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同体文化的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同体论文,英语教师论文,策略论文,中学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笔者有幸成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承接的“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项目”(以下简称为“北外名师工程”)的首批学员,经历了一种以高校与基础教育相对接,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学术导师与实践导师集体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即“一对接三结合”)为特色的双导师制教育培训。笔者在这个富有特色的教师教育及专业发展共同体中,切身体验、感悟到共同体文化对教师发展的推动作用。基于共同体理论,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探讨共同体文化与中学英语教师教育及专业发展的关系。 二、研究背景、理论依据及文献回顾 共同体是随着人类的形成而产生且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形态。“在马克思看来,共同体并非一个高度抽象的理论范畴,而是人类的一种具体生存方式。推动共同体发展变化的动力也并非理论逻辑的演绎,而是来源于现实的人的生存诉求”(胡寅寅,2013)。笔者与北京市的众多同行以及本校多名同事一起,几度融入高校教师组织的共同体,大家当时心中充满着热烈的参与愿望和激情,本源上反映的就是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强烈诉求。即中学英语教师带着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求知的渴望,融入有高校教师指导的教师教育及专业发展共同体中去求解。 (一)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问题,既有教师队伍中共同存在的压力,如因跟不上形势发展而出现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的压力,或明或暗挥之不去的应试压力,也有社会上甚至学界都认为的英语教学用时多、费力多、学得累、收效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低)的压力。还有已是省、市、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成长中的困惑,如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中学英语教育应怎么做?英语教育的本质、内涵、终极目标是什么?其最大的价值在哪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怎样的方法、途径和策略去实现这些目标与价值?怎样在实际教学中实现英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能否依托专业共同体实现其专业发展?基于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可有哪些策略?怎样科学评价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等等,这些压力和困惑无不困扰着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北外名师工程”富有特色的共同体文化与教师教育培训创新 2010年以来,笔者先后融入国内多所高校教师组织的教师教育及专业发展共同体,特别是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笔者参加的“北外名师工程”,实行的是学术导师与实践导师集体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全新培养模式,是由北京外语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师主导组织的教师教育及专业发展共同体。北外外研中心众多学术导师拥有多方面先进的教育理论,由北京市教委选来的三位英语特级教师出任的实践导师有着经典的示范课及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从教育思想到教学方法,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技能,从教育科研的开展到学术论文的写作,让学员教师接受了最前沿、最系统的英语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新行动范式的教育培训;再加上师生间、学员间的互动研讨,使学员教师的素养从多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北外名师工程”对学员教师的教育培训回应了外语教师的发展诉求,有效解决了他们在教师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笔者在“北外名师工程”基地,通过学术导师的理论引导、实践导师的实践指导、与其他学员教师的交流学习与切磋,使得自己从理论到实践多个层面实现了专业发展的全面提升。笔者同其他所有学员一样,每次到基地参加活动都有一个强烈的归属感。无论是导师还是学员,所有成员都十分乐意为这个共同的“家”奉献智慧和力量。这个共同体的团队合作精神、自觉奉献精神、民主协商思想、成果共享思想、对新手与异质的开放吸纳及对创新与质疑的包容,都使共同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所以它不仅能凝聚常在共同体的每个成员的智慧,还能通过辐射带动学员所在地区与学校的教师,聚合更广泛的力量,去实现共同的目标。这种智慧、力量的聚合,所产生的叠加放大效应,又催生出更高层次的包括新的价值观念、教育理念、教育视野、科研精神、教学方法在内的新的文化产品。显然,这些都是教师在共同体中的受益成果,同时又促进了共同体文化的发展,教师集体与个体的发展便由此而达成。“开放的、合作的方式则是具有内生发展动力的文化系统所采取的方式,它能够导致共同的发展因而必然是文化发展的方向”(倪胜利,2011)。 (三)探讨共同体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笔者始终坚持以双主线的思路来接受教育与培训,一条主线是在北外基地双导师的先进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引领下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一条主线是在共同体文化的视阈下,观察、体悟北外培训基地极具特色的教育培训创新及共同体文化环境的价值与作用,探索在这种文化语境中的教师教育与发展策略和路径,并努力让两条主线的效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让自己的专业发展能获得共同体文化的支撑。 笔者为从理论上进一步弄清共同体文化对本次教育培训的支持以及教师发展的指导意义,反复学习了马俊峰(2011)的《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研究》一书与胡寅寅(2013)的《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演进逻辑》一文;学习了北外外研中心学术导师对英语教育、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知识的本质意义的相关论述。导师们对理论探索的过程也言传身教地告诉我们,转变教育理念是从根本上提升自己,改进教学实践的先导工程。韩宝成、刘润清(2008)指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教育。外语(英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其目的应该是使学生通过外语(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改变”是文秋芳老师和徐浩老师在讲授行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时教给我们的关键词。文老师进行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理论探索的过程也告诉我们,转变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方法要反思且深入研究自己的教学思想与实践的变化,在反思中改变行动并在深入研究中求得师生的共同成长。由此笔者又继续研读了文秋芳老师有关行动研究的文章,以及杨鲁新老师基于行动教育理论研究英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的文章,从而让自己的教学与科研有了更好的认知方法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指导。 三、基于共同体文化的教师专业发展 (一)共同体、共同体文化、教师发展的概念定位 共同体与文化,可以说是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的两个关键词。它们均为人类文明的伟大创举,又都与人类的生存发展休戚相关。正由于人类创造了共同体与文化,人类文明才历经沧桑,发展为今天的现代文明,并将继续向更光辉灿烂的未来进发。共同体文化作为一种社群观念形态,是这个社群的文化氛围、价值观念及其成员的思想理念、行为规范的汇集与融合。成员在共同体中“共识、共为、共享、共荣”的存在范式,以及共同体具有的“共愿性、互惠性、合作性、互补性、协商性、平等性、开放性、包容性”等思想品质,均能体现共同体文化特征。 教师发展或者称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可以定位为“增进教师个人或群体专业化水平的过程,是教师内在知识结构、智慧、意识、态度、道德、理念、能力水平等不断更新、提高、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终身的学习化过程”(叶澜等,2001)。笔者从教二十余年来的成长,无不与融入学校、年级、教研组、备课组、教学班等共同体以及先后加入国内外多所高校教师组织的教师教育及专业发展共同体相关。存在于教师身边的种种教育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依托的直接的人际环境。这个环境中的文化氛围、价值理念、行为范式塑造的共同体文化,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驱动能源。 (二)共同体、共同体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共同体、文化、教师、专业发展几个核心词融进一个话题,会不会有点牵强附会?一些人认为教师的专业就是文化,其专业的发展也就是其教育教学能力的增强,无须讨论是否要基于文化的问题,更遑论基于共同体文化了。笔者认为,教育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教师教学过程中也会再生产文化,而教育并不等同于文化。那种把教师的专业发展等同于教师教学能力增强的观点,则是当下一些地方学校陷于应试教育中,只要求教师有教书解题与释疑解惑能力的反映。如此教师发展,不过是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降格为只会搞应试教育的教书匠。 而文化则包括哲理思想文化、伦理道德文化、心理情感文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文化以及民情风俗文化等诸多元素。共同体就承载着文化的多种元素。共同体能承载人类精神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其文化能体现人类文化的全部优良品格。包括共同体秉持的具有自身特征在内的共同体文化都能为教师发展提供思想引导和精神支撑作用。教育共同体通过其“共愿、共为、共享、共荣”的机制与途径,能够充分挖掘利用有助于教师发展的资源,发挥群体力量,创造新课程语境下的新理念、新思维、新视野、新办法,建构一个能提升教师素养的直接环境。“北外名师工程”就为来自北京市的11位英语学员教师发挥了这样的提升作用。正由于文化的这些作用,我们才把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定在共同体文化上。 (三)基于共同体文化的教师发展创新策略 共同体、共同体文化同教师发展的关联的确立,增强了我们建构或融入不同教育共同体,促进教师发展的自觉和自信。马克思明确指出:“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转引自马俊峰,2011)。“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演进的最终指向必然是真正的共同体的生成,其最高境界与逻辑归宿则是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胡寅寅,2013)。