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股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拔管后止血方法改进的探讨论文_黄志丽

对股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拔管后止血方法改进的探讨论文_黄志丽

黄志丽

(广西民族医院血液净化科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使用股静脉置管术进行血液透析后拔管止血的新方法。方法:将我科住院并行血液透析的140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使用绷带压迫3M弹力胶布加压固定﹞对照组﹝使用纱布加沙袋压迫固定﹞,以拔管后出血量和血肿形成数量为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二组方法对比,观察组方法能有效地减少出血、血肿,经统计学SPSS100软件包处理X2=1055(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绷带压迫3M弹力胶布压迫止血法,减少了拔管后出血、血肿的发生,是一种理想的压迫止血法。

【关键词】血液透析;股静脉置管;压迫止血

【中图分类号】R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05-0456-02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通常用股静脉穿刺置管术来进行血液透析,作为临时血管通道,在治疗结束后应予拔除。如果拔管后按压方法不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血肿,给患者带来痛苦。为此我们通过探索和改进,将在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我科进行血液透析的140例病人随机抽取73例作为观察组,采用绷带压迫3M弹力胶布加压固定的方法,另外6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原来的纱布加沙袋压迫方法。经过治疗后对比,观察组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们对140行股静脉拔管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患者均为住院病人。观察组73例,男34例,女39例,年龄37~68岁,平均508岁,病程05~3年,平均14年,置管时间7~35d,平均154d。对照组67例,其中男30例,女37例,年龄39~71岁,平均512岁,病程06~3年,置管时间7~35d,平均154d。

12拔管压迫止血方法:观察组患者在股静脉导管拔出前,导管置入部位先行严格消毒,拆除固定翼缝线,在穿刺点覆盖2块5cm×7cm无菌纱布,上方放置无菌绷带(Ⅰ型6cm×600cm)一卷,卷轴应与大腿纵轴一致,将中点对准穿刺点,以左手固定绷带,先不要用力,右手轻捏导管,轻柔、缓慢、匀速地拔出导管,在导管刚出皮肤时左手迅速施加压力,拇指或四指并拢下压,按压绷带止血,力度要合适,按压30min后,使用3条3M弹力固定胶带(日本3M医疗公司生产,规格为50cm×5m),其中2条长20cm,1条长15cm,以绷带为中心作米字形粘贴固定,作胶布固定时左手按住绷带不能放松,(以穿刺点为中心使大腿两侧皮肤向内收拢),粘贴牢固,观察30min,确无出血、血肿后,叮嘱患者拔管侧肢体伸直制动。对照组在拔管时穿刺点使用无菌纱布按压止血30min后,上面放置沙袋压迫。二组患者都是拔管侧肢体伸直制动,并要求严格卧床4~6h,12h后由专科护士察看后予以解除包扎。

13出血量及血肿的估计:无出血:包扎绷带上未见血性渗出物、局部无血肿。轻微出血:包扎绷带有少量血迹或局部血肿<5cm。重度出血:包扎绷带被血液浸湿一半或全部(出血量20~50ml)或血肿>5cm,再次重新包扎[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本文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计数资料用X2,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股静脉拔管两组患者出现出血、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见表1。

表1股静脉拔管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例(%)]

组别n轻度出血重度出血血肿形成观察组738(1095)1(136)1(136)对照组6712(1414)4(597)7(1044)注:χ2值=1055,P<00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从统计结果看,观察组在发生并发症方面与对照组对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2不良反应:观察尚无不良反应

3讨论与体会

31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通常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来进行血液透析。由于其具有损伤少,静脉标志相对明显,操作简便,无气胸、血胸并发症及活动不受限等优点而受到患者的欢迎[1]。但当股静脉置管出现不可控制的严重感染、导管失去功能、内瘘成熟或无需血液透析时,需要及时拔管。且血液透析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凝血功能异常,长期置管形成的瘘管,使拔管后止血变得困难。采用传统的止血方法止血,由于沙袋面积大,不能集中于穿刺点上,穿刺点局部受压力量相对较小,不能辅助固定;而且拔管后患者需要几小时的制动时间比较长,期间很难保持体位,如大小便放置便盆时或者翻动时沙袋移位,造成出血或血肿[2]。采用绷带压迫3M弹力固定胶带压迫止血,绷带以穿刺点为中心按压,按压范围可在5cm×6cm之间,恰好能覆盖血管的破口和皮下隧道出口。绷带按压由于压力与受压面积的关系,使穿刺点局部受压强度在同等的压力下,受压强度高,因按压使穿刺点部位的水分及软组织转移到周围组织,局部下陷严重,绷带可充填下陷部分使受力点上移高出皮肤,使用3M弹力固定胶带粘贴后穿刺点压力不致减弱;绷带与3M弹力固定胶带和肢体作为一个固定的整体,即使在床上做缓慢的转身或小范围肢体活动也不易移位,从而减少局部出血的发生。

32在观察组轻度出血病例8例中,4例是提早下床活动后出现,4例是未满时间自拆胶布引起,唯一重度出血者和血肿形成者均因患者烦躁多动,不能合作,无法制动下肢而引起,证明了该方法止血的效果。相反,对照组轻度出血12例中除3例是提早下床,3例因局部水肿沙袋压迫不完全,其他6例都是体位变动,压迫位置变动引起。4例重度出血和7例血肿形成均为患者频繁体位变动沙袋脱落引起。由于本病的特殊性,抜管后需肢体保持固定数小时,以防止出血。在病人而言不易做到,但在3M胶布固定后病人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减少了出血的机会。

33注意观察病人:股静脉拔管后,每隔05~1小时护士要回视患者1次,观察患者有无心慌、冷汗、苍白[3]等症状,以便及时发现再次出血。确认无再次出血迹象。指导病人在拔管后4~6小时内避免大幅度活动,咳嗽或发生呕吐时及时用手按压置管部位的绷带,以免突然腹压加大引起出血。教育病人不可私自松解绷带,以免导致出血、血肿;出现穿刺部位有异样感、胀痛、疼痛加重或热感增强等时及时按压,可避免继续出血,以减少局部出血、血肿发生[4]。

参考文献

[1]韦艳华,农瑞兰.股静脉置管化疗的护理[J].广西医学,2006,28(4):619-620

[2]王冬梅.血液透析患者股动脉穿刺拔针后压迫止血方法的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6):14~16

[3]田丽.临床路径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4,18(4):734-735

[4]王丽安,李亚杰.冠状动脉腔内支架后重度股动脉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17

论文作者:黄志丽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3年4月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8

标签:;  ;  ;  ;  ;  ;  ;  ;  

对股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拔管后止血方法改进的探讨论文_黄志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