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理论和实践中的空间观念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念论文,实践中论文,理论和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06)03-0369-05
空间观念是规划理论的基石,对于规划理论和实践变革具有基础性作用。规划在本质上是一种空间发展安排,与地域密切相关,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是规划的基本内容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条件。空间观念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空间的理解,影响着规划发展的基本方向,塑造着我们周围的人为环境(A.Madanipour,2001)[1]。深刻了解社会是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前提,而空间是理解社会系统必不可少的维度(A.Madanipour,A.Hull & P.Healy,2001)[2]。此外,任何规划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区域发展模式基础上,而偏狭的空间观念指导下的任何发展模式都会存在问题(C.Gore,1984.p171)[3]。1990年代以来,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要求规划理论和实践中的空间观念必须进行变革。作为实现区域发展的基本工具和手段,规划从一开始就面向社会实践和发展中的问题[4]。全球化及其带来的制度变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环境主义的主流化使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活动具有了新的时空特征,改变了地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5],空间问题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6,7],“空间”的涵义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具有争议[8]。很多研究表明,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传统规划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规划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变革[9],而空间观念的变革是规划理论和实践变革的基础。
在规划中,空间并不是数学中抽象的平面或者立体几何空间,不是放置世界万物的空空如也的“容器”,在本质上空间是一种关系,折射着社会权力的影响[10],是人们建构起来的一种理解(A.Madanipour,2001)。规划理论和实践中空间概念的演化受到地理学、区域科学、经济学、建筑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深刻影响,并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从一般意义上分析规划理论和实践中不同的空间观念及其不足,指出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和解决我国规划实践问题的科学空间观念。
1 从绝对空间观念到相对空间观念
数学和物理学空间观念的变革对其他学科产生了深刻影响。古代朴素的实体空间观念在牛顿之后逐渐固化为绝对空间观念,并成为其他学科理解世界的基本指导思想。19世纪以后随着非欧几何的发展,人们对空间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20世纪初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使现代物理学最终实现了空间观念的变革,确立了相对空间观念。1950-1960年代以后,包括规划理论在内的社会和人文科学开始广泛吸纳相对空间观念。绝对和相对空间观念的论争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空间的理解,塑造了20世纪的人为环境(A.Madanipour,2001)。
1.1 绝对空间和相对空间的涵义
1.1.1 绝对空间观念。绝对空间观念认为空间是容纳客观事物的“容器”或“框架”,具有本体性,是客观的和外在的,不需要与时间、物质和能量相联系。空间是由点组成的,是均质的,点的位置是唯一确定的。与之相关,时间被认为是均匀流逝的另一种客观“容器”。时间和空间都可以基于还原主义进行简单分割。小的空间可以简单组合成大的空间,并基于简单规则形成严密的空间等级体系。时间也是如此。绝对空间观念不承认发展,只承认变化,在牛顿看来变化是空间中的点有时被一种物质所占据,而有时被另一种物质所占据(哈维,1971.236)[11]。基于绝对空间观念,对自然物质环境和要素的认识是简单的,并往往与人类相对立(表1)。
1.1.2 相对空间观念。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空间是物质和能量通过时空场形成的一种关系,是世界上客体的一种位置属性(positional quality)。因此空间与时间是不可分的,空间与物质和能量也是不可分的,抛开时间、物质和事件分析空间是不正确的。社会和人文科学认为,既然空间的实质是一种“关系”,对关系的认识必须通过人这个主体,所以空间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人们“建构”的一种观念,是“内嵌”的,因主体而异,因此“空间概念具有多维性”(哈维,1971)。认识到空间与人、物质、事件的联系,空间就不再仅仅是人类生存于其中的客观载体,而是人类认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人类福祉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维度。基于相对空间观念,对自然环境和要素的认识具有多样性,并与人(类)的认识相联系(表1)。
