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校本管理与我国校长负责制的完善_学校管理论文

论西方校本管理与我国校长负责制的完善_学校管理论文

试论西方校本管理与我国校长负责制的完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负责制论文,校本论文,试论论文,校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西方校本管理理念诠释

(一)校本管理的涵义

“校本管理”在各个国家的名称略有不同,美国称其为“School-based Management”(校本管理),英国称为“School-site Management”(校基管理),澳大利亚称为“Serf-management School”(自管学校)。这说明对于校本管理的概念,人们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但校本管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是相同的:一是学校自主发展和责任承担的决策权力属于学校,即学校决策权从上级部门下放到学校;二是学校决策者应该对决策的贯彻及其结果负责;三是校长、教职员、学生及其家长和社区都有权参与学校的决策。据此,校本管理可以理解为“以学校为主体的管理”。“校本管理”的基本含义是将权力和责任,从教育当局或“外部教育行政机构手里转移到学校层面,学校按自己的情况合理分配和管理学校资源(知识、技术、权力、材料、人员、时间、财政等),从而把学校视为“自行管理系统”(Selfmanagement system)。“校本管理”提倡采用一种由集体管理学校资源的方式,人员包括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社区成员等。其目的是使学校拥有自由度和灵活性,创造性地适应教育目标,尤其适应学生的需要。我国有研究者(高耀丽,2001)把“校本管理”的含义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权力下放;二是参与式管理;三是校本管理的最终目的应与学生学习结果的改善联系起来;四是校本管理强调学校领导者要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办学理念。

(二)校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与传统的学校管理是外部控制管理不同,校本管理则是学校主体的自主管理。笔者认为,其基本思想有以下几方面:

1.追求卓越

在传统的外部控制管理中,学校的教育目标被认为是简单的和统一的。教育的环境被视为几乎是静止的。所以,学校没有任何强烈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环境变化的愿望,教育管理趋向于标准化和稳定性。但在校本管理中,教育目标被视为是多元化的,是根植在多元化的学校顾客的预期上的,教育环境是复杂和变化的,所以学校就需要不断地改革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教育质量。

2.殊途同归

在外部控制管理中,人们认为实现管理目标应该有标准的方法和程序,而且这些方法和程序适合于所有的学校。而校本管理则认为,达到目标有多种方法,应运用殊途同归原理,灵活处理学校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校有较大的活动发展空间,去主动适应迅速变化的现实社会。正如美国三一大学萨乔万尼教授(Thomas J.Seriovanni)所认为的,传统的学校管理建基于金字塔理论(Pyramid Theory)①和铁路理论(Railroad Theory)②之上,而校本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一是高绩效理论(High Performance Theory)③。在金字塔理论和铁路理论中,教育行政当局负责对学校做什么、怎样做做出规定。而在高绩效理论中,教育行政当局仅仅控制标准和结果,把做什么、怎样做的决定权交给地方学校。

3.自主管理

权力下放是校本管理的最核心问题,是指教育行政当局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学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从而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决定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在传统的管理看来,学校是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的工具或在外部监督下被动的执行系统。学校的作用只是被动接受游离于学校之外的外在权威的发号施令,主动权和责任都没有被明晰地赋予。校本管理并不否定学校需要完成教育政策规定的目标,但同时它强调达到目标有着许多不同的方法,这就需要学校成为自主管理系统(Self-management system),学校依据自身的条件在开发教学目标、确定管理战略、分配人力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和完成预定目标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同时,校本管理理论认为,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问题,学校应被赋予权力和职责去尽可能有效地解决所发生的问题。校本管理的目标应是追求教育的绩效,着眼于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不回避问题的存在。当然,校本管理在强调学校是一个自主管理系统,主张权力下放的同时,“学校决策者应该对决策的贯彻及其结果负责”。

4.以人为本

校本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校本管理认为人的因素在组织的绩效中起着关键作用,人是组织中最为宝贵的资源。所以,在学校管理中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发具有主动性的人力资源。校本管理强调,管理目标应是建立在一种学校成员广泛参与和开发其潜能的基础上,学校质量的提高应着眼于改进学校管理的内在过程,尤其是人的因素上。高绩效理论为校本管理提供了基础,而“高绩效理论的实质是一种参与式管理”。校本管理的有效实施给予教师、学生更多的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为教师提供了专业自主权。在这种管理理念下,教师会在专业化的进程中得以充分发展,最终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校工作保持向前推进的活力。校本管理的最终目标应与学生学习结果的改善联系起来。实行校本管理的初衷就是为了改善学校的各种资源不能及时满足学生需要的状况,以此来改善学校管理和资源利用,最终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对校本管理的浅显评价

1,校本管理的长处

校本管理模式有着传统管理模式所不具备的优点:

(1)权力下放是校本管理的核心。通过权力下放,学校获得了较大的管理自主权,有利于制定清晰的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2)通过共同决策,可以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的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师生员工对学校目标和政策的认同,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执行政策的主动性、积极性。校本管理有助于增强学校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促使每个成员努力工作并自我发展。

(3)校本管理有利于从学校特色出发,确定办学的理念,设计发展的蓝图和策略。实施校本管理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学校不仅是国家政策与方案的实施者,而且是一个可以自己计划、决策和管理的单位。每一所学校总有自己的校情,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校本管理主张从各校的校情和特点出发,选择和确定办学理念和策略,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改革与发展之路。

