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明理导行课”教学模式论文_朱田艳 徐青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实验小学 255000

“明理导行课”,即侧重于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课型。这种类型的课,主要是讲明道理,帮助学生获得一些道德知识,理解一定的道德概念;懂得一些道德规范,初步形成某些道德信念以指导他们的行为实践。教学这类课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鲜明,说理清楚、明白;道理真实、可信,事例充分、有力;方法深入浅出,结构层层推进。

课前:调查体验,唤醒

认知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根据学习需要,让学生事先搜集、调查访问、实地观察等与活动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带着收获和问题进入课堂,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教师在设计调查体验的内容时,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既要有目的明确,又要有难易程度的变化,同时又要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

课中:合作探究,明理导行

一、创境激疑,导入新课

本环节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基本理念。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像实物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多媒体情境、谈话情境、小品表演情境等。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灵活运用,从而激发兴趣、设疑导入,启发思考,引领同学们感悟本课所要解决的生活课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要引出课题,而且更要让学生明确本课主题,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

二、合作交流,探究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游戏、辩论等形式,大家明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相互质疑,观点对立或不相一致的认知冲突就会激发出新思想、新思维,促使师生进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兴致勃勃地主动探究下去,从而实现了认知结构的迁移和整合。当课堂教学进入到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会形成多方面的信息互动,众多的信息供每一个学习个体参考、选择和学习。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

三、深化明理,提升认知

本环节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事实材料在班上展开讨论,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困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做准备。在这一环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对不同的观点做出评价。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认知情况。

四、回归生活,内化导行

“知”是为了“行”,为了“做”,因此在明白道理后,要进一步提出行为要求。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道德知识、道德观点,以及产生的道德情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进行道德辨析,巩固已学的道德知识,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而深化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辨析能力;向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指导行为方式,促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导行的方式很多,一般有循循善诱,导之以行;情动心弦,以爱传情;因势利导,正确点拔;榜样感染,以人激情;贵在参与,寓教其中;辨析导行,强化观点等。

五、总结升华,迁移应用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教与学情况的反思,也是对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回扣,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可以通过展示拓展性材料,提供新的变化了的问题环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提高迁移应用能力。

课后:拓展延伸,知行统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回归生活”,提出要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只有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理解、规范,获得更深、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使良好的品德逐渐内化为人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品德课堂的教学时空,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真正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方法有:画一幅宣传画,出一期墙报,做一个小制作,设计一句广告词,开展班级竞赛,调查访问等。从而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实现知行统一。

论文作者:朱田艳 徐青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8月总第1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6

标签:;  ;  ;  ;  ;  ;  ;  ;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明理导行课”教学模式论文_朱田艳 徐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