表1 绝对空间观念和相对空间观念的比较
Tab.1 Absolute and relative views of space
绝对空间观念
相对空间观念
基本描述容器、物质性、唯一确定性
关系,建构性,相对性
时间认识时空可分离,均匀流逝的 时空不可分离,异质的
与物质和事件的关系 外在的,可分离 内嵌的,不可分离
与人的关系 外在的,空间认识可有可无
建构的,空间认识必不可少
均匀性 均质的 异质的
联系性 简单联系,基于还原主义简单分割 复杂联系,不可简单分割
平等性 形成等级体系
形成横向平等网络
抽象性 关注抽象性和共性
关注具体性和独特性
度量体系欧氏几何空间
非欧几何空间
是否承认发展只承认变化不承认发展
承认发展和变化
对土地的认识承载社会经济的容器,
具有复杂联系的社会—经济
可以独立开发的客体,在社会经
—生态—空间整体,具有
济系统中主要被视为独立和重要
生产、支撑和审美整合功能,
的生产要素,发展功 发展功能具多样性和联系
能具单一性和排他性 性
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开发的客体,可以被完全认识 建构性的复杂客体,与社会组成
和控制,与社会是对立
统一体,人类影响是非
的,人类影响是简单叠加的
线性和累积性的
1.2 相关学科空间观念的转变
基于绝对空间观念,空间与自然事物和社会系统是可以分离的,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研究社会系统,完全不必考虑空间问题;而地理学和区域科学则可以对空间进行单独分析。尽管相对空间观念已经或正在成为指导学科发展和实践的重要思想,但是绝对空间观念仍然占据主流。相关学科空间观念的转变对规划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
1.2.1 地理学空间观念的转变。早期的地理学家如洪堡、赫特纳和哈特向等基本上继承了绝对空间观念,认为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欧氏几何(例如地理坐标)来确定。哈特向认为,地理学专门研究空间问题,其学科特点是关注空间关系,解释“空间相互作用”[12]。地理学家R.D.Sack(1974)提出了“空间分离论”,认为可以将空间进行独立分析,不必与事件和时间相联系[13]。这种思想对区域科学、发展研究和城市研究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使得这些研究失去了应有的活力(C.Gore,1984.232)。但从本质上来说,地理学不是纯粹的空间分析科学,不仅研究空间问题,还研究社会问题,其根本的使命是探讨人地相互作用[14]。地理学者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应该将“空间”整合入社会理解之中(A.Madanipour,2001),这种思维方式是地理学不断为规划理论、区域研究和发展研究等提供营养的重要原因。20世纪中期,地理研究开始援用相对空间观念,将费用、时间和社会作用作为度量距离的参照。崛起于1960-1970年代的人文地理学将社会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并以“空间性”取代空间,认为空间性就是社会本身[15]。人本主义地理学的旗手段义孚认为,人的生存离不开空间,空间是人赋予的“意义”,是时间的一个片断,因此他对“空间感”而不是空间本身更感兴趣[16]。
1.2.2 其他学科研究中空间观念的转变。传统经济学将经济现象视为“机器”,关注物质(或者价值流)的输入和输出,人是经济过程的一个要素,经济过程没有空间差异。基于社会物理学的认知,传统社会学将社会现象视为一种外在客观的研究对象,认为社会现象与空间分析没有必然的联系。在现代建筑学研究中,尽管有学者强调空间的相对性特点,认为“若空间并非已知,那么这样的空间就毫无意义”[17],但是仍然以“内外分离”的绝对空间观念为主导[18]。1970末至1980年代初期以来,城市研究、区域研究、发展研究、社会研究和经济学研究对现代性的反思彻底动摇了绝对空间观念的合理性基础。例如,城市研究表明城市时空是异质和关联的,而对理性的反思表明空间观念不是客观的,而是价值涉入的,这使得绝对的均质时空观失去了合理性基础[19]。但是1980年代以后现象学、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以“空间性”取代空间,否定空间具有客观性的一面,从而走向了相对主义的极端。1990年代以来,新区域主义在欧美国家的复兴表明城市研究、区域研究、经济地理研究和发展研究等领域从绝对空间观念向相对空间观念和多元化空间观念的转变[20]。“嵌入性”(embeddedness)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这些研究认为经济活动内嵌在不同地域尺度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环境中,在本质上具有空间属性[21],主流经济学开始注重经济分析和研究的空间维度,被一些学者称为经济学的“地理转向”[22]。因此可以认为嵌入性研究是当代人文和社会科学“文化和制度转向”与空间关注的融合。
1.3 规划理论和实践中的空间观念
1.3.1 绝对和相对空间观念对规划过程的不同理解。形成于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并盛行于1960和1970年代的理性规划是持有绝对空间观念的代表性规划理论。1960年代后期以来规划理论逐渐融入相对空间观念,出现于1960年代末的倡导性(或称合作性、联络性)规划是持有相对空间观念的代表性规划理论,很多西方学者认为这种规划将成为未来规划的主流[23]。绝对和相对空间观念对规划过程的理解存在根本性区别(表2)。
