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所论“危情败局”对现代领导者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孙子兵法论文,败局论文,领导者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战争形势瞬息万变、险象环生,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覆军杀将”、国破家亡的惨剧。所以,孙子在正面论述其兵学思想的同时,也经常从反面分析战争中的失败情形,告诫将帅如何避免因指挥失误而带来兵灾祸事。失败比成功更令人深思,教训有时候会比经验更值得借鉴。对现代领导者来说,面对市场经济环境下激烈竞争的残酷现实,也许能从孙子所论的“危情败局”中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
一、“将有五危”与领导者的性格缺陷
孙子在《九变篇》中说:“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孙子这段话主要是就将帅指挥的灵活性、变通性而言的。
所谓“必死”,是指有勇而无谋,一味地死拼,这里的“必”是“过”的意思。不怕牺牲本来是将帅的优良品格,但如果超过限度,就成了无谓的牺牲,成了拼命主义。所谓“必生”,是指将帅贪生怕死,临阵畏怯,这里也包含有固执一端的意思。战场上当然要爱惜生命,但“狭路相逢勇者胜”,越是贪生怕死,越有被俘虏的危险。所谓“忿速”,是指将帅性格偏激、刚烈而急于求成,很容易被敌人的侮辱激怒,因而轻率作战,招致失败。所谓“廉洁”,是指廉洁好名,过于自尊。廉洁本来是一种好品德,但是过于追求廉洁的好名声,则可能因高傲自恃、沽名钓誉而被动受困。所谓“爱民”,指的是姑息求全。爱民本来是一种好品德,但将帅的“爱民”应是一种“大仁”,即从大局出发,以取得战争的胜利为最高目标,不能因个别人的安危而贻误大局。
值得强调的是,孙子是从将帅性格缺陷的角度论述上述危情的,它对当今的领导者提高自身修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现代人才学证明,领导者的管理行为是理性与非理性两种因素相结合的结果,同一种性格在不同的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可能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即使是一种好的性格,在某种条件下也可能成为缺陷。如冲动性和坚持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的,但如果冲动性太强就可能表现为急躁冒进,坚持性太强就可能表现为顽固保守。完美的性格,应是一种不因强烈的感情而丧失平衡的性格。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领域,如何“持衡”都是一门具有普遍意义的学问和艺术,它对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有一种内在规律性的要求,反映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揭示的“道”的某种要义。因此,领导者在工作中必须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因个人性情而偏执,凡事都要留有充分的余地,避免因走极端而导致失败。
二、“兵有六败”与组织力量失衡
“兵有六败”是孙子在《地形篇》总结的六种军队失败的情况:“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这六条中,大多数讲的是组织力量失衡的问题,或官强而兵弱,或兵强而官弱,或将与官之间不和,或队伍阵脚自乱,这些现象不仅古代军队中有,在现代行政管理中也大量存在。孙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领导者组织调配自己的力量时,不能只强调官强,也不能只侧重兵强,一定要全面分析力量的结构成分和它们组合搭配的情况。有时候,往往你掌握的力量不少,掌握的资源也不少,就是因为组合搭配不合理,结果效能锐减,导致失败。
另外,我们要特别注意“兵无选锋,曰北”这句话。它提醒我们,在进行力量搭配的过程中,我方整体力量体系的各个单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是完全一样的,必然有主有次、有强有弱。但无论怎样,都必须有一支勇猛善战的精锐之师,它要成为整个团体的样板,成为整体力量的核心,成为关键时刻决战、决胜的力量。“选锋”的理论意义,就在于其提供了用有效的冲击力打破对方整体防御系统的思路。在对方的整体系统中,必有关系双方战斗力发挥的关键部位、强点和要害,这些关节点破解了,对方的整体防御或进攻就没有了支撑。这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功效所在。
三、“中御之患”与领导者的不当干预
孙子在《谋攻篇》中有这样一句话:“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意思是说,(某国)军队既迷惑又疑虑,诸侯列国乘机侵犯,(它的)灾难就要到来了。三军为什么既惑且疑呢?原因在于君主对军队的盲目干预,所谓“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此三个方面被孙子称为君主危害军队的三种祸患,后人则称之为“中御之患”。
这一现象后面有其深刻的制度根源。春秋晚期,国君亲征逐渐衰微,开始出现专职的将军,这就产生了君将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古书上说,古人设坛拜将,有很隆重的仪式,国君要送一把斧子(钺)给将军,并立誓说“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意即让将军全权指挥,不受节制,有战场临机专断权。然而,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将帅权力增大,有时候会拥兵自重,威胁君权。国君不放心,自然会对军队的指挥处处干预,从而导致“縻军”、“惑军”、“疑军”的现象。正因如此,孙子提出了“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和“君命有所不受”的大胆命题。
