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创新——以核心竞争力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核心竞争力论文,中国论文,学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管理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管理科学发展史上发生了具有四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其一,1978年钱学森等人在《文汇报》上发表《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开辟了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道路;其二,1986年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促进了管理科学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结合;其三,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成立;其四,1997年在学科专业目录调整过程中,管理学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与经济学并列的学科门类之一。这些事件标志着管理学理论已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表明管理学科的突出地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成思危(2004)认为,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中国的管理科学要实现提高水平、走向世界的目标,就既要注意全球化,又要实现本土化。全球化是因为我们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以及人类的一切管理学理论及实践方面的优秀成果。本土化是因为我们自身的管理实践丰富多彩,有许多优秀的管理实践需要挖掘。
但从目前中国管理学的发展看,既存在着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论不足的现象,又存在着挖掘本土优秀管理实践不足的问题。前者如本人在《企业管理》中介绍世界级管理大师如本尼斯、坎特等人的时候,一些长期从事管理学研究的人士也觉得陌生;后者则更多是我们的责任,美国《财富》杂志今年5月曾刊文认为,海尔等中国企业对世界制造业管理的贡献远远被低估,比如海尔的企业再造理论拓展的价值,可能并不亚于“持续改善”和“即时生产”管理的意义。
正如经济发展存在差距一样,中国管理学的发展与国外先进水平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赶超先进水平的过程中,模仿、创新、创造不但是中国产业界的任务,也是中国管理学界长期面临的课题。正是基于以上想法,本人试图考察源自国外的管理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创新与创造过程,并试图揭示管理理论的一般传播规律,把握管理创新的过程,以促进中国管理学的发展与创新。
理论是用以思考我们所面对世界的一种方法。理论的存在有助于防止片面的认识,解释观察到的事实并指出更多的可能,建立起研究的形式和方向。理论应有自己明确的概念、范畴和普遍原则,并且相互依存,形成独特的知识体系。世界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理论,理论的产生也有一个逐渐检验完善的过程。有些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哲学观念或一种价值观,有关方法论的研究通常不对这些理论进行探讨;有些理论只是一些简单的经验通则,其对客观世界的解释能力非常有限;有些则构成复杂的理论体系。
下面选择出现相对较晚但传播极快的核心竞争力(即core 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能力)理论,来考察管理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创新过程,借以得到一般的启示意义。选择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作为研究对象,一是因为虽然在1990年之前也有一些类似研究,但只是1990年哈默和普拉哈拉德两人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之后,才得到广泛接受并迅速地传播开来,理论出现较晚有利于对其进行全面、全程考察;二是由于中国学术期刊网数据库的查询时间开始于1994年,维普资讯网开始于1989年,因此选择1990后出现的理论基本上可以涵盖大部分研究文献。
二、以核心竞争力为例的实证考察
为什么有些企业的竞争优势相当持久,而另一些企业只能得到短期的优势?1990年,哈默和普拉哈拉德两位学者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试图从全新的视角来回答这一问题。随后,核心竞争力成为各种文字的管理学出版物中出现最多的短语之一。
核心竞争力的观点与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后很快传到了中国,给我们的管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曾被《世界经理人文摘》杂志评为在过去十年中对中国有巨大影响的十大管理实践之首;王钦、黄群慧(2004)在一项小范围的调查中发现战略管理中出现在第一档的概念就是核心竞争力。
本篇论文以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网(www.cnki.net,1994-2004)、重庆维普资讯网(www.cqvip.com,1989-2004)为依据,对两个数据库社科库中题名中出现“核心竞争力”或“核心能力”的文章进行了全面查询,分别得到了如下数据:题名中出现核心竞争力或核心能力的论文总数(简称AT)、属于CSSCI来源库①经济与管理类核心题名中出现核心竞争力或核心能力的论文总数(简称BT)、CSSCI来源库中管理类核心题名中出现核心竞争力或核心能力的论文总数(简称CT)、BT和CT库中对于5种权威杂志题名中出现核心竞争力或核心能力的论文总数(简称DT)②。每年论文总的绝对数,以及BT、CT、DT占AT的相对数如表1所示。
表1 1994-2004年题名中出现的核心争力(核心能力)论文数统计
