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学习环境_化学论文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学习环境_化学论文

谈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学习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化学论文,环境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的目标和以往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有很大的不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化学时需要清楚他们所学化学知识的目前状态,并不断地进行建构和改进,而且需要在合作精神和责任感的驱动下使学习不断延续下去。现代学习理论的一条原则就是不同的学习目标需要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途径。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来说,学生学习的方式和途径包括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化学实验以及用观察自然现象、推理检验理论或化学事实的活动等。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改变教学机会,并要求要特别重视学习情景的创设,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在设计教学情景上很下功夫。大家都了解教学情景是千变万化的,其可变因素主要是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教学情景的设计是与很多问题相联系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学习迁移、能力表现等。不过,在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中所涵盖的学习环境一般只有4种即“学习者中心环境”“知识中心环境”“评价中心环境”和“共同体中心环境”。这四种学习环境与各种物理和心理环境相互整合就形成了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

一、学习者中心环境

“学习者中心环境”的核心理念是有效教学开始于学习者(学生)带入教学环境的已有知识。其带来的教学隐喻是,教师要以学生进入这个学习环境前的知识基础为起点来进行教学。

针对“学习者中心环境”的理念和教学隐喻,在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中要充分体现课程的启蒙性,要使学生学习化学之前对有关知识的了解正迁移到化学知识的建构中。同时要力求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以后学化学、用化学做好准备。

笔者体会,新教材(人教版,下同)在第一单元中,将以往“绪言”中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概念移到以后的章节中,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的信息、大量的插图、以及活动与探究。这样编排的目的是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学生能够顺利建构初步的化学知识做准备。

在教学中“诊断性教学”将为我们进一步实施“学习者中心环境”提供帮助。使我们能够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基于诊断的信息可以从观察、提问、谈话、分析学生实验以及练习中获得。为此关键性的策略是促使学生解释、发展他们的化学知识结构,方法上则要求他们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课本提供的结论和定义与他们自己原来的设想及原有的认识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同时,通过挑选错误概念的策略,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检验他们的思维,弄清楚为什么他们已有的各种各样的想法需要改变,以及怎样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是使学生进入认知冲突,然后讨论这些相互冲突的观点。新教材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学生在概念建构中出现的问题较多,例如,元素的种类是由什么决定的?通过提问、练习发现有些学生认为,是由原子中的电子个数决定的;也有些学生提出,相对原子质量是否可以决定元素的种类。这些问题实际上暴露了学生对原子得到或失去若干个电子以后仍然属于同一种元素的粒子;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仍然属于同一种元素的原子等这些认识并没有被整合到元素这一概念中去。

“学习者中心环境”还要考虑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学习化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这一关系的建立是化学教育价值的体现。由于在这些内容中综合了许多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处理教材时要了解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把社会文化带进课堂以增强这些知识对化学学习的影响。

“学习者中心环境”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化学语言实践。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专业领域中人们必须坚持客观的和解释性的话语标准,不能带有任何个人的或社会的主观意图和评判标准。

二、知识中心环境

“知识中心环境”强调要弄懂所学知识的意义——通过使新信息有意义以及要求学生对不清楚的知识进行澄清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元认知;它还强调要非常认真地对待学生的需要,引导他们理解并继而使知识得到迁移,最终使他们成为有教养的人。

化学新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总体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知识中心环境”的效应。“知识中心环境”的代表方法有“科学探究法”“发展性定型”等,这些方法主要体现了“在做中学化学”的观念。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化学知识、认知和解决化学问题能力的重要活动。“科学探究法”根据课程学习中提供的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和猜想,并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收集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初步结论。经过探究使学生建构对化学知识的正确理解。为此新教材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活动基础。例如对饱和溶液的探究,利用配合小花熊喝糖水的动画进行实验,探究出不能继续溶解的前提是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同时弄清不能溶解的是某种溶质,其他溶质仍然可溶,从而真正理解饱和溶液的内涵与外延。

