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参与粮食订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河南省小麦订单为例_小麦论文

农户参与粮食订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河南省小麦订单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订单论文,河南省论文,实证论文,为例论文,农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粮食订单不同于其他农产品订单。实践当中,订单在畜禽、蔬菜、水果等产业中产生较早,而在粮食产业中出现相对较晚,大规模的粮食订单甚至在20年前还没有出现,并且一直以来粮食订单的数量和规模都比较小(Minot,1986;Paul R.Edleman,2004)。学界对此做出了各种解释,甚至有学者认为,粮食的市场特征和生产特征决定了其缺乏产生订单的基本动力(Domine,M.& Boland,M.1999;Jefferson,K.& Traxler,G.,2002),订单主要适用于那些收获和加工环节之间需要紧密协作的品种(Binswanger and Rosenzweig,1984)。尹云松等(2003)通过对国内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案例的比较分析,也提出粮食产品理化性质稳定、专用性较弱,不适合进行订单生产。然而,我国粮食市场化改革背景下,订单正逐步成为稳定粮食市场供求平衡的基本手段。事实上,自从2001年国家粮食局发布《关于发展粮食订单收购,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以来,粮食订单在各地已经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①。上述背景表明,粮食订单不同于蔬菜、花卉、畜禽等农产品订单,粮食产品的订单缔约条件和发展路径等很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探索。本文以河南省小麦产业为例对农户参与粮食订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从农户角度对粮食订单的发生机制有所解释。

二、粮食订单问题的相关文献回顾

关于粮食订单的相关研究,国外成果较多,大致来看已有文献主要是关注3个方面:粮食订单参与者的特征(Swanson et al.,2001;Fulton,Pritchett & Pederson,2003);订单对粮食种植者的影响(Davis,1998;Domine & Boland,1999);订单模式下粮食生产交易的风险问题研究(Davis,Gray & Dobbins,2000;Bard & Stewart,2003)。比较而言,国内研究相对薄弱,已有文献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等品种上,针对粮食订单的研究相当缺乏,目前通过公开信息渠道可以查阅到的相关文献只是有限的几篇(黄延信、韩一军,2000;赵德余,2004;赵翠萍,2008),从内容来看,主要是对国内部分地区的经验介绍及相关问题分析。

关于粮食订单参与者的个体特征,Swanson et al.(2001)对伊利诺斯州专用粮食品种的订单生产进行了田野调查,与非订单农户相比,订单农户的土地经营面积更大,几乎是非订单农户经营面积的2倍,订单生产者的平均年龄大约年轻5.2岁,所受教育年限平均高出1年,更倾向于利用未来价格和期货市场;Bard,S.K.Stewart,R.K.,Hill,L.D.,Hoffman,L.,Dismukes,R.,& Chambers,W.(2003)对美国伊利诺斯等几个州粮农参与订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农场离产品消费中心市场的距离、农场规模、专业化程度及农业生产经验等因素对农户的订单参与行为有显著正面影响。Lajili et al.(1997),Fulton & Pederson(2003)则对影响农户粮食订单选择行为的个体禀赋特征进行了考察,与非订单农户相比,订单农户相对年轻,种植规模相对较大。Ian Patrick(2006)以印尼龙目岛和巴厘岛两个地区的水稻订单为例,对影响农户参与粮食订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重点考察了社会资本因素(如社会网络、个人信用等),在影响小农与农工商企业进行协作的诸多因素中社会资本最重要。Jefferson & Traxler(2002)对“专用粮食品种种植农户、对专用粮食品种生产感兴趣的农户、对专用粮食品种生产不感兴趣的农户”三个群组进行了对比,相比较其他两个群组而言,种植专用粮食品种的农户平均年龄较小,受教育年限更长,经营的农场规模更大,粮食储存量也更大。总之,学界已经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农户的粮食订单参与行为,但是,已有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年龄、受教育年限、农场规模等农户自身特征方面的因素,而对于农户禀赋之外的其他约束条件的分析相对缺乏。尤其是在我国粮食种植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比重越来越低以及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就业的背景下,农户家庭就业特征、外部环境等因素或许更值得关注,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分析应该更有助于对问题的认识。

三、农户参与订单农业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按照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一般观点,双方对交易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基于节约交易成本的考虑,而节约交易成本的逻辑就是把属性不同的交易与效能和成本都不同的治理结构相匹配,因此,根据节约交易成本的原则选择交易模式,关键在于不同的交易属性。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农产品交易具有特殊性,因此,讨论农产品交易问题不能脱离产品特性对交易方式的具体要求,对农产品交易属性的分析必须综合考虑诸如产品专用性、所需加工类型等各个方面的产品特性。

