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选择_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选择_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生态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他说:“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 这是我们党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中央文件,是我们党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0世纪中叶,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表现出的生态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它标志着传统工业文明开始走下坡路,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成为上升中的文明,生态社会主义时代即将到来。生态文明是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原则相结合,它的目标是建设生态社会主义。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发展新方向,而且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一、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

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母体中产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讴歌资产阶级建设工业文明的伟大成就,他们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2] 此后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又经过多次调整,它创造的生产力比那时又不知还要多、还要大多少倍。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矛盾、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矛盾——对立统一运动的产物。这种基本矛盾运动的主要特征是:资本对剩余劳动的剥削(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以及资本对自然的剥削,两种剥削同时进行彼此加强,实现资本快速积累并在少数人集中。它导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矛盾、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矛盾不断积累不断加强,最后形成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矛盾、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矛盾的全球性危机。

马克思在说到人类社会历史转变时说:“转变的顶点,是全面的危机。”[3] 世纪之交,这种全面危机达到它的顶点,从而使世界史一次根本性转变的到来,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到生态文明时代转变的时刻到来。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是生态社会主义。

这是生态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不能脱离时代的性质寻找答案。

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一百多年来,思想家们提出了种种社会主义,如空想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等。它们作为人类认识的伟大成就已经载入人类思想史册,或者付诸人类伟大实践。它们对社会主义是一种怎样的社会有种种描述,对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有各种分析,武装革命夺取政权,或者议会斗争和平过渡,并在一些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然而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虽然有过许多设想,有过许多尝试和伟大实践,但是迄今为止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现实进程表明,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资本仍然存在并起作用,它的性质没有起变化,它对剩余劳动的剥削(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以及资本对自然的剥削,两种剥削仍然同时存在,两种剥削仍然彼此加强,资本向少数人集中仍然是普遍现象。它导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矛盾,以及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矛盾的不断积累不断加强,最后形成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矛盾、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矛盾的全面危机仍然严重存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仍然有效。

通观人类史,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它由社会基本矛盾——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矛盾、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矛盾——推动。但是,一种文明发展积累的社会基本矛盾不能在同一文明模式内解决,而必须超越旧的文明模式在新的文明模式内解决。这已经由人类历史进程所证明。

随着时代变化,我们需要重新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分析现代社会基本矛盾,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矛盾以及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矛盾,提出“生态社会主义”概念。所谓“生态社会主义”是生态学原则与社会主义原则结合。社会主义原则是,工人阶级组成政党,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取代资本主义,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平等、正义和共同富裕。生态学原则是,世界是“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地球是有生命的有机整体,人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是相互联系的。“生态社会主义由于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发现。”[4]

生态社会主义是人类新社会。怎样建设生态社会主义,这是由时代的性质决定的。当今时代是一个新时代,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建设生态社会主义的时代,一个世界历史根本性变革的时代。

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国家,如果仍然遵循工业文明的模式进行建设,那么,社会基本矛盾是不会有根本性转变的。例如就实际进程而言,无论是苏东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或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虽然通过革命取得政权,但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仍然主要采用传统工业模式,无论在哲学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方面,还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按传统的工业文明模式发展的。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取得伟大成就,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社会基本矛盾,无论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矛盾,还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矛盾,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深刻严重。胡锦涛十七大报告指出:“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在社会领域,贫富差距扩大;消极腐败现象严重;一部分人高消费奢侈浪费;许多人低收入生活困难。在自然领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资源短缺的形势十分严峻。它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例如资本向少数人集中,有报道说,我国现在形成一个富豪群体,占0.4%的人口掌握全国70%的财富。2007年“世界富豪榜”揭晓,现在中国拥有超过10亿美元的富豪人数达到106位(1999年仅有1位),这个数字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这种统计也许不准确,但财富迅速向少数人集中、贫富差距扩大却是事实。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的生活有了改善,但是仍然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但是仍然用旧时代的模式——工业文明模式思考和行动。这是不可能解决社会(人与人)和生态(人与自然)的基本矛盾,以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这种基本矛盾只能超越工业文明模式,在新的文明模式(生态文明模式)范围内才能得到解决。因而,“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写入十七大报告,这是有伟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的。