项目 ATBT BT/AT(%) CT CT/AT(%) DT DT/AT(%)
1994年2 10.50 10.50 00.00
1995年1 10.50 10.50 10.50
1996年1 00.00 00.00 00.00
1997年6 40.67 10.17 00.00
1998年
12 50.42 40.33 20.17
1999年
101
590.58190.19 20.02
2000年
240
830.35240.10 50.02
2001年
449 1140.25460.10140.02
2002年
915 2220.24580.06170.02
2003年 1222 2590.21670.05170.01
2004年 1149 2520.22390.03 60.01
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在中国近十年的传播既存在着知识的广化,也存在着知识的深化。在理论概念引用的初期,介绍性、综述性的文章占了很大的比例。在此方面,经济与管理类的核心文章起到了知识引进与传播的重任,如两个数据库中目前在题名中出现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的文献,最早可以查到1994年和1995年两篇③,1994年的论文是发表在《管理现代化》上的“企业集团的核心能力与多元化发展”,作者是复旦大学的沈伟家,比较早地把核心能力的思想介绍过来,并应用到企业集团多元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上,认为应该走核心能力基础上的多元化发展之路;1995年的论文是发表在《经济管理》上的“企业核心能力与技术创新”,作者是清华大学的仝允桓、戴浩,对核心能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构成核心能力的几大要素。以上两篇文章都发表在管理类核心期刊上。
正如产品的生命周期发展过程一样,管理理论的发展也存在着从导入期、成长期再到成熟期、升华期之分,考虑到知识的一般传播过程,我们得到以下四个命题。
命题一:在管理理论的引进与传播初期,经济管理类核心杂志起着关键作用。
命题二:在管理理论的扩散期,经济管理类核心杂志仍将起着重要作用,但在论文相对数上已开始下降。
命题三:在管理理论的深化与创新期,经济管理类核心杂志出现的论文绝对数也将下降。
命题四:在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类核心杂志、管理类核心杂志、管理类权威杂志的论文发表数都与整个社科类刊物的发表数有着正向的相关关系。
以下以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为例实证以上命题。
从表1可以看到,从1994年到2004年,明显地分为两大阶段,从1994年到1998年开始有零星的介绍核心竞争力的文章出现,但与整个社科刊物发表的文章相比,数量非常小,5年时间只有23篇文章发表、主要是介绍性的文章,而近半数出现在管理类核心期刊中,因此在管理理论的引进与传播初期,经济管理类核心杂志起着关键作用,命题一很容易得到说明。
从1999年开始,对于核心竞争力的介绍和应用都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在整个社科类文章题目中出现的数量从1999年的101篇增长到2002年的915篇,平均每年的增长在2倍以上,2003年达到1 222篇。这一阶段,BT、CT和DT占AT的比例都在1999年出现了最大值,分别是58%、19%、2%,1999年全部社科期刊中出现的核心竞争力文章更是达到58%,但以后逐年下降,到2003年,分别是21%、5%、1%,说明这一概念得到了社科界的认同,在社科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这一阶段BT、CT、DT的绝对数都是上升的。于是命题二得到了证明,在管理理论的扩散与广化期,经济管理类核心期刊仍将起着重要作用,但在论文相对数上已开始下降。
从2004年开始,AT、BT、CT、DT出现的数量都开始下降,这似乎说明新的理论创新的开始,经过多年的传播与发展,已有理论的精华已得到诠释与应用,同时其不足已开始显现。最近几年,对于核心刚性的讨论,对动态能力、战略柔性等的研究都可以视作对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与提升。但由于这一时期较短,还需要时间的进一步检验。命题三还需要后续年份进一步的验证。
下面以SSPS11.0进行变量间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AT、BT、CT、DT的相关关系见表2,以BT、CT、DT分别作为自变量,以AT作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3。
从表2可以看到,BT、CT与DT都在0.01的水平下与AT高度正相关,这是与核心期刊的选择标准相一致的,并且在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这一理论传播上得到了证明。
可以看到,BT与AT呈正相关关系,并且在0.01的水平下显著相关,调整后的R[2]达到0.991,说明BT样本组的核心竞争力文章基本上能够反映AT样本组的情况,也就是说,经济管理类核心期刊能够在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的研究上代表整个社科杂志的情况。
CT与AT正相关,并且在0.10的水平下显著相关,调整后的R[2]达到0.560,说明CT样本组的核心竞争力文章与AT样本组的文章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管理类的核心期刊与整个社科类杂志发表的同类文章明显相关。管理类的核心期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整个社科类杂志对此问题的研究。
而从研究内容上进行分析,正如黄群慧(2002)所言,企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发展主要在于四个方面:理论体系、分析程序、评价指标、管理原则。实际上,分析1999至2004年管理类权威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基本上能够反映出这种研究趋势的走向。
1.理论体系的构建
理论体系的形成应最终建立一套相对严密的由概念、命题和定理组成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每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都需要分清本理论与其它理论的区别与联系,也就是需要清楚地界定自己的边界,在此边界内其解释将是有效的。管益忻(2000)分析了培育、强化企业核心能力亟待划清的十个界限,比如资源与能力的界限、以消费者剩余为本质内容的核心能力与对手间战略差异性为本质内涵的界限等;项国鹏(2001)分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属性,以及两类管理概念的内在联系,等等。