这些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观点,为我们围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共同体思想的最高境界,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策略,论证了理论上的必然性。 由此,笔者认为,基于共同体文化的教师发展策略的核心,就是实现教师在教育共同体中的自由全面发展。教师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教师发展的显能得以自由释放和全面提升,其发展的潜能得以全面发掘和自由发挥。本文论述的教师显能的释放和提升,潜能的发掘与发挥,是依托教育共同体的力量,基于其文化来提出与论证的。所以论述的策略又有共同体集体和教师个人两个向量,也就是说,教育共同体应有支持、促进教师发展的策略,教师个人应有自主发展的策略。本文在此主要讨论教师依托共同体集体实现其专业创新发展的策略。 教师的专业创新发展既要遵循所有个人成才的一般规律,又有着它的特质性要求。在共同体文化语境下其策略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多元主体交互促进式。一个成功的教育共同体体系是一个主体多元且相嵌相套的共同体体系。实践证明,依托这种多元主体交互相促的共同体文化,能促进教师的创新发展。在“北外名师工程”中,北外外研中心本身就是一个拥有多方面先进教育理论的专家学者聚集的共同体;北京市中学特级教师担任的实践导师与全市英语学科学员教师加入后,组成了一个以“一对接三结合”为特色的教育共同体。北外学术导师领导的科研课题组及其实验基地又是一个体系庞大的共同体,学员教师加入课题组后便成了“北外名师工程”的一部分;学员教师回到自己所在学校,带领其他教师与学生,既承接“北外名师工程”教学新理念、新办法、新视野的辐射,又接受学术导师课题实验任务,在双导师的指导下,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开展科研活动。学员教师的科研阶段性成果在课题研讨会上介绍推广后,也辐射到课题组在全国各地的实验基地。 如图1所示,除“北外名师工程”是整个共同体体系几大重要元素的归集点以外,学员教师也是有多条辐射线的聚焦点。而且,学员教师周边是双向互动的相互传承性的辐射线。在这个共同体体系中,每个层级的活动主体均形成多层双向互动的纽带,从多个方向聚焦在学员教师身上。在如此多元主体交互促进的条件下,学员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效是完全可以预期的,而最终受益的是他们的学生。 因此,构建与运行这种多元主体交互相促式的教育共同体,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是多轮知行循环飞跃式。“反思搭起了行动和学习之间的桥梁。实践是反思的基础,反思又推进实践。有了反思,实践才能深化,而深化了的实践又可以让反思进一步深入。但是只有实践和反思是不够的,实践和反思的循环必须要有专业引领,即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补充,这样实践和反思才能突破固有的模式,螺旋、扩展式地发展”(杨鲁新,2013)。在受训第一阶段结束后的汇报会上,笔者总结自己的收获的题目是“一个特别能释放正能量的共同体”;此后的两个阶段的总结汇报会上发言的题目分别是“全新理念指导下的大胆探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改变”;到受训结业阶段便是以本文作全面系统的总结。由此可见,笔者对共同体文化与教师教育培训创新推动教师发展的作用的认识,是随着教育培训的逐步推进而不断从感性到理性、由浅至深变化和成熟的。笔者在2013年9月至今两年多的“文学圈”阅读教学及先后两次参加市、区级研究课的经历中,均以导师教授的行动研究与行动教育理论做指导,按实践—认识(反思)—再实践—再认识(反思)的多轮知行循环路径,使自己的英语学科教育思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多方面都跃升到了新的境界;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新成绩。所以,笔者认为,必须借助教育共同体的智慧和力量,从认识论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转变与重建教师教育的观念和思想,创造条件使教师主动地去理解现代教育,实践现代教育,以实践者与自身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去体悟英语教育的本质。 笔者在高中英语“文学圈”阅读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中,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小组分享、短剧表演、课堂讨论和反思等方式从语言、主题、人物、情节、写作背景等多个文学要素理解作品,并将自己的生活、情感经历与作品发生联系,分析人性,表达对生活和生命的爱与欣赏之情。具体做法是将每班分为每组六人的阅读小组,每个学生有一项任务:Resource person,Plot peeler,Character captain,Moral master,Creative connector和Passage person,完成学习任务单,分别从作家及写作背景、情节、人物、主题、与自己的情感链接以及语言赏析与运用等六方面,以问题为支点,对一部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学生轮流承担这六个角色的任务。每班还有五至六名讨论主持人(Discussion leader),轮流主持两周一次的对一本书的课堂讨论。以共同体文化的视角看待文学圈阅读,还可以说是共同体阅读。班级与各小组即是大小相嵌、相套的文学阅读共同体,教师与各主持人分别是大小共同体的核心参与者。双导师、专家与相关领导、观摩教师一旁异质参与时的点拨和质疑,使笔者得以进一步思考与改进下一阶段的实践,并让共同体阅读活动更丰富多彩。阅读过程中具体采用“文学阅读讨论七步法”:初阅读—独立思考—表达—深阅读—分享与讨论—创新性表达(诗歌写作及朗诵、小说创作、短剧表演等)—成熟表达(评价与反思)等,实际上也是一条实践—认识(反思)—再实践—再认识(反思)的多轮知行循环路径。 再次,是多重评价共同成长式。最能体现教师发展水平高下优劣的是其教育对象的成长水平。因此,按照教师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要求,笔者设计并制订出科学且有操作性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量规,交给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并请听课的专家、教师也参与评价。多重评价交互进行,全面准确评价、认定教师的工作成效与发展业绩。 笔者亲历的大量实践表明,学生能充当教师发展评价的主体,其评价的结果价值不菲。