行政管理工作也是如此,若是一切唯领导马首是瞻,势必形成不唯实、只唯上的恶劣风气。因此,上层领导者要懂得“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道理。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将任务交给下属,就要大胆放权,维护下属的权威,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下属则要善于独立思考和决断,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判断和主张,达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地形篇》)的为将境界。
四、“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与领导者的侥幸尝试心理
孙子在《行军篇》中说:“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意思是说,兵力并不是愈多愈好,只要不轻敌冒进,能集中兵力、判明敌情、任用贤将,也就可以了。那种既不深思熟虑而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俘虏。
这段话是孙子慎战思想的突出表现。孙子主张智慧用兵,强调“兵不在多而在精”,但反对盲目地以寡击众、以少战多,指出“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这些思想对当今的领导工作而言也有十分重要的启示。现实竞争中,有些领导者会常犯这样的错误,明明知道自身实力不强,条件不具备,却总要自以为是地去试上一试,希望靠运气成功,靠侥幸取胜。这是兵家的大忌,也是竞争的大忌。我们必须牢牢记住,以少胜多并非不可能,但绝不是用弱势去攻击强势,它一定要符合强胜弱败的客观规律,或者说,它是在深刻理解“强胜弱败”客观规律基础上的灵活运用。
五、“三亡局面”与后期保障不足
孙子在《军争篇》中有言:“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物资储备)则亡。”孙子讲这段话是有深刻含义的。军争就是争取先机之利,但孙子认为,军争既有利,也有危险,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危险,就是保障组织的不力。有时候,战役计划得很好,部队也先敌到达指定位置,但却因为保障不力而争不到“利”,甚至不仅争不到“利”,而且还引发了“患”,导致将领被俘、作战失败。这种实例,在以往的战争中屡见不鲜。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与袁绍最后决战,曹操胜就胜在烧了对方的粮仓,袁绍败就败在自己的粮食尽失。
孙子这一思想对今天的领导者而言,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许多案例表明,在很多工程和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一些领导者的策划非常高明,时机和目标选择也很正确,但就是在运作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源不足的情况或资金缺口,以至于本来很好的项目,要么半途而废,前功尽弃;要么拆东墙补西墙,搅动全局,导致更大损失。尤其是从当前抢机遇、谋发展的市场经济形势来看,后勤保障问题实在是值得每一位领导者关注的重点内容。曾任沃尔沃集团副总裁的吴瑜章曾说过,机会不一定是好事情,当你准备不充分或资源和资金不足的时候,机会是一个陷阱,是一个敌人,是一个悬崖!没有对机会进行深入的分析,盲目地去抓机会,你会死掉。
六、“命曰费留”与善后工作失误
孙子在《火攻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功”即功效、成果、战果。“修其功”,即巩固战争胜利的成果,简言之,即收拾好战后局面。“费留”是什么意思呢?曹操注曰:“若水之留(流),不复还。”像水一样流失,也就是白白地浪费了胜利成果。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无论是激战取胜还是巧取而胜,如果不注意战后的治理,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等于白费工夫,前功尽弃。
专家认为,“战胜攻取”后以“修其功”的手段巩固胜利成果,实际上是一项事关能否真正打赢的、系统性的、特殊的危机管理工程。综观中国历史上大战之后的战后控制策略,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成功者都是围绕着争取民心、巩固和扩大战果这一核心目的有效展开的,失败者则相反。
这样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今天的领导者深思和借鉴。在当今的竞争时代,每一项事业的成功都是不容易的,既伴随着集体人力、物力上的消耗,也伴随着领导者个人心血的付出。因此,在短暂的喜悦和庆功之后,领导者应注意保持头脑清醒,全面仔细地分析成功的原因和遗留的问题,妥善处理好善后工作。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中,控制事态发展、解决突出矛盾只是“战胜”了“一役”,成功的关键还在于查遗补漏,从制度上巩固“战果”。如果不能及时“战后修功”,并妥善调整成功后的心态,继续保持昂扬的奋斗精神,失败的萌芽便会在不知不觉中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