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态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沪深两市零售上市公司的数据_显著性论文

零售业态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沪深零售业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零售业论文,沪深论文,绩效论文,业态论文,上市公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154(2010)09-0019-08

一、引言

加入WTO以来,外资零售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国内零售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国内零售企业纷纷引入新零售业态,开展连锁经营,进行信息化和物流系统建设,积极应对外资零售企业竞争。选择正确的零售业态已成为企业应对竞争的有效手段之一。

国内常见的零售业态有百货商店、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购物中心(Shopping Center或Shopping Mall)、家居用品中心等。这些业态并不是随着本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市场的日益成熟出现的,而是随着改革开放、外资进入催生似地一蹴而就,且我国零售企业选择业态时绝大多数扮演跟随模仿的角色,并非业态的创造者。这种特点决定了目前我国零售业态呈现“诸侯纷争”的局面,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1-2]。纵观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其具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部分新型业态同时出现,没有明显的阶段性;第二,部分新型零售业态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业态相比有较大的差异[3]。目前,国内零售企业经营模式可分为单业态和多业态两种类型,我国零售百强企业统计数据显示,采取多业态经营模式的零售企业已从2004年的39家上升到2007年的58家。

二、现有文献综述

Kerin & Miller[4]按零售企业经营业态多元化程度将零售企业划分为低、中、高三组,分析其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多业态对企业绩效并没有显著影响。Gassenheimer & Keep[5]对460家零售企业经营五年以上的649个业务单位进行研究,把多元化业态经营划分为相关性多元化和非相关性多元化两部分,分析发现相关性多元化业态经营对部门营业利润没有显著影响,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对部门营业利润存在负的显著影响。William等[6]对美国零售业公司业态经营多元化对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以在五年内零售商保持业态不变或业态经营变化不大的公司为样本,采用熵值的方法发现大多数经营业态较少的公司比经营业态较多的公司获得更多的收益,然而经营业态较多的公司却获得比业内平均水平高的销售利润率。我国学者蔡荣生和王勇[7]利用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大型国际化零售企业数据,对三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化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对比,并分析影响其经营绩效的各种因素,实证研究发现本国的市场总量、零售企业所进入的国际市场的多样性、所采取的零售业态的多样性以及国外市场的购买能力等因素对国际化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都具有显著影响,而国外市场与本国的文化差异以及地理距离因素的影响则并不显著。孙璐[8]采用信息熵赋权法评价我国现阶段的零售业态发展,通过对不同零售业态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发现:专业店连续三年排名第一,我国应该根据商品种类适度的增加专业店的投入;百货店排名第三或第四,相对发展较差;超市居中。王文峰[9]以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为样本,从发展规模、运营状况、绩效水平及财务状况等方面对我国零售业态的竞争态势进行交叉比较分析发现:从绩效水平来看,由于单一品牌局限性的缘故,专卖店发展速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从财务状况来看,专业店、专卖店的财务状况当前相对较为理想,但应冷静地看到其潜伏的风险性,及早地防患于未然。罗洪程[10]通过选择店效、坪效、人效等绩效水平指标,选择利润总额、销售利润率、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等财务业绩指标,对各业态竞争态势进行分析,指出专业店在激烈的竞争中正在异军突起。同时在各零售业态中专业店、专卖店展现出较好的财务状况,值得零售业关注。廖小静[11]采用因子分析法以我国51家零售业上市公司2005年财务数据为样本进行综合评价,经多元线性回归发现:业态、规模以及经理层持股比例是目前影响零售业上市公司绩效的三个主要的因素。