(4)校本管理易于满足学生及其家长和当地社区的需要。实行校本管理,学校具有财政预算权、人事安排权、课程设置权等权力,使学校能够根据本校的实际、当地的情况和学生的需求,灵活运用各种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结果。另外,校本管理也主张共同决策。当地社区和家长对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学校满足社会的需要。

2.“校本管理”面临的问题

(1)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管理主体对校本管理的支持程度不够。校本管理改革能否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是否采取了权力下放、共同决策等措施,而且取决于权力下放和共同决策的程度。如果学校得不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管理主体(如教师、家长、社区成员、行政管理人员等)足够的支持,那么,即使学校实行了新措施,也很难推行下去。而当前运用校本管理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仅将决策权虚假地回归基层学校。

(2)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管理主体针对校本管理的角色适应能力和工作技能需要加强。权力下放是校本管理的最核心问题,而权力下放意味着教育决策权的重新分配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改变传统的对学校实行的全过程、全方位控制的方法,转而通过立法、拨款、信息服务等各种间接手段对学校进行宏观控制。各学校管理主体能否实现角色的转换也是“校本管理”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校本管理模式中,一个有能力推动和驾驭变革的校长是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校长接受“校本管理”的理念并且具有事业开拓的能力。教师的角色也要求发生根本变化,要求从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参与制定学校的目标、任务以及各种政策。家长、学生和参与学校管理的社区代表,也必须从建议者的角色向决策参与者转变,能够站在学校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但是实践表明,这些角色的调整是需要一个相当的时间与过程的。

(3)教师的专业素质高低是“校本管理”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如果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不高,他们在“校本管理”面前心理准备不足,自身专业不能自主,参与态度消极,甚至共同抵制新措施的实行,那么,“校本管理”模式将失去中坚力量,很难维持下去。

二、我国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完善

(一)我国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存在的问题

校长负责制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所实行的校内领导体制,对我国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它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1.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干涉还是过多,导致学校成为“执行系统”而不是自主的“管理系统”,这种状况尚未从根本上有所改变。2.校长“管上不管下”。一些中小学校长把主要精力放在与上级主管领导的“公关”上,而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却关注不够,对全校师生负责的意识淡薄。3.权力过分集中,民主监督机制不完善。在推行校长负责制的实践中,有些地方把校长负责制片面理解为校长说了算。许多学校的党支部不知道应该采用何种形式来发挥其“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学校教职工代表会议和工会要么不建立,要么形同虚设,成为一个空招牌,并且学校的管理工作也缺乏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参与和监督。4.校长事业心不强,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我国传统的学校领导体制是一种外控管理模式。学校只是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的工具或处于外部监督之下的被动执行系统。受惯性使然,不少校长缺乏决策意识,不能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有自身特色的学校发展理念和模式。

(二)完善我国校长负责制的思考

1.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真正简政放权,使学校走向自主管理。上级主管部门应改变传统外控管理模式下仅把学校看做是一个执行系统的观念,真正简政放权,扩大中小学办学自主权,使中小学校长的职、责、权得以统一,真正成为学校的法人代表。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领导,应主要通过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和督察评估、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从宏观上对中小学教育进行目标导向和调节控制。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学校由外控管理走向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应当特别观照以下三点(冯大鸣,2003):第一,着眼于权力由政府向学校的转移。第二,主张学校(而不是校长个人)从政府手中接过权力。第三,校长部分权力的依法分散。

2.树立大教育观念,建立学校—家长—社区伙伴关系。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在学校与社会联系越来越密切的今天,家长和社区不仅是教育服务的资助者和接受者,而且应当是共同负责学校事务的伙伴。学校必须对社区更加开放,接受社区的关注、支持和监督。然而我们目前做得还不够,学校管理者把管理学校看做学校内部的事务,社区人士及家长没有必要也没有权力过问学校的事务,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也就更难对学校的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了。为此,需要借鉴“校本管理”的做法,吸引和鼓励教师、社区人士、家长及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并使其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3.增强决策意识,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有自身特色的明确的办学理念。我国实施的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的权力之一就是决策权。然而长期以来,校长习惯于惟书惟上,只是上级制定的各种各样政策与法规的贯彻执行者,而忽视自身决策者的形象。而“校本管理”理念认为,学校不仅是国家政策与方案的实施者,而且是一个可以自己计划、决策和管理的单位。校长是学校的组织、管理者,更是学校的决策、计划者。所以校长应增强决策意识,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结合学校实际提出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蓝图,对学校发展做出有价值的选择,提出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愿景”和优化的目标,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确定最佳的发展方案。

4.完善学校监督制约机制。为此,应切实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并把校务公开的程度作为评量学校民主管理机制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指标。建立党支部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明确监督的内容和职责,改变校长、书记一人兼任的现象。加强校长岗位培训,提高校长主动接受党支部监督的意识,学校的重大决策应主动吸收党支部参与,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每学期或学年校长都应向教代会进行述职报告,严格实行教代会对校长述职报告的评议和质询制度,真正发挥教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

标签:;  ;  ;  

论西方校本管理与我国校长负责制的完善_学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