因此,生态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系列转变。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需要哲学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现代哲学曾经是先进的哲学,是适应建设工业文明的需要产生的。它以主—客二分为特征,指导人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它过分强调人与自然分离和对立,宣扬斗争哲学,主张人类主宰和统治自然。它认为,事物的动力学来自于部分的性质,部分决定整体,例如工业文明的社会,在社会层次,资本(资产阶级)决定社会,以资本为中心;在生态层次,人决定自然,以人为中心。这种哲学注重首要与次要之分,强调首要的并以它为中心。

1.哲学世界观转变

新的哲学是生态哲学,或有机论世界观。它的主要观点是:第一,世界是“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这是一个活的有机整体。世界是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具有自组织、自调控、自己发展的性质,因而它朝有序和价值进化的方向发展。第二,我们的有机世界,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比部分重要,事物的动力学来自整体而不是来自部分,即不是部分决定整体,而是整体决定部分。第三,有机世界虽然由部分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但它以整体性为主要特征,事物的关系和动态性比结构更重要,因而主张放弃首要次要之分,拒绝以什么为中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价值观转变

工业文明的社会只承认人有价值,主要是个人价值,否认自然价值,认为个人以外的生命和自然界只是人的对象,发展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这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但是,人的行为从来都没有而且也不是以“全人类利益为尺度”,而是以“个人(或少数人)利益为尺度”,即从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出发。个人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是人类全部行为的哲学基础。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不仅承认人的价值,而且认为生命和自然界也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观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通过人的解放和自然解放,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解,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和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3.思维方式转变

工业文明的哲学强调分析性思维,特别是以线性非循环思维指导人类行为。新的思维方式是生态学思维,用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非线性和循环的动态观点研究现实事物,观察现实世界,思考和行动,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

总之,新时代需要新的哲学。恩格斯说:只有那种最充分地适应自己的时代、最充分适应本世纪全世界的科学概念的哲学,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哲学。时代变了,哲学体系自然也随着变化。既然哲学是时代的精神结晶,是文化的活生生的灵魂,那么迟早总有一天不仅从内部即内容上、而且从外部即从形式上触及和影响当代现实世界。现在哲学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哲学,而世界则成为哲学的世界。现在哲学正在深入当代人的内心,使他们的心里,充满着爱和憎的感情。[5]

我们说,需要用生态文明时代的哲学指导生态社会主义建设。

三、生态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体制

十七大报告说:“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报告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这里,所谓“民主”,并不是“为民作主”(这是中国最早的民主定义),而是人民当家作主,如报告所说:“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以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

报告从六大方面阐释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果,这是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表现,它符合生态文明的政治体制改革,实施社会民主政治的要求。

工业文明的政治体制的本质特征是资本专制主义。“资本”决定社会的制度安排和社会结构。但资本只关心获得利润,增殖利润是它的唯一动力。资本运行不仅剥削剩余劳动,而且剥削自然界。它的不公正的天性,不仅具有自发的经济剥削和政治腐败机制,而且具有自发的破坏环境和资源的机制。在这里,所谓人权、民主和自由是不充分的、不完善的,或者是骗人的;只有资本及其增值是实在的。

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特征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民主主义。它的主要原则是公正和平等,包括社会公平和环境公平、社会正义和自然正义。

工业文明政治体制以资本投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它认为,个人本身就是目的,个人具有最高价值,所谓民主、自由、人权都以个人价值为目标,社会和自然只是达到个人价值的目的和手段。这种政治体制不具有公平调节社会利益机制,不具有自觉调节人与自然利益关系的环境保护机制,而具有自发的两极分化机制、自发地破坏环境的机制。它导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之矛盾、对立和冲突不断升级,这是必然的。

生态文明的政治体制,强调的是以“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化良性运行为目标,而不是以个人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它要求通过社会关系调整和促进社会体制变革,改革和完善社会制度和规范,按照公正和平等的原则,建立新的人类社会共同体,以及人与生物和自然界伙伴共同体。使实施公正和平等的原则制度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制度化,使社会具有自觉的保护所有公民利益的机制,具有自觉的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机制。

这就是生态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抉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