产品交易属性虽然是最关键的概念,但是交易模式的选择并非单纯取决于交易属性,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因素也必须考虑,正如威廉姆森所说“交易的维度固然是最重要的,但并不是唯一的”。威廉姆森曾提出一个制度环境、治理结构与个体特征相互作用的三层次框架,在该框架中,各种备选治理模式的选择不仅会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着经济行动者特性的差异而变化。因此,在分析交易模式的影响因素时,个体特征、产业背景、产品市场条件等环境因素也必须考虑。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考察农户参与小麦订单的影响因素主要考虑了农户特征、产品特性、外部交易环境等3个方面。

(一)农户特征

农户特征包括家庭特征和经营特征。农户家庭特征主要包括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家庭劳动力人数、家庭收入水平、风险态度、家庭社会资本水平等方面。多数学者认为,户主年龄影响农户的订单参与主要是因为该因素直接决定了农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受教育年限由于直接决定了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因而会影响农户的订单参与行为;家庭劳动力人数对农户参与订单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不同农产品对劳动力需求强度的差异;家庭收入水平影响农户的订单选择,主要是因为企业提供的贷款条件可以迎合收入水平不同农户的需求;订单本身意味着经营风险的重新分配,而风险倾向不同的农户对风险会有不同的判断,因此风险倾向也会影响农户的订单选择。

经营特征是指农户在生产经营某种农产品方面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如经营规模、从事相关产品生产经营的时间、专用性资产水平、专业化水平等。不同经营规模的农户其面临的风险不同,因而对订单生产方式下成本收益的判断也不同;农户从事某项农产品生产经营年限的长短,意味着其在该行业中积累的生产经验以及市场渠道的多寡,从事某种农产品经营的时间越长,农户可能越倾向于独立生产经营;专用性资产水平意味着农户进入或者退出该行业的难易程度,也意味着所承担的生产经营风险,因此会影响农户的订单参与决定;专业化水平意味着农户从事生产经营面临的风险水平以及家庭收入对该产品的依赖程度,有学者认为专业化水平较低的农户因为很难专注于该项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因而大多倾向于选择订单方式。

(二)产品特性

一旦置于交易的视角下观察订单农业,农产品交易属性将成为影响农户订单选择行为的主要因素。威廉姆森主要从资产专用性维度分析了交易模式的选择路径,但是,不同农产品之间所需专用性资产水平差别极大,比如,实行工厂化生产的畜禽产品所需专用性资产水平较高,而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作物产品所需专用性资产水平极低,可见,农产品的交易属性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其他产品,因此,讨论农产品交易问题不能脱离产品特性对交易方式所具有的内在要求,对农产品交易属性的分析必须综合考虑诸如产品专用性、所需加工类型等各个方面的特性。有文献表明,产品专用性、产品所需加工的即时程度等特性是影响农户参与订单的重要变量(Minot,1986;Binswanger and Rosenzweig,1986)。本文是以小麦为例对粮食订单的考察,缺乏不同产品之间的对比,因此,难以观察到产品特性对农户订单参与行为的影响。

(三)外部交易环境

外部交易环境包括了交易的制度环境和非制度环境两个方面。制度环境包括影响企业和农户之间进行交易的各种制度安排,比如,政府制订的各种相关政策,相关部门出台的有关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法规;交易的非制度环境不仅包括了交易主体所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及其他基础设施条件等影响交易的硬环境,还包括市场条件等所谓的软环境。由于是对特定品种的考察,因此,本文主要关注农户的居住环境、市场条件等两个方面。其中,居住环境主要是指农户居住地所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等;市场条件主要是指相关产业政策、产品市场条件、当地政府部门对发展该产品订单所持态度等。外部环境影响农户的订单参与行为主要是由于该因素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交易条件及农户的收益预期。

基于上述分析,关于农户参与小麦订单的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1:农户家庭特征和经营特征将影响其小麦订单参与行为。户主年龄越年轻、户主受教育年限越长、农户家庭耕地面积越多、家庭外出打工人数越多则该农户参与小麦订单的可能性越大;相比较风险厌恶型农户而言,风险偏好型农户更倾向于参加小麦订单。

假设2:农户所处外部环境将影响其小麦订单参与行为。家庭居住地与最近集镇之间的距离越远,其参与小麦订单的倾向性越强;当地政府部门扶持力度越大,农户参与小麦订单的可能性越大;如果村庄内有专门组织小麦订单的人员,农户参与小麦订单的几率较大。

四、农户参与小麦订单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一)方法、模型及变量说明

对农户而言,是否参与小麦订单的选择只有两种:参与、不参与。二项逻辑斯谛(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是对二分类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最为普遍应用的多元量化分析方法,因此,本文采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是否参与小麦订单的选择行为进行回归分析。

考虑i个自变量,模型的具体形式可表示如下:

各解释变量的具体说明及对农户参与小麦订单行为的影响预期见表1。表1中,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代表农户家庭特征,耕地面积、家庭外出打工人数、户主风险偏好反映农户的经营特征,农户居住地与最近集镇之间的距离、本村是否有专门的订单组织者、当地政府部门是否有相应的宣传和扶持、订单产品的市场条件反映农户所处外部环境。

(二)数据来源说明

文中相关数据来自对河南省强筋麦主产区6个县358个农户参与小麦订单情况的问卷调查。问卷试测是在河南省延津县平陵村进行的,试测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了完善和修改,并于2008年暑假期间组织居住地在调查地区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完成了全部问卷。此次调研一共发放问卷380份,收回问卷376份,剔除由于关键变量缺失等原因形成的无效问卷18份,最后的有效问卷为358份。样本农户的地域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订单农业在各地的发展情况有一定差异,本文在确定各地样本量时,原则上是小麦订单发展较好的地区样本数量就略多一些。延津县的农户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地区,主要是因为该县的小麦订单开展较早,而且订单覆盖农户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选择农户时,首先在村委会的协助下初步了解该村订单农户和非订单农户的大致情况,然后对两类农户分别进行随机抽样。

(三)估计结果

本文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358个被调查农户进行了回归分析。表3列出了全部变量纳入模型的计量结果和只有显著变量的回归结果。

Logistic回归结果中没有明确指标可以直接衡量模型的拟和优度,一般是通过似然函数值(-2ll值)并结合统计量Nagelkerke 来进行判断。由表3可知,模型1和模型2的-2ll值分别为242.806和254.534,此值偏大,说明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一般,但是,考虑到数据的截面性质,应该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另外,Nagelkerke 统计量的值分别为0.672和0.649,说明能由方程解释的回归变异比较大。预测准确率反映的是截断概率值C=0.5时模型对观察值预测的准确率,这里是指以概率值0.5作为订单农户与非订单农户之间的分界线时对观测值进行预测的准确率。结果表明,两个模型的预测概率都较高,分别为83.8%和84.6%。因此,总的来看方程的拟和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四)估计结果的解释

从回归结果来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的是“农户家庭耕地面积”等4个变量,“户主年龄”等5个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见,回归结果与理论预期之间有一定差异,部分因素对农户参与小麦订单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考察。

1.农户特征。“户主年龄”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意味着农户是否参与小麦订单与户主年龄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与预期不一致,也不同于多数文献中的结论。户主年龄影响农户的订单参与主要是因为该因素直接决定了农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此,或许可以这样解释文中的回归结果:进入我们调研视野的地区,小麦订单在当地大都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加之小麦是已有多年种植经验的传统农作物,因此,对农户而言小麦订单已经不再是新生事物。

“户主受教育年限”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该变量对农户的小麦订单选择行为没有显著影响。这有悖于预期,与已有研究结论也不一致。户主受教育水平直接决定了该农户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因此,不同订单产品之间生产技术含量的差异可能是导致该结果的主要原因。与那些技术要求较高的商品型作物不同,小麦是有着多年种植历史的传统作物,对农户而言基本上不存在技术障碍,即使是类似富硒麦、黑小麦等专用性较强的小麦,其技术要领也主要限于施肥环节,只要按照规定的量和时间喷洒即可。所以,户主受教育年限对农户订单参与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也是可以理解的。

“耕地面积”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符号为正,说明经营规模越大的农户,其参与小麦订单的可能性越大。幂值表明,家庭耕地面积每增加1亩,农户参与小麦订单的发生比将是原来的1.289倍。标准化回归系数也表明,耕地面积对农户参与小麦订单行为的影响较大。本文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这一结果:首先,耕地面积较大的农户更希望得到企业提供的各种专业化服务;其次,从外因来看,那些家庭耕地面积较多的农户更容易成为各类中介人员②的瞄准目标。

“农户家庭外出打工人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符号为正,表明农户家庭的就业状况对其订单参与行为有明显影响,越是非农就业劳动力人数较多的农户,越是倾向于选择订单这种生产交易方式。幂值表明,每增加1个外出务工成员,农户参与小麦订单的几率就会增加1.742倍。这说明,那些进入非农就业市场机会较多的农户、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的农户更倾向于参加小麦订单。

农户的风险态度在模型1中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2中勉强通过了检验,表明风险态度对农户的小麦订单参与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原因可能是两方面:首先,农户参与小麦订单不需要额外投资,选择的风险本来就很小;其次,在目前城乡之间仍然存在制度性差距的背景下,由于收入渠道相对较少、非农就业机会不稳定,大多数小农户都是厌恶风险的,以至于订单农户与非订单农户之间的风险态度本来就不存在明显区别。

