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煤炭地质局勘探一队 浙江湖州 313004
摘要:近年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灾害问题。泥石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指的是在山区、沟谷深壑及一些地形比较险峻的地方,由暴雪、暴雨或者其他自然灾害导致的山体滑坡并携带大量石块和泥沙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发性、流量大、流速快、破坏力强以及物质容量大等特点,能够冲毁公路或者铁路等设施,甚至淹没村庄,导致严重生命财产损失。本文就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泥石流;山体滑坡;地质灾害
引言
泥石流指的是山区或山谷沟壑、地形比较险峻的地区,由于长期受到暴雨和地震的影响从而引发大量泥沙和石块与水体混合构成的特殊洪流,泥石流的发生具有突发性、流速较快、流量大、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时通常还会对公路、铁路以及附近村庄造成损毁。近年来,由于工程建设、经济发展等人为因素加上自然天气的影响,泥石流、滑坡灾害时有发生,加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1泥石流灾害
1.1对人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造成危害
对村庄和工厂造成危害。中国的山地比较多,村庄和工厂场地选址困难,许多村庄和工厂都建设在地势相对平缓泥石流沟口或沟谷内,如果发生了泥石流,会对这些建筑物、设备及人员造成危害,损失和影响严重。
1.2泥石流冲击力比较大,并且造成的破坏非常严重
泥石流往往来势比较凶猛,泥石流到的地方,房屋受到冲击倒塌,道路中断,公路、铁路以及车站会被掩埋,桥涵和路基等一些设施被摧毁,耕地也会被毁。甘肃省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瞬间半个县城被吞没掉,250万㎡夷为平地。道路和桥梁被破坏,交通阻断,给救援队伍以及工程机械进入灾区造成了严重阻碍,导致救援难度增加。此外,通信线路被破坏,灾区通信中断,对救援工作的开展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1.3对航道、公路以及铁路造成危害
①对航道造成危害。当发生泥石流的时候,通常都会裹挟着许多石块和泥沙,石块和泥沙会堵塞航道,更为严重的还会产生堰塞湖,严重威胁到航道下游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②对铁路造成危害。我国位于山区的铁路有32000km,处于这些地方的铁路,非常容易遭受到泥石流的破坏。③对公路造成危害。泥石流也会严重的破坏公路路基、桥梁等,致使道路无法顺畅的通行,由此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2泥石流的类型和产生泥石流的原因
2.1自然因素
首先是地形和地貌。容易出现泥石流的地形往往比较陡峭并且沟床的纵度降比较大,并且整个流域的形状比较容易汇集水流。容易出现泥石流的地貌主要包含形成区、流通区以及堆积区3个重要部分。上游形成的地区地形往往是三面环山,一面出口是漏斗状或者是瓢状,整个地形往往比较开阔,周围的山体存在破碎的情况,植被生长情况不好,中游流通地区地形往往比较狭窄陡深,峡谷本身的纵坡降比较大;下游堆积区的地形往往是比较平坦和开阔的河谷阶地或者是山前平原。其次是松散物质。泥石流发生的地方往往地质比较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的活动比较强烈,并且容易出现地震。地表岩石破碎、滑坡、崩塌等一些不良地质现象频繁出现,从而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砂石等固体物质。最后是水源。泥石流爆发所需要的水源往往是暴雨和长时间的强降雨,并且对于泥石流而言,暴雨也是其形成动力因素。
2.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造成泥石流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十分重视经济建设,将更多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比较严重,地表植被被破坏,而且在农业耕作的时候,耕作制度不合理,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植被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随着植被被破坏,坡面的降水就容易形成径流,逐渐发展成为侵蚀沟,久而久之,侵蚀沟发展,坡面被侵蚀沟纵横相切,遇到强降雨天气,泥沙和石块等物质与水体混合,就产生泥石流。乱砍伐森林、修建铁路和公路、采矿等,都是泥石流发生的诱因。
3做好泥石流预防的策略
3.1质量把控
结合采用的施工工艺,对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以及培训,使其能够掌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施工技术要点,进而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以及安全问题。除此之外,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增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能够认真负责把控防治工程的质量。
3.2避让措施
对于泥石流发育分布区的村镇、桥梁、公路、工厂、铁路、水库以及旅游开发区,必须做好泥石流沟谷和危害的调查工作,尽量避开那些存在直接危害的地段和地区,比如对于泥石流沟谷的沟口和中上游地区、主支沟交汇未知的低平地、距离河床位置比较近的坡角或者低缓地区以及河道弯道的外侧地区等。若是无法避开,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防护工程的修建,或者采取一些其他策略。
3.3生物工程措施
生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泥石流来源物的数量,进而减少水土流失,比如加强植被防护与建设,保护森林,禁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乱砍乱伐、过度开采地下资源或者开挖山体等,以防生态环境被破坏。还可以大力发展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坡面绿化工程,促进生态和经济和谐发展。在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时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特征,选择更适宜本地的生物物种。
3.4建立监测网络,做好隐患排查
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建立全国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以及预警信息系统,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隐患和险情,并做好相关的应对工作。将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相关手段和方法加以运用,做好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报和监测,做好灾害信息的采集及处理工作,建立灾害防治信息共享平台,从而真正实现信息共享。并且,在容易出现泥石流灾害的区域还必须做好巡回检查工作,对于出现的前兆信息必须及时报告,并根据情况进行险情处理。此外,还应该在危险区的边界进行警示标志的设置,对于泥石流活动比较强烈的区域禁止进行削坡和爆破等一些可能导致泥石流灾害加剧的工程和活动。
3.5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加强预防
为了能够不断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必须要充分做好宣传工作,利用宣传栏、公开栏等及时给群众讲解地质灾害的危害、防范措施,并且通过这些宣传方式来将地质灾害的预防知识传授给群众,循序渐进地提高群众的自救能力和相互救助的能力,一旦遇到突发状况,能够减少伤亡。
3.6发挥天气预报的作用,做好相关防范
气象部门需要及时进行气象预警发布,对于可能出现的天气、地质灾害以及居民需要采取的预防措施进行预报。比如,由于很多居民对预警不够了解,因此除了进行预警发布之外,还必须说明是否需要撤离,基层管理人员需要选择什么措施。此外,还应该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手段把相关的信息发送给更多人。而想要做好这点,还需要逐步推进相关工作。
结语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人类针对泥石流的研究更加的系统化、理论化、科技化、合理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国内外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更加的频繁;②所用技术和设备更加的先进,而且一直在不断的创新和完善;③在分析泥石流的时候创建了泥石流的数学模型;④更加重视对泥石流的理论研究。本文阐述了泥石流的危害和形成条件,并且提出了几种防治泥石流危害的方法与措施,对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在社会范围内要广泛宣传泥石流以及其他地质灾害的危害,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减少人为原因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首贵.泥石流成因和防治措施初探[J].海河水利,2015(6):42-44.
[2]曾义.地质灾害泥石流的成因与防治[J].建材与装饰,2017(48):243-244.
论文作者:方兆成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3
标签:泥石流论文; 灾害论文; 地形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 铁路论文; 公路论文; 泥沙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