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国内零售业64家上市公司1995-2008年的年报数据为样本,利用Wilcoxon秩和检验、Panel分析和T检验分析国内零售企业引入新零售业态以及单业态与多业态经营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三、理论分析与假设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零售企业要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赢得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必须不断地调整经营策略,零售业态调整是赢得竞争优势的常用策略之一。在以前,我国是“一种百货打天下”,而现在,零售业态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新型的百货商店开始出现,超级市场、精品店、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零售业态得到迅速发展。根据零售生命周期理论,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和普及,还将有新的零售业态出现。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跨度较大,零售业态多元化的趋势还将长期存在[12]。由于不同零售业态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它们之间的相互组合可以降低运作成本、多层次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发挥协同效应,实现范围经济。我国零售百强企业统计数据显示,采取多业态经营模式的零售企业已从2004年的39家上升到2007年的58家,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选择引入新业态,开展多业态经营。如重庆百货就采取了百货、超市、专业店三个主要零售业态的多业态经营模式。与此同时,如百货类的上海新世界,家电类的国美和苏宁则采取单业态经营模式。单业态与多业态经营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多业态可以降低风险,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发挥协同效应;单业态可以在细分市场上取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William等[6]对美国零售业公司业态经营多元化对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大多数经营业态较少的公司比经营业态较多的公司获得更多的收益,然而经营业态较多的公司却获得比业内平均水平高的销售利润率。据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引入新业态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假设2:单业态与多业态经营绩效存在显著差异。

四、样本选择与变量设计

(一)样本数据

根据Wind咨询金融终端(2009版)数据库的证监会行业分类,零售业上市公司共有64家。本文参照《零售行业分类标准》(GB/T 18106-2004),结合公司年报、公司网站和其他公布信息,分析整理了64家零售业上市公司经营业态,整理发现:1996-2003年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处于零售业态调整期,2004年及以后公司业态趋于稳定或变化很小。在研究引入新业态时,以公司连续经营五个及以上会计年度为标准,剔除2004年以后新上市零售业公司6家,剔除同时在B股、H股上市以及数据不完整的公司,共获得有效公司28家。在研究单业态与多业态经营绩效差异时(2004-2008年),剔除同时在B股、H股上市的公司以及ST股和主营业务转化(转换到非零售行业)的公司,共收集到有效公司47家(其中单业态经营公司21家,多业态经营公司26家)。

(二)变量设计

本研究借助6项财务指标衡量企业财务和运营绩效,6项指标的具体界定见表1。主要绩效指标分为两类,一是反映企业整体财务绩效的财务指标总资产回报率(ROA)、销售净利率(ROS)和总资产周转率(TAT);二是反映企业运营绩效的财务指标,如库存周转率(INVT)、销售期间费用率(FEES)和销售成本率(COS)。企业的运营绩效主要从运作管理的角度来度量,说明企业运作管理的水平,以检验零售企业引入新业态以及单业态与多业态经营模式对零售企业绩效的影响。

自2004年以后企业业态趋于稳定,各企业基本保持业态不变或变化很小,此时分析零售企业单业态与多业态经营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可行性较高。构建模型如下:

五、实证结果与讨论

(一)引入新业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需要在回归分析前对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本检验只考虑同一模型中变量的相关性,对两变量不同时出现在同一模型中不予考虑。从检验结果可知,各自变量间相关系数均小于0.5,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根据经验判断变量间不存在强的相关性,可进一步做回归分析。变截距模型存在固定效应(FE)和随机效应(RE)两种估计方法。根据Hausman检验可知值均不显著,所以采取随机效应估计方法。在随机变截距模型中,随机误差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但同一个个体成员、不同时期的随机误差项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普通OLS估计虽然仍是无偏和一致估计,但其不再是最有效估计。因此,采用一般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对随机影响模型进行估计[13]。