四、生态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工业文明社会经济结构的前提是:只是资本有价值,劳动没有价值;只是人有价值,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物质生产中只是劳动产品有价值,自然资源没有价值。因而,经济生产中资本付给劳动者的报酬被压得很低,仅够维持他自身的再生产,据报道,跨国公司国际资本在我国的企业,民工每天劳动15小时,月工资350元。依据自然资源没有价值,对它的使用无需付费;自然资源无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资源无主,谁采谁有的观点,工业生产采用最简便的生产工艺。它的模式是:“原料——产品——废料。”这是一种线性的非循环的生产,以排放大量废料为特征。这一生产工艺的运行,投入物质生产过程的资源,只有不到10%转化为产品,90%以上以废弃物的形式排向环境。这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根源。它是不可持续的。

2007年10月25日,联合国发表《全球环境展望》报告说,人类逼近环境恶化的“引爆点”。三十多年来世界花费了数万亿美元,调动优秀科学技术人员、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强大的经济,建设庞大环保产业用于废弃物的净化处理。虽然人类作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并没有扭转环境问题继续恶化的趋势,或者说“局部有所改善,整体继续恶化”。

所谓“局部有所改善”,指发达国家环境质量有所好转。因为:第一,他们进行严格的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依靠强大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力量,以巨大投入建设先进的环保产业,对废物进行净化处理;第二,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将污染严重的产业和有害有毒垃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是,环境问题,它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表现出来,大多是全球性问题,依靠少数国家或地区,仅采取局部行动,这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现在,无论是全球环境污染,还是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地球增温、臭氧层变薄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或者资源短缺等问题,都在继续恶化。这种恶化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表现出来。

为什么人类作出巨大努力但世界环境仍在继续恶化?

一个根本原因可能是,工业文明的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并且以传统工业线性思维处理环境污染问题。我们以现有环境保护道路为例。

20世纪中叶,人们发现,环境污染是排放废弃物引起的。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人们开始发展强大的环保产业,利用废弃物净化设施,对废弃物进行净化处理。这是人类环境保护的最大行动。但是实践表明,安装在生产过程末端的净化设施,只能处理点源污染的问题,对大量面源污染的解决毫无办法;而且,这种末端的净化设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第一,净化设施的生产、建设和运转需要巨大的投资,它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造成资源能源二次消耗和二次环境污染;第二,因为废弃物的数量非常巨大性质非常复杂,净化设施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第三,所有被净化的“废物”都是有价值的,为什么不是利用它,而是花这样大的代价“净化”它?

这里问题在于,人们按照传统工业模式的线性、非循环思维对待环境污染问题,处理环境保护这一全新的事物。在这里,把本应统一的生产过程分割为相对独立的两部分:一部分设备进行产品生产,一部分设备进行废弃物净化处理;同时,统一的生产过程由两部分人完成:产品生产者和环境保护工作者。这是违背生产过程的整体性和辩证法的。它既不经济又不科学;既不能解决问题,又浪费了大量资源。也许某些地方某些部门,环境问题有所缓解,但这是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的。从长远来看,它可能会加剧环境问题。这样的环境保护是没有出路的。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我们想一想,在生物圈的物质生产中,有哪一种生物不排放废弃物?但是哪一种生物仅仅进行废弃物净化处理?或者说它们是为了生存利用某种生物的废弃物。生物圈的物质生产是循环的,一种生物利用地球资源后,它的废弃物是另一种生物生存所必须的,所有资源在生物质循环中被利用。这是一种物质循环利用的生产,一种无废料生产。因而,生物圈的物质运动已经运行三十多亿年,至今仍然呈繁荣和进化发展的趋势,并没有持续发展危机。

看来,人类活动带来的问题,它的解答需要新思维和新行动,关键是生产方式转变。新的生产方式,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是模仿生物圈物质生产过程,设计工业生产新工艺——生态工艺,用生态工艺代替传统工艺。这是解决工业污染控制问题的根本出路。

所谓“生态工艺”,是把大自然的法则应用于社会物质生产,模拟生物圈物质运动过程(仿圈学),设计无废料的生产,以闭路循环的形式,实现资源充分合理的利用,使生产过程保持生态学上的洁净。它应用生态学观点,主要是生态学中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转化和再生的原理,系统工程优化方法,以及其他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设计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分级利用的产业技术体系。在这样的生产过程中,输入生产系统的物质,在第一次使用来生产第一种产品以后,其剩余物是第二次使用,生产第二种产品的原料;如果仍有剩余物是生产第三种产品的原料,直到全部用完或循环使用;最后不可避免的剩余物,以对生物和环境无毒无害的形式排放,能为环境中的生物吸收利用。