1.3.2 相对空间观念的弊端。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绝对空间观念存在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实践效果不佳,但是认为相对空间观念可以解决理论和实践中的一切问题也是错误的。将相对空间观引入具体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往往存在很多困难。由于没有了衡量空间意义的客观标准,在理论上界定空间发展问题就会变得扑朔迷离,在实践中如何协调不同阶层或利益主体的理解并通过协商达成共识成为一个难题,处理不好很容易陷入混乱。研究表明,倡导性规划理论在实践中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艰难的协商过程往往使得规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成为一种耗费金钱的旷日持久的论争[27]。此外,基于地方的协商并不一定能够制定出有益于区域的规划,缺乏整体性和战略性的分析往往对地方和区域发展都是不利的,例如Nimby(Not in my baclyard)现象和Banana(Build absolutely nothing anywhere near anyone)现象。
2 多元空间观念及对我国规划实践的指导意义
表2 不同空间观念对规划的理解
Tab.2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n planning process
绝对空间观念 相对空间观念
代表性规划
理性规划
倡导性(合作性、联络性
或者沟通性)规划
规划师的角色
价值中立的;作为专家制定客
价值涉入的[24];作为协调
观而科学的规划方案 者和组织者,与相关利益人一
起通过沟通和协商形成规划方案
区域问题外在的和客观的
建构的和相对的
发展模式功能发展(functional development) 地域发展(territorial develpoment)
规划区域和时段 基于还原主义将规划区域细分为小
不可进行简单分割,基于复杂
的地块,并进行逐一安排;将规划
性理论将小的地块整合成一个
区域视为一个物质性实体,关注物
整体,并将区域与更大范围的
质要素的缜密安排(如城市建筑和
地域相联系;将规划区域视为
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时间分成等
社会-经济地域,人是量裁各
长的阶段,注重近期的安排 种关系的尺度,人们的活动与
空间是耦合的,关注各方利益
团体的利益分享与责任分担[25,26];规划
是一个时空序列,注重远景的
设定
规划制定注重规划制定的科学过程与程序
注重利益人之间共识的形成和实施的过程和效果
规划体系基于地域与部门功能的分割与竞
不同地域和部门之间的关系从分割转向整合,从
争,形成严格的纵向等级体系和
竞争转向合作,基于整合与合作形成平等的伙伴
部门分工体系
合作网络
规划的动态
静态的物质规划,关注制定科学
动态的全局性规划,关注发展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
性和灵活性
的规划蓝图和完善的土地区划,
注重规划的灵活性、协调性和指导性
注重规划的刚性和控制性
规划评价规划评价是个科学分析指标的过程, 规划评价不仅是个指标的科学分析过程,更重要的
规划实施的效果通过设定的数据指
是个价值判定过程,规划的实施效果需要参照公平、
标来判定 宜居性、可持续性等道德伦理指标来判定
认识到空间涵义的多元性是正确认识空间问题的第一步(A.Madanipour,2001),D.Harvey认为多元空间观念是更好地理解世界的一种途径[28]。C.Gore倡导的“不完全时空关联空间观”(incompletere relational concept of space)就是建构多元空间观念的一种努力,他认为要解决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将时空关联的空间观念融入规划理论和实践(C.Gore,1984)。
2.1 多元空间观的涵义及其对规划的基本要求
多元空间观念是将绝对和相对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整体性的空间观念(图1),其涵义包括:
2.1.1 空间具有不同的要素和层次。空间不仅包括客观的自然与物质空间,还包括与之相区别并相联系的建构性的社会和关系空间。任何规划实践中的空间都是自然与物质空间和社会与关系空间组成的整体,空间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生态等各个要素都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空间具有不同的时空尺度,不同的时空尺度和与相对应的事件相联系而形成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要素和层次以复杂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2.1.2 对空间的理解应该将绝对和相对结合起来。空间的涵义是由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体或者团体基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建构起来的,因此空间是内嵌于社会过程中的,是人们生活和思维的一部分,具有相对性的一面。不仅自然与物质空间客观和绝对的一面,在物质世界支配下的关系空间也具有客观性和绝对性的一面。
2.1.3 时空的关联性决定了空间是状态与过程的协调。特定的地域空间在特定的时间尺度上表现为一定的状态,而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表现为一定的变化过程,而某种状态是以前变化过程的结果,同时也是未来变化过程的始点。不同尺度的地域空间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和变化趋势。
图1 多元空间观念示意图
Fig.1 Sketch of multiplex space
2.2 多元空间观念对我国规划实践的指导意义
2.2.1 我国规划实践存在的问题。迄今为止,绝对空间观念是指导我国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主导观念。针对我国规划实践过程中广泛存在的各种非理性和不规范现象,注重理性和科学程序在规划理论和实践中仍将是今后的主要趋势。但是认识到绝对空间观念指导下的规划理论和实践所存在的不足对于规划理论完善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规划实践存在的不足表现在:
2.2.1.1 既缺乏对地域空间发展的整体性考虑,又缺乏问题针对性。规划制定过程中过于注重物质性空间而忽视非物质性的关系空间,过于注重规划的技术性而忽视其战略性,过于注重规划的综合性而忽视问题针对性。
