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价值取向与现代价值理性的建构_社会价值论文

社会价值取向与现代价值理性的建构_社会价值论文

社会价值导向与现代价值理性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文,导向论文,理性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价值导向及其作用

价值就是意义,也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作用或影响。价值观是一定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对于区分是非、好坏、美丑、荣辱、得失、祸福、苦乐、利害等的根本观点,即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根本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社会价值导向是指社会提倡什么样的价值观,反对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对人们价值选择的一种引导。社会价值导向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倡导什么样的社会风气的大事。特别是在当前人们价值观多样混乱的情况下,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更具有其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1)社会价值导向为人们价值观起着整体的定向作用。 社会价值导向可以为人们的价值选择指明方向,标明目的,引导人们的行为活动趋向最佳选择。譬如,我国传统的社会价值导向强调整体性,强调公利至上、道义正义,在宏观上指明了价值追求的主流方向,它对人们的价值认识、价值选择起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当这种价值导向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意识时,众多的行为个体就会自觉地把自己的选择与社会的总目标联系起来。(2)社会价值导向具有凝聚作用。 个体自由的价值选择,由于其价值主体、评价标准的不一,而易于形成多元分散的价值观念,形不成一个共同的社会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导向有助于社会成员形成一致的认识和共同的追求,可以把社会成员有效地团结在社会崇高道义和共同利益的旗帜下,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社会凝聚力、向心力。(3)社会价值导向还具有调整作用。社会在变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中,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也总是处于不断的更新整合过程之中,总是在不断充实符合社会最新发展要求的新的价值观,而舍弃与最新社会发展要求已不一致或格格不入的旧的价值观念。同时,个体价值体系的建立过程中由于价值主体与评价标准的不一,因而在其价值的选择上,难免会与体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的主流价值体系相冲突,社会价值导向就为众多的个体的价值选择提供了一种最新的价值参照系,并据此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当前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态势与社会价值导向乏力偏差的表现

观念是现实的产物,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社会运行机制的逐步建立,使得原有的旧的思辨方式受到强烈的冲击,它要求人们扬弃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价值观念。在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下,人们逐步树立和增强了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精神,人们的思想由单一趋向丰富,由封闭僵化转为开放活跃。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主要由价值规律来调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人们的价值取向具有了明显的多元化的倾向,其主要的表现:第一,在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确定上,除了那些社会的优秀分子,许多社会成员不再如同以往将社会、集体、国家作为毫无疑义的优先考虑满足的主体,人们的行为选择更多地选择社会、集体、国家利益与自我利益的兼顾。自我,作为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地位在日益地被人们重视与突出起来。有部分人则逐步地走向“唯我”化,对自己有利的,才值得一做,对自己不利的,什么都不做,陷入自私自利的泥坑。其次,在价值评价的标准上,社会道义责任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的重要性在逐步下降,当然我们不否认我们社会仍有许多义无返顾的社会道义责任的捍卫者、履行者,但相当多的则是在道义、责任与自身利益之间作比较、衡量,以寻求均衡支撑点,讲实惠、功利倾向日益明显,金钱、利益等在价值评价中的砝码被许多人所越来越看重,有的人甚至滑向有钱就拜、有利就图的境地。我们应该承认这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是当前的一个现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承认多元的价值取向都是合理正确的;在对于人们价值观念的问题上可以无所作为,听凭自然。从当前现实情况来看,多元价值取向在给社会带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活跃、主体作用的增强的同时,也导致人们思想混乱、是非模糊、价值判断失去参照标准,在打破传统的同时,我们同时又失去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