也就是说,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在确认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发展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它的模式是:“原料——产品——剩余物——产品……”这是一种非线性和循环的生产,以资源分层多次利用和零污染为特征,如果出现污染是工艺设计错误,需要修改工艺加以排除。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

十七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的新兴工业化道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在这里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一词之变表示从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转向追求政治、经济和社会协调,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生活方式转变。现代社会认为,高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在“物质主义——经济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指导下,遵循“增加或消费更多的物质财富就是幸福”,“充分享受更丰富的物质即为美”的价值观;它的口号是“更多、更大、更好”;在高新技术支持下,实行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高消费生活。但地球没有能力支持这种生活。

生态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是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它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标准,口号是“小的是美。不浪费,不要”;格言是“回收利用、重复利用、更新”;超越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崇尚社会、心理、精神、审美的需求,人类以诗意般生存于地球上。

五、点燃生态文明之光为人类作出新贡献

生态文明是人类新文明。它本应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因为工业文明率先在那里发展并取得最高成就,又在那里首先暴发生态危机,获得新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虽然美国有识之士提出,“工业生态系统”作为占主导地位的制造方式,要成为国家最终目标,推行这种战略,美国就可以在21世纪的全球经济中进行有力的竞争。但是现实表明,由于第一,他们运用强大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力量,建设庞大的环保产业,进行废弃物的净化处理,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环境问题(生态危机)有所缓解,从而失去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第二,他们的发育和完善的工业文化有巨大的惯性,包括思维模式惯性、生产和生活方式惯性,形成强大的历史定势。这是很难突破和改变的。例如,他们按照传统工业模式的线性、非循环思维对待环境问题,延续传统线性工业模式发展经济,这样他们就失去了率先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

这里的实质是:工业文明已经“过时”了。西方发达国家沿用线性思维,运用传统工业模式发展经济和对待环境问题,这样就失去了向新经济转变的机会,而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机会。

我国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经济高速发展迅速实现工业化。当发达国家依靠环保产业、产业升级和污染转移,一个又一个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时,我国环境污染的种种问题、资源短缺的种种问题,同时并全面综合地凸现出来,成为严重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同时社会和民生的种种问题又与之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非常严峻的挑战。

外国人注意到了这一点。国外媒体评论说,现在中国现状和复杂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繁华的都市到贫困的乡村,从政治到经济,从社会到文化,从民生到环境,凡是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社会所出现的几乎所有现象,在今日中国都能同时看到。由于中国发展现状极其特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帮助中国解决当前的所有问题。因为中国目前所要应付的挑战,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刘去200年里所遇困难的总和。中国在一代人时间里所要肩负的历史重担,相当于美国几十届政府共同铸就的伟业。

这种复杂性和历史使命的特殊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又是一个伟大的动力。它使我们逐步认识到,走老路按西方工业文明模式发展已经没有出路,要依靠自己的经验,不要跟着西方工业文明模式走。十七大报告写明“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正在改变生产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现在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政府行为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目标。这一切表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上走向了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

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曾经达到农业文明的最高成就,中国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的中心,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只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沉睡和落伍了。因为成熟和完善的农业文明的强大惯性,完善和高稳态的封建社会制度,中国失去率先向工业文明发展的机会。进入21世纪,中华民族在建设生态文明中重新获得复兴和崛起的生机,这是一个宝贵的战略机遇。

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强大生机,有能力率先点燃生态文明之光。第一,这是民族复兴和崛起的需要,破除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障碍(环境和资源危机,以及社会问题)成为崛起的伟大动力;第二,我们有条件,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为贵”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源,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这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是有伟大根基的。第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上已经闪耀着生态文明之光。因此,第四,新时代世界历史性变革,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抓住和运用好这个战略机遇,走中国人自己的道路,加快生态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用生态文明点燃人类新文明之光,以生态文明引领世界的未来。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使命,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的伟大贡献。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生态文明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选择_生态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