2.2.1.2 忽视不同部门之间协调机制的建构。认为空间与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等不同要素领域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各自相应的部门管理和规划来解决,忽视部门活动对地域空间造成的整体性影响,忽视协调机制的建立。
2.2.1.3 对空间维度重视不够,缺乏不同尺度地域之间的整合机制设计。尤其是各种类型的发展规划,往往基于产业部门而不是特定的地域安排社会活动。不同尺度的规划之间缺乏协调机制,没有形成从地方到国家不同地域尺度相互整合的规划和管理体系。
2.2.1.4 缺乏应对未来变化和挑战的灵活性机制。规划中过于注重未来静态蓝图的描绘,忽视风险应对机制的建构。重视规划的制定,忽视规划的评估和完善,缺乏常规性的评估和修订机制,从而降低了规划的适用性,实践效果不佳。
2.2.2 多元空间观念指导下规划应该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多元空间观指导下的规划研究和实践不是程序更为复杂和严谨,而是视角更为多样和宽广,更注重空间要素和层次的协调,并将空间作为整合地域、部门分割与协调地域发展的中介,以及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图2)。
图2 多元空间观念指导下的规划
Fig.2 Planning in the view of multiplex space
2.2.2.1 空间的异质性决定规划应该重点关注关系强度大的地域或者处于发展演化关键时期的空间地域,例如城市地区和环境过渡带等。规划如果什么都囊括其中,那么它将什么也不是。社会——经济问题或者环境问题是社会关系和人地关系矛盾的集中体现,这些问题反映在地域上就是问题区域,所以问题应该是规划的焦点,而问题区域应该是一个国家和区域规划实践的重点[29]。
2.2.2.2 空间是物质和各种事件、自然和社会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关系网络,所以规划既要关注物质要素,又要关注各种要素和人们之间的关系。①关注科学的物质性空间结构。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良的空间结构是阻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30,31]。②关注人们之间关系的协调,关注不同利益团体对规划目标的认同及其承诺采取的行动。人是各种关系的核心,通过物质建设(建筑、道路、树、草地、公园等)来改善空间结构和质量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人们的福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决定规划执行效果的关键常常不是设计得看似完美的物质性空间结构或科学程序,而是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
2.2.2.3 时空是关联的,规划必须关注适宜的时空尺度和形成完善的体系。①针对不同的规划对象(例如城市、流域、环境问题的治理等)选择适宜的时空尺度,或者针对规划的时空尺度(如地方规划和国家规划),选择适宜的规划内容和形式,不能简单套用。②任何时空尺度的规划必须考虑到对其他尺度规划的影响,不同时空尺度的规划应该整合起来。国家层次、省域层次和县市层次的规划,以及基于关键问题的跨省或县市层次的规划应该结合起来,缺乏任何一个环节的规划都会使得其他环节的规划效果大打折扣[32]。尽管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都有可能制定不同时间尺度的规划或者发展战略,但是规划的时空尺度存在一定的呼应关系(图3)。
图3 不同时空尺度规划组成的体系
Fig.3 The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in a nation
2.2.2.4 空间是状态和过程的协同,规划不仅应该关注物质或者关系空间发展的某种状态,更要关注它们的变化过程,不仅要关注规划最终理想状态的阐述,更要关注规划目的达成和实现的过程或时间序列[33],使规划成为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状态和过程的协调关键是将规划的控制性和指导性、刚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①规划本身应该具有战略性,形成清晰的发展目标序列,形成应对未来挑战的制度机制;②规划框架应该就问题的解决给出多种可能的途径;③设计一定的机制,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进行经常性的回顾和评估,并基于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
3 结论与需要探讨的问题
空间观念的变革对于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虽然20世纪以来规划理论中的空间观念发生了深刻变革,但是迄今为止规划实践仍然以绝对空间观念为主导。从理论上来讲,绝对空间观念和相对空间观念都不可能解决规划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多元空间观念是理解世界整体性的最佳途径和方式,也是指导我国规划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理论基石。基于对绝对空间观念和相对空间观念的理解,将科学规划与倡导性规划结合起来是多层空间观念的根本要求。
但是在规划理论和实践中引入多元空间观念仍然存在很多未能解决的问题。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规划应该基于时空关联和多元建构的空间观念理解和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但是在实践中如何将不同的理解统合起来并形成科学的共识,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收稿日期:2005-11-26;修回日期:2006-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