆汁粘稠综合征,5例为婴儿肝炎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感染),2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对两组患儿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这两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可以将其用作对比分析(P>0.05)。诊断标准:①生后二十四小时以内出现黄疸。②血清总胆红素值已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或每日上升超过85umol(5mg/dl),或每小时浓度大于8.5umol(0.5mg/dl)。③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大于两周,早产儿大于四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34.2umol(2mg/dl)。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采用碱化体液、白蛋白、肝酶诱导剂、加光疗进行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采用更昔洛韦5mg/kg,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加味茵陈蒿汤灌肠治疗,具体配方为:郁金5g,茯苓6g,白术5g,大黄2.5g,栀子5g,茵陈10g。如果患者属于湿热夹瘀型黄疸,在原方基础上随症加木香5g,赤芍5g,金钱草10g,红花3g当归6g、柴胡10g,每天1次,3至5天为一个治疗疗程。灌肠方法:药方中所有药物采用水煎熬,等到药物为三十七摄氏度左右的温度,用注射器吸入20ml,再将注射器与肛管进行连接,插入患儿的肛门内5到7厘米,将药液滴注到患儿直肠以上的结肠中。在此过程中,要抬高患儿的臀部,并指导其取右侧卧位,将药液和结肠黏膜的接触面积扩大,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药物更好的进行吸收。药物经结肠进行点滴,并将速度控制在每分钟十到二十滴左右,最好能够促使药液在患儿的肠道内保留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促使药物能够进行充分性的吸收,进而促使治疗效果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观察指标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相关标准,对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将其评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标准。治愈:经过治疗后,患儿的黄疸消失,血清胆红素呈现正常的状态(34umol/L,即2mg/d以下),各种体征均消失,肝功能正常;显效:经过治疗后,患儿的黄疸相对于治疗前明显好转,血清胆红素下降的幅度为治疗前的三分之二;有效:患儿的黄疸相对于治疗前要好,血清胆红素下降的幅度为治疗前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之间;有效:经过治疗后,患儿的黄疸没有发生变化,血清胆红素下降的幅度为治疗前的三分之一,体征与各种症状没有改善。治疗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方法

对研究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统计学软件选择SPSS19.0,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50例患者中,治愈27例,占54%;显效6例,占12%;有效2例,占4%,无效15例,占30%。观察组50例患者中,治愈35例,占70%;显效7例,占14%;有效5例,占10%,无效3例,占6%。两组的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2组疗效对比,差异显著(X²=18.68,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及多发病之一,主要因为新生儿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肠肝循环导致排泄延迟等所致[2]。当患儿存在缺氧、酸中毒、脱水、溶血等病理因素,会导致胆红素在生理性黄疸的基础上迅速加重,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脂溶性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使基底核等处的神经细胞黄染,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而以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均增高的病理性黄疸,特别是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目前西医主要用更昔洛韦治疗,但疗效及安全性不很明确。中医学将新生儿黄疸归为“胎疸”以及“胎黄”的范畴,认为该疾病的病机为湿热熏蒸证,并且伴有脾虚肝旺的表现。本证多因孕母湿热内蕴,传于胎儿所致。湿热之邪,蕴阻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胆液外泄,泛溢面目肌肤而发黄,肝胆疏泄失常,气机郁滞,湿热蕴结血分,侧气滞血瘀。因此该疾病应该遵循柔肝健脾、清利湿热的原则,气滞血瘀则加用疏肝活血药物治疗。本研究中主要采用加味茵陈蒿汤对患儿进行灌肠治疗,方中茵陈能够利湿清热退黄,栀子能够清三焦之湿热,大黄能够泻下解毒、通便清热,郁金退黄利胆、解郁清热,白芍能够平肝柔肝,白术则能够除湿益气健脾,茯苓具有淡渗利湿的功效,湿热瘀阻型则加用柴胡舒肝、木香行气,当归、赤芍、红花养血活血,金钱草加强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功效,全方配伍具有柔肝健脾、利湿清热退黄的功效。笔者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对湿热夹瘀型黄疸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加味茵陈蒿汤灌肠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明显,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各种症状,通过直肠给药减少了肝肠循环及对患儿胃粘膜的刺激,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小冰.C反应蛋白和甲胎蛋白在新生儿黄疸中的表达意义[J].重庆医学,2015,(14):1968-1969.

[2]黄敏.白蛋白对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的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19(3):374-376.

论文作者:张玲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4

标签:;  ;  ;  ;  ;  ;  ;  ;  

加味茵陈蒿汤灌肠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论文_张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