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
岳阳市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岳阳 414500
【摘 要】目的 研究采用四联药物方式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5年4月~2016年5月住院治疗的86名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全部患者区分成研究组与比较组,每组43人次;比较组服用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种药物,研究组服用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与果胶铋四联药物;经过药物治疗1个月后评估治疗效果及不适反应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3.0%,比较组治疗总有效率是100.0%,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于比较组明显更高;研究组不适反应发生率为4.6%,比较组不适反应发生率为11.6%,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不适反应发生率相比于比较组明显更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四联药物方式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药物治疗有效性,并且减小及避免患者发生不适反应,在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溃疡;四联药物疗法;临床疗效
胃溃疡属于消化内科常见性、多发性疾病,患者主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同时此病极易合并严重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患者生命健康。而目前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胃溃疡的独立原因,临床上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主要是标准三联药物方式[1],具有一定治疗效果。本文主要将我院86名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及研究采用四联药物方式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提供参考,提高药物治疗有效性。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5月住院治疗的86名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7人次,女性患者29人次,年纪范围39~68岁,平均年纪(41.7±5.3)岁。随机将全部患者区分成研究组与比较组,每组43人次,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1.2方法
比较组患者选择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这三种药物治疗,药物服用方式:饭前口服埃索美拉唑,每次20mg,每日2次;饭后口服克拉霉素,每次500mg,每日二次;饭后口服阿莫西林,每次1000mg,每日二次;研究组患者选择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与果胶铋这四种药物联合治疗,药物服用方式: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种药物使用方式和上述比较组一致,同时饭前服用果胶铋,口服,1次150mg,每日服用3次。参与研究全部患者均采取持续性药物治疗方式,坚持服用药物四个疗程,经过药物治疗1个月后观察分析临床治疗效果。
1.3疗效判定
显效:患者药物治疗后腹部疼痛、腹胀、恶心等不适症状及体征明显消失,溃疡愈合过程中已经增长出瘢痕,溃疡修复较好;有效:患者上腹部一系列不适症状有显著缓解,部分体征有所消失,胃镜检查结果提示溃疡修复面积超过50%;无效:患者上腹部不适症状并未得到缓解,甚至有病情加重现象,胃镜检查结果提示溃疡修复面积小于50%。
1.4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取SPSS17.0统计软件展开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若P>0.05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分析
比较组患者中显效有23人(53.4%),治疗有效17人(39.5%),无效3人(6.9%);研究组患者中显效29人(67.4%),有效14人(32.5%),没有无效人数。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3.0%,比较组治疗总有效率是100.0%,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相比于比较组明显更高,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
组别 人数显效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比较组43 23(53.4)17(39.5)3(6.9)40(93.0)
研究组43 29(67.4)14(32.5)0 43(100.0)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适反应情况
比较组中发生头昏、纳差、大便不畅等不适反应患者有5人次,而研究组中发生头昏及纳差患者有2人次,均为对出现药物不适反应患者采取干预措施,患者1周后不适反应逐步缓解及消失。研究组不适反应发生率为4.6%,比较组不适反应发生率为11.6%,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不适反应发生率相比于比较组明显更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胃溃疡是一种病程偏长,具有反复发作性的慢性消化系统性疾病,且患者容易出现其他并发症,临床典型症状为上腹部周期性、节律性以及慢性疼痛,通常伴随恶心呕吐、胃酸反流等,若病情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疾病拖延时间较长,极易造成严重性胃穿孔及出血,进而加大临床治疗难度,延长治疗时间,影响患者疾病预后。有研究表示,幽门螺杆菌(HP)会促进胃内粘膜不典型增生,会增加患者患胃癌几率,HP感染和胃部粘膜炎性程度表现出明显相关性,是导致多种胃部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临床医生在治疗胃溃疡时必须检测患者胃内是否存在HP感染,这样才能做到对治疗,从而有效提高治疗效率。临床以往采用三联药物治疗消化性胃溃疡,但由于HP感染患者越来越多,致使临床治疗效果有所下降。
本次研究中加用的果胶铋能够在胃部粘膜上增加一层保护膜,可以起到抑制胃酸对胃粘膜的损害作用,加快溃疡修复速度[2]。
本次研究结果中,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3.0%,比较组治疗总有效率是100.0%,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与比较组相比显著更高;研究组不适反应发生率为4.6%,比较组不适反应发生率为11.6%,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不适反应发生率相比于比较组明显更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得出,应用四联药物方式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药物治疗有效性,并且明显降低患者不适反应发生几率,相比于三联药物治疗具有明显优势,在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中具有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彭文莉. 四联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疗效观察[J]. 河南医学研究,2016,01:164-165.
[2]胡卫疆. 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60例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2014,22:24-25.
论文作者:杨明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2
标签:患者论文; 胃溃疡论文; 幽门论文; 螺杆论文; 不适论文; 阿莫西林论文; 药物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