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盛行、享乐主义抬头、个人主义等各种错误价值观的蔓延,以及内含其中的各种触目惊心的反面社会现实,固然有其它各种原因,包括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人们思想上出现的某种程度的矫枉过正,即认为旧体制忽视了个人的物质利益、淡漠了金钱的作用,那么,新体制就应该充分乃至无限地满足个人利益的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在改变原有和谐融合的社会关系,使之变得无情甚至残酷的同时,也使人们在价值取向上走向了趋利性,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社会机制的不完善,使得这种趋利性转化为利己倾向并向恶性发展。另外,不可否认,也包括社会价值导向上存在的乏力与偏差的原因,这种乏力和偏差主要表现在:(1 )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主流社会在一些重要的价值观念上缺乏明确而坚定的价值主张,使得人们无所适从。在体制转型期,人们价值观的混乱有些是难免的,但有些混乱并非不可避免。价值观念的更新也不是在否定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意义上的更新,而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基本的经济制度决定了基本的价值观和基本的价值导向,基本的价值观总是一元的,不是多元的。反映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价值观诸如效率观念、信息观念、竞争观念、开放观念、创新观念、人才观念等这些新的价值观念,不仅反映了市场体制的要求,而且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这些新的价值观念已经并将进一步取代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观。但是,这些并不属于社会的基本的价值观念,而是受制于基本价值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性,决定了它必然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集体主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而以金钱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个人主义为原则的基本价值观则反映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正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价值观具有质的规定性的认识上模糊,导致了价值观上的含混不清,也才会有诸如“个人主义是市场经济的精髓,发展市场经济就要发展个人主义。”“搞市场经济就要拜金,拜金不拜权,认钱不认人”等观念在社会上的盛行。(2)价值规律作用泛化,缺少对人们行为的社会效益的强化引导。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直接与间接地成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以及投资者,担当着越来越浓重的社会经济人的角色,从事着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而在经济领域中,价值规律的普遍作用,往往使人们在关注经济效益时,容易忽视它的社会效益一面,放弃社会道义责任对经济行为的制约规范引导作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的价值目标。同时将价值规律的作用泛化到其它社会领域,从而导致义利失衡甚至对立,从而出现社会上“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价值取向的日益滋长蔓延。(3 )以生产力标准涵盖价值评价标准。 社会和舆论对经济活动中致富的人总是褒奖有余, 少有顾及他是通过什么手段致富的,即便是通过非正常途径取得,也是钦慕多于嫉恶,一俊遮百丑,甚而奉之为“成功人士”,并予以诸多政治上的待遇;而对诚实劳动精神太过漠视,有时甚而对牺牲自己奉献社会的行为视为怪异,这实在是一种危险的社会信号和错误的导向。(4 )社会思想教育内容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导致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引导不力。 由于社会缺乏有效的足以抵制人们滑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倾向的思想教育机制,而传统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方法又往往脱离社会现实,导致人们价值观上的模糊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化解澄清,从而进一步导致人们价值观上混乱。(5 )与社会价值导向紧密相关的社会奖善惩恶机制的不全,以及不适当的社会示范效应,导致人们在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上回避崇高、自甘中庸,进而放弃社会道义责任,退守自保。当一个社会人们的善举常常得不到回报,恶行得不到及时有力的惩戒,这无异于奖恶惩善;当一个社会中出现太多的使英雄流泪、使恶徒窃笑的事,当一个社会里奉献的人永远吃亏、享受的人永远可以寄生在社会肌体上大肆掠夺,导致的结果肯定是做善行、讲奉献的人将会越来越少。如果我们的社会不能形成强大的有利于社会正气弘扬的环境,这无疑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错误的价值引导。

以上足可说明,在价值观问题上,如果听之任之,不进行积极的社会干预,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如果听凭错误的价值观念肆意滋长蔓延,带来的必然是社会整体道德的沦丧、正义良知的泯灭、精神支柱的坍塌、人文传统的失落,必将严重地腐蚀我们社会的肌体,扰乱政党的社会生活。我们必须正视由于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的乏力偏差,在涉及到人的灵魂的价值观念的变革过程中出现的多元并存、紊乱复杂的价值取向的现实,去积极探索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需要,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形成积极向上的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以保证我们社会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坚持正确社会价值导向,构建现代价值理性

一个社会,需要有主流的社会价值导向。社会价值导向,是一个社会统治意志的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就是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不仅应包含适应社会现实的广泛性要求的内容,更应包含高于现实的先进性的内容,如果一个社会在其基本的价值取向上仅仅定位于简单适应现实社会基本运行的要求,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推动人和社会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诱发出的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并存的各种价值取向,我们既要看到它们在我国现阶段产生的现实的土壤和经济原因,又要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分析对待。在存在利益对立或利益矛盾的社会中,价值观总是多元的,不可能是单一的,在这种多元的价值观结构中,又总是会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成为整个社会具有方向指导性的价值观,这就是社会的价值导向。我们要对传统价值观进行积极的扬弃,充实时代的内涵,以构建现代价值理性,并以这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价值导向去引导提升人们的价值取向。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各自形成的多元价值观的根本差异,在于对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责任道义和利益的不同重心定位,以及如何处理它们各自间存在的矛盾冲突。从价值主体角度来考察,可主要归纳为两种倾向:一种是建立在个人为本位基础上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一种是以社会(集体、国家)为本位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坚持以集体主义作为社会的根本价值导向,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的,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的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广泛地结合起来,这也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提供了契机。

