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选取案例的基本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要求论文,法律基础论文,课教学论文,案例论文,思想道德修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997(2015)02-0052-03 案例是当代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怎样选取案例就成了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我们认为,选取案例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理解和把握选取案例的基本要求。 一、先进性要求 “基础”课教师选取案例首先应该遵守的基本要求就是先进性。这里所说的“先进性”,主要是指案例主题思想的先进性。在多数情况下,由先进人物及其先进事迹所构成的案例,能够充分体现主题思想的先进性。在“基础”课数学中,选取案例坚持先进性要求,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1.必要性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部委在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文,牛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应该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所有这些对于“基础”课教学而言,都是责无旁贷的。同时,“基础”课自身的特殊任务也决定了在选取案例时坚持先进性要求的必要性。在教材中明确“基础”课的主要任务在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由此观之,无论是就“基础”课所属课程体系而言,还是就其自身的任务而论,都内在地决定了选取案例坚持先进性要求的必要性。 2.迫切性 “基础”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步入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绝大多数已经年满十八周岁、身体已经成熟,但是社会阅历很浅,心智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容易走极端,而且情绪也不稳定。“大数据”时代,每天的信息层出不穷,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有时网上的有些信息让有经验的成年人都真假难辨,对广大青年学生更是挑战。面对正在走向成熟的青年学生和复杂的社会信息环境,作为“基础”课教师传播正能量的信息,尤其是面对面向学生讲述具有先进性思想的案例,则更为迫切。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选取体现先进性要求的案例最好用的素材,就是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众所周知,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从全国各行各业中评选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并举办颁奖典礼,这个节目已经成为国人一年一度的精神盛宴。历年的颁奖典礼所展播的人物及其事迹非常典型,声频音频俱佳,而且每个人的事迹无一例外都具有先进性特点。尤为令人称道的是,每个人的事迹展播基本都在10分钟左右,不仅可以轻易从网上免费下载,而且教师稍加处理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选取一个人的事迹片段进行播放。同时,网上关于这些人物事迹的文字性介绍也极其丰富,教师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获取相关信息。比如,“诠释集体主义精神的飞行英雄——李剑英”[1],就在于它的先进性。飞行英雄李剑英在面对自己生命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国家财产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先后6次放弃跳伞逃生的机会,最后选择了迫降。由于迫降过程中遇到意外,飞机当场爆炸解体,李剑英壮烈牺牲,他身体力行地践行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当然,其他权威媒体的正能量事件和教师所在学校的先进人物,都是选取体现先进性要求案例所需的宝贵资源。 遵循先进性要求选取的案例在使用时,教师可以灵活掌握。假如没有合适的视频案例或者视频案例与教学内容契合度不是特别理想时,如果教师具有比较好的演讲口才,对于这种案例采取口述的方式效果会更佳。在讲述“基础”课第一章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时,本人就采取了这种方式,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不过,使用这种方式,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必须在课前遵循撰写演讲稿的要求把案例写下来,然后再运用演讲的停顿、重音等语言技巧在课上呈献给学生,这样,案例的教育教学功能才能充分彰显出来。 二、典型性要求 “基础”课教师选取案例时还应该坚持典型性。这里所说的“典型”主要指案例所涉及的人物及其事迹,相对于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来讲,要具有代表性。遵循典型性要求选取的案例,能够增强教育教学的说服力和实效性。遵循典型性要求选取案例,应该科学理解典型案例的基本类型。从案例本身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典型案例的基本类型有两种。 1.正面典型案例 所谓正面典型案例,主要指案例所具备的基本要素——人物及其事迹不仅要典型,而且还应该具有正面意义。正面典型案例能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辅助理论教学,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使用这种典型案例的时候比较多,频率也比较高。“基础”课教材第一章第三节“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是以议论文的语体进行逻辑论证的。如果教师在适当进行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再辅之以正面典型案例,教学效果就会锦上添花。 在本部分教学中,本人运用了“无臂青年的不幸与抗争”[2]这个正面典型案例。这个正面典型案例的“典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物典型。案例主人公刘伟,1987年出生,是典型的“80后”,与现在的大学生年龄相仿。其二遭遇典型。在刘伟年轻的生命历程中,他遭受了两次致命的打击:一次是在他年仅10岁时,由于玩耍不慎失去了双臂;另一次是正当离游泳冠军只有一步之遥时,突然患上了过敏性紫癜,这使他不能再继续从事游泳事业了。