2.外部环境。“农户家庭所在地与离家最近集镇之间的距离”这一变量没有通过检验,也就是说,农户家庭所处的地理位置并不影响其订单选择,这与理论上的分析也有差异。或许可以这样解释:首先,河南省北部强筋麦生产区都属于平原地区,各地之间的交通条件相差不大,再加之政府在近年内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因此,地理位置不同的村落以及农户之间主要是距离集镇远近的差别,交通便利程度并没有实质性不同;其次,从订单发起方来看,公司在选择订单农户时考虑更多的可能是耕地的多寡、连片程度以及土壤的肥沃程度等因素,地理位置并不在公司考虑的范围之内。

“村庄内部是否有专门的订单组织人员”这一变量通过了检验而且符号为正,表明如果村庄内有专门的订单组织者将对农户的订单参与行为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是容易理解的,各类订单中介人员不仅扎根于本土本乡,而且往往在当地有一定威望。在我国乡村“熟人社会”背景下,此类中介的游走和宣传当然会增加农户参与订单的几率。这同时也表明,小农户分散经营的背景下,适当的初始推动力以及有效的组织保障在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方政府部门的宣传和扶持”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不仅与预期相反,也与多数研究结论相左。其中原因或许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由于小麦经济在河南省的重要地位,小麦订单的进展情况始终都是各地涉农部门的关注点,以至于不同地区之间的政策宣传力度差别很小;其次,目前所谓的政府扶持主要是限于倡议、宣传以及对企业的游说等方式,农户并不能立竿见影地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农户对“政府扶持”并不抱有很高的期望,以至于该变量不能对农户的订单参与行为产生“额外的”激励效果。

“产品市场条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符号为正,符合预期,表明越是垄断性市场条件下,农户越是倾向于参加小麦订单。标准化回归系数和幂值也都表明,在农户的订单选择过程中,市场条件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越是严格的市场条件下,产品买卖双方越是要求稳定的购销关系。这似乎表明,垄断性市场比竞争性市场更适合发展订单农业。但是,实践中经常观察到的另外一个情况是,垄断性市场条件下农户利益往往难以得到保障,而且,越是垄断性较强的产品,农户从产业链上所能获取的收益比重越低③。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订单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两难境地。那么,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发展订单农业,需要的是紧密型协作还是松散型协作?

五、结论和建议

基于前文分析,有理由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结论:(1)小麦产业中农户是否选择订单这种生产交易模式,主要取决于家庭耕地面积、外出打工人数、村庄内部是否有专门的订单组织人员、产品市场条件这4个因素。多数文献中所认为的重要因素,比如“户主受教育年限”、“户主年龄”等在小麦产业中并没有显著的表现。(2)在目前政府实施种粮补贴以及粮食种植收入占农户家庭收入比重越来越低的背景下,文中“农户家庭外出打工人数”变量对农户参与小麦订单的影响表明,农户选择小麦订单的动力之一可能是因为参与订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劳动力的不足,有助于农户在不放弃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争取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从而实现家庭收入的最大化。所以,从农户角度看,大宗粮食作物订单的发生机制的确不同于其他农产品订单。

在粮食市场化改革背景下,订单将逐步成为稳定粮食市场供求平衡的基本手段,同时,组织化的生产模式也有助于粮食的安全生产以及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推进。进一步推动和发展小麦订单,可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应该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土地的流转和集中;其次,在目前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企业难以与农户直接签约的背景下,进一步发展订单农业,应该考虑发展包括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各类准合作经济组织在内的中介组织以提高农户自身的组织化程度,产生可以与企业在同一平台上进行谈判的抗衡力量;再次,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对订单农业的宣传和扶持力度,因为,企业与农户之间能够成功协作的条件之一是双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信任基础,所以,在企业与农户之间难以直接对话的前提下,政府在订单发展初期的介入毫无疑问可以启动并逐渐强化双方信任体系的构建。

注释:

①比如,1998年,河南延津县开始在优质强筋小麦、富硒麦中推行订单生产并尝试了与期货市场结合的“二次结算”订单,安徽省怀宁县曾试行“指田买青”和“股田制”等订单形式,湖北省孝昌县曾尝试粮种、资金与技术打包服务的粮食订单(“六包一挂”)

②调研中了解到,在目前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背景下,企业直接与小农户签约需要付出的成本极高,因此,各地订单的实施过程中都有各类中介人员进入其中以降低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

③比如,我们在对河南省延津县某公司的调查过程中了解到,该公司对富硒麦的收购价格仅比普通小麦价格高出0.08~0.1元,但是,加工的富硒面粉在超市中的售价却在2.8~3.1元,大约是普通面粉价格的2倍

标签:;  ;  ;  ;  ;  ;  

农户参与粮食订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河南省小麦订单为例_小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