本文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检验,在模型检验之前,首先利用Wilcoxon秩和检验来衡量零售企业引入新业态前后绩效变动的显著性。Wilcoxon秩和检验是一种用于检验两相关样本配对变量中值是否有差异的非参数检验方法,具体是把上市零售公司实施业态调整前1年分别与调整当年以及调整后1年、2年和3年进行配对,然后利用Wilcoxon秩和检验考察企业绩效的变动情况。具体实证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Wilcoxon秩和检验(见表2)表明:(1)总资产回报率(ROA)总体呈下降趋势,业态调整当年及第一年下降趋势不显著,但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下降,特别在第三年,28个样本中,只有9个样本总资产回报率(ROA)上升,其余均下降,下降的平均秩(34.68)高于上升的平均秩(22.62);(2)总资产周转率(TAT)在引入新业态当年略有下降,之后略有上升,但总体趋势不明显;(3)销售净利率(ROS)的均值和中值检验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中值在引入新业态第一年到第三年分别在10%、1%、1%的显著性水平上下降,上升的公司分别为12家、10家和9家明显少于分别下降的公司16家、18家和19家,上升的平均秩(分别为:23.71、22.61、22.28)低于下降的平均秩(分别为33.28、34.39、34.71);(4)在引入新业态当年,零售企业库存周转率(INVT)下降,之后三年有所好转,但总体趋势不显著;(5)销售期间费用率(FEES)有上升趋势,但不显著;(6)销售成本率(COS),在零售企业引入新业态当年及后一年有所增加,之后逐年减少,但总体趋势不显著。

从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来看,零售业上市公司在引入新业态后,财务绩效和运营绩效大多没有显著改善,甚至部分指标比引入前更差,如总资产回报率(ROA)和销售净利率(ROS)。

利用Panel分析检验引入新业态对零售业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结果表明(见表3):零售企业引入新业态第二年对企业总资产回报率(ROA)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有负向影响;引入新业态第一年和第二年均对销售净利率(ROS)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有负向影响;引入新业态当年对总资产周转率(TAT)和存货周转率(INVT)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有负向影响;引入新业态当年和第二年对企业销售期间费用率(FEES)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有正向影响;引入新业态当年及以后三年均对企业销售成本率(COS)显著正向影响。

综上,零售企业引入新业态后,财务绩效下降,运营费用增加,对企业绩效呈负向影响,与本文假设l相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国内零售业态发展与国外不同,并不是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市场的日益成熟适应性地发展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而是随着改革开放、外资进入催生似地一蹴而就;(2)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零售业城市网点布局不均衡,行业进入门槛低,导致部分地区出现过度竞争,而部分地区又出现业态真空,同时我国在零售业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缺乏行业协会的协调与管理[14],导致行业发展不规范;(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逐步加大,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国内市场,零售行业竞争加剧。国内零售企业为保持市场地位,积极引入新业态应对竞争,但国内零售企业选择业态时绝大多数扮演跟随模仿的角色,而并非业态的创造者[2],新业态的引入基本是“依葫芦画瓢”,其结果是貌合神离。这些直接导致了零售企业业态定位模糊,经营不规范,不像发达国家零售业态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14]。

(二)单业态与多业态经营绩效的差异

本部分的研究样本为2004-2008年47家零售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宽而短”的数据,因此本文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变截距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需要在回归分析前对变量进行Pearson 相关性检验,本检验只考虑同一模型中变量的相关性,对两变量不同时出现在一模型中不予考虑。从检验结果可知,各自变量间相关系数均小于0.5,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根据经验判断变量间不存在强的相关性,可进一步做回归分析。变截距模型存在固定效应(FE)和随机效应(RE)两种估计方法。根据Hausman检验可知值均不显著,所以采取随机效应估计方法。在随机变截距模型中,随机误差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但同一个个体成员、不同时期的随机误差项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普通OLS估计虽然仍是无偏和一致估计,但其不再是最有效估计。因此,采用一般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对随机影响模型进行估计[13]。

零售企业业态稳定后,单业态与多业态经营绩效之间有显著差异,具体分析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本文先用两个独立样本均值T检验和中值T检验分析零售企业单业态与多业态经营绩效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结果发现:(1)在财务绩效方面,两者总资产回报率(ROA)均值、中值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单业态经营零售企业总资产回报率(ROA)明显优于多业态经营企业;销售净利率(ROS)均值T检验差异不显著,中值T检验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单业态经营零售企业销售净利率(ROS)中值明显高于多业态经营的零售企业;两者总资产周转率(TAT)差异不显著。(2)在运营绩效方面,两者存货周转率(INVT)均值、中值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单业态经营零售企业存货周转率(INVT)明显优于多业态经营企业;销售期间费用率(FEES)均值、中值T检验差异均不显著;两者销售成本率(COS)均值和中值T检验分别在1%和5%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单业态经营零售企业销售成本明显低于多业态经营企业。

