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民族文献数据库建设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文献论文,高校论文,数据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民族高校民族文献工作是我国高校文献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进入21世纪,人类已置身于数字化时代。民族高校民族文献工作如何跟上时代步伐,实现馆藏民族文献的数字化,是摆在民族高校图书馆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 民族高校馆藏民族文献概况
经过多年的收集积累,民族高校图书馆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书体系,形成了分布全国各地以民族高校为中心的民族文献群落。如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自建馆以来,根据学校的性质、任务和专业设置,在全国范围内广泛采集图书资料。经过50多年的努力,目前已拥有中外文图书资料120多万册,成为高等学府藏书较为丰富的图书馆之一,也是民族院校中馆藏的佼佼者。该校图书馆现已初步建成了具有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的能反映中央民族大学主要专业特色的藏书体系,特别是中国民族史、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专业的文献尤为丰富,馆藏民族文字图书13万册,有藏、满、蒙、彝、傣、纳西等20多个文种,其中有不少属于珍贵的文献或已绝版的书籍。如藏文《大藏经》的纳塘版《甘珠尔》;历代高僧全集、传记;《多仁班智达传》手抄本、《贤者喜宴》初印本,均属一级特藏。在特藏文献中还有稀世珍品贝叶经,是用铁笔刻在贝多罗树叶上的古代佛教经典。
西北民族大学馆藏藏、蒙、维、哈等民族文字图书有8万册,手抄本《大藏经·甘珠尔》10万函3000余种;云南民族大学馆藏东巴文、彝文、傣文文献1000多种,民族古籍1335种;内蒙古大学现为我国蒙古学文献中心,馆藏蒙文文献5万册;西藏大学图书馆以藏文献为藏书特色,收藏有关藏文历史、经济、文化、教育、艺术、宗教、天文历算、藏医学等各学科门类图书共1.3万册,藏文木刻板4000多函;延边大学图书馆馆藏朝文图书6.6万册,朝文古籍630种,朝文期刊 200多种,朝文报纸40多种;新疆大学图书馆收有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等十几种文字图书共90万册,7种民族文字期刊2500余种,珍贵的西域史料500种,还收藏有13世纪到19世纪初察合台文献和维吾尔古文献等。
又如青海民族学院图书馆关于土族研究文献资料,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关于“花儿”研究的素材,吉首大学图书馆的苗族、土家族研究文献等,都各具特色。再如贵州民族学院图书馆编辑出版的《傩戏傩文化资料》三集,被海内外有关专家推崇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所藏的有关蒙古史方面的文献资料,促进了内蒙古大学的“蒙古学”研究,使之成为国内外研究“蒙古学”方面的学术中心,并被国际上的权威机构认可为中国15所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从1994年起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在中央民族大学设立“民族科学文献信息中心”,在内蒙古大学成立了“民族学科蒙古学文献信息中心”,在新疆大学成立“民族学科维吾尔学及哈萨克学文献信息中心。与此相对应,西藏民族学院成立了全国高校藏学研究资料中心,贵州民族学院建立了全国傩文化研究资料中心,延边大学成立了朝鲜学文献信息中心。此外,还有彝学、壮学、侗学、苗学等文献信息中心也在有关民族高校建立,形成了一批民族文献实力雄厚的信息中心。
2 民族高校馆藏民族文献数据库建设已具备的条件
2.1 民族文献的整理初具规模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民族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已经取得很大成绩,各类民族文献书目的编制出版,为建立民族文献数据库奠定了基础。如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历年编印的《中国少数民族研究资料索引》,1985年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编印的《图书馆馆藏报刊有关民族研究论文索引》(上、下),1989年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编印的《西南民院图书馆馆藏民族文献资料目录》(上、下),1989年西藏民院图书馆编印的《西藏民院图书馆民族文献目录》及《藏学文献论著索引》(1—5册),1990年黔东南民族师专图书馆编印的《馆藏民族文献目录》,1989年贵州民族学院图书馆编著的《馆藏民族文献目录索引》等等。1991年青海民族学院图书馆编著的《中国藏学研究文献目录资料索引》(上、中、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藏学文献情况,为从事藏学研究者打开了方便之门。1990年西南地区民族院校图书馆协同编制的《民族和民族文献联合目录》,是在各参加馆所编的各馆馆藏民族文献目录的基础上汇总编辑而成。1997年,四川省高校图工委组织申报了《四川省高校图书馆馆藏西南少数民族文献的开发和共享》课题,建立了《四川省高校图书馆馆藏西南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库》,将编辑出版《四川省高校图书馆西南少数民族文献综录》。这一课题目前正在进行中。
2.2 民族文字信息处理初见成效
民族文字信息处理问题一直是围绕民族文献数字化的一个大问题。民族文献数字化,无论是建立数据库还是网上信息交换都需要一个能够运行相应软件程序的具有国际统一标准编码的民族文字平台。目前,国际标准ISO/IEC10646(GB13000,Unicode)把迄今为止尚存的语言(Living Languages)按照其文字(Script)统一编码,制定出全球通用的编码字符集标准。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家民委、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科委、电子工业部等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集结起各方面的力量协同攻关,在民族文字计算机编码字符集标准、键盘标准、字模标准,计算机民族文字操作系统和电子出版系统,民族语文数据库,民族文字识别系统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以编码标准为例:内蒙古自治区计算机中心完成了蒙古文字符集国家标准、蒙古文键盘国家标准、蒙古文字模国家标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委主持完成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文的字符、键盘、字模的国家标准;四川省民语委办公室主持完成了彝文字符集、键盘、字模的国家标准;四川省民语委办公室主持完成了彝文字符集、键盘、字模的国家标准;西藏自治区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西藏大学、西藏技术监督局、西北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共同完成了藏文编码字符集、藏文键盘、藏文字模国家标准。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我国提交的藏文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正式进入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统一编码的国际标准,即ISO/IEC 10646这一先进的标准编码体系结构中,成为第一个进入该标准基本平面的少数民族文字,为藏文字符编码的统一作出了贡献。