其三经历典型。他的立志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动,每次都与他的身体变化密切相关:10岁以前(身体正常时),曾立志要奔跑在绿茵场上,做一名足球运动员;10岁遭受不幸失去双臂以后,又立志争当世界残疾人游泳冠军;再之后,不幸得了过敏性紫癜,游泳冠军梦想破灭,他再次改弦更张,立志做一个音乐制作人。用脚弹钢琴是他这个理想之旅中的一个小小的中转站。把这样一个正面典型案例呈现给学生,教育教学效果要比单纯讲述理论生动多了。 2.负面典型案例 负面典型案例,基本与平时所说的反面事例比较接近。这种负面典型案例与正面典型案例的明显区别在于,案例中的人物及其事都是反面的。使用这种典型案例,目的在于从反面来论证理论教学的真理性。如果这样的案例运用得好,还会起到正面典型案例所无法达到的教育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第一章第一节“理想信念的作用”时,由于使用了“马加爵现象”[3]这个反面典型案例,使得学生对于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的认识更加直观明了。 符合典型性要求的案例需要教师去发现或者挖掘,需要大量查阅相关资料,而且有时需要反复琢磨、多次领悟某个资料,这样,与教材相关的闪光点才能逐渐被发现或挖掘出来。比如,关于刘伟的视频资料,本人每学期最少要给5个教学班放映,两个学期加起来基本就是10次。为了更好地体悟这个典型案例的教学闪光点,本人每次都陪学生认真观看,并且课下不断查阅、充实相关资料。这样,对刘伟事例的认识才越来越深刻,越来越贴近教材内容和学生。尤其令人可喜的是,笔者还发现了教材中没有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人生理想的树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多次实践才能最后形成;人生理想的树立还与科学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身体条件)密切相关等。因此,教师精心研究案例,不仅能够很好地辅助教学,还能促使自己研究一些学术前沿问题,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学术生态。 三、契合性要求 契合性要求仍然是“基础”课教学选取案例不容忽视的基本要求。这里所说的“契合”主要是相对于教学内容而言的,也就是说,所选取的案例还应该与教学内容有共同之处。选取符合契合性要求的案例,应该注意案例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两种具体情况。 1.显性契合 显性契合主要指案例的主题思想与教学理论要点明显有共同之处,这种契合比较直观。如上文提到的“马加爵现象”这个案例,从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层面来讲,就属于显性契合。因为“马加爵现象”案例中直接有关于理想信念内容的描述,即马加爵临刑前与记者谈话时,除了多次使用“理想”“信念”范畴外,还重点谈到“我与周围的人”“没有想过为国家作什么贡献”“作贡献、奉献想得少”“想到的关心的都只是自己的那点小事”等[4]。这实际上,是马加爵缺乏远大理想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他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诱因。把这一案例运用在第一章第一节“理想信念的作用”部分,教学效果还是令人欣慰的。 2.隐性契合 隐性契合即案例所彰显的主题思想隐含在案例之中,需要教师用心发现和科学使用,比如“水稻专家袁隆平”[5]就是这样一个案例。用心发现是需要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的,至于科学运用隐性契合案例,则关键要处理好两个具体问题:第一步,解决“用在哪”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仔细研究教材的逻辑体系。纵观“基础”课教材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多数篇章的逻辑框架,每一章都有三节的内容,前两节是基本理论知识,最后一节为实践,即对于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做的实践指导。对于这样的逻辑体系,隐性契合案例用在第三节实践部分,教学效果会更理想。第二步,解决“怎样用”的问题。确定了“用在哪”之后,接下来就要思考和解决“怎样用”的问题。本人在讲授第一章第三节的“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时,没有按照传统的先讲理论后讲案例的套路,而是采取先讲述“水稻专家袁隆平”的案例,最后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出教材纲目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的方式,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四、针对性和新颖性要求 “基础”课教学在选取案例时,还要遵循针对性和新颖性要求。针对性要求,主要指选取案例一定要考虑教育对象。不同的教育对象对于教学案例的要求和接受心理是不一样的。对于舞蹈、美术等艺术类学生,讲述与他们的专业育较大关联性的案例,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而对于理工类学生,则更喜欢分享与他们专业接近的专业强人的事迹;其他专业的教育对象也有这个特点。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在课前精心准备与学生专业接近的案例,从而更好地辅助理论教学。选取体现针对性要求的案例可以在满足先进性、典型性、契合性要求的基础上,再兼顾这个要求。同时,还要注意使用方法的选择。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最简便易行的办法就是采取详略得当的处理方式。比如,在给理工类学生讲授理想信念的实现时,就可以在“水稻专家袁隆平”案例中把袁隆平的成才与大学课程“遗传学原理”的学习作为重点进行讲授,突出强调大学“基础”课学习的重要性和培养质疑的优秀品质的意义,而对于这个案例的其他方面则可以采取略讲的方式。这样处理和运用案例,就会让学生感觉到案例离自己的成长成才很近。新颖性要求,主要是针对案例所涉及的人物及其事迹的发生时间而言的。一般来讲,案例发生的时间离教育对象越近,越容易为教育对象所理解和接受。张思德、罗盛教等老幼皆知的模范人物的菜例可以讲,但不宜太多,还是要以近些年来新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的案例为主。 总之,“基础”课教学能够选取具备上述基本要求“合金”的好案例,除了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不断发现和积累新的案例之外,还应该对课程相关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获取有助于理论教学的好案例,才能使教学事半功倍。标签:马加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