2.分析程序的研究
分析核心能力的一般程序,并以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框架为基础应用到国内外的企业案例中。《经济管理》在2001年第20期安排了一组文章,如黄津孚的“资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分析了三个概念之间的异同,方流法以“企业核心能力及其识别”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原则,张国军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扩散:一种战略协同的过程”,从战略协同视角剖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扩散过程。彭锐、吴金希(2003)从知识价值链的视角分析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过程;赵晓容等(2003)提出了一个基于模糊评判的虚拟企业盟主核心竞争力的定量与定性识别框架;杜纲、樊奖平(2003)以石油服务企业为例,提出了构建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思路和模型;冯巧根(2003)以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为基础,论证了核心竞争力财务的可行性;汤湘希(2004)论证了无形资产经营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徐虹(2004)把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具体运用于饭店企业的分析。
3.评价指标的进展
一部分论文试图建立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体系与企业绩效的评价指标。蔡宁、阮刚辉(2002)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提出了中小企业基于资源创新性组合能力的核心竞争力及其综合评价体系;聂辰席、顾培亮(2002)在讨论了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竞争力的评估模型和评价体系。张炜(2003)分析了核心竞争力的辨识路径图和43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李琪、韩峰(2003)提出了集成化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4.管理原则的提出
此方面的文献较少,黄群慧(2002)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出其特殊价值在于:核心能力范畴的提出为管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核心能力的提出提供了一个贯穿企业组织内外管理学知识的逻辑线路;核心能力为整个企业管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平台。而目前大多数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仅仅集中于战略管理领域或企业经济学领域,有必要将核心能力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思想深入研究,探讨其一般的有效管理原则。
夏健明、陈元志(2003)以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企业边界——基于供应链的分析,分析了企业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的企业边界,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这些结论虽然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的证明,但也可以看作是一些有价值的基本管理理论命题,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最小边界;终端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企业边界成反向关系;企业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定制要求与企业边界成正向关系;企业的最终边界是由终端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企业对产品和服务需求、定制化程度、资源约束条件共同决定的;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地位会影响企业的边界、交易方式,从而影响企业的边界;企业与供应商的联盟会使企业的边界变得模糊。
注释:
①CSSCI来源库以2004年版为依据。
②综合了CSSCI和CASS的核心评定,本文选择了《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南开管理评论》、《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作为管理类权威核心的5本分析刊物,以上选择只属个人意见,也只作为本篇分析核心竞争力的依据,因为在统计中发现此5本管理类核心出现的频率较高。
③另一篇发表在《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上的“公司的核心能力”是一篇译文,直接译自哈佛大学杂志《哈佛经济管理总结》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两人的经典文章。
④由于1994年到1998年,许多项目是空白,所以这里以1999-2004年的结果进行回归分析。
标签:核心能力论文; 现代管理理论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命题逻辑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 bt项目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