只要教师善于理解学生,科学分析其评价结果,就能发现对自身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信息。笔者将自己的“文学阅读与翻转课堂”活动,纳入了学术导师韩宝成教授主持的国家级课题“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实验项目。笔者为学生阅读设计了评价量规,要求学生以自评、互评的方式,对自己与同学在整个阅读进程中课前学习任务单的完成、课上讨论的主持或参与情况、课后读书报告的写作进行评价:写下自己、同学取得了哪些进步,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努力以及一条改进建议。还设计了课堂观察表,请观摩课堂的专家、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2014年5月,在学校承担的“北京市新课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活动中,笔者面向全国五百多位同仁与专家上了一堂研究课,展示高一全年级学生开展“文学圈”英语文学作品阅读活动的成果。多重评价从不同角度促进了教师对已有教育思想与行为的检验和反思,提升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导师与学员、学员教师与其他教师、学员教师和所教学生等共同体内各方成员也由此获得共同提高。 最后,是多样文化融合协同式。规模较大的共同体,尤其是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以及跨民族、跨国界人员组成的共同体,由于成员来自多个方面,也就带来了多样的文化在共同体中磨合而相融。而多样文化的融合也让共同体文化的体量大大增加,对教师发展的推动力也大为增强。非母语学科的教师更要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出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使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具有世界眼光与全球精神,让多样性文化的融合成为自己专业发展强大的内生动力。 2010年3月至6月,北京市教委组织北京教育学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全市可持续发展教育“春风化雨”行动培训班,笔者作为其中唯一的英语教师主动参训。在两院教师的倡导并指导下,笔者同本校地理教师及其他两校的地理、历史教师以及三校学生组成教育共同体,开展了“圆明园模拟申遗”活动。这里体现了多种文化的融合,包括历史文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不同学科知识文化、三所中学的校园文化。而且因要模拟表述联合国世界遗产保护委员会成员国代表对中国圆明园申遗的立场,又融入了不同国家的遗产保护文化。三校师生都感受到了一次极其丰富而深刻的体验式的文化多样性教育,笔者也获得了一次多样文化融合的共同体文化滋养。 无论是多元主体交互促进式还是多轮知行循环飞跃式、多重评价共同成长式,或是多样文化融合协同式的教师发展策略,均来自笔者遵循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结合学习共同体理论,联系自身实际尤其是针对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索。它们聚焦于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汲取并依托共同体文化的力量,特别是自己多年来参与的教育共同体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但是,倘若不能调动与发挥教师自主发展的内源性发展动力,不能引导教师突破和超越自身的种种局限,无论多强的教师教育培训作用都会大打折扣。“就自由而言,马克思既肯定克服障碍或阻碍的过程意义上的自由,又肯定一种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的自由”(马俊峰,2011)。也就是说,阻碍的突破和障碍的超越的自由,是同人的自主选择、自主决定、自我努力实现的自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教师的发展,既要依托共同体中多元主体及其他成员的实际力量,更要自觉主动地汲取共同体文化中多样文化融合协同促进的精神力量,去克服与突破由于自身的种种局限带来的诸多障碍,最终实现自己“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 总之,在北外的专家团队组织的共同体中,由于高校专家的新理论、新视野的引领,笔者得以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理念与教学办法,继而探索有自身特点的与基于共同体文化的教师发展策略相应的教师自主发展的新策略。其中一项即是主要用于克服与突破由于自身的种种局限带来的诸多障碍的策略,笔者称之为“蝶变创新发展策略”。它是一种内省式蜕变发展策略,它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接受前沿科学理论,全面审视自己,质疑并发现自己既往成功背后的不足,找到不足的根源以及解决不足、重建自我的正确途径。这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师自身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也就是要求教师借助教育共同体中的学者、专家等外援性发展力量,自觉学习、主动获取批判性思维的知识和能力,养成内省、反思的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智慧的境界,实现自我超越性发展,从而使自己的创新发展具有持久力。笔者正是这样依托共同体文化的智慧和力量,在“素质教育、外语(英语)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教育”“以学为主”等教育理念的启迪下,克服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不断在英语教学中增强教学双方的人文素养,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自主学习,教学双方的潜能均被充分挖掘,有效提升了教学双方的生命价值。基于社区文化的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_英语论文
基于社区文化的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