当然,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使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变化。由此,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的集体主义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对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作出当代的诠释,注重揭示集体主义的时代内涵。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并不是与市场规律相违背,而是要在社会主义的制度下,利用市场规律来强化人们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并充分尊重个人及其能力,激发个人情感,注重个人和集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能力,注重在个人与集体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从而达到自我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的有机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是坚持社会整个(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中国传统伦理素来推崇整体价值观,儒家学说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并告诫世人“上下交相利而国危”,即全国上下都追逐个体利益,国家就会灭亡;全国上下都以群体价值为重,则国家就能兴旺,当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舍生而取义”,即牺牲个体利益保存群体利益。这种朴素的整体价值观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具有积极意义。市场经济承认人的个体价值,这有助于强化人们的主体意识,增强人的自立自强精神。但也容易使人们倾向于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当个人和他人、集体发生利害冲突时,就有可能牺牲后者而保护前者,由此会产生个人本位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从而破坏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尽可能克服这一弊端,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邓小平文选》第二卷337页)因而必须做到个人、集体、 国家利益的兼顾, 并以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提高人们的价值追求。一方面, 集体(社会、国家)应当充分地尊重、关心正当的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当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就要以整体利益为上,让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这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应有内涵。

二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社会主义市场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性质,决定了在这一社会形成中人们既有各自的利益,更有紧密相连的共同利益,也决定了人们在这一社会形态中,既要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也要重视人的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人的思想言行对主体的自身的意义、作用、影响,这种意义、作用、影响,并非都是与社会、集体、国家利益相对应的,许多都是有益无害或无益无害的(当然自我价值中也包括于国家、集体、社会有害的内容)。一个人如果具有自我意识,重视自我价值,努力促进自身的完美,是无可非议的,其对社会是有价值的。一个人不重视自我价值,对自己要求不严,缺乏自觉、自尊、自爱、自重、自强、意识,最终不利社会的发展进步。只有承认并重视人们的自我价值,把人们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调动起人民的积极性。

三是坚持尚义与求利的统一。正确处理义与利之间的关系是道德问题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华传统道德历来主张重义轻利,提倡“见利思义”、“舍生取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也面临如何正确处理义利关系的问题。市场经济的求利盈利法则,极易使人们见利忘义,把金钱、利润作为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所确立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既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和聪明才智先富起来,又要求人们在追逐自己个人利益的同时,以不损害他人、集体、国家利益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和条件,否则就是一种“不义”。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将“义”和“利”两者谐调统一起来,使人们在不损害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做到既利己又不损人,既获利又不损义,当义利发生冲突时,重义轻利,舍利取义。当然,要实现义利的统一,必须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在讲集体主义时,言不及个人之利的“左”的倾向,认为讲个人之利必然损义,必然会导致个人主义抬头。这种观念和做法,只会导致增强人们对所谓“集体主义”的离散力,出现负效应。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6 页)我们决不能否认人的物质利益是基本的生活需要这一基本常识,否则无异于“掩耳盗铃”;另一种是个人利益至上的倾向,把个人利益推向一个极端,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个人讲实惠的年代,这就与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格格不入,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背道而驰。

四是奉献创造和正当享受的统一。积极创造,勇于奉献,是国家兴旺社会进步的根本,人的价值从根本上来说体现在他对社会的创造性的劳动和奉献之中。集体主义的另一层重要内涵,就是提倡人们在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同时,鼓励人们积极为国家、社会、集体多作创造性的贡献。创造和奉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是当今时代的精神。这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一部分人却滋长出了一种不健康的享乐主义心态,他们把追求奢华享受作为生活的最高目标,以肆意挥霍来显示自己的价值。一部分人患上了“落后国家的富贵病”和“游戏人生的享乐症”,人生价值观被完全颠倒过来。当然,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来讲,我们讲创造奉献,并不是要排斥享受。正当的、合理的享受是人的本性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但是必须反对那种脱离国情、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脱离实际收入水平的盲目攀比、坐享其成的享乐主义行为,这是一种有害社会的人生价值观。只有将创造奉献与正当享受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才能使自己永葆向上的精神风貌。

五是导向性与层次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是人们共同根本利益所在。在人们价值取向趋于多元的情况下,需要有这一正确的价值观起导向作用。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不同的利益群体、对不同的人,对接受、实践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要求不可能完全一样,应体现层次性差异: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应该要求他们的价值目标是克己奉公、公而忘私,无私奉献,要在个人正当利益得到满足的同时,自觉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必要时,为了社会大众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而对一般群众,则应该允许先公后私、公私兼顾,只要诚实劳动,不损人利己、不损公肥私,也是值得肯定的;坚决反对那些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惟利是图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行为。这种层次性差异基本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思想觉悟的现状,但在其中所体现的导向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引导人们按照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要求,逐步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转化提升。

标签:;  ;  ;  ;  ;  ;  ;  ;  ;  

社会价值取向与现代价值理性的建构_社会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