1999年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有关单位和蒙古共和国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蒙古文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四川省民委制定了彝文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以上两个标准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审定,正式编入国际标准编码体系结构中。维吾尔、哈萨克等文的编码标准经多方面协商也得到圆满解决。这些为我国几个少数民族文字的计算机处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国家标准锡伯文信息处理信息交换用七位和八位编码图形字符集也正在编制中;蒙古文、彝文、傣文、锡伯文和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文字符集的补充集正在制订中。这样,数字化的民族文献可在中文、日文、朝文、英文、藏文、蒙古文、彝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等视窗平台上运行,这种跨语境关联的全文检索系统,极大地方便了使用不同语种用户的检索,是未来民族文献数字化的方向。
2.3 民族高校计算机网络初步建成
自1994年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组成的中国教育科研示范网(NCFC)与Internet正式接通以来,国内先后组建了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中国金桥信息网四大网系并与Internet联通。据统计,截止2000年12月12日,中国民族类顶级域名网站已超过90家,二级域名网站100多家。其中全面综合性站6家,类别综合性站点10个,族别类站点70个,区域性民族站点40个,机构与社团类站点10个,教学与研究类站点30个,企业类站点30家,专题站点10个。民族高校图书馆系统以CERNet为依托,在民族图书馆中较早加入互联网,截止2000年12月,已有60%的民族高校通过CERNet与Internet联通,这就为建设民族高校馆藏民族文献数据库提供了通信和技术保障。
3 民族高校建立馆藏民族文献数据库的基本策略
3.1 成立民族文献数据库建设委员会
民族文献数据库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集合各方面的人才和技术力量,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就需要政府出面统一组织协调。建议在国家民委民族教育司领导下,由全国民族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牵头,成立全国民族高校图书馆民族文献数据库建设委员会,开展对民族文献数据库的组织与研究工作,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1)申请民族文献数据库专项经费,积极向国家民委及有关部门宣传开展民族文献数据库工作的意义和作用,争取建立专项基金,确保顺利开展工作。(2)负责制定民族文献数据库的各种标准和规范。比如分类法的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编码、民族文字的信息处理和民族文字标准平台等,负责向国家标准局申报民族文献数据库的有关标准。(3)负责制定民族文献数据库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为上级部门提供决策依据。(4)定期举办民族文献数据库学术活动,召开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和专家论证会。
3.2 积极参加CALIS特色数据库建设联盟
中国高等院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CALIS)的重点任务是文献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和文献资源及数字化建设。其中,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又是CALIS文献资源及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入“211工程”的民族高校,大多在CALIS的资助下建立了民族文献数据库。比如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在CALIS的资助下研制开发的《蒙古学文献信息特色库》,该特色数据库包含了一批与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与“211工程”的重点学科项目密切相关的、代表着高校特色和优势的文献数据库。具体内容包括:《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数据库》、《内蒙古大学蒙古学书目数据库》、《蒙古学汉文古籍书目提要数据库》、《中国蒙古学书目提要数据库》、《国际蒙古学书目数据库(中国卷)》、《国际蒙古学学者数据库(中国卷)》、《近几十年来韩国学者的蒙古学研究成果索引数据库》、《500万词现代蒙古学文献信息数据库》及《非书资料、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和网上资源联合目录数据库》等。建立了以蒙古学等重点学科为主的多语言的多种书目数据库和文献数据库、以现代蒙古语文信息处理数据库、蒙古文文献数据库与蒙古文图书馆业务数据库为特色的导航库。形成了一套具有生命力的、独具魅力的特色数据库群,为特色数据库的系列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它未进入“211工程”的民族高校图书馆也应在CALIS全国中心、地方中心的统一协调下,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尽快建立起学科种类齐全、形式多样的民族文献数据库体系,做到发挥各自的专长,避免重复建设,走共建共享之路。
3.3 加快整顿现有民族文献书目数据
民族文献的标引、著录是从手工阶段起步的,但在近10年里,许多民族高校开始采用计算机著录格式,使民族文献的标引、著录产生了质的飞跃。目前,利用计算机对民族文献进行著录,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即严格按著录标准,遵循MARC格式著录。如四川省高校图工委组织建立的《四川省高校图书馆馆藏西南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库》等。但在利用计算机进行著录的初始阶段,鉴于经验的不足以及无固定模式可参照,各民族高校图书馆或多或少在书目数据记录里会遗留一些问题,如书卡帐不符,一书有两条以上记录,著录详简级次不一,内容不准确,著录方式不一致,同书异号、异书同号等等。随着民族文献事业不断向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资源共享,尤其是网上资源共享将是一条必经之路,因此,各民族高校要抓紧时间规范本部门的民族文献书目数据,为建立全文数据库、为网上资源共享打好基础。
3.4 重视民族文献数据库专业人才的培养
民族文献数据库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涉及多学科知识的技术性工作。要求每个工作人员除具备一般图书情报知识外,还必须在科学技术知识、民族语言文字方面有一定素养,还应努力掌握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化的民族文献开发趋势,也只有如此高水平的队伍,方能进行民族文献数据库建设工作,才能多主题、多途径、全方位地满足读者对民族文献信息广、快、精、准的需求特点,提供系统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