综上可知,零售企业单业态经营绩效,除了总资产周转率(TAT)和销售期间费用率(FEES)指标与多业态经营企业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指标均显著优于多业态经营企业。

零售企业单业态与多业态经营绩效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在控制企业规模、财务杠杆和自然年度影响后发现:零售企业多业态经营对企业总资产回报率(ROA)、销售净利率(ROS)和存货周转率(INVT)分别在1%、10%和5%的显著性水平上有负向影响;对总资产周转率(TAT)有负向影响,对销售期间费用率(FEES)和销售成本率(COS)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

综上,零售企业多业态经营对企业绩效有负向影响。综观已有研究文献,零售企业经营多元化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经营业态多样化,因此,本文将采用零售企业经营多元化的相关理论来阐述零售企业多业态经营对企业绩效有一定负影响的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战略选择角度来看,专业化与多元化只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一种选择形式,并无优劣之分。但是企业在多元化发展之前,必须对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动机、所具备的条件、基本形式等进行全方位考察,以确定适合自身和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道路,避免陷入多元化发展的陷阱而不能自拔[15]。无论企业采取专业化发展还是多元化发展,究其本质问题,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16-18]。国内外企业无论进行专业化还是多元化发展,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而我国零售企业在业态选择方面,界限定位模糊,照搬照抄,没有根据自身特点以及市场发展情况进行恰当定位,发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有待提高;(2)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稳定发展,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随着零售市场的逐渐开放,外资零售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国内零售行业竞争加剧,国内零售企业为了稳定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地位,盲目引入新业态,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3)从公司治理角度看,企业多元化发展,经营跨度加大,结构更加复杂,对企业高层管理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引入新业态,由于对新业态不熟悉,必将对决策的正确性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各行业间协作难度加大,会降低企业管理效率,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产生内部不经济[19-21]。我国零售行业高速发展,而我国零售管理人才培养处于起步阶段,几乎没有专门的零售管理专业,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国零售管理人才的匮乏[14];(4)从资源分配及共享角度来看,多元化发展有其自身的优点,如分散风险、突破行业壁垒、共享企业资源、实现范围经济等。但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多元化经营分散企业资源,导致企业在其主导业务上的投入降低,必然会削弱其在主导业务上的竞争力,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其次多元化经营虽然能共享企业资源,但如果某一业务单元经营出错,对企业经营及声誉必然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零售业,其影响更大[19-20]。

正如美国著名管理理论家德鲁克所言,一个企业的多元化程度越高,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就越多。综上分析,导致零售企业多业态经营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的关键原因是我国零售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借鉴西方国家发展经验可知,多元化主要流行于上世纪60、70年代,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反混合兼并”、“反多元化”的呼声,逐渐形成了“归核化”(refocusing)或“范围紧缩”(downsizing)的新浪潮,大公司纷纷以多种手段清理非核心业务并加强核心业务,形成适度多元化状态[17][22-23],这也正如美国波士顿顾问团所说:“企业只有保有其专业特长,方可借此竞争优势占有一席之地。”

六、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利用Wilcoxon秩和检验、Panel分析以及T检验研究了国内零售业64家上市公司1995-2008年引入新零售业态以及单业态与多业态经营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弥补了国内在零售业态与企业绩效大样本实证检验研究方面的缺失。论文首次发现引入新零售业态三年内对企业绩效有负向影响;与William等[6]一致,笔者发现单业态业态经营模式优于多业态经营模式,但与Kerin & Miller[4]的结论相佐。因此国内零售企业在引入新业态时应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环境、市场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相机引入新业态,实施多业态经营。

未来研究方向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零售企业多业态经营的详细数据,如各业态的经营数据,应用赫芬达指数或熵值方法对零售企业多业态经营进行深入研究;也可分析比较影响国内和国外资零售企业经营绩效的不同因素。

标签:;  ;  ;  ;  ;  ;  ;  ;  

零售业态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沪深两市零售上市公司的数据_显著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