“发展性定型法”这一方法与“科学探究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被讨论和讲解所取代,是“科学探究法”的补充,是以学生已有的非正规的想法开始,逐渐地使学生看清这些想法怎样得到转化和定型。事实上问题有大小之分,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需要进行探究。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将他们非正规的想法作为基础渐渐地、以结构化的方式去建构获得一门学科知识的过程。例如对“物质构成的奥妙”这一单元的教学,由于很难进行实验探究,学习中,常常要用讲解和讨论来纠正学生的错误。

在实际使用时,“知识中心环境”的设计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使为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而设计的活动与为提高他们的化学技能的自动化程度而设计的活动之间达到平衡,这种自动化程度是有效运作所必需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理顺化学知识与化学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必须加强化学技能特别是实验技能的训练,提高其自动化程度。

三、评价中心环境

“评价中心环境”的核心理念是评价必须提供学习反馈和回溯的机会,而且被评价的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相一致。

评价是《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的内容。这里的评价是创设学习环境的评价,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其目的就是试图使学生的化学思维可视化,以便他们的观点能够被讨论,并在讨论中得到澄清。

在化学教学中采用的评价有“课堂评价”——提供学生对课堂学习情况的了解,为当堂课是否完成学习任务、下次课应采取什么措施提供依据;“单元评价”——提供学生单元学习情况,以及知识结构完整性情况。

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能够被观察,观察结果应反馈给学生。有效的化学教学要求不断地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要把对学生学习化学情况的评价与他们目前的化学活动(包括化学课堂上的表现和实验中的表现)联系起来。还要求学生对自己学习化学的情况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监控的能力。

另外,还要使学生能够利用反馈来调整思维,这样,反馈才显得格外有价值。小组合作完成化学学习任务的机会也能提高反馈的质量。

档案袋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一种新形式。它为我们提供一种形式以记录学生整个学年的化学学习进程,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它允许学生和老师、家长、同学等一起讨论他们的化学学习成绩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评价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测量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推理、理解,以及对复杂的化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评价中心环境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四、共同体中心环境

“共同体中心环境”提供人们相互间学习的标准以及持续不断地试图改进提高,并通过共同体使学生间、师生间以及学生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提供学习反馈、增加学习机会、增强学习动机,并提高学习质量。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观点和理论不仅来自于化学家个体与物质现象之间的互动,而且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交流和检验,其范围是世界性的。

在过去的几年里,学习的相互作用过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方面维果斯基的文章重新变得很有影响,人们认识到关于世界的学习并不是在社会真空中发生的。儿童通过语言和文化可获得对世界思维和想象的方法。具有共同意义的物体只有通过社会交往而存在。个人的观点能否在班级交流中得到肯定并与他人一起分享,在知识建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被激发,又创造机会,学生能产生观点,先前的经验一起促进其思维发展,和同伴的讨论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发挥很多作用。它可提供一个论坛,使先前模糊的观点在辩论中能变得更清晰,而且有利于反思和检查。它提供一种场合,在这种场合,个人在其他人讨论的过程中必须澄清他们自己的见解。它还为个人提供机会,以彼此的观点为基础形成解决方案。

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主要是依托班级和小组共同体来进行知识建构的。这是因为班级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单位,另外小组讨论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在班级里,重要的是建立一种积极的和谐的氛围适合于化学学科学习,这种班级学习规范应重视对理解的探究,要体现科学的严谨性。同时还要允许学生和教师为了学会而犯错误的自由。

另外化学学习还要与更为广泛的共同体联系:化学学习是需要时间的。理想的是,化学学习能与学校以外的学习连接起来。我们应努力使化学课堂中体现社会、体现生活、体现真实,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在社会中充分应用化学知识,使所学的化学知识“活”起来。

这四种学习环境不是相互孤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共同体中心包含了学习者中心、知识中心和评价中心,而学习者中心、知识中心和评价中心又是相互交错和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进行化学教学设计时要克服片面追求某种环境而忽视它们之间的整合的现象。

标签:;